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依赖阳光,然太阳寿命不等于地球寿命,更有别于地球生存寿命

阳光、空气和水,种种这些都是生命孕育的先决条件,而一切条件的基础就是阳光。

因为有了太阳这颗稳定的恒星,地球才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恒星系统中拥有一个独立的运行轨道,一切孕育生命的条件才得以相继出现。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就没有地球,生命更是无从谈起。

然而,太阳虽然是一颗恒星,但并不代表可以恒存永续,恒星也是有寿命的。通常,恒星的寿命与质量的大小成反比,质量越大,则寿命越短,而质量越小,则寿命越长。有些巨大的恒星的寿命不过千百万年,而有些小恒星的寿命却可以达到数千亿年之久。

太阳在恒星之中算是比较小的,科学家预估太阳的寿命大约在100亿年左右,而今,太阳已经走过了50亿年的岁月。

燃料耗尽的太阳会坍缩为一颗白矮星,之后白矮星会在漫长的宇宙岁月中逐渐冷却,最终成为一颗黑矮星。为什么会这样呢?简单来讲,大质量的恒星内部引力极强,当恒星的燃料耗尽,其通过氢核聚变所产生的向外的辐射压无法与引力向抗衡,整个恒星就会在引力的作用下向中心聚集,发生坍缩。

既然太阳的寿命仅剩下50亿年了,是不是说地球的寿命也就只有50亿年了呢?不然,地球的寿命会更短。

太阳坍缩为一颗白矮星是最终的过程,而在这之前,太阳会首先发生膨胀,不断膨胀的太阳会成为一颗红巨星,而这颗红巨星会比原本太阳的体积大上很多,连地球轨道都会被其吞没,最终被吞没的地球会向太阳中心移动,成为太阳的一部分。

所以,最终的那颗白矮星上其实也包括了我们生存过的地球,而这个过程可能会发生在45亿年以后。如此说来,人类文明只能存在45亿年了吗?情况远没有这么乐观,太阳的寿命并不等同于地球的寿命,同样的,地球的寿命也并不等于地球的生存寿命,地球的生存寿命必然会更短。

地球之所以能够孕育生命,是诸多巧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球拥有适宜的大小,拥有磁场和大气,恰好位于太阳系的宜居带之上等等。

然而,这些条件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就拿地球的位置来说吧,地球现在位于太阳系的宜居带之上,可并不代表地球会永远位于宜居带只上,因为太阳的大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的体积会不断增大,短时间内这种增大效应并不明显,但如果将时间跨度调到5亿年左右,太阳体积的变化就会产生诸多可见的影响,届时,地球所接受到的光照会明显增强。我们很难说那个时候的地球是否还是一颗宜居星球。

如果我们把时间再延长一点,延长到10亿年,那么几乎可以肯定,地球将不再适合生命的存活,因为那个时候的地球所处的位置应该已经不在太阳系的宜居带之上了,原因就在于太阳的体积明显增大了。

想想地球的可生存时间只有将近10亿年左右了,不禁让人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那么10亿年之后,人类应该何去何从呢?其实,以宇宙文明的演化速度来推算,在平稳发展的情况下,10亿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文明摆脱对原始生存星球的依赖,所以,真正需要担忧的并不是地球的可生存寿命,而是如何能够保证地球文明持续平稳的发展下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