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太极拳:太极拳的核心是什么?

看了几篇在天涯的太极拳帖子,表面大张旗鼓,讲太极拳如何技击如何真传,如何大架如何小架,如何老架如何新架,让同练太极拳的我感觉情何以堪?这些哥们对一些自己对太极拳模棱两可云里雾里的“领悟”洋洋得意,让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啊。

其实真不怪他们,整个中国对太极拳的理解,要么有失偏颇,极端鄙视,要么就是极端神化。这两个看法,前一种是主流,后者出现在90年代。90年代末至进入21世纪后,由于各种现代搏击在中国的繁荣,太极拳的信仰在普通人心目中崩盘了。只在太极拳爱好者、习练者的心目中,太极拳仍有极端重要的地位。我就以上几种人的想法先回应一下当作本贴的热身阶段:

识别二维码走进传武明师微课 总有您需要的!

第一个看法,太极拳是神功,神到可以练了就成仙——我告诉你这纯属扯淡,不解释,脑残的才相信练太极拳能成仙。太极拳练习者确实比普通人的精气神都要足,身体要好,在不受大的伤害和良好的营养条件下,可以比一般人寿命要长一些,不能抵抗癌症,会比一半人有抵抗力,但不能完全抵抗各种传染病,极少感冒,但也会感冒,怎么就至于能成仙呢。

第二个看法,太极拳比第七套广播体操都不如——21世纪,我们看惯了各种神棍,神医,学聪明了,学理性了。但现在对待太极拳的态度,就是理性的态度吗?如果说太极拳真这么烂,那么你是说杨露禅、孙禄堂等武林前辈的事迹都在作假?你敢说民国时各种国术馆都是杂耍馆?你要是真敢说,那么证明你比孙中山聪明。孙中山都被这些武林前辈涮了,去专门给他们开个官方的国术馆,你看出来这些武林前辈是假把式,哄人玩的,那您真厉害,请看别的帖子去,我下面讲的对您来说都是废话。

承认太极拳是我国的国术之一,是高级的技击术的朋友,请看下去,但千万别高兴得太早。我这帖子,不仅仅要给太极拳申冤,还要伤你们这些太极爱好者的心。

因为,你们都练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所以你们打不赢练泰拳的,练散打的,哪怕一个常常在街上打架的小混混,你们也打不过。

不服气就看下去。

下面,我通过几个问题来逐层揭开太极拳的层层面纱和各种教拳名家的欲盖弥彰的欺瞒之术。

一、太极拳的核心是什么?

没学过的打个问号,学过的,都问问自己,太极拳到底练的是什么?哦,你照着光盘,比划一下手脚,加上你自己的yy,你练的就是太极拳了?当然不是,有朋友也许还会嗤笑一声,说那是太极操。好吧,你练的不是太极操,你有名家指点,神马四大xx,八大xx是你师爷或者师父,你的动作经过他们纠正过,你练的就是太极拳?我只能说很遗憾,你比划的,还是太极操。那么,你练过神马浑圆桩,神马压腿踢腿,你师父教的,练完再比划太极套路,你练的是太极拳?对不起,我只能说,你练的,还是太极操。

迷茫有木有?恼怒有木有?不急,听我说,我很讲理的。因为你们练套路,练得太早太早了。套路,严格的定义,是前辈在实战中得出的经验和总结,体现了前辈的实战技击思想。套路不是没用,你功夫好了,套路上的每一招每一式都非常有用。但对没功夫的你,一点用处没有。甚至还有坏处,有些动作,因为你的筋骨不够强悍,你做了,不是扭着腰就是扭着脚,偶尔就会出现很悲催的状况。打个比方,没有功夫,打套路就好比建空中楼阁。那么什么时候你练套路有好处?我告诉你你要能真有余力去体会套路里的技击思想,普通人得将近10年的太极基本功,才可能习练套路有所心得。这还得是正确的套路,不是为了教拳挣钱改过的,让大家一上手都能打的神马简化太极拳,神马42、85,我告诉你都是浮云!

但注意了,这不是说要打套路打10年才有用。光打套路打100年都不顶屁用,哪怕你动作再正确。为啥米呢?因为“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拳,指的就是套路。

那么功呢,什么是功?功就是功夫啊。具体点,就是六合劲。

太极拳的核心,就是六合劲!

太极拳家,内家高手,苦苦追求一生的,都是六合劲!

