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鲁迅,你被过度消费
从小学习鲁迅,但是我恨鲁迅。
鲁迅占用了我太多的时间,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大段大段需要背诵,鲁迅写了房子前面有两颗树,一颗是枣树、另一颗还是枣树,然后问:这是蕴含着什么意思?如果你不能回答出反映了革命主义精神云云,那么抱歉,不得分。
所以说,应试教育变态到这种程度,鲁迅只是一个靶子。
直到我长大了,我才知道原来除了周树人之外,还有个叫做周作人的写作水平很高,原来鲁迅只是民国时期灿若群星的文艺巨擘中的一个。但是课本里只介绍这一颗星星,其他的都不告诉你。
直到长大了,读了林语堂的文章、梁实秋的作品,才感觉原来中文可以这么写!原来有一个世界叫做没有鲁迅的世界!
鲁迅占用了我们太多的脑细胞,鲁迅已经成了一种魔咒。但是公正的讲,鲁迅还是创作了很多金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只是孺子牛从来不存在,只是一种虚幻的东西。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从本质上讲,这是句废话,但是却又鼓舞人心的作用,虽然我恨鲁迅,我并不恨鲁迅的某些句子。
被神圣化的鲁迅虽然讨厌,但是鲁迅的很多文字画面感很强,《社戏》中小船在河面行进的段落,老师要求全部背诵,现在幼年的鲁迅坐在船头,看着远山如魔、听水流潺潺逆走,画面感丝毫不逊色于观看电影。《三味书屋》里面叫天子蹿上枝头的描述、美女蛇的传说、何首乌的点滴往事,也是让人如临其境,背诵至今20年,时过境迁画面感依旧在眼前。从这个角度看,我又有一点爱鲁迅,爱他写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豪情、爱他作为插画师、翻译家的身份。毕竟他和周作人开历史之先河,兄弟俩人翻译了大量西方的小说,并进行了点评。从这个角度讲,善莫大焉。
后来我想通了,错不在鲁迅,鲁迅是英雄,错在教育。填鸭式的教育只有一种标准答案,而对鲁迅的文章的理解只能理解为A,如果理解为B的话,就是
0分。在当代司法考试中,很多论述题目都是要求答出很多观点,既可以从张明楷的两段论进行阐明,也可以从周光权教授的相反意见出发,这才是真正的发散思维。
为什么我们不能允许张爱玲、张恨水的文章出现在教科书中?难道只能让那个卖马的周立波出现么?最近吸毒的周立波毁了1747年文联大V的名声。
为什么不能让林语堂振奋人心的文字点亮我们内心的虚无感?鸳鸯蝴蝶派真的是毒蛇猛兽么?
西方的教育不限制孩子的思考,但是我们的作文结构永远注重三段论,只要写出精美的排比句、拟人句、明喻暗喻,哪怕内容逻辑混乱、没有头绪,都可能得高分,因为我们的孩子被教育不需要认真思考,因为批卷老师的时间仓促。看了开头、观了结尾,好文章就被定义了。
现在出版社太多,好翻译太少,像1920年代的鲁迅之类太少,为了赚快钱,各国名著被翻译的驴唇不对马嘴,如果孩子们看这样的文字,还不如多看民国时期的文字。
鲁迅,你让我爱恨交加,你才华横溢,生不逢时,文字灿若群星,只是,你被过度消费,文字被曲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