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史诗】脉脉泮池蕴风流(灵璧姑爷眼中的正学书院)

脉脉泮池蕴风流

文/牛士中



   小序:灵璧正学书院,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由时任知县钟大章捐资主持兴建,钟之恩师、大儒邹元标撰文《正学书院记》,遂成皖北著名书院。后几经兵燹,趋近荒废,知县孙润予以重修,曾国藩莅临并拟定治学章程。民国时期,改制现代学堂。新中国更发生划时代巨变。正学书院为灵璧及国家培养了众多人才。新时期已成宿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泮池是正学书院前半月形池塘,莲藕游鱼,学子游人,已成当地一大文化景观。

四百多年前,

你做着一个梦,

一个既属于自己又属于他人的梦。

在梦里,

你平地起青云,

在一座建县历史九百三十载的古城里,

揭开迷人面纱,

袅袅娜娜,呼之而出,

惊艳在朗朗乾坤下磬乡人的视野里;

在梦里,

你浮想联翩,

渴望鸟儿呢喃、花草竞秀成为你的风景,

与你相依于春夏秋冬;

在梦里,

你无法掩饰,

尽情绽放你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绮丽,

快乐着自己,愉悦着众人。

你打扮着自己,

你让你的眉黛石桥弯弯,

你让你的身畔垂柳依依,

你让你的眼眸星月熠熠。

你天然去雕饰,

荷叶碧绿,荷香悠远,荷韵深沉,

你的肌肤无比的柔润。

你为自己的梦惊异,

梦醒时刻,

你又为你的身份无比敬畏。

因为你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

那就是泮池。

你明白,

很远很远的周代,

诸侯之学伴池而建,

名曰泮宫,

你的历史就已开始。

而今,

在淮北平原,

你又变换身份,

成为岁月的证人,

成为沧桑人生的知己,

成为一座书院、一所学堂、一座小城风云起伏的良史。

你不会想到,

在四百多年前明朝末年的那个秋天,

你的诞生便与一座书院紧紧融合在一起。

你永远记得,

那个叫钟大章的男子,

那个没有他就没有你生命的人,

他“载笑载言从容竹水间,忘其为今知县”的奔波,

他捐金舍俸振兴灵城文化的慷慨,

他朝勤公务晚赴教习的敬业。

你永远记得,

那个赐予钟大章名字的男子,

那个一代饱学之士名叫邹元标的人,

一双慧眼让一个深山放牛娃踏上仕途的人生轨迹,

一支如走龙蛇的生花妙笔让一座书院名垂青史,

也让你成为青史的一部分。

晨曦初现,霞影西飞,

你从漂浮的水汽中醒来,

你在炊烟缭绕里入梦。

风尘仆仆的士子放下沉沉的书箧,

饥肠辘辘,

在你的注视中留下轻快的叹息;

满腹经纶的学者仰起硕大的头颅,

激情四溢,

在你的思想里刻下铭心的印记;

望眼欲穿的官绅跳下疲惫的双足,

心潮澎湃,

在你的心灵内展开温馨的回忆。

你忘记了日月,

抑扬顿挫的诵读声写满你的白天和黑夜;

你任春秋似云飘走,

和紧张又充满渴望的士子等待着

那检验生命的考棚打开门扉;

