云雾山下有一个感天动地的“母子”情传说

寨市云雾山(聂德荣 摄)

云雾山下牛奶溪的传说

姜传桢

从绥宁县寨市古镇沿莳竹河而上至云雾山下,有个下米党,下米党现在叫石门.从石门村沿河又上两里地,有黄双马蹄溪流下来一条小溪。经过入口处的石板桥,沿小溪进冲,冲里有十来亩的水田。从前有一户农家就住在这里耕耘着这十来亩水田,离家不远,一处悬崖陡峭的地方,天生有一处洞窟,丈余深,内宽外仄,农夫便将一头身怀六甲的老黄牛关了进去,用三根木头横栏着。于是,洞窟成了一个天然的牛栏。这里草丰水美,洞内冬暖夏凉,老黄牛自然活的安逸。当时人们便将这冲叫牛栏溪。

说在一个闪电话雷呜,在雨滂沱的晚上,一块巨大的壁岩,从牛栏上方崩塌下来,正好将整个洞口堵住。雷雨交加之时,洞里的黄牛生下一头小牛崽。天亮之后,农夫见此情景,真是忧苦交加,只见那丈余高的巨石,竖在那里,休想搬得走。万般无奈,只好天天割草从裂缝中投喂牛。于是,人在外日日割草喂牛,母牛于内天天给小牛奶喂。二十多天之后,那头小牛犊居然从一处孔隙中窜了出来,撂尾打梢地在喜蹦乱跳,其状实是可爱。农夫心想小牛出进容易些,有意将孔隙处拓宽。又经过一个多月,小牛渐大,进出日趋困难。农夫担心起来,长期下去,待遇小牛长大,出不来就麻烦了。于是干脆将缝洞堵死,上方只留一小口,供小牛伸头进去吸奶。从此,小牛饿了只得伸头进去,老牛怜爱犊仔,便主动变换身体,给小牛喂奶。想不到,半个月不到,小牛的头因为每天伸进退出,头额的毛皮被夹仄的石辟磨伤,每吃一次奶,都磨地鲜血淋漓。那天本想又将头伸进去,但挨着伤口痛的又缩了回来,试了多次,亦不能吃到奶,只好对着牛圈“妈阿,妈阿”地哀叫着,老牛也在圈内焦急地打着转,牠们只能鼻息相对,母牛怜爱地舔舐着小牛的面额。似有万般爱莫能助的遗憾。这样母子近在咫尺,却不能相哺。小牛的声声呼唤,换来老牛的泪流双眼,其情景,实是凄凉。

牛栏溪上面,有一条去黄桑的公路,叫尖兵连的地方。公路上面,有一独峰,叫天柱山。也叫香炉山,属云霧山脉。与云霧山相隔不过三百米之遥。站在峰顶可以鸟瞰全寨市。千百年来,官府为了防兵匪,在山顶设了烽火台。因此又叫它烽火台。天柱峰本为神柱,老牛母子悲哀的惨叫声,大概惊动了云雾山的神柱吧。于是感动了上芲。

老黄牛像得了灵感似的,将鼓胀的乳房在岩石上摩擦出乳白色的奶汁,顺着岩体流淌下来,外面的小牛马上在石壁上舔吮着。牛奶在岩石上流淌,那牛奶腐蚀着岩石,奶流到那里,石纹跟着开裂到那里。小块碎石纷纷脱落,通过几天地擦石喂奶,牛栏门口的巨石被腐蚀剥脱了一个大缺口,老黄牛被关了九九八十一天,最后走出了牛栏,黄牛母子得以团聚。

牛奶化石,在当地成为传奇神话。有感于菩萨相救,天柱的显灵,将原先的牛栏溪改称为牛奶溪,被一直叫到今天。

本期作者:姜传桢  别名:莳水邑人,绥宁县寨市人。1948年生。酷爱文学、诗词散曲之类。从小好作曲,亦攻周易哲理。六九年曾下放农村十载有余。后返绥宁老县城寨市,在寨市国有林场工作,担任场长。今已退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