有了六合劲,你打的套路才叫太极拳,你才能追求什么拾叁势,神马推手(张三丰祖师原版推手,不是电视上名为推手,实为摔跤的推手),神马散手、内家技击。

六合是哪六合?我想只要是修习过形意拳的朋友,都能倒背如流了: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前三个为外三合,后三个为内三合。

你也许会说,太极拳不需要六合。所以说你练错了,当然需要!所有的内家拳都需要六合。这不仅仅是太极拳的核心,也是所有内家拳的核心。写到这里我发现要去和别人争辩太极拳是否需要练六合劲是很费劲的,就先当我下个定理吧,即六合劲就是内家功夫,内家功夫就是六合劲。

我觉得在论坛上讲神马外三合,内三合,太抽象了,和你教拳的老师忽悠你一样,我来点具体的,请看第二个问题:

二、六合劲是神马样子滴?

我这里有一个测试你有没六合劲的简单方法,你在家里肯定有墙,你狠命推它一下——对的,推墙——你的反应一定是这两个:一、墙不动,你也不动,你的手很痛(是不是骂我坑爹?);二、墙不动,你动了,向后倒退个一步两步,而且是一个脚一个脚地腿。这就是你没有六合劲的表现。有六合劲的人同样向你一样去推墙,会有神马反应呢?他会不由自主的双腿同时离地,向后跳一大段距离,六合劲越大,跳得越远,我自己大概量过自己跳的距离,足足两米远!注意,是不由自主地,你要是自己往后蹦,故意演戏,我也没办法。不过你能演戏向后蹦个两米我也服你了。

你是不是以为我在吹牛?不慌,听我讲讲原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反应过程,我单拿上面说到的外三合中的手与足合讲,不全面,但应该可以以点带面。手与足合,机械点解释就是你脚下发力,手上立刻能有劲;反过来,手上受力,脚上立刻能有反应。普通人没有这种能力,因此,推墙的时候,墙给手的反作用力,首先手臂上的关节消化了一部分,跟着脊椎消化掉了大部分,到了脚,那几乎没剩下什么了。也就是基本上墙的反作用力,全部被你身体消化掉了,推一下猛的你就会觉得腰骨有点不适,肘关节肩关节都不舒服,甚至荡让你全身都不舒服。哈哈,可以说,你受了点小小的内伤了。而身上有六合劲的人,他的人体对外力的反应有点像个刚体,墙的反作用力点在他手上,但他几乎不用什么时间就能反映在脚上,他各处关节可不像普通人那样会不舒服。他爽得很,如果他觉得好玩,他甚至可以一遍又一遍地推着玩,直到累趴下,除了累他也不会觉得哪里不舒服。

把墙换成人,如果人去推这个带六合劲的人,他也一样会有这个反应,从前面推,他就会不由自主往后面蹦,从左边推,他就不由自主往右边蹦,从右边推,他就不由自主往左边蹦,蹦完也许会为了消解动能走好几步,但第一下出去的情形是一定会这样的。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能推得动他。

这个现象很重要,也很有趣,会提升我们的眼界。因为它可以判断,推手的人有没功夫,有没六合劲。请大家去搜搜网上所有的推手视频。我们一起来判断。

判断放人的有没功夫很难,因为他们基本处于不动的状态,我们用以判断被放出去的人,也就是他们的徒弟有没功夫,是一拿一个准。别管他名家还是洒家,用以下标准来判断:第一,徒弟有没有蹦出去,第二,落地时,是否还能站着。以上两条,有一条对不上,你给我马上下判断:这人没有功夫!绝对错不了。被一推就倒地的,尤其是四脚朝天的,不单只没六合劲,下盘还不稳;两脚交替,一步一步出去的,连上盘功夫都没有。徒弟如此,师父也没有功夫。为什么?因为真正的太极拳你只要肯每天花两小时去练,半年就可以出这种六合劲,一个又一个没功夫的徒弟你放到视频上来,找宣传还是找丢人?

什么是六合劲。

六合劲,三个字。其实我也感觉太难理解,那么就先看看杨班侯论劲好了。

以下为杨班侯论劲全文:

谚语:力大如牛,力猛如虎,何以牛虎受制于人,以其力呆而滞不能灵活运用,故易受制。劲则不然,劲如弹簧,强弩,体积虽小,伸屈变化自如,重按即弹重,轻按则弹轻,此劲与力不同者也。

力大如牛车之大轮,运转迟缓,上下不随。劲如起重之杠杆,轻巧灵活,左右自如。力为有形,壮硕筋肉凸起;劲为无形,温文儒雅,筋骨温润如处子;力乃直来直往迟而涩,劲乃随屈就伸速而聚;力散而钝,劲锐而捷;力为局部所发,劲为整体而生;力如崩山倒角,一发难收(公尺劲即力之所为,一公尺前即发力冲撞,即至标的,人已变,而己不即变,故曰一发难收),劲似雷雨闪电,随发随止(寸劲也,未触敌身前,劲未发,故变化无穷,一发如扁钻强弩,一簇即至)。此乃劲与力之互异也。

