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灵北这个庄子老李家兄弟七个……
李宅从此不养鸬鹚
文/马道超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李氏《陇西堂》
陇西堂是由李氏的著名郡望"陇西军“而得名。陇西郡,秦置,治所在狄道,三国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肃陇西县南郊,渭河之溪的仁寿山公园内。分置堂号牌楼,太白酒楼、迎宾楼、朝祖区祭祖区等建筑群。现建的主祭堂在中院。
陇西是李姓早期发祥地,开基始祖为老子的后裔,秦可徒李昙长子李崇。李崇于秦代官任陇西太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始祖。其后代名贤辈出,为陇西仕宦门第,郡望大族。李崇之子李瑶为南郡太守、狄道(陇西郡之治)侯,其孙李信为陇西侯。到汉代,李信之子李超又名优为汉大将军渔阳太守;超生二子,长子元广,为待中,次子仲翔,为河东太守、征西将军因讨叛羌战死沙场,葬于陇西犾道东川,其子伯考遂定居于此。伯考长子李尚任陇西成纪县令,定居于一成纪。
此后,自李崇开基陇西郡到李渊建立唐朝,这支李氏共传32代。其间有汉将李广、西凉王李暠等,皆出自该族。终唐21人拜为宰相,个个都是显赫的名门望族。大唐享国近300年,创造了一个无可比拟的盛世,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鼎盛时期。陇西李氏自魏晋起就是李氏的望族。唐初就被皇帝下令将陇西定为李氏郡望。陇西李氏人众位尊,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称。自然海内外的李姓多以陇西为堂号,并被视为李姓的总堂号。有堂联曰:陇西望族北海名流(唐代书法家李邕)。
后有一支到陕西扶风茂陵,人口越来越多。后迁到今天的李宅村。李宅村位于唐河北岸,与禅堂接壤曾用名李七宅。
新农村示范村,村级设备配套完善,柏油马路直通浍禅路,马路两边亮化工程齐全。人口2480人,土地3790亩。
李七宅从陕西喜雀窝大槐树下,今天陕西扶风茂陵一代,迁徙一对夫妻迁徙到此地。生七个儿子,由于李老人勤奋肯干,忠厚。繁衍生息,人口发展越来越快。
可是,就在一次外出带着鸬鹚捕鱼的过程中,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李氏兄弟七人,推着木制独轮车带着他们心爱的鸬鹚(鱼鹰),走向时村的小路上。到了地点刚准备好想进行捕鱼,来了一个大汉,大声嚷到,谁叫你们在这里捕鱼,李老大也不示弱,因为兄弟七个一条心,走到哪里,没有人敢咋滴。便说到,“金大庄,银土山,李七宅钱、扛在肩,要说钱多还是简吴家”。这大汉见,人多势重,吃个哑巴亏走掉了。原来,这大汉就是想收保护费。听李氏老大一说,这倭寇是踩点滴。
这倭寇回去就说,找到有钱庄了,钱扛在肩。计划好今天晚上就去李七宅抡……
老七虽然年轻,他是文化人,看出破绽了,回家就动员几位嫂子,带着侄儿侄女等。向高楼方向跑去,没想到一部分人刚撤走,倭寇就带着一帮人打进李七宅庄,李氏七兄弟边打边撤。由于寡不敌众,最后全部撤走了。村庄被这帮坏蛋,放火全部烧掉。从此,李七宅成了一片废墟。
几年以后,李氏老七虽然年轻气胜,但学过《论语》,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为人谦和,懂得"忍"“让",回到李七宅重建家园,后改为李宅庄,沿袭下来就是现在的李宅村。
李老七,诚实守信,政通人和,勤劳苦干,人口发展很快。后来分别迁往,韩屯、李桐、大庙、李道口、李四宅、粮庙、黄为、游集等地。
传说村中还有一口老井,有井龙,具目击者李景修见到过。他介绍井龙有二十余斤,曾经救过人命。有一次李元外老婆与女儿吵架,女儿寻死去跳井。众人们到处寻找,缺不见人影,最后找到这口井,一看这闺女在井里坐着。众人连忙把闺女救了上来。
大家感觉这口井,可能是井龙发挥作用,使闺女安然无恙。从此,人们更加爱护这口老井,每年初一早上打水要先磕头、上香乞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有个好收成,让人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马道超:1963年出生,农民,喜欢文学,广交文友。热爱民俗文化。灵璧家园网优秀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