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城市》| 李迪迪解读

关于作者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于198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提名,却因于当年猝然去世而与该奖失之交臂。但其人其作早已在意大利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卡尔维诺从事文学创作40年,一直尝试着用各种手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和心灵。他的作品融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于一身,以丰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构造超乎想像的、富有浓厚童话意味的故事,深为当代作家推崇,并给他们带来深刻影响。

关于本书

黄昏的御花园,暮年的蒙古大帝忽必烈凝神倾听来自威尼斯的青年旅者马可·波罗讲述他旅途中的城市。五十五座城市,十一个萦绕在每座城市上的主题,事关人类生存的所有命题。城市汲取着记忆,奴役着欲望,承载着梦境,凝聚着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故事。卡尔维诺给每座城市都取了一个女性的名字,赋予她柔软的骨骼和灵动的气血,她充满了真实感,却又趋于无形。她是世界之缩影,与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一同生长、变化,却又隐身于虚幻之中,遥不可及,无法触碰…… 我们借由住在城市中,我们谈论她,倾听她,试图书写她。她是奇想的诞生与实现之地。

核心内容

《看不见的城市》是“作家中的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集大成的巅峰之作,介于小说和诗歌之间,是晶体小说的典范。这是一部脑洞大开版的《马可·波罗游记》,卡尔维诺借这位著名的意大利先人之口,向元朝大汗忽必烈,讲述了从威尼斯到大都一路所见的五十五座城市,它们是诗意想象和哲学思考的结晶。整部作品可以视为送给城市-现代文明的情书与劝诫。

本期音频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用想象来消解城市的沉重感。第二部分讲,用符号来分析城市的虚无感。第三部分讲,用耐心来面对城市的矛盾感。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巅峰之作——《看不见的城市》。

卡尔维诺是一位“作家中的作家”,常与卡夫卡、博尔赫斯相提并论。一般认为,198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本来要给卡尔维诺的,可惜他突发脑溢血逝世。

逝世前夕,卡尔维诺正在准备哈佛大学的讲座,题目是《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他认为新千年的文学应该具备六种品质:轻盈、迅捷、精确、形象、繁复、连续。卡尔维诺生前只来得及完成讲稿的前五章,而这部残稿成了无数作家同行和读者反复品咂的文学秘籍。大家都很好奇,那个原定的第六章,也就是关于“连续”,他会怎么写?

其实答案,可以到卡尔维诺自己的小说里去找。这就说到今天这本《看不见的城市》(1972)了,此书公认是卡尔维诺的巅峰之作,介于小说和诗歌之间,既像童话幻想,又像哲学寓言。王小波先生就认为,《看不见的城市》本身完美体现了日后卡尔维诺用讲稿总结的六项文学品质。

《看不见的城市》是一部脑洞大开版的《马可·波罗游记》,卡尔维诺借这位著名的意大利先人之口,向元朝大汗忽必烈,讲述了从威尼斯到大都——也就是北京——这一路所见的各种城市。对,这部小说别出心裁地以城市为主角,可以说是一系列城市的速写。那为什么这些城市是“看不见的”呢?

对于小说里的忽必烈,这些城市都很遥远,自然是“看不见的”。而对于小说外的读者,很显然,这些幻想中的城市在现实并不存在,自然也是“看不见的”。但我们别忘了,原版的《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亲身经历、道听途说和夸张幻想的混合物。马可笔下那个富饶神秘的“东方”,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看不见的”幻境。而卡尔维诺移花接木的重写,让幻境的本体,不再是古老的东方,而是现代的人类文明。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结晶,浓缩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摩登都市,充满喧哗与骚动,也充满残酷和孤独,既让人留恋,也让人哀怨。卡尔维诺为书中五十五座虚构的城市,都取了女性的名字,以此表示城市和居民之间,就像情侣那样爱恨交织,欲罢不能。

小说中,忽必烈常常打断马可·波罗的汇报,展开一些哲学讨论,比如世界是不是真的存在之类的问题。我早年读这本书,总觉得他俩像苏格拉底或禅宗和尚,是纯粹智性的化身,现在倒觉得,他俩并不是优哉游哉的哲人,而是身心俱疲的现代人,他们的对话类似于精神分析里的谈话疗法。

