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让孩子吃一时的苦,才可能不让他吃一辈子的苦!

国庆长假结束,一切回到正常的状态。中午午休期间,我打开手机随意翻看着,一条视频让我的目光停下来,看完视频的我,瞬间破防,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这是一条来自河南平顶山一位妈妈记录脑瘫女儿走路的视频。

视频里的女孩名叫丫丫,丫丫的妈妈介绍:2016年,孩子在出生后被确诊患有先天性后鼻孔闭锁,不能用鼻子呼吸,在ICU住了近两个月,后来手术虽然成功了,但之前的长时间缺氧导致孩子脑损伤,也就是脑瘫10个月时,正常孩子都会爬了,但YY只会小幅抬头。

带着让孩子回归正常的决心,这几年,家人陪着孩子做康复训练,每天训练5至6个小时,雷打不动。一个简单的动作,丫丫要重复上百遍。

妈妈说:“小时候带孩子在医院做些按摩、功能性训练等,从她2岁半可以单独站立时就开始做一些力量训练,一天要做300到500个俯卧撑。”

丫丫在做康复训练

站着哭、躺着哭、趴着哭。每天进行枯燥的康复训练,孩子哭着说很累,但是她却从未放弃过。

妈妈很心酸,有时真的不想丫丫继续练习了,但一想这是为了她好,妈妈还是含着泪,咬着牙让孩子继续练习。

最让马女士心酸的是:丫丫会羡慕别人可以正常跑跳,穿好看的裙子。

有一次在小区练走路时,丫丫看到一个小姐姐穿着漂亮的芭蕾舞裙和舞鞋,她就一直扭头盯着看。妈妈看到这一幕心里不是滋味,这更加坚定了自己继续让孩子坚持做康复练习的决心:她肯定也有那一天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家人不懈的努力,1岁2个月时,丫丫学会了翻身;2岁半左右,她逐渐学会了自己站立;慢慢地,她可以扶着东西走;3岁8个月时,丫丫第一次独自走路,虽然只走了五六步,但妈妈特别激动,立马打电话告诉了所有家人。

丫丫第一次独自走路

丫丫第一次穿裙子

如今的丫丫越走越稳,她脱掉了矫正器,学会了滑板车还能自己爬楼梯。

看到丫丫越来越好,妈妈坦言:无论再艰难都会坚持下去。

作为一个新手宝妈,看到丫丫在这么小的年纪却要承担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应该承受的苦痛,我的内心一阵酸楚,眼泪哗哗地往下流,为坚强勇敢的丫丫,更为乐观果敢的妈妈。

贾樟柯在《山河故人》说:

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你要做好他随时离开的准备。

我想丫丫的妈妈让孩子忍受这些苦痛,执意让孩子坚持日复一日练习,她的内心一定也是万般的不舍与酸楚。

但是,妈妈考虑得更为长远。她希望趁着丫丫现在还小,把能吃的苦都吃尽,这样等到她长大后,才能独立起来,像正常的孩子一样生活。

毕竟自己不能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同时,只有她从小吃尽生活之苦,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不会被生活的苦难住、难倒!

其实,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吃苦,可以说是每个父母的心愿。

于是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家长:

自己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最好的物质享受;

给孩子处理一切事务,舍不得孩子动手帮忙做事;

尽力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不忍心看到孩子难过、失望、受委屈······

然而,哪里有不需要吃苦的人生呢?在孩子童年时代,即使父母可以给他无微不至的呵护,可总有一天,他需要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处理各种困难和挑战。

家长过度的保护、呵护,替孩子解决各种麻烦,看似是对孩子好,其实是本末倒置,当孩子需要独立面对真实的生活时,将无所适从、难以适应。

很多父母常常吐槽,如今的孩子都不能吃苦。

其实,每一代吃苦的方式不一样。

在我看来,现在说起吃苦,不是食不果腹,不是上不起学,更不是风吹日晒的奔波。

而是让孩子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有勇气和能力完成一件又一件事,通过经受一些“苦”,让孩子的心智、思维方式、性格品质更加趋于成熟,因为这些内在的品质、特点是他们未来人生道路上必须要具备的。

现在的孩子,已经不需要也没必要吃从前一代人那种物质匮乏的苦,但以下三种“苦”,家长要舍得让孩子吃。

01

学习之“苦”

学习苦吗?

