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乡村记忆——石磨

 乡村记忆——石磨

文/游传化

我最近跑了几个村子,发现好几处农家门口和道旁躺着废弃的磨盘,心里颇有感触,随口拈出一首小诗:


两片石头岁月磨,细碾生活蹉跎多。
推拉千载民间史,而今道旁受冷落。


      是啊,随着社会的进步石磨早已退出它的历史舞台,但是每每看到它还是有一种乡土情愫。耳边不由地响起赵本山在电视剧《刘老根》里唱的主题曲:毛驴儿拉磨哟,它走不出那个圈……那朴实的声音、熟悉的画面仿佛把我也拉回了那个年代......

     那时候一个村里能有一两台石磨就算很不错的了。放置石磨的房子我们这里管叫磨屋,屋子不大,石磨墩在中间,旁边放一篰箕(形状像两只对面摆放的簸箕)上置箩框和箩子,这些就算是磨屋里的全套设备了。


     我们这里的石磨估计大多产自于山东,因为那里的石头耐磨不掉渣。石磨大致分为两种:磨面粉的是旱磨,做豆腐用的为水磨。石磨一般由三个部件组成。(上下两片磨石和一块磨盘)磨石,大约为十五至二十公分厚,分为上下两扇,由专业石匠分别锻出有规则的斜形条纹叫磨齿也称磨牙,上扇中间分别凿有两个进料孔(粮食的进入孔)俗称磨眼。下扇中心嵌着一截硬木,箍着五六公分左右的铁头俗称磨脐和上扇的凹形磨脐眼刚好合拢吻合。(据传上下两扇磨齿图案源自古代太极八卦图,是天地之合)放置两扇磨石下面的大圆石由于个头比较大,运输不便,一般都是用产自本地的大青石做成,俗称磨台。就这样墩支好以后就是一台完整的石磨了。

      磨面之所以被称为推磨和拉磨,就是人力和畜力的区别,人力就是两手推着磨棍围着磨盘转圈称为推磨。畜力为拉磨,一般多指毛驴和骡子,拉磨之前先要把它们的眼睛蒙上,或者嘴上戴上笼子避免它们偷吃磨盘上的粮食。那时候牲畜都是生产队里的,一般拉完磨后,舀一瓢麸皮送给队里的饲养员就算酬劳了。


    磨面不需要人多,先要把粮食倒在磨扇上,无论畜力和人力开始后,手都要不停地拨磨扇上的粮食,一把一把往磨眼下拨,防止空磨。为了防止粮食滚落,有的用薄木板圈成箩框罩住粮食,这样粮食可以自由下落,同时在磨眼里插入一枚小木棍以控制粮食的进入速度,直至粮食磨完。这时要把下在磨台四周圈落下的混合粉放在团箩上的箁箕里筛箩,筛箩出来面粉叫做“头破面”算是最好的面粉了。筛下的麸皮再继续碾磨。因为那时粮食稀缺,就这样要循环三四次,直到最后剩下一点可怜的麸皮才能算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借人家的石磨使用,是不能把磨里粮食全部磨完的,磨眼里都要留些粮食或麸皮,称作“磨不空膛”,不然主人会说你“狡子壳”或“不地道”。


     石磨用的时间久了就会把里面的齿坑磨平,这样就要请专业石匠师傅重新锻錾俗称“锻磨”,修理后方可继续使用。

      我之所以对石磨情有独钟,源于一件痛心的往事。我三岁那年母亲便因病撒手人寰了,出殡那天乡亲们把我的双手栓在石磨上,(民间有磨盘压子的习俗)说只有这样我才不会被母亲的灵魂拉到阴间去。那天我一个人在阴暗的磨屋里,并没有感觉害怕,居然趴在宽大敦实的磨盘上仿佛躺在母亲怀里一般地睡着了。多年以后邻居大娘提起此事还眼含泪花说道:每当看到你就不由得想起你娘出殡那天你被栓在我家磨盘上的一幕.......当时说的我鼻子发酸差点哭了出来。


      如今石磨真的老了,她身上的道道磨齿就像刻满一脸沧桑皱纹的老人,散落一地的部件就像老人的骨架,让我不由得感到心痛。社会的进步我们无法阻止,但我们不该忘记曾经磨面养育我们的民俗文化符号——石磨。



(0)

相关推荐

  • 碾碎的记忆,磨砺的时光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可能是为迎合人们怀乡念旧的心理,近年来旅游业大力追捧民俗乡村游,大力兴办古村镇旅游景点.这些古村落,大多保存了那些古老的农具和生活用具.那石碾子.石磨引起了孩子 ...

  • 【往事】儿时琐忆(10) 拐磨 ||章永海

            在我童年时代,上世纪的40,50年代,大多数农村人家自己种粮自己吃,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粮食加工也都是一家一户自己解决.记得那时候加工粮食的主要工具就是磨--又称石磨. 那时候,有一种 ...