你不顾三月如须臾,

由着那忧国思民的激辩在你的耳边尽情地回荡。

燕子飞临又别,

枇杷花开又落,

银杏绿了又黄,

几多学子

踌躇满志而来,

博学卓识而去,

那座书院也在你略显悠然的时光里走向深邃,

走向肃重,

走进世人的眼际。

光影交替,

四十八个春秋成为你的传记。

短短的四十八载,

在时光的流程里,

不过转眼之一瞬,

然而它却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命运。日月不再明,

你从逃离学者的身影里读出什么是惶恐,

你从亡走士子的眼中感到什么是愁苦,

你从伴随了四十八载的书院人去室空中理解了

什么是悲壮。

开国皇帝的威猛与雄才,

后继君主的变异与堕落,

你透过史书上猎猎风烟、空气里浓浓脂粉

终于大彻大悟。

然而,

你还是预料不足,

四十八载只是你与一个朝代对话的结束。

残荷消泯,尘泥积淀,畔毁院寂,

你闭上了望断千古的眼眸,

你迎来生命中第一个低谷。

游牧文化的剽悍与刚硬,

能让巍巍青山分崩离析,

却难以使滚滚江河之柔骨重塑,

在摧毁同建构不可调和的血光剑影中,

你在漫漫长夜里开始了一天又一天的煎熬与等待,

你在昏昏白昼里打发着一个又一个寂寞与无奈,

你担忧着书院的前程与命运,

你悲悯着芸芸苍生的生存与情怀,

你思虑着中原文明的出路与未来。

可是,

破坏的越是惨烈,

失去的越是无助,

重生的渴望就越茁壮,

天下顺治的期盼就越迫切。

“顺”、“康”、“正”、“隆”

把一个落后民族

面对拥有近两千年封建文化

之强势文明的沾沾自喜、诚惶诚恐

以及深沉忧虑的复杂心态

真真切切的流露出来。

因而,

你的眼前,

匆匆而行的先生和胆怯恐慌的学子重现,

银杏萌芽,枇杷吐翠,

久违的荷香在你新浚的清新的水汽里,

又弥漫开去。

你陷入短暂的惊异,

明人不再,

身着长衫、头戴纶巾、口吐兰香的士子

已成昨日记忆,

金钱鼠尾发饰

打上一个草原民族入主中原的无言烙痕。

落后也是一种时尚,

一种代表强权和凌辱的戏谑。

可是那个民族最终没能战胜先进文明,

儒家文化依然是社会的思想支撑,

他只好选取顺从,

以形式的胜利掩盖内心的无奈。

想到此,

你释然了。

山川变色,河水依旧。

书院依然是儒家天下,

儒生们的头脑里依然是“四书”“五经”,

异族的内心也只能通过中原文明走向强大。

你不到百年的阅历,

正因为泮池的身份,

沐浴儒家经典的深厚,

见识中原文明的生存智慧,

感悟江河子民坚韧的生命力,

变得深沉,

变得宠辱不惊,

变得宽厚包容。

你延续着自己初建时的使命,

你飞扬着文化的原始激情,

你又开始了新生命的旅程。

一代雄才大略的皇帝临幸,

你目睹了一座书院的极荣;

一代名臣的涉足,

你耳边至今传送着吹过那棵幸运皂角树的飒飒风声,

几任干吏如孙润、张树建对书院的垂青,

你顿悟了一方百姓的爱憎分明。

或许,

你化为城墙躯体的兄弟最终随时代风云而逝;

或许,

你的姊妹护城河里的水时涨时停;

或许,

你远处的背景凤山变换姿容,

你毅然不改

陪伴文化、浸润文化、厮守文化的初衷。

又一个王朝结束生命,

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不敌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

你悲喜不惊,

早已看穿时代风潮历史云烟;

你静观时变,

预演着各色人物不同的宿命;

你思越群山,

遥望着那个姗姗而来的时代。

你的名字随时代不断地变换,

那所书院也在风雨中变换着容颜。

不到半世纪的沧桑,

让你饱经世事的寒霜。

你还是你,

可你的天空依旧阴晴圆缺着时代的风雨,

民国的青天白日旗灼疼了你柔弱的肌肤,

撮尔小国的一轮红日沸腾了你心底的恨。

你凝视着一座书院摇身而成学堂,

你关注着一所学堂变颜为小学,

你又发现一所小学转眼成了中学,

你日思夜守的书院走出的学子,

曾经留下东学西渐的标记,

曾经沦为思想愚化的牺牲品,

曾经更多的成为时代的骄子。

你所栖身的这片热土,

奔突着来自你身边的民族精英,

高涨着空前的振兴民族的豪情,

书写着彪炳千秋的诗行。

你的遥望,

化成滚滚而至的天边云霞,

俯仰间凝聚成喜雨奔流而下;