你不妨这样看:忽必烈是位富足而闷闷不乐的首都市民,而马可·波罗通过讲述一连串天方夜谭般的城市,来解开忽必烈的心结。也许广义来说,文学就是一种带来安慰的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将人对现实的认知分为三层,即:想象、符号和真实。下面我的讲解也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用想象来消解城市的沉重感。第二部分讲,用符号来分析城市的虚无感。第三部分讲,用耐心来面对城市的矛盾感。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如何用想象来化解城市的沉重。轻盈,是卡尔维诺毕生的美学追求。前面说过,他对新千年的文学提出六项要求,轻盈排在第一位。《看不见的城市》极为轻盈,写了五十五座城,只用一百六十来页,却让人感觉包罗万象,目不暇接,是卡尔维诺所谓“晶体小说”的典范。

什么是晶体小说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此书的目录。卡尔维诺总是从目录开始就能让人耳目一新。你翻开《看不见的城市》,会惊讶地发现标题斜着排列,由一系列标签和序号构成——例如“轻盈的城市之一”“城市与记忆之二”——你要是再仔细一看,会发现全书分为十一个系列,每个系列五座城,彼此交叉,错落有致,跨页连成一片,正如某种晶体。晶体的特点就是以有限、有规律的折射,来包罗无限的、无序的大千世界。

除了轻盈,序列标签中也能找到另外五大文学品质的踪迹。我举几个例子,比如:“隐蔽的城市”“城市与眼睛”“城市与记忆”“城市与符号”“贸易的城市”“连绵的城市”……你看,这里面是否都直接间接地涉及“迅捷、精确、形象、繁复、连续”?你还会发现,这些标签并不是严格的分类,而是一种诗意的归化。一个系列里的城市完全和另一个系列里的另一座城市互换,正如它们全部都可以说是“轻盈的城市”。而这些标签的存在,撑起了晶体的棱角,为作品赋予一种整体性的工整有序。

有序是轻盈的前提。当我们心里乱糟糟的,便觉得很沉重,当一切都井井有条,便感到轻快。卡尔维诺特意区分了两种轻盈:一种是羽毛的轻盈,一种是鸟的轻盈。随风飘荡,是假的轻盈,凭风高飞,才是真的轻盈。可见轻盈的奥秘,不在于轻,而在于盈,也就是说,需要一种充盈的生命力。物理学大师薛定谔在《什么是生命》一书中提出,生命的根本特征是:减少混乱,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注入秩序。

好,现在我们知道轻盈的奥秘在于生命力和秩序感,那么来看看卡尔维诺如何把城市变得轻盈。他写了五座轻盈的城市。我们先来说第一座,伊萨乌拉,那是一座千井之城,她建立在一整片巨大的地下湖上面,只要在城市范围内,随便哪里挖一个垂直的地洞,就能提出水来。一部分居民相信神灵住在地下深处,另一部分则相信神灵就住在出打水的各种器具中,例如井口的水桶,水车的绞盘,钻井机的塔架。“这是个一切都向上运动着的城市。”卡尔维诺这样总结道,全文短短324个字,就此戛然而止。我们注意,卡尔维诺为城市赋予了一种向上的秩序,一下子拎出了城市精神的头绪。水,是机会的象征,大城市里总有无数的机会,一个充满机会的城市当然总有一种蒸蒸日上的氛围。而卡尔维诺用水和打井这两个简单具体的形象,就勾勒出复杂的现实氛围,展现出诗人般的概括力。所以说,书里的忽必烈爱听马可·波罗汇报,听了以后感觉神清气爽,因为这就是顶级的诗意享受。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几座轻盈之城。珍诺比亚,处于干燥地区,完全建在高脚桩上,“房屋是用竹子和锌片盖的,高低不同的支柱支撑着纵横交错的走廊和凉台,相互间用梯子和悬空廊连接。”你觉得挺奇幻是吧?那可以去上海的陆家嘴走一走,你一下子就能理解由高脚桩和悬空走廊是怎么回事。而阿拉米拉则是一座水管之城,她没有墙壁,没有屋顶,也没有地板,只有管道,“像一片管子的树林,每个末端都是水龙头……”但阿拉米拉并不是一座空城,你随时能在里面见到纤细的年轻姑娘,在悬空的喷头下弯腰沐浴,梳理长发。卡尔维诺解释道,也许她们都是仙女,原本在地下水路里悠游,却误入了城市水管,来到地面以后,她们爱上了新的享受水的方式,便赶走了当地的人类。你想想看,阿拉米拉的仙女是否很像从外地涌入大城市的新移民?他们为城市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而索伏洛尼亚这座城市分为两个半边,一边是马戏团一样的帐篷,另一边则由大理石和水泥建造的银行、工厂、学校。“一个是永久固定的,另一个则是临时的,时限一到,就会拔钉子、拆架子,被卸开、运走,移植到另一个半边城市的空地上。”我们要注意,这里拆除的不是马戏团那半边,而是石头水泥造的那半边。卡尔维诺故意颠倒了常识,似乎在说,快乐比水泥造的房子更为持久,因为快乐属于生命,而水泥只是死物。