  • 【中州作家】乐悠悠:石磨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56] 石磨 河南南阳      乐悠悠 昨天,我去超市买面. 超市货柜上,面粉的种类很多,让人眼花缭乱.什么标准粉.上白粉.原味粉.麦芯粉.富强粉.超强粉.雪花粉 ...

  • 石磨磨粉机是什么样的加工原理

    石磨磨粉机是什么样的加工原理?石磨磨面机脱胎于传统石磨,在原来的方式上做了一些改进,生产效率更高了一些,但是加工原理和传统方式上还是有一点相似的.比如主要加工部位的石磨,都是利用上下磨盘顶摩擦破碎小麦 ...

  • 《行摄生活》-107【錾磨】

    - - -指尖上的山西 021 錾磨 錾磨是我们今天的话题,这也是一种将要消失的传统手工业.錾磨,在晋北叫坎磨,在晋中叫铣磨,各地方言不同,有所区别,但都很形象. 很多人不是很了解这种技艺,我们不妨先 ...

  • 王长顺——【难忘乡愁】乡村磨房的记忆

    乡村磨房 王长顺 最近与战友会面,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多年以前,一个外出谋生的村民给家里写信说,差事找到,环境可好,日行百里,风吹雨淋日晒不着,勿念.请问,村民从事的是什么工作? 谜底:推磨--在磨房里 ...

  • 农村俗语:“石碾不进家,石磨不出门”,为何石碾不能安在家里?

    在以前的农村,几乎每个村里都有石碾,老人们说:石碾安装的位置是很有讲究的,一般都是在村里比较热闹的地方,而且石碾一般与山头相对,据说是为了压住煞气.因此石碾一般是不会安装在家里的.有句农村俗语叫做:& ...

  • 【盘点老行业之六十七】锻磨匠

    锻磨匠又称凿磨匠,是从石匠中分出来的一类专业匠人.过去将粮食磨成粉,都是用石磨来磨的,石磨用久了沟平齿钝,就要锻凿一下石磨的沟槽,这种石匠称为"锻磨匠". 石磨分为上下两扇,分别用 ...

  • 【我的乡情180】梁继志:石磨

    扫描二维码了解征文详情 石 磨 梁继志 故乡鲁西北平原上的石磨,那一道乡间的风景跟随着时光的脚步,早已走进岁月的深处,远离了我的视线,但那上下磨盘有节奏的声音,好像一柄无形的小锤,时时敲打着回望的心灵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泥囤子

    泥囤子 文/出泥不染      泥囤子,顾名思义,就是用泥巴做的囤子,留作盛粮食用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有这样东西.      做泥囤子,也是个技木活,不但泥要活的对劲,而且做出的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黑黑的猫猴帽

    黑黑的猫猴帽 文/胡桃夹子 清楚的记得,小时候的冬天格外的寒冷. 冬天,上学的路上,我们都是顶着西北吹来的寒风,使劲的缩着脖子前行.因为刺骨的寒风总会随时顺着脖子,钻进我们的衣领里. 家庭条件好的孩子 ...

  • 【灵璧故事】乡村记忆——戽鱼

    戽鱼  文/朱现凤 我的老家住在老濉河岸边,所以我是在河边长大的.小时候最有趣的就是戽鱼了. 记得那时候,每到汛期过后,河道的小叉沟里,都会冲进一些小鱼小虾.起初,我们只是觉得好玩,在里面逮一些鱼虾,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看青

    禅堂湖记忆--看青 文/胡桃夹子 "看青"就是看护庄稼,要从庄稼初长,看到庄稼成熟. 从前生产队,都有"看青"的人.特别是玉米,黄豆,白芋,花生,棉花在将熟的时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飘香的洋槐花

    飘香的洋槐花  文 / 邱德龙 清晨,漫步在家乡的船路沟堤岸上.突然间,清新的空气中缕缕浓郁的花香吸引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和表妹情不自尽的寻着花香找去.哇,一棵盛开着雪白花朵的洋槐树真真实实的就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喂牛

    乡村记忆――喂牛 文/程大康 由于社会进步,现在农村养牛的人家越来越少.当年现代化的农耕机械很少,拉庄稼.打场.耕地等大多都要依赖牛来完成,所以那时候牛就是农家的"顶梁柱",几乎家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大腰裤子

     大腰裤子    文/晏金福(77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们灵璧农村人穿的全是大腰裤子.这种大腰裤子,裤身和裤腿不是黑色就是蓝色,绝少有别的颜色.布料开始是家织或买来的手工布,颜色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学编筐

    学编筐 文/同龄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随着兴修水利和农田林网化,为了护住沟渠河坡和路旁而栽植许多紫穗槐.紫穗槐条子可以用来编各种形状的筐,有圆形的比较浅的抬土筐,有圆形的比较深的粮食囤子(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不门子

    乡村记忆--不门子 文/出泥不染 提起"不门子",可能很多人还不知是啥,就是那种比正常门矮,与门一样宽的单扇门,是安装在门旁挡些鸡鸭狗的小门.我不知道为什么叫它"不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