劲者轻灵而捷,不见其形。全身皆可随意发出,浑身是手手非手即此意。手到劲到,未到之先无劲,既到之后,捷如闪电,一发便收(内家讲究,劲不虚发,发则必中,何能如此?寸劲也,寸化寸发,触身劲始钻也)。其发也犹如大风过处,百草俱偃(敌已摧毁或发跌);其收也,万里碧空,神气自若,毫不费力(旁观者彷佛未见其动,挨者却如招大铁锤锥击,此即如棉裹铁棒棉里针)。此乃拳中发劲之内家上乘功夫。

太极拳之推手,为运劲之技巧,使之成熟,随意发放,劲道千变万化,名称互相不同,手法招式各有优异。如能懂劲,无异进入宝山,奇珍异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发掘愈深,得宝愈多。如不懂劲,学拳三十载,终是自欺欺人而已。

故太极拳之技巧,蕴藏无限学问。习拳者,与读书人、修道人无异,无限深度也。希学者详细品味,多加玩索,始不负前贤公开太极拳劲之期望也。

文章这么长,而且还是古文,有兴趣的朋友多读读,没兴趣的朋友也没必要读。我只要你断章取义注意这一句:力为局部所发,劲为整体而生。整体劲,就是六合劲。

好吧,我承认,我越讲越玄乎了,所以我很讨厌写帖子用引用,起楼用的题目是口语嘛。那么我们就口语一点。劲是我们中国老祖宗通过一些不用力的方法锻炼出来的“力”,但与普通人的力有很大很大的区别,上文论劲,基本把这种区别罗列了出来,所以,我们的武术老祖宗,就给它另起了个名字,叫“劲”。

说到这要和我们前面推墙的实践联系起来,研究一下练有六合劲的人在受力的时候有什么表现,以深度阐明“劲”的本质。我身边有很多练有六合劲的人,他们的功夫从高到低,处在不同的阶段。我观察他们的受力表现,结合我自己的感受,受力反应细节就是:当手上受力时,肘关节首先会变形——尾椎会有拉扯感——膝、踝关节变形——蹦出去。这个过程是很快的,除了练的时间短的人,肘关节变形明显,会迟滞一下再出去;练的时间长的人,功夫越好,这个过程越快,几乎在同一瞬间。打个比方,就好像从手到脚安装了左右两个弹簧,一受外力,立刻自己有个反弹的反应。普通人,绝对不会有这个反应。其实我也说不清楚这里面的医学解剖原理,我也十分期望有个医学达人可以帮忙解释其中的道理。按武学家的说法,这是人体全部主要关节的筋都拉松拉长后的表现。但我总觉得这种解释不完美。不过,它确实发生了。我把自己练成一个弹簧了,我晕。

但是太极拳、内家拳,你想真正练它们,确实你首先就要变成一个人体弹簧。具体来说,从上到下:你的肘关节要练到如同“安装”了一个弹簧,你的肩关节要练到如同“安装”了一个弹簧,你的脊椎每一节之间,脊椎和盆骨之间,盆骨和大腿骨之间,膝关节,踝关节,都要练到如同“安装”了弹簧一样。而且,他们必须是同时的,少了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行。当手上一受力,所有的“弹簧”都会给出传力的反应和反弹力。说到这里,我们去对照一下张三丰的太极拳经,就十分容易理解:“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这就是所谓的“贯串”,有很多人把这篇拳经解释成气功,抓住“气宜鼓荡”四字不放,多荒谬啊!

练内家拳的人,一辈子的事情就是,把这些弹簧练得更有弹性,更坚韧,更和谐。一开始可能是塑料弹簧,那就坚决把它们练成钢铁做的弹簧!

这也就是为什么练的时间越久、功夫越好的人弹得越远的原理,因为他们的筋比后学者要粗,要强,弹性要好,因此他们关节变形就越小,受力弹出去的距离也越远。

三、六合劲有什么用?

在这个小节里,我们不再假设练有六合劲的人如何受力,我们要发力了。

如果你认真看了我的前文,哪怕你再不相信太极拳可以练出来一个人肉弹簧,也请你假设一下,假设是有人把自己练成了一个人肉弹簧,而且这个弹簧要是很聪明,不挨你打,而且想用拳头打你,他会怎么做?如果是我这个人肉弹簧,我会蹬一下地。

你们看武侠电影电视,看拳经,都会接触到这样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力从地起”。我觉得,精确点说,是劲从地起。但普通人无论怎么大力蹬地,表现在拳头上的东西,根本没变化。但对于一个人肉弹簧,力从地起,那绝对是必然的。只要他蹬地,蹬地的时间和作用力大小,直接就可以反映在他的拳头上。

