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王春莲:灵魂深处是吾乡(四)
(温馨提示:请随着音乐,慢慢走进作者的世界!)
这是属于我的故事,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故事......
——题记
秋风起,吹醒了路边的花骨朵,小路两旁金黄色野菊花遍地开放,又吹黄了满眼的绿叶,我们追逐着像蝴蝶一样在风中飘舞的枯叶,来来往往奔跑在小河南岸的小道上,继续享受着“养骨头”的幸福生活!
来往于学校的小路边,有几个大大小小的池塘,在绵绵秋风细雨中,池塘里碧绿的荷叶变成了深绿,渐渐的长满了黄褐色斑点、荷叶开始枯黄,粉红色的荷花开了又谢了,一个个穿着美丽黄裙的鹅绿色小莲蓬闪亮登场,随即我们的眼中又闪烁着希望的光。 伴随一路上弥漫着的荷叶、荷花和莲蓬的粉香和清甜的气味,一双双小眼睛开始滴溜溜地转,再盯上这颗莲蓬长大了、那颗莲蓬的莲子有肉了、一粒粒莲子饱满起来,嗯,应该可以尝尝了。大家已顾不上莲蓬梗上扎手的刺,撇断莲蓬梗、剥开莲子皮,那渗透出清香的脆嫩甘甜的莲子呀,清甜爽口,沁入心脾!慢慢地池塘边已经摘不到莲蓬了,大家将视线投向池塘中间。
初秋的早晨,阵阵凉风吹过,“沙沙沙”片片荷叶挤挤挨挨、你推我让,荷塘边从雾霭中走出来一个个男孩女孩,女孩肩扛着绑上镰刀的长竹竿,男孩头顶着大澡盆……,男孩们将澡盆放入水中,自己坐进盆里,双手当桨划向塘中间,快速穿梭于荷叶下,畅游于荷花中,打泼了荷叶上的水、惊飞了荷叶下的鸟、青蛙蹦跳对着他们叫、鱼儿游游对着他们笑,他们嬉戏在粉红黛绿里,雾渐渐散去,一个个饱满的莲蓬清晰的显现在面前,并哈哈咧嘴等待男孩们去采摘,左手采只大的、右手摘到小的、盆前有只老的、盆后还有只嫩的,盆四周都被莲蓬包围着,不一会功夫,澡盆中已是满满的莲蓬了。女孩站在岸边寻找着,好不容易找到了躲在荷叶下的那只大莲蓬,伸出竹竿用镰刀割断了莲蓬梗,还没来得及拨到岸边,那个淘气的男孩划过来将莲蓬捡进了自己的盆中……。弟弟们妹妹们蹒跚着脚步都走过来了,大家坐在池塘边等待着分享美味,池塘中的几个男孩载着满满的莲蓬、带着满脸的骄傲、得意洋洋的划回岸边,神气的将绿嫩清香脆甜爽口的莲蓬分给大家共享,再将那些莲子头已变黑的硬壳老莲蓬带回家,剥出粒粒莲子晒干后又炒出让人垂涎欲滴的脆香莲子来,再后来,上学放学的路上、下课的教室外,到处能看到拿块石头敲砸莲子的男生和女生,听到咯蹦咯蹦咬莲子的声音,闻到属于湖乡孩子独享的浓浓香味。
妇女们你呼我唤、打打闹闹、叽叽喳喳欢乐一片,她们在棉地里除杂草、剪懒枝、掐顶枝、摸杈枝,慢慢地棉花树上开出的浅黄色花朵渐渐变红、变紫,萎缩的紫花儿谢落,露出来一颗颗绿宝石一样的小小棉桃,不知不觉中,小棉桃越来越大、越来越丰满、翠绿的棉桃尖尖炸开了口,突然间满田棉桃裂口笑,露出雪白的棉花来,在那个风和日丽、天高云淡的秋日里,满眼的洁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迎来一个丰收的季节。只有在晴朗的天气里才能摘回高质量的棉花,“捡棉花”是按照摘到棉花的公斤数量来计算工分,我们又将加入到“捡棉花”的忙碌队伍中来。
