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乡村记忆——石磨
乡村记忆——石磨
文/游传化
我最近跑了几个村子,发现好几处农家门口和道旁躺着废弃的磨盘,心里颇有感触,随口拈出一首小诗:
两片石头岁月磨,细碾生活蹉跎多。
推拉千载民间史,而今道旁受冷落。
是啊,随着社会的进步石磨早已退出它的历史舞台,但是每每看到它还是有一种乡土情愫。耳边不由地响起赵本山在电视剧《刘老根》里唱的主题曲:毛驴儿拉磨哟,它走不出那个圈……那朴实的声音、熟悉的画面仿佛把我也拉回了那个年代......
那时候一个村里能有一两台石磨就算很不错的了。放置石磨的房子我们这里管叫磨屋,屋子不大,石磨墩在中间,旁边放一篰箕(形状像两只对面摆放的簸箕)上置箩框和箩子,这些就算是磨屋里的全套设备了。
我们这里的石磨估计大多产自于山东,因为那里的石头耐磨不掉渣。石磨大致分为两种:磨面粉的是旱磨,做豆腐用的为水磨。石磨一般由三个部件组成。(上下两片磨石和一块磨盘)磨石,大约为十五至二十公分厚,分为上下两扇,由专业石匠分别锻出有规则的斜形条纹叫磨齿也称磨牙,上扇中间分别凿有两个进料孔(粮食的进入孔)俗称磨眼。下扇中心嵌着一截硬木,箍着五六公分左右的铁头俗称磨脐和上扇的凹形磨脐眼刚好合拢吻合。(据传上下两扇磨齿图案源自古代太极八卦图,是天地之合)放置两扇磨石下面的大圆石由于个头比较大,运输不便,一般都是用产自本地的大青石做成,俗称磨台。就这样墩支好以后就是一台完整的石磨了。
磨面之所以被称为推磨和拉磨,就是人力和畜力的区别,人力就是两手推着磨棍围着磨盘转圈称为推磨。畜力为拉磨,一般多指毛驴和骡子,拉磨之前先要把它们的眼睛蒙上,或者嘴上戴上笼子避免它们偷吃磨盘上的粮食。那时候牲畜都是生产队里的,一般拉完磨后,舀一瓢麸皮送给队里的饲养员就算酬劳了。
磨面不需要人多,先要把粮食倒在磨扇上,无论畜力和人力开始后,手都要不停地拨磨扇上的粮食,一把一把往磨眼下拨,防止空磨。为了防止粮食滚落,有的用薄木板圈成箩框罩住粮食,这样粮食可以自由下落,同时在磨眼里插入一枚小木棍以控制粮食的进入速度,直至粮食磨完。这时要把下在磨台四周圈落下的混合粉放在团箩上的箁箕里筛箩,筛箩出来面粉叫做“头破面”算是最好的面粉了。筛下的麸皮再继续碾磨。因为那时粮食稀缺,就这样要循环三四次,直到最后剩下一点可怜的麸皮才能算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借人家的石磨使用,是不能把磨里粮食全部磨完的,磨眼里都要留些粮食或麸皮,称作“磨不空膛”,不然主人会说你“狡子壳”或“不地道”。
石磨用的时间久了就会把里面的齿坑磨平,这样就要请专业石匠师傅重新锻錾俗称“锻磨”,修理后方可继续使用。
我之所以对石磨情有独钟,源于一件痛心的往事。我三岁那年母亲便因病撒手人寰了,出殡那天乡亲们把我的双手栓在石磨上,(民间有磨盘压子的习俗)说只有这样我才不会被母亲的灵魂拉到阴间去。那天我一个人在阴暗的磨屋里,并没有感觉害怕,居然趴在宽大敦实的磨盘上仿佛躺在母亲怀里一般地睡着了。多年以后邻居大娘提起此事还眼含泪花说道:每当看到你就不由得想起你娘出殡那天你被栓在我家磨盘上的一幕.......当时说的我鼻子发酸差点哭了出来。
如今石磨真的老了,她身上的道道磨齿就像刻满一脸沧桑皱纹的老人,散落一地的部件就像老人的骨架,让我不由得感到心痛。社会的进步我们无法阻止,但我们不该忘记曾经磨面养育我们的民俗文化符号——石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