最后一座轻盈的城市名叫奥塔维亚,她是一座蛛网之城,悬在两座陡峭的高山之间,用绳索、铁链和吊桥与两边山体相连,“虽然悬在深渊之上,奥塔维亚居民的生活并不比其他城市的更令人不安,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网只能支撑这么多。”让我们回顾一下“轻盈的城市”系列:开头写城市充满机遇,这种机遇一直以水为象征,结尾写控制欲望,而欲望带来的不安则一直以高耸或高悬的建筑形式来表现,整个系列有始有终,充满内在的生机和规律,五个脑洞提供了五种别样的视角,令人豁然开朗,或者莞尔一笑。

卡尔维诺说,他强调轻盈,并不表示他无视沉重,相反,他意识到沉重是现代世界的普遍特征。我们前面说,轻盈的秘密是生命,生命的特征是创造秩序,但相反的现象也许让人体会更深,那就是秩序反而压抑了生命的活力。这是怎么回事呢?《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说人间的规则,并不等于自然的规则,两者的落差,便构成了压抑的重负。在精神分析中,想象和符号属于两个层面。符号的世界就是人间规则的世界。这就说到第二部分了。

第二部分

小说里有一个系列,叫“城市与符号”,在我看来,这个系列与“轻盈的城市”恰好相反,讲的是符号之沉重。有一座城市叫塔马拉,那里的大街小巷挂满招牌:牙钳表示牙科诊所,陶罐表示酒馆,戟代表卫队营地,天平代表蔬菜水果铺……“你放眼打量街巷,就像翻阅写满字迹的纸页:城市告诉你所有应该思索的东西,让你重复她的话”。这种情况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当然再熟悉不过,比如所谓网红店卖点便在于网红这个符号本身,而我们重复地打卡发到朋友圈,则是在重复这种符号。卡尔维诺还写了一座城市叫吉尔玛,那里充满奇观:盲人在大喊大叫,疯子在摩天大楼边缘摇摇欲坠,女孩牵着美洲豹散步。“吉尔玛夸张地重复着一切,目的是让人们记住自己。”可以想见,吉尔玛的居民活得多么做作,多么累。

如果说吉尔玛的居民是做戏给别人看,那么瓦尔德拉达的居民却是做戏给自己看。瓦尔德拉达是一座临湖而建的城市,游人来此,能看见两座城,一座在岸上,一座是倒影。这种地理特征令瓦尔德拉达的居民格外痴迷镜像,在房屋外墙、天花板、地板、走廊上面都装上了镜子。“瓦尔德拉达的居民都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反映到镜中,都具有特别的尊严”,不论是恋人相亲还是凶手行凶,都要力求姿势更美,留下冷静清晰的形象,因为镜中的形象比行为本身更重要。我们可以说,在瓦尔德拉达,居民自己变成了自己的符号,而成为符号的代价,就是不可避免地丧失一部分自己。

可是,你要说符号不好、形式主义太害人了,我就得和你讲讲特鲁德,那是一座没有什么特色的城市,完全提炼不出任何符号。然而,当游人准备离去,他们就会发现,最终只会抵达“另一座特鲁德,绝对一模一样,因为世界被唯一的一个特鲁德覆盖着,她无始无终,只是飞机场的名字在换而已。”我想,特鲁德这种城市也是令人遗憾,甚至让人厌恶的。

没有特色,没有区别,从物理学上来说,就是一种混乱的状态。我们前面说过,生命创造秩序,而混乱等于腐坏和死亡。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人生与众不同,而不是泯然众人。这是生命和符号相似的地方,因为一个符号只有与别的符号不同,它才有意义,对吧?而一个符号的意义,只有用其他符号才能解释,就像你查一个词什么意思,辞典只能用别的词来解释。对了,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符号系统。