晨曦中,棉地上飘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学生们(主要是女生)在腰间系上一条四方的大围裙,再将围裙的另一端折叠上来,将两个角在背后打上一个大大的结形成袋状,每人都像袋鼠一样前面挂上了一个袋子,我们跟上妈妈们的队伍来到棉地,每人站在两行棉花树中间,捡棉花开始。朵朵白融融的棉花上滚动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一般的露珠,凉爽爽软绵绵的棉花握在手心的感觉真舒坦,左边摘一朵、右边摘一朵、摘完左边那棵树、再摘右边这棵树……,我们慢慢向前挪动脚步,浑然不知棉花树叶上湿淋淋的露水已浸透了裤子,直到鲜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棉地上的薄雾渐渐散去,感觉到腰间已沉甸甸的、腰部隐隐作疼时,才发现自己已经采摘到了一大包棉花,解下棉花包送到生产队队部去过秤后,我们急匆匆回到家,吃完早餐上学去。
老师讲了啥、上的什么课是没有留下任何记忆的,人在课堂、心系棉田,放学铃声响起,我们一群人你追我赶直向棉地奔去……,秋日里万里无云,太阳不眨眼,中午握在手心的棉花暖暖的软和,太阳照在背上咂咂的热,一朵、两朵、三朵、四朵……,围裙里又塞满了棉花,过完秤吃完中餐后,我们炫耀着自己采摘棉花的斤两,又嬉笑在回学校的金色小路上。天空中偶尔飘过的朵朵白云,在我们眼中也美不过我们洁白的棉花。棉花桃是分批次裂开的,第一批棉花刚采摘完毕,好像故意不给我们停歇的机会,第二批棉桃又裂开了口,一批、两批、三批……,我们继续着上面的流程。大人们看着生产队的操场上一堆堆的棉花满心欢喜乐哈哈,而我尽管是捡棉花高手,但已找不到刚开始时的成就感,清晨的露水越来越多,湿透的裤子贴在冷冰冰的双腿上迈不开步,干枯的棉壳像针一样扎进指间,十指上裂开道道渗血的口子,腰部越来越痛疼,步子越来越沉重……,好在“好花不常开”,棉树上棉桃已开尽,只剩下褐黄的枯树和棉壳了。
深秋的早晨,路边枯黄的小草上撒满了霜花,沙质地里,遍地的深绿的红薯藤叶也变成了黄色,藤条下的泥土向上堆起,又是一个红薯的丰收年。当时的稻田产量低,大米是不够吃的,“红薯”也就成为了度过冬春季节的主要粮食之一,红薯丰收了,大家自然是喜气洋洋。“挖红薯”是个技术活,没有经验的人只能干割断红薯藤条的粗活,因为红薯在他们的锄头下总是变成两节,经验丰富者可以带藤刨挖出一串串完整的红薯,笑眯眯的拎起来向他人展示显摆。大家从上午开始挖,到了傍晚时分开始按照工分给每家每户分配红薯,大人们似乎忘记了一天劳动的辛苦,欢天喜地将一担担红薯挑回了家,我们家的堂屋里、灶屋里、柴堆下、床底下、地窖中……也就到处堆满了红薯。灶坑里的烤红薯香飘四溢、餐桌上的红薯汤鲜美可口、和为数不多的大米一起煮熟的红薯陀填饱了辘辘饥肠……,母亲还能将红薯切成片蒸熟后晒干,或者将去皮煮熟的红薯搅成泥,添加入少量芝麻、橘子皮,刮成薄薄的一层晒干后再剪成一个个小三角形,然后用沙子炒了吃或者用油炸了吃,真是满口香浓、永世难忘的美味佳肴!只是、只是……家家吃红薯、顿顿吃红薯、主餐吃红薯、零食吃红薯、在家吃红薯、背在书包里的还是红薯,然后,空气中弥漫的全是红薯的气味!
一群群野雁向南飞,一会儿排人字,一会儿排一字,我们喊叫着、欢笑着、蹦跳着、追赶着……马上要进入冬季。
作者简介
王春莲,女,60后,籍贯湖南益阳南县。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职业医生,业余作者。现居广州。
延伸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