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胡思乱想一窗之隔
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苟且过的生活,
都记在这里。
1/
读完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有一种内心情绪无法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
晚饭后特意去柳城广场转了一圈,广场的灯不知为何没有亮起来,是因为冬天了吗?
几个围着广场遛圈的老人,看上去有些机械,或许也是光线过于黑暗,感觉他们像几个移动的影子,黑暗中的影子多少有些诡异。
往常正是广场舞大妈们的天下,震耳欲聋的音乐,各种动作僵硬而夸张的舞姿,如今都不在,只有冷风悄无声息的钻进衣服的每一个开口。
我下意识的把毛衫的领口拉链往上拉了拉,才真切感觉到确实已经是冬天。
想来,广场舞并不是大妈们的理想,天一冷,她们就集体放弃了。甚至我还想到,广场舞只是她们积极面对余生的一种方式,可有可无,与健康并无关联。
这跟在景区以各种姿势挥舞丝巾拍照毫无区别,绝不是她们余生的追求,只是一种随波逐流的仪式而已。
广场舞和丝巾,并不会改善她们的体质和心智。
我敢说,有理想的人,不论年轻还是年老,都不会把时间消磨在一个又一个空旷的城市广场之上。
2/
像悉达多一样为了心中的理想——不知道这样定义他的内心准不准确——我暂时找不到更好的概念,姑且就称之为悉达多的理想吧。
为了他的理想,他抛弃了一切,在内心陷入困境的时候,他还差一点抛弃他自己。好在结局符合喜欢喜剧的看客们的内心,包括我,在戈文达深深的把头向悉达多低下那一刻,我知道悉达多终于达成了他的理想。
那一刻,我也替他开心,仿佛看见他的微笑,看见他身上每一处细微的地方都散发出平和、温暖人心的光芒。
的确,悉达多追求理想之路,让我对智慧与愚蠢也有了更新一点更开阔一点的认识。
3/
我也曾经有过理想,只是我的理想既不是当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不是当一个卫士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更从来没有过当一名科学家的念头。
那时候,我的理想只是长大了可以随心所欲看自己想看的书,走自己喜欢走的路,不为任何权势而折腰,不与任何浑浊庸俗者为伍。那时候,还是一个孩子,哪里有太多的思考和分辨力,对未来更是一无所知毫无预期。
转眼之间,就到了可以理性理解理想的年岁,才发现理想早已被胡思乱想代替。
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终归还是无法淡化和净化生活中的苟且。
看到高晓松在50岁生日时候的感言,特别感触于他在三年前说过的这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这句话三年来早已成为金句中的金句,触发了多少人说走就走的理想,刺激了多少人让身体和灵魂至少有一个在路上。
我更感触的是,高晓松这句话是深深感触于他母亲对他说过的一句类似的话。
在感言中,我并未看到高晓松年轻时候的理想,可是我知道他的理想无可辩驳的与音乐相关。
高晓松活成了他自己,这一点跟悉达多一样,都让人羡慕不已。
所谓理想,到底是什么?活成自己算不算最好的理想?
对我而言,这些很难获得完美答案的问题,都是胡思乱想的一部分。
4/
我还记得达哥幼儿时代的理想:当一名消防员。
那时候他太小了,并不知道理想是什么。我也最终没有搞明白他为什么坚持长大后当一名消防员。如今,已经很久没有听到他对未来的看法,期待也好,展望也好,18岁之后,他轻易不再与我们谈及在他看来属于胡思乱想范畴的问题了。
我记不起我18岁时候任何细节,此刻想来,那时候一片懵懂,唯一印迹清晰的记忆是学会了喝酒,四两一杯的『青烧』被我几口就喝了下去,之前我从未喝过一滴酒。
人生就是如此不可思议,有人四两拨千斤,而我注定用一生时间来拨弄酒杯。
从那时候开始,我逐渐相信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力,不再刻意对抗,也不逃避。
好在除了酒以外,我读了很多书。这种读不是时下流行的那种装逼读——只是做出喜欢读书的样子,一年也读不完一本30页的书——这种人最喜欢晒书单,最喜欢引用别人的名言。
我不喜欢这种人。
或许与读书多有关,看这种人,就像看一只披着华丽锦袍的屎壳郎,一眼就看穿了伪装内的真相。一点也不好笑,难免有轻微的悲凉。
我曾经企图给达哥的18岁做一下记录,后来我什么也没有做。我们面对的世界早已不是同一个世界,尽管表面毫无差别,可我知道在我们彼此心里,各有各的世界,两个世界有不同的逻辑。
我在尽力找到这两个世界仅存的交汇点,或许是书,也可能是酒,到绝对不是我一厢情愿的指手画脚,也不是日渐不合时宜的父爱。
我相信,那个拥有独立世界的孩子,会理解我这些文字里的心情。即便他不理解,我也理解。
在读《悉达多》里面关于悉达多与孩子那一部分,我震惊于作者隐含在这些文字里的洞察与预见力,他并没有直接谈及教育,读过这些文字,我却意外的领会了如何与一个长大了的孩子相处的秘密。
胡思乱想也好,理想也罢,都已经没有必要再对孩子指指点点。
5/
没错,如果你理解我的胡思乱想,我在结束这些文字的时候,自然会想起北岛这几句诗:
此刻,我的理想轻微如初冬的月光,只要还有一只酒杯存在,就应该把酒满上,举杯望月,一饮而尽。
活着,尽力向心中的自己靠近,多美好的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