这样说来,意义从来不是孤立的,而取决于符号系统。前面说过,人造的规则不是自然的规则,然而自然的规则不能创造意义,意义本身就是人为定义的。所以,也许我们不必嘲笑吉尔玛和瓦尔德拉达的居民活得太假、太累,也许他们都是自有追求的行为艺术家呢。人可以选择自己的意义,但不能违背符号系统本身,就像你可以随便写什么内容,但是不能违背语法。然而我们也会碰到词不达意、笔墨难书的情况,这说明符号和现实永远在微妙地互动和博弈。

要是你觉得这么说有点抽象,那不妨来看看佐贝伊德这个城市,那里的街巷如线团般互相缠绕。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不同种族的男人做了同一个梦,梦中有一座白色的城市沐浴在月光中,一个赤裸的女子,披着长发,在城里奔跑,男人们在后面追赶,七弯八绕追丢了。梦醒后,他们都去找那座城,没找到,但却聚到了一块儿。“于是,大家决定建造一座梦境中的城市。每个人按照自己梦中追寻所经过的路,铺设一段街道……那些人在这里定居下来,期待着终有一夜梦境再现。”我很想让故事就定格在这里,那样会很美,然而故事还没完:又过了很长时间,不论在梦中还是在现实里,谁也没有再见过那个女人,街巷就是每天上班的路,与梦中的追逐再也没有什么关系。久而久之,连梦也被遗忘了。最后他们都很迷惑,自己怎么会来到这座“丑陋的城市”。不过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因为还有别人因为梦见那个女子而来到这座城市,并且根据自己在梦中追逐的路线,来修改城市,为的是让那位女子再也逃不掉。

我觉得佐贝伊德的故事可以具有截然相反的寓意,这取决于你认为那个梦中的女子属于符号,还是属于现实。你可以认为第一批梦见她的那些男人是忘掉理想的庸人,你也可以认为后来梦见她的那些男人是不断修改作品以便更精确地捕捉现实的艺术家。王尔德有句妙语:生活模仿艺术,远远超过艺术模仿生活。我想补充一下:到最后艺术和生活也许变成鸡和蛋的关系。这是一种永恒的互动,彼此为对方提供原因,并创造意义。我们必须承认,不管那位梦中的女子是真是幻,没有她的存在,就不会有佐贝伊德。

而聪明的忽必烈也听懂了其中的道理。一方面,他发现自己所谓的帝国,本质上只是一张地图,每次新打下一座城市,无非是在地图上新增添一个符号而已。他本人是不太可能亲身莅临那座遥远的城市的。但是另一方面,正因为他希望在地图上多一个符号,他的军队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攻下那座城市。符号与现实的永恒互动,是一个永恒的游戏,不管你喜不喜欢,都只能这样玩下去。

然而忽必烈虽有感受轻盈诗意的才情,也有玩弄符号游戏的才智,可他还是不高兴。精神分析把现实分为三层,除了想象和符号,还有一层叫“真实”。“真实”不是现实,而是指现实的裂缝。现实为什么会有裂缝呢,这是因为永远有两股力量在对抗。我们前面说过,轻盈时刻在与沉重对抗,符号永远和现实相爱相杀,现实本身是一个动态而脆弱的存在。要说忽必烈心里到底哪里有裂缝,这就说到第三部分了。

第三部分

话说有一天,马可·波罗声称,他已经把所知道的全部城市都汇报完了。而忽必烈却说,还有一座城你没有讲,那就是威尼斯。而马可回答:“每次描述一座城市时,我其实都会讲一些关于威尼斯的事……也许,我不愿意全部讲述威尼斯,就是怕一下子失去她。或者,在我讲述其他城市的时候,我已经在一点点失去她。”

而这其实也是忽必烈的心结。此刻他拥有这一切,但却只能一点点失去这一切。这是一种双重的失去,因为忽必烈本人会一点点变老、死去,而他的帝国亦是如此,区别只是用时长短而已。忽必烈虽是开国皇帝,却也不禁担忧起数百年后的结局。佛教讲:成住坏空。忽必烈在帝国初成的时候,已经窥见了坏和空的迹象。