你的愁苦与悲哀,

被时代的风潮所蒸发,

飘向九霄云外;

你的希冀与向往,

不可遏止的如火山喷发,

羽化成无数现实的童话。

不可否认,

你的穿越四百多年历史风尘的眼睛,

摄入过一个伟大民族投进新时代的喜悦与狂热,

摄入过政治纷争造就的阴云与动摇,

也摄入过大江南北的贫穷与无奈,

可人生有探索就有徘徊,

一个国家更不例外,

短暂的犹疑与调整,

是奔流向前的黎明前之黑暗。

你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气,

你五百年丰富的世事阅历,

你五十年波诡云谲的社会见识,

坚定了你的信心,

确立了你的信念,

建树了你的信仰。

你的等待,

不再遥远,

你的忐忑,

越发剧烈,

你对外来的展望越发深入与迫切。

云聚云散,

闲览落霞与孤鹜齐飞倒影,

人来人去,

忙观秋水共长天一色风采。

忽然有一天,

你发现,

你穿上石砌的风衣,

旧貌换新颜,

你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横塘。

忽然有一天,

你看到,

那座书院成为历史的记忆,

古色古香,

恢复了昔日的肃穆与古朴。

忽然有一天,

你发现,

在你们身边,

拔地而起,

一座座现代化高楼,桂花园,银杏园……

漫布校园。

你再也没有了历史的平静,

成千上万的学子,

攻读之余来到书院,

来到你的身畔,

感受着一座学府历史的久远。

你深刻感悟,

求知攻读不再是特权,

这儿已是莘莘学子放飞梦想的起点。

你心历千载,

几段屈指可数的所谓盛世已沉入历史的池底;

你目接万里,

一个蒸蒸日上的国度正书写着人类历史的神话。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预言即将实现,

你终于迎来万世难逢的时代。

你舒展了,

你忘情了,

你焕发出超越时空的热烈,

你开始了前无古人的检阅。

脉脉泮池,悠悠情怀,

你一池清水映照天下,

常年丰盈;

你一塘莲藕跨越时代,

四季常青。

在中国梦的港湾里,

你轻轻荡漾,

荡漾着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涟漪……

牛士中,灵璧姑爷,现供职某事业单位,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学士,法学硕士,在《中国社会保障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华东理工大学周报》、《农村科技与经济》、《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江淮时报》、《新安晚报》、《阜阳日报》、《颍州晚报》、《华理研究生》、《春泥》、《磬乡文学》、《灵璧文史》等发表论文、散文、诗歌等七十多篇首,灵璧家园网优秀作家。


(0)

相关推荐

  • 江西萍乡:武官巷的文脉

    江西萍乡老城面积不大,却有着几十条巷子,仅老街从北门桥到南门桥便有十多条.如大巷子.小巷子.甘家巷.朝阳巷.吉州巷.周兴巷.上水门.河口巷.武官巷.下水门.学前巷.石灰巷.它们像血管一样通向四面八方, ...

  • 揭阳书斋对联漫谈

    揭阳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风昌盛,历史上出现了一大批名宦.学者.乡贤等,他们喜欢藏书,重视教育,在各地建设了不少书院.书斋.私塾,为保存.传播历史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人才发 ...

  • 吴中第一的嘉定孔庙

    孔子在我国有圣先师之称,历代帝王对孔子都极尽推崇,尊为万世师表.在我国古代地方府.州.县的学校都设在孔庙内,孔庙因此又叫庙学.学宫.上海嘉定孔庙在古代也是嘉定县学所在地,它始建于宋嘉定十二年,与嘉定城 ...

  • 【孔庙】镇江文庙:泮池变井,旁邻圾站

    2020年10月25日,我前往镇江寻访,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另一位古人,然其寻访之地却在导航上找不到,于是我按照大致位置,前往东门坡.这是一条很窄的路,且有向上的大坡,驱车行驶到路口,看到那条小巷根本 ...

