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过年】小年随想
小年随想
文 / 晏金宝
二零一七农历小年即将到来,不知不觉又要长了一岁,无论你的身价几何?这一点,老天是公平的。回首往事,有多少悲欢、多少对错,都成云烟。这个小年又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礼物?”
――题记
小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习俗。由于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因此,有别于其它的传统节日。它是唯一一个在华夏大地不专指的节日。仅仅在黄淮地区也不尽相同。有把腊月二十九和正月初三叫“小年”。南方有些地区把元宵节称为“小年”。春节前后稍有些特别日子,大都笼统地称呼“小年”。总体而言:腊月二十三和腊月二十四比较被广泛认同和重视。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是小年。二十三,祭灶官,馃子点心装满盘……”自记事起,进入腊月,年味越来越浓了。幼小的心灵有“三盼”,不时地掰着指头算。一盼喝腊八粥,二盼过“小年”,三盼过“大年”。
家乡习俗把腊月二十四称作“小年”。这一天要打扫房间、备酒、买肉、放鞭炮庆祝,祭祀“灶老爷”。祈求灶老爷保佑家里一年平安无事、人财两旺。
这里所称的“灶老爷”,有的地方则称灶王爷、灶君、灶菩萨等。
村子里有一家,我应该叫大伯,他们家过“小年”与别人格格不入,都在腊月二十三,困惑着我多年弄不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得知他们的先人因做过大官而留下来的习俗。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人分三六九等,统治者有规定,待皇上官员先过完“小年”,普通百姓才能过。逐渐在民间很多的地方形成“官三民四船家五”的习俗。
自古以来民间对于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灶活动比较重视,老百姓认为灶神是自家的保护神,每家的灶房都有灶神像贴在上面。而有的家庭专门建造灶神龛。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上面横批为“一家之主”。
据传,灶老爷原名张生。乃一富家子弟,曾娶贤惠女子郭丁香为妻。不久见异思迁,修了贤妻改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懒惰,张生终日花天酒地,不务正业。后来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日,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顿时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又悲壮而死,颇感同情。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了灶王神。规定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民情,大年三十再返回灶前。于是民间就逐渐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的习俗,以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灶老爷在凡间守护一年,在腊月二十三上天庭向玉帝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善与恶。罪轻者罚减寿一百天。罪重者减寿三百天到十年不等。所以,这一天要摆上糖果、点心等祭品祭祀,俗话说得好:“拿人手软,吃人嘴短。”灶老爷就会在玉帝面前言善不言恶,报喜不报忧,家人自然不会得到惩罚了。还有的地方在灶老爷嘴里抹上糖,期望能多多美言。
祭灶神就是送灶神上天的一种仪式,民间又称“辞灶”或“送灶”。大户人家祭祀灶神,供品丰富,仪式隆重。妇人忙于厨房烧肉、炒菜,布置果品、点心等。一切准备妥当,招呼孩子们燃放鞭炮。男主人开始备酒祭祀,口中念念有词:
“又到腊月二十三,
敬送灶君把天还。
美酒佳肴备齐全,
临走之时尽情欢。
酒肴美,果品甜,
每样供品尝一遍。
融化灶糖把唇粘,
一路顺风到南天。
到天庭,献好言,
祈求风调雨顺年。
吉祥富贵都带全,
莫忘准时返灶前。
返――灶――前――”
而对于过去那些穷苦的人家来说,根本没有能力买来丰富的供品来祭祀灶神。就以水代酒略表心意,嘴里念叨:
“灶老爷,本姓张,
一碗凉水三柱香;
今年小民过的苦,
明年丰收一定补。”
家乡习俗大都是吃完早饭就开始准备祭品,中午前祭祀,仪式结束,意味着灶老爷已经享用。然后一家老小才能高高兴兴围坐一起,一团和气。开始享受“小年”带来的快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很多传统的生活模式被打破,传统节日习俗被淡化。近年来尤甚,令人堪忧!我好多年都没有在腊月二十四这天过“小年”了。因为受打工潮的影响,偌大的村庄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年青人像候鸟一样在年底飞回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今的“小年”则成了操办喜事的“良辰吉日”。亲邻好友平常各奔东西,难得一见!值此喜日,必然要去捧场架势,在一起叙旧情侃新闻。
时光回转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婚丧嫁娶都要回避腊月二十四,不会“触犯”小年这个日子的。
如今,人心不古,不再随俗,逐渐对古老而传统的节日民俗淡化了。
我不仅为中华传统的优秀民俗文化而感到担忧!有恐记忆中的小年成了永远的记忆!
晏金宝,网名低调做人,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民俗协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灵璧红杏诗书画院会员。闲暇之余,喜爱涂鸦,乐于用手中的拙笔,书写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