而马可·波罗的汇报还在继续,因为那些城市是幻想的结晶,本就是无穷无尽的,但随着讲述的深入,那些城市也越发反映出忽必烈的心结,所以我说,不妨把马可的汇报当成一种谈话疗法。好吧,让我们来看看莱奥尼亚,她是一座每天更新自己的城市,床单是新的,香皂是新的,冰箱是新的,食物是新的,收音机是新的,放出来的歌也是新的,而这也意味着昨天的莱奥尼亚全都变成了垃圾。清洁工把垃圾运到城外。城市在扩大,清洁工就越走越远,垃圾堆得越来越高。而莱奥尼亚之外的整个世界也都变成了垃圾山,各个城市的废物相互支撑,相互重叠,当一座垃圾山意外倒塌,淹没一座城市,临近城市就会派出压路机把这块地压平,以便“让自己的清洁工走向更远的地方”。

我们不要把莱奥尼亚仅仅理解为一则讽刺消费的环保寓言。这里面最讽刺的地方其实在于,永远走向更远的清洁工,不是很像那位永远在开疆拓土的蒙古大汗吗?而实际上忽必烈是全体人类的缩影,正如城市是现代文明的缩影。我还想提醒你,垃圾山的倒塌,并不仅仅是生态灾难,也寓意着秩序的崩塌。我们前面多次讲过,轻盈是一种生命的秩序,符号是一种人为的秩序,秩序总是与生命和文明相连,而无序总是与腐坏和死亡相连。“真实”的对抗,其实就是生命和死亡的对抗,有序和无序的对抗。正因为这种冲突无法用想象和符号来化解,所以精神分析把这种根本性的矛盾称为“真实”。

让我们来看马可·波罗讲述的最后一座城,贝莱尼切,那是一座精神分析意义上的“真实”之城,因为它同时既是一座公正之城,又是一座不公之城。也可以说,贝莱尼切同时既是一座有序之城,又是一座无序之城。并不令人意外的是,贝莱尼切既没有诗意想象的变形,也没有什么特色符号,它是一座很普通的城市,只是同时住着公正的好人,和不公的坏人,然而好人和坏人是住在一起的,他们其实没有什么很明显的外在区别。

这回马可·波罗提供的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一个比喻:“公正之城的种子里埋藏着一颗毒种:认定自己公正并比那些自称公正的人更为公正的自信和骄傲。这颗毒种在怨恨、敌对和报复中萌芽,向不公正者报复的自然愿望,伴随着取而代之的渴望。于是,另一座不公正的城市,尽管与前者有所区别,正在渐渐钻出公正的贝莱尼切与不公正的贝莱尼切的双重叶鞘……贝莱尼切未来的所有城市此时此刻已经就存在着,有时是一个含着一个,贴得紧紧的,怎么也分不开。”这是卡尔维诺对现实最深刻的认知:现实中善与恶、生与死、秩序和无序共存,而又互相试图吞并对方。

忽必烈显然对此持悲观态度,他认为每个人都难逃一死,每座城都难逃腐坏。结尾处,忽必烈哀叹,还有一座看不见的城市,那就是地狱。而马可·波罗却给出了一段经常被人引用的经典回答:“人间不会出现地狱,如果真的有地狱,那么这里已经有了,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这是一段漂亮的回答,甚至因为说得过于漂亮,而让人低估了实践的难度。这几乎就是把日常生活变成一场持久战,时刻保持机警,抵御投降的诱惑。前面多次提过,生命等于创造秩序,这说明秩序和生命一样宝贵而脆弱。草原上的动物为了活下去,稍有风吹草动便要从梦中惊醒。而留在城市里生活也一样很不容易,你只要稍有松懈,也许下个月就交不起房租,甚至吃不上饭。当然卡尔维诺关心的并不是房租。城市是文明的象征,忽必烈是现代人的象征,卡尔维诺担忧的是人类文明的存续。如果说智慧不能强求,至少我们可以保持耐心。我想,卡尔维诺的建议,也可以翻译成两句著名的禅宗偈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尘埃属于地狱,而生命在于拂拭。只要耐心地拂去灰尘,也许你会看见那座看不见的城市,你属于她,正如她属于你。

结语

好,这本书的内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

总结一下,《看不见的城市》是卡尔维诺的巅峰之作,以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汇报的形式,讲述了五十五座想象中的城市。城市是现代文明的结晶,因此可以说此书是献给现代文明的情书和劝谏。整部作品短小精悍,是卡尔维诺轻盈美学的典范。而轻盈的奥秘在于生命,生命的特征在于创造秩序。卡尔维诺借想象中的城市描写了现代社会的三种秩序,即想象秩序、符号秩序和真实秩序,它们能带来轻盈、充实和快乐。但每种秩序都在竭力抵抗无序,而终极的无序就是地狱。城市生活,乃至人类文明本身,便是在在地狱和非地狱之间拉锯,我们每个都要出力,“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撰稿:李迪迪
转述:徐溟旭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1. 生命的根本特征是:减少混乱,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注入秩序。 2.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说人间的规则,并不等于自然的规则,两者的落差,便构成了压抑的重负。
(0)

相关推荐

  • 看不见的城市,看得见的生活

    ab72021.05.28 20:15:02字数 3,355阅读 627如果你喜欢王小波,那么一定不能错过卡夫卡.尤瑟纳尔.杜拉斯和卡尔维诺.后者都是王小波偏爱的作家,而作为小波的粉丝,我本身也为他们 ...

