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明白疫情之后何去何从?我会看看这本书
自从贸易战2018年开始以来,中国经济会何去何从就一直是大家话题的焦点。结论也总是随着国际新闻的起落,在极度悲观和极度乐观之间来回反转,摇摆不定,让大家的情绪也随之阴晴起伏,无处安放。
作为创新地图的团队成员,我的工作是推动海外科技项目在国内落地,在工作中总有机会与海外创新企业、国内政府机构、产业园区、制造业企业家接触共事,可以切身体会不同立场的伙伴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焦虑和彷徨。
新冠疫情爆发后,更是这样。中国制造业这次能熬过去吗?中国能在种种叠加的撕裂中保持稳健向前吗?中国能内生出自己的创新能力不再依靠外力吗?
每当这些问题从朋友圈和各种新闻客户端汹涌而来,我总会习惯性的回到王煜全2020年的新书《中国优势》,重新整理一下思路。周遭越是嘈杂,越需要回归本质,排除噪音,检视我们自身真正的能力和需求,然后躬身入局,在现实中奋力而为。
就这样每次留几行笔记,一些思考,也小小的积累了几千文字。借423读书日的机会放在这里,希望也能帮助偶尔焦躁不安的同路人,获得一些思考的角度。
我们该去哪里找真正的创新?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创新
谁才是创新的主体?
创新那么牛为什么成败看量产?
在贸易战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制造业这次能熬过去吗?中国的创新能力够支持自己的发展吗?翻完了我的《中国优势》读书笔记再回来咀嚼这个问题,我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中国』指什么?『中国制造业』又指什么?当我们把『中国』和『中国制造业』抽象成两个空洞的词,就弄不清楚它们到底代表了谁,代表了什么,那又如何断言其命运?
中国的经济是由一家家具体的企业撑起来的,而企业的命运由自己的表现决定。危机会消灭所有的行业吗?当然不会。危机只会消灭行业里最脆弱、最不接受变化的企业。所以,一个过于模糊的问题无助于思考。拆解到细节,去问问每一位有血有肉的奔忙着的企业家,你在行业里是什么位置?你在如何寻找出路?创新于你有什么具体含义?
当我们把答案与一个个真实的企业联系在一起,我们可能才能搞清楚,危机将会抹去谁的名字。至少,那个名字不叫『中国』。
一起聊聊重启
疫情得到初步的控制,大家都在奋力恢复业务。每个人都很想了解一下周边行业的情况,做个参考。如果你也想了解,请留言讲讲你经历的或看到的情况(比如自己公司的变化,朋友公司面临的困境,等等),我们会放出来供大家相互参考。也会请王煜全老师针对其中典型的问题,在5月做一场直播,进行回应。大家一起,共克时艰!
《中国优势》京东有售,扫码即刻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