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入门三害九要
孙禄堂先师在《武学录》里提到初练八卦拳要注意的三害九要,对于我们练习杨氏太极拳同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俺也发现孙禄堂的三害九要与杨澄甫的经验之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谓“大道至简,万法归一”,
天下内家拳本是一家,每个人学习的拳术派别不同只是个人的机会因缘不同,如能抛弃狭隘的门户派别之成见,共同进步,我想那也是张三丰祖师在天之灵感到欣慰的,佛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也是告诉我们不要拘泥于形不要着相。
太极拳练精气神到最后是守其“神”的阶段——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入门三害 :
三害者何?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用努气者,太刚则折,易生胸满气逆,肺炸诸症。譬之心君不和,百官自失其位。
用拙力者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经络不能舒畅,阴火上升,心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为病,轻者肉中发跳,重者攻之疼痛,甚之可以结成疮毒诸害。
挺胸提腹腹逆气上行,不归丹田,两足无根,轻如浮萍,拳体不和,即万法亦不能处时中地步。
故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必精心果力,剔除净尽,始得拳学入门要道,故书云:树德务滋,除恶务本。练习诸君,慎之慎之。
入门九要 :
九要者何?曰:塌、扣、提、顶、裹、松、垂、缩、起钻落翻分明。
塌者,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
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
提者,谷道内提也;
顶者,舌顶上腭,头顶,手顶是也;
裹者,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向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
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
垂者,两手往外翻之时,两肘极力往下垂劲也;
缩者,两肩与两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也;
起落钻翻者,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
以丹田为用根,以意气力为用,以九要为准则,遵而行之,虽不中不远矣。
拳术中的“三害”、“九要”指的是什么?
“三害”即“努气”、“努力”、“颠胸提腹”为什么称之为“三害”呢?这是因为:努气须憋气,憋气容易造成胸满气涌,过之久之可以伤肺。努力须鼓气,鼓气亦须憋气,努力等于努气加努力,除可伤肺外还会影响整个血液流通,使气力不能顺达.从而失去灵劲和整劲,对健身与技击都不利。如此长久,不仅会伤身,而且会养成以力降人的笨拙习惯,脱离内家拳的轨道。颠胸提腹,易使气血上涌,淤滞头部、肺部,不能气沉丹田,过之久之可以伤肝、伤肺、伤脑,于健身治病不利,而日还可以造成上重下轻,两足无根,于技击不利。
总之,所谓“三害”就是违反生理自然规律的三种作法。如果在练功和实战中不加以禁止,于健身技击均十分不利。正确的万法是要内外处处、时时刻刻力求自然,做到气沉丹田,含胸拔背,自然呼吸,用意不用力,用巧力不用拙力,用合力不用分力,用顺力不用逆力。如此才能使人健康长寿,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灵敏度和应变能力,才能使技击水平不断提高。
九要:
第一,起落要轻灵。这是步法的核心功夫。掌握好轻起轻落、点起点落、缓起缓落的步法原则。既要把握“猫步”中轻灵、柔和、敏捷、无声无息、“软着陆”的特点,又要领会“迈步如临渊”时,思想高度集中,谨慎小心,轻缓、窥探,随时可以收回、迈出的精神。同时,还应匀速、连贯、绵绵不断。否则,既会影响步法的任意互换,又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第二,落脚的方位要准确。这是检验拳式是否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每个动作都应按照基本要求,把脚落到应落的位置。准则是“四正四隅”。即东、西、南、北四个正方向为基本方位;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与正东、正西方向线形成夹角45°者,为中间方位、为斜方向。在四个斜方位中,还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套路行进方向线左或右,成夹角约30°者,称作“稍偏××”;二是夹角小于30°者,称作“偏×”,这是以“八卦”“五行”来表示太极拳定势的方位,也是太极拳独特的人体空间定位坐标。既符合人体机理活动规律,又能使动作变换自如。因此,行拳时必须朝上述四个正方向前进、后退,或某个斜方向斜进、斜退,不可偏离。如失于准确,则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
第三,提脚的高度要适中。原则是“进步宜低,退步宜高”。低是贴近地面,高为不超过踝骨。这就应特别注意步法转换时摆胯的高度要适中,并保持一致。不能过高过低、忽高忽低。同时还应注意“上步脚跟铲地,退步脚尖先行”的原则。也就是说,进步时,前进脚脚跟先着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退步时,后退脚脚尖先落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侧行步(横移步),前脚掌内侧先着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第四,两脚间要保持一定的横向距离。间距的宽窄,应以便于身体重心转换为原则。也就是说,不论进步或退步,要使身体重心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原来的支撑脚转换到另一脚。一般的横向间距是:虚步10~30厘米,弓步20~30厘米(野马分鬃同肩宽),马步约为本人2~3脚长。前后两脚一定不能站在一条直线上,或左右交叉绕步。并步时,两脚平行,间距10~30厘米,成小开步,不可靠的很紧或成“八字形”。
第五,步幅大小要恰当。步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容易被动失势;步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内气下沉和重心稳定。
因此,脚步大小应以脚步舒展、重心稳固、不过前过后、迎送相当、转动灵活为宜。例如弓步,以一腿屈膝支撑、另一腿自然伸直为好,不可有任何勉强。习练者应结合个人情况,在实践中不断体悟、摸索,总结经验。
第六,两脚要虚实分明。这既是太极拳运动中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对步法的一个基本要求。拳论云:“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就是说,太极拳的每个套路,除起势和收势时两脚短暂平行站立外,其余动作无时无刻不在一虚一实、一实一虚的转换中进行。习练者要靠意念的引导、姿势的开合、重心的移换、呼吸的配合来调整实现。具体做法是: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腰向左转,身体重心移至左脚,成为支撑脚,左脚即为实;右脚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反之,腰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脚,成为支撑脚,右脚即为实;左脚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二者交替进行。要防止步不分虚实的“双重”现象和拖泥带水的散步式打拳。如此,手足才能得其用,攻防才能得其宜。
第七,脚的运行路线要清晰,要走出弧形。走弧画圆是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式。它以演练者的脊柱为轴心,手上有圆,脚下有圆,进是圆,退是圆。各式各样的弧和圆贯穿于每个拳势之中。因此,不论进步或退步,两脚都应根据“先收后开”的轨迹运行。不可直来直去,有棱有角。以弓步为例,不论左弓步或右弓步,都应先把后脚收于支撑脚的内侧,然后再向左(右)侧前方上步。倒卷肱则是先把前脚收于支撑脚的内侧,然后再斜向左(右)侧后方45°角撤步。这样就自然形成“月牙形”或“弓背形”的弧形路线。
第八,脚步要稳固。这是步型的核心,也是实现各种技法的保证。拳谚曰“迈步如犁行地,落地如树生根”;“腰如蛇行,步如粘”。只有根基扎实,身体平衡,上肢、躯干才能灵活多变。这就要求习练者注意做好:(1)开胯圆裆,两腿对撑,扩大底面;(2)身体重心的转换只能随步的变换而移动,步法不变,重心不能变;(3)换步前必须先换重心,只有在支撑脚控制好重心后,才能将另一脚提起;(4)支撑脚必须五趾抓地,全脚踏实。切忌“掀掌”“拔根”减少支撑面。
第九,脚的动作要与上肢动作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一起进行。做到身随步走,步随身移。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步到、身到、手到、眼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全身协调。不能步走身留或身走步留,各行其事,上下脱节。拳谚说得好:“步动身随手方到,打人动步方得妙”。“手到脚不到,鬼也打不到;手脚一齐到,金刚也跌倒”。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