  • 有人把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都画出来了

    2021年03月09日 09:49:18 来源:凤凰网读书 0人参与0评论 卡尔维诺在经典作品<看不见的城市>里假借马可·波罗之口,向忽必烈讲述了自己在旅途中所见过的城市. 书中,马可共讲 ...

  • 献给城市的爱情诗:奇谲的现代城市寓言

    经典之作,献给城市的爱情诗 想象力的极致呈现 奇谲瑰丽的现代城市寓言 王小波.苏童.阿城.梁文道推荐 <看不见的城市> 关注公众号:听潮观书 作者:伊塔洛·卡尔维诺:[意大利] 出版社:译 ...

  • 旅行的意义|重读《看不见的城市》

    两年前,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启发我关于旅游的想象.书里的城市与其说是旅行的见闻,莫不如说是想象的产物.卡尔维诺像抛开地图册的旅客,穿梭在记忆和欲望间.轻盈和沉重间.现实和幻想间.时空 ...

  • 《寻金者》| 李迪迪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勒克莱齐奥1940年生于法国尼斯,23岁出版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获得勒诺多文学奖,并入围当年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至今已出版五十多部作品,包括小说,随笔,翻译等.1 ...

  • 《神曲》| 李迪迪解读

    关于作者 但丁是意大利中世纪诗人.文艺复兴开拓者和意大利语之父,文学地位与莎士比亚齐肩.但丁用他强大的原创力征服了世界.他写作<神曲>,创造了意大利语,创造了由地狱.炼狱.天堂三界构成的宇 ...

  • 《图说骑士世界》| 李迪迪解读

    关于作者 日本东京大学文化研究学者池上俊一,是一位专攻欧洲中世纪历史文化的专家.著有<游戏的中世纪史><欧洲中世纪的宗教运动><礼仪与象征的中世纪>等. 关于本书 ...

  • 《老无所依》| 李迪迪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科马克·麦卡锡是著名美国当代小说家,剧作家,已著有10部长篇小说及其他短篇作品和剧作,代表作有<老无所依><血色子午线><天下骏马><长路& ...

  • 紫禁城里寻金记(23)朱门金钉

    接上文书,咱到了神武门,话说这神武门相对午门而言是紫禁城的北大门,在明朝那会儿,它不叫这个名字,因为所处的位置在北方,四灵中玄武镇守北方,因此叫玄武门,您可别搞混了,和唐太宗李世民那个"玄武 ...

  • 紫禁城里寻金记(24)金碧辉煌

        接上文书,咱出了神武门就走出了紫禁城,偌大个城,据统计有8900多间房,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每天在紫禁城里一天换一间的住,至少要住到23岁.但从现在紫禁城开放的空间上看,如果认真的逛下来,好好 ...

  • 【大象视界】嘉德再现荣斋吉金,顶尖铜炉解读出的文化密码

    "鐘鼎茗香 荣斋吉金-明清铜炉展" 荣斋主人刘锡荣先生14岁起开始收藏,从油画和中国书画入手,后又喜陶瓷,近二十年来专精明清铜炉,被一些业内人士美誉为"中国铜炉收藏第一人 ...

  • 【小小说】王斗金丨李 嫂 送 鸡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李 嫂 送 鸡 □王斗金/文 天刚蒙蒙亮,李嫂就起了床,掀开被褥,从床底下取了一百元钱,然后又从角落里捡了个竹篮,关上家门后,她回头摸了三次锁,确认万无一失才一步一步朝山后的一 ...

  • 金光华李亚鹤:胃不好的人,谨记少吃4物,胃或会一天天变强壮

    健康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事情总是违背自己的意愿.由于工作繁忙,饮食不健康,一些健康问题不可避免.例如:26岁的王小姐3个月前开始频繁腹痛.食欲不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