  • 回苏州学子陆文州的信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回苏州学子陆文州的信: 观文州书信,知其诚敬,从头至尾,简洁有序,凡事整齐严肃者,虽经历逆境磨难,终将化为七彩祥云.每次身体有恙,都是一次成长的机 ...

  • 邹县历史上的近圣书院

    鲁王文化,记录真实的历史 关注 鲁王文化 一起走近真实的历史 长按二维码关注  欢迎留言讨论 邹县历史上的近圣书院 郑建芳 清朝政府建立后,封建统治者鉴于书院讲学活跃,担心会激起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顺 ...

  • “五一”登瀛山

    登瀛山 两年了,听说瀛山书院修缮工程基本完工,于是一家三口趁着"五一"假期一道造访这处心目中的文化圣地.这次造访,姜家区块管委会汪永明.郭村文人章建胜两位好友一路同行. 县七届政协 ...

  • 【灵璧杂谈】要让灵璧正学书院与奇石、虞姬、钟馗画齐名

    书院溯源与传承 文/同龄人     书院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和学术研究机构.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官方施以规范与控制(有时禁止),集藏书.教学.研究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萌芽于唐 ...

  • 【灵璧家园】正学书院印象记

      正学书院印象记    文/晏金福 2010年的一天,我因事走进阔别多年的母校灵璧中学.一进西大门,突然眼前一亮:左侧出现了一组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明代风格的建筑群,门楣上书写着"正学书院 ...

  • 【灵璧故事】与灵璧中学的正学书院的亲密接触

    桂花依旧笑秋风 --记<正学书院志>与新清先生 文/牛士中   没想到时隔三年之后的二〇一四年,校史之正学书院篇竟然成了一本书,一本厚达五百页的志书!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填补这段空白:新清先 ...

  • 【灵璧史诗】灵璧下楼古城村的那场打鬼子战役

    英雄壮举泣鬼神   文/刘帮銮 一九四四年晚春,夕阳西下日渐沉 日本鬼子一个连,奔袭扫荡古城村 常备队员河东现,依堤掩护阻日军 枪响惊动老百姓,急坏县长赵觉民 县直机关忙撤退,一路疾跑溜山根 鬼子受阻 ...

  • 【灵璧史诗】灵璧冯庙大捷鬼子惨败

    冯庙大捷鬼子惨 文/刘帮銮 日寇铁蹄踏中原,灵璧全境都沦陷 灵北大镇是冯庙,驻有日伪两个连 其中日军三十人,住在炮楼居中间 伪军围着炮楼住,日夜轮岗守据点 他们隶属雷杰三,灵璧头号大汉奸 为使据点更牢 ...

  • 【灵璧史诗】里应外合打游集

    里应外合打游集文/刘邦銮 四五年初正隆冬,八路围歼刘夫庭.千余号人都缴械,游集据点被铲平.正副团长同被捉,里应外合获成功.要知事件始与末,史料记载叙君听.一游集据点之状况游集位于箫灵铜,三县交界地要冲 ...

  • 庞泮池验方

    一.养血止崩煎 组成:党参9g  黄芪9g  白术9g  白芍9g  炮姜3g  炙甘草3g  阿胶(烊冲) 9克 .艾叶炭9g  当归9g  熟地9g  川芎9g  紫石英12g  花蕊石9g  牛 ...

  • 庞泮池医案

    案一.丁某,52岁,退休 1993年2月因左卵巢浆液性乳头状束腺癌(低分化)手术,术后第二次化疗时出现皮下紫癜被迫停药,转服中药.4月22日初诊,症见头晕痿软,口渴唇燥,尿频尿涩,夜不能寐,右胁肋痛, ...

  • 庞泮池证治经验

    一.卵巢癌 庞师从79年起从事中西医治疗卵巢癌的研究,即对已行手术和化疗者;或单行手术,未 用化疗者;或手术后复发,转移,腹水症者,辨证施治,使之能减轻化疗反应,提高免疫功 能,升高白细胞,消减腹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