从某种程度来说,披星戴月的读书,承受压力去考试,学习好像是很苦。然而不学习,很难找到一条更好的路。

有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上初二的男孩,贪玩叛逆,不愿读书。

有一天他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书了!”父母特别震惊,但孩子却铁了心。

无奈下,父母想了个办法,让孩子看看不读书,他能做什么。

在暑假的时候,父母将孩子交给了啤酒厂的朋友,让他去帮忙捡啤酒瓶。

夏天厂房里没有空调,只有风扇在闷热的仓库里扇着热风,从未待在这样的环境里的孩子,完全懵了,第一天就把一筐啤酒瓶摔碎了,自己的手也被破碎的玻璃瓶扎得鲜血直流。

没干完一天,孩子就受不了,他打电话给父母:“妈,我想回去读书。”

看,与学习相比,生活的艰辛才是难以想象的。

学习,虽然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但绝对是相对轻松的一条路。

02

劳动之“苦”

生活中很多父母爱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干一点儿脏活累活,觉得孩子只要好好读书,家务活可以基本不沾手。

前两年,有个10岁的小姑娘在网络上火了。因为父母都是中医院的医生,每天很忙,下班又晚,小姑娘小小年纪就很懂事能干。

她经常一个人放学回家,然后去菜市场买菜,回家做好饭,等着父母回来吃。

感动的妈妈在朋友圈晒起贴心的女儿,获得了很多人点赞。

我朋友看到这条新闻时,自嘲地笑了:“都是人家的孩子!我儿子20多岁了,从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叫他干点家务活,就摆着脸,像是我们欠了他什么似的。”

我反驳他:“还不是因为孩子小时候,你舍不得用!”

勤劳的品质,永远不会过时。

你想,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进入社会,能吃得了苦、努力奋斗的几率有多大呢?

日本人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赋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

劳动的苦,孩子迟早得吃。

03

自律之“苦”

越自律的人,越容易接近成功;而放任自我的人,走向平庸的可能性也很大。

人的本性都是趋于安乐,孩子也一样。

无节制地看电视、玩手机、吃零食;赖床睡懒觉;吃很多好吃的零食;作业不写,先玩再说;在娱乐的事情上浪费大量时间......这些是多么快乐的事情。

相比较放纵欲望,克制总是显得有些痛苦。

其实,真正的自律是不苦的。

坚持早起、运动、读书,多学习、不玩手机,看起来这些都是束缚,却是在帮助孩子进行自我管理。

而一个孩子从他律到自律,需要父母狠下心去设定一些规矩,让这些规则内化为孩子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自律。

04

批评之“苦”

如今的父母,很多都舍不得管孩子,更舍不得批评孩子。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妈妈,对孩子别说打,重话都不曾说过,孩子在家玩电脑游戏玩了一天,饭都不吃,她也只是低声说几句。

我问她:“孩子做错事,也不批评吗?”

她回答:“舍不得啊,看他委屈,我就心疼。”

做父母,对孩子,宠溺很简单,对孩子任性说“不”才难。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适宜的批评,让他知道哪里做错了,如何弥补犯下的错误,否则孩子只会越来越骄横,甚至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

即使批评让孩子心里难受,但这种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毕竟来自家人的批评总比来自社会的批评要温柔的多。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孩子气质的培养,从阅读开始,而阅读要从经典名著开始。

“四大名著”是经典名著积累的必读书目,但是受内容体量和书目文体的限制,很多家长都不会轻易尝试带孩子阅读。

为此,云舒写设计了孩子能读懂的“四大名著”青少年积累课,每天8分钟,带孩子熟读原文好句。

01

不怕内容杂

02

不怕文言文难

03

不怕没收获

120次原汁原汁的古典文学课

立即加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