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让孩子去读技师学院?

  • 我知道,尽管大学同窗们跟我一样,沾了高考的光,才混到眼下这一步,但相比之下,许多同学的孩子不像我一样,要求孩子去拼高考。京上广和省会城市同学的孩子,多半绕过了高考,去了国外读书。前年八月十五,我送儿子去人大报到,七八个同学为我接风,只有一个同学的孩子上了西南财大,别的同学的孩子,去了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外的名校。

  • 终于,燕姐回应我。原文如下:@邢台胡,你说得很有道理,所有观点我都认同。不过我们的国家太大,情况相对复杂很多,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只是我觉得杨东平说的也有他的道理,也就是进行所谓的素质教育的观点。你们的分歧在于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如果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是单单站在自己阶层的利益上,而是尽可能地为不同阶层着想,尤其是政策的制定者,更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地着眼于一个大的教育框架。因此不应该一刀切,无论是全民应试教育,亦或是完全素质教育(说实话,我们目前根本不具备这个能力,因为可以进行素质教育的有素质的老师匮乏)都是有问题的,从这个角度看,你们的观点又都有局限。比如我认为应该相对公平公正地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进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探索,正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差异,再比如扶植职业教育、私立教育以及homeschooling等教育方式,以满足不同人群以及社会发展和建设的实际需求。

  • 我深以为然。燕姐和老公,都是我的同班同学。他们家一对可爱的女儿,已经被一群家有男生的同学们私下“订婚”。N年前,我给燕姐打电话,我说,你猜 ,俺是谁?那时候还没有什么来电显示,燕姐听了一句,愣了半秒钟,就叫道,老胡,你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胸怀坦荡,心扉尽敞。

  • 燕姐是个有头脑且果敢的人,她是真正对中国教育进行研究并且敢于创新实践了的。她自己就是在家里做homeschooling,似乎没有读什么公办的学校。眼下,陪着俩女儿在加拿大读书。燕姐的老公L是京城名律,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某水泥厂做团委书记,觉得没什么前途,一努力就考上了北大的法律研究生。做了律师好些年,已经使自己的家庭跨入了富裕阶层。我另外一个更加牛叉的老总同学告诉我,在北京当律师,只要你不偷懒,混几年,一年百十万的收入还是有的。牛叉同学说这番话,让我好生羡慕。

  • 我很羡慕同学们能把孩子送到国外名校,但是我不能。我想,财力的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三线城市的工薪层,把孩子送到国外名校,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 燕姐所提的“应该相对公平公正地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进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探索”,尽管我极为同意,但是,我知道,实现这个目标,犹如社会上的“均贫富”那样难以实现。我说:燕姐,教育资源根本不可能公平公正地调配的,就像几年后,我家儿子大学毕业,拿个硕士学位,恐怕不愿意回到三线城市。你说的职业教育,对于教育格局上当然可行,但是我们愿意我们家的孩子去上职业教育的学校吗。

  • 我从网站搜索到一些职业教育的资料。从教育理论上看,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的人才结构肯定不是单一的,有学术型,也有技能运动型的。有人举例德国的汽车制造业全球领先,是技能型人才,完成了图纸模型到产品的改变。瑞士钟表几百年不被超越,也是因为有非常出色的技术人员。

  • 前些日子,媒体上把北大学生周浩炒作了一回。2008年,周浩以超过660分考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枯燥的理论生活,让周浩的学习生活十分痛苦。他说服了自己的父母,从北京大学退学,来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圆自己的梦。于是乎,有人从中得出了一些“启示”,一是孩子高考分数高:可以不报知名度更高的学校,二是孩子上技校:并不是天生就低人一等,三是教育者要寻找孩子学习的快乐与兴趣,四是高考填报志愿,应该学生本人说了算。这些“启示”貌似有道理,但是,不要忘记,周浩转学,建立在对机床具有浓厚的兴趣基础上,而且,他的动手能力特别强。他是个案,他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 孩子高考分数高,报知名度高的大学,未必涂得虚名。再拿北大说事儿吧,北大图书馆藏书400多万册,一天读一本,还要读一万多年。这种学习环境,岂是技工学校所能比拟的?就学生成长的轨迹看,名牌大学更加有益于学生的发展。上技校当然不会低人一等,但是,毕竟,在学识水平和薪水收入的平均值上,比名校就是低了一等。至于孩子学习的快乐和兴趣,目前环境下,依然要被高考所局限,你必须先跨上快车道,然后才能逐渐地矫正自己的前进方向。至于报高考志愿,像周浩这样的另类毕竟是少数,兴趣归兴趣,但是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不可缺少,实用一点,没有什么坏处。假如我是周浩的父母,我依然会反对他转学技校,至少,我会建议折中一下,先拿下北大的学历再说,毕竟,北大毕业生的照片,在一个人转战江湖中,作用太大了。

  • 因此,我们家长还是省点心,不要幻想把技工学校成为孩子的归宿吧。有人说,职业教育不是“差生”才接受的教育。可是,眼下,职业教育多半是差生才接受的教育。孩子的学业实在是不争气,技工学校成为最后的收容所。有资料说,瑞士的一个高级技工的收入甚至高过博士。真好呀,可惜,我们是在中国。

  • 有些人喜欢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我看来,不管什么教育,真正有利于自己孩子生存和发展的,就是适合自己的教育。周浩转学技工学校,就是真正的教育吗?恐怕未必。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岂不是成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就像我的同窗燕姐,她倡导扶植职业教育,当然理论上行得通,但是,她的经济条件那么好,她会让孩子去读技师学院吗?为什么还要去国外读书呢?

  • 凡是在教育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的学者,他会执意让自家孩子读职业教育吗?不会。也许,在他们看来,职业教育依然是“下等人”的选择。

  • 我们这些“下等人”则要擦亮自己的眼睛。若非自家孩子真的在学业上不成器,才无奈地在技师学院混几年。否则,我们绝不把孩子送到技师学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