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长青小学 杨丽娟
《杠杆的科学》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课本上将这一课分为“认识杠杆”和“研究杠杆的秘密”。我按照课本对本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我出示了课本上的插图,一个人在用撬棍撬木箱,说明: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由此引出: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并马上介绍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
但是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撬棍”是个新概念,它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物体是“撬棍”,在学生对撬棍还没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轻率引出杠杆,还说“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学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这样的机械呢?
因此我认为可以把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修改为,提出: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更明确了杠杆的定义。让学生看图或者实践,充分讨论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类推出螺丝刀撬东西、开瓶器开啤酒盖,都是和撬棍相似,它们共同点就是有个支点,另外还有用力点和阻力点。这个时候,再提出“杠杆”的标准,就比较恰当了。撬棍和类似撬棍的机械是由一根杆组成,那剪刀、钳子、筷子这些工具和撬棍形状明显不同,那它们是杠杆吗?学生肯定有争议,那就让他们继续深入讨论吧!当他们在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我们就可以总结:这些工具也是杠杆。
其次,本课中的“用力点”,在初中描述为“动力点”,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名称不统一肯定会制造麻烦。还有在分析杠杆的时候,有一种情况既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是否可以引入初中的“等臂杠杆”来描述呢?
接下来研究杠杆的秘密,把杠杆尺当撬棍,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做是要被撬起的重物,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看作是我们的力,收集实验数据。学生在分组实验过程中,有的在杠杆尺一端挂了很多钩码,有的在杠杆尺一侧选了两个地方挂钩码,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管有没有平衡,状况很多。在小组实验部分,由于我没有说明实验要求以及实验目的,导致学生这一段过程仅仅是在“玩”杠杆尺,分析用力情况中的省力和费力遇到困难。通过这次失败的实验教学,我努力引以为鉴,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明确实验材料、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能做到有的放矢。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把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概念与生活中常用工具联系起来,如:剪刀、筷子、指甲剪等。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巡视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上的错误,避免错误的数据误导学生,使每一组都能顺利完成实验。课上能及时对学生作出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