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灵璧县北这座庙取名,两个庄子曾经发生械斗
蒋 庙
文/晏金宝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蒋庙在大路西南约五公里的地方,以前为陵子湖。自湖水退去,湖底一马平川,即为沃野。有蒋圩蒋氏一支在此披荆斩棘,犁地开荒,宏基初开。始居无名。
当时,受条件所限,人们建房子都是就地取材,以土为墙、草为顶。由于蒋氏吃苦耐劳,善于经营,日久,便积累了一些财富,家资殷实,建房与众不同,房子落成后,砖墙瓦顶。在周边鹤立鸡群,成为地标。人们始称蒋家瓦房,后来形成村庄,庄名就叫蒋瓦房。乾隆盛世,兴建庙宇成风。此地贤达也想以兴庙宇、逢庙会带动一方经济,但以蒋瓦房庄的人力、物力难以承担,于是和南面一里地火彭庄协商一致,由两庄共同出资,庙址定在蒋瓦房北面的彭家场(火彭的场地)。
两个村庄的人们费尽周折,历经数载,主体工程终于建成。面西的五间大殿,雄伟、壮观;宽敞的两进院落,肃穆、庄严。即将大功告成之际,两庄在庙的定名上发生了争执。因当初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以致留下了后遗症,火彭的人要定为彭家庙,蒋瓦房的人要定为蒋家庙,互不相让,矛盾逐渐升级。后经人调解,先搁置争执,容后再议。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火彭人早已进入了梦乡。
而此时的庙宇跟前,火把影绰,人群忙碌。火彭人一觉醒来,惊讶地发现新建筑上赫然多了三个大字——“蒋家庙”。火彭人顿时义愤填膺,全村青壮年手持棍棒,誓言砸掉蒋家庙。蒋瓦房人早有预备,各持家伙,拦住去路。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突然一人大吼道:“谁敢在此撒野?定让他有来无回!”声如炸雷。众人的惊悚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话落之处。
一看此人,身高丈二,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二目圆睁,飞奔而来,手中锚链拴着磨眼,一盘八百斤重的石磨,,犹如玩物,风车一般,在空中飞舞。火彭人见了,目光发直,纷纷躲闪,旋即退回村里,从此再也不敢提及此事。那大汉何须人也?他叫蒋老连,乃蒋瓦房人氏。长得人高马大,虎背熊腰,力大无穷,一餐能食斗米。混号“大力士”。蒋老连爱结识一些狐朋狗友,经常吃赌在外,夜不归宿。一日在沙滩集赌博,直至鸡叫三遍。
返回路上,雪花飘飘,寒气袭人,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发现路边有一石磙子,心想,不如扛着走压压风,也好暖暖身子。走到跟前弯腰伸手稍用力即扛在肩上,一路疾奔到家。回到家里,天色已明,感觉饥肠辘辘。问母亲可有饭否?母亲回答:“刚蒸出了一锅馍,烧了一盆猪食。稍等一下就做饭。”蒋老连早已等不及了,一锅馍下肚,又把一盆猪食吃了个底朝天。然后抹抹嘴说:“行了,凑合凑合吧!”时至近午,有一陌生人找来石磙子,蒋母亲说没有见过,此人是瞅着大脚印找过来的。蒋老连听到了,自屋内出来,说:“我扛着走路压压风,来时放在村头的老槐树枝丫上了,过两天再去沙滩集,给你捎回去。”来人看看蒋老连弯腰近九十度从屋里走出来,惊讶的直咽了两口吐沫,说了一句:“我就是过来看看罢了。”说完扬长而去。
蒋家庙建落成后,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有求必应,香火旺盛。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逢庙会的日子,苏鲁豫皖,客商云集;物品丰富。随着蒋家庙声名远播。新地标取代老地标,人们都习惯称为蒋家庙,蒋瓦房这个地名符号逐渐被人遗忘。抗战时期,抗日游击队曾隐藏于蒋家庙内,在这里开会传达上级指示、制定作战计划。为后来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蒋家庙宇办起了学校,从此琅琅书声代替了梵音缭绕。后来,随着学校的扩建,庙宇已不复存在。但在打地基时,挖出来一块石碑。石碑顶部的图案雕刻得精美逼真,图案下面是“万善同归”四个大字。再下面记载着重修人的名字和捐款。立碑年代为光绪三十年。那些模糊不清的字迹见证了蒋家庙的历史沧桑。
现在,这块石碑已被校方树立在校园内,当做文物,保护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