这种劲有什么好处?第一,只要你的弹簧练得够强,关节之间传力损失够小,这种“发力”会非常迅速、干脆,第二,你可以发得很短促,并且可以在任何一个点,无须回收蓄力,直接发完再发,看前文杨班侯所说的“劲似雷雨闪电,随发随止”,随发随止,你就不至于一拳打空,自己一个踉跄。第三,这种方式发的“力”,由于蹬地时发力者一般都有“拳架子”,小腿和地面是有角度的,因此蹬会造成人体躯干的位移,加上“弹簧”的“弹性作用”,这就使发出来的“力”有很强的穿透性。这种穿透性,一般表现为被击中的人有一种被打前胸,却痛到后背的感觉。同样是击中一个人,外家拳和现代搏击者的力,和内家的劲,对这个人造成的感受和伤害区别就在穿透性。至于两者力量的大小,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外家和现代搏击的力量一般都大于内家,而且通常是远远大于。

以上三点,在技击中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这表明,你进步也可以发力打人,这不稀奇;但你退步也可以发力打人,而且和你进步时的打击效果没有两样。这就稀奇了。我相信,有学过散打的朋友都知道,在退后当中打击对手,是多大的一个难题。

在此补充一下,我所讲的所有发力的根源,讲的都是“蹬”,不是“跺”,太极拳套路中有跺地的动作,但那是踩人脚面的阴招,和整体劲来源不一样。

然而,如果一个练出六合劲的人只能这么用,蹬一下地,打一拳人,那也未免太浪费了。我上面讲的,都是直线性思维去理解六合劲。但这是下面所讲的一切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是否可以在技击中做更多的事情呢?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告诉我们这些后人,我们可以加上旋转!旋转哪些部位?旋转我们大脑所能控制的部位:转脚,转腰,转手臂。

学陈氏太极拳的人喜欢讲“缠丝劲”,但就我接触过的练习陈拳的“大师”“小徒”,没一个能用出来的。陈拳的缠丝劲,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脊,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缠丝劲分为顺缠逆缠两种。上肢顺缠是掌心由内往外翻,其中多含(扌朋)劲;上肢逆缠是掌心由外往内翻,其中多含捋劲。下肢顺缠指“膝盖由裆内侧往前转外向下斜缠,或由档外侧往后转内向上斜缠”;下肢逆缠指“膝盖由裆外侧往前转内向上斜缠,或由裆内侧往后转外向下斜缠”。

讲那么长那么复杂,一言蔽之就是在具有六合劲的基础上的各种旋转。加了旋转的六合劲,也叫螺旋劲,我不知道杨氏太极拳是不是这么叫的,反正我们家是这么叫的。为什么叫螺旋劲,也涉及到前面所说的蹬腿造成的躯干位移,位移当中的旋转——假如你只转手,最明显的,拳头上任何一点的轨迹就是螺旋线。注意了,我还是要强调一下,什么螺旋劲、缠丝劲,都要在六合的基础上才会有真正的螺旋劲、缠丝劲,你没有六合,根本没法把地上的反作用力传上来,东施效颦,越旋转,越傻得冒烟。另外,我还要提醒你别转过头了,小心扭了脚、闪了腰。

很晚了,明天我再继续说各种劲在实战中的应用。其实我没多少心情讲下去了,太极拳博大精深,我怕我hold不住。但开了个头,就不想太监。十分感谢本贴的鼓励者,也小小感谢一下谩骂者,至少你们帮我顶贴了。这是我个人练太极拳的一些理解和感悟,写出来,也是对我这些年苦练的一些总结和归纳、提升,其实发现写一写,能令我思考并想明白很多深层的东西。本贴发在天涯这里,希望觅得知音,也希望能与同样热爱太极拳的同道共勉交流。和平年代练武,知音难觅啊。

六合劲和缠丝劲,两者其实没有本质的不同,其实高明的武术家,一般都不会只有直线型的六合劲,都是带旋转的。我在某个场合里说,形意、太极、八卦,甚至所有内家拳,他们的劲都是一样的,都是六合劲,结果被众多练陈氏太极的喷了一脸口水。他们说形意才讲六合劲,太极没有六合劲,太极只有缠丝劲。由此可见,哪怕练太极拳的人,都对这个存在有误解,更何况众多对内家功夫完全没有概念的人?

以上就是内家发劲大概的过程。那么它的杀伤力如何呢?讨论这个问题,我首先要把六合劲换个更直观一点的说法:整体劲。能不能这么说呢?我的理由是,对比普通人的挥拳——纯粹以肩关节和肘关节的屈直作为发力根源,内家的劲是全身主要关节都在发力,所以可以称之为整体劲。事实上,这不是我发明的,很多武术家都是这么称呼的,我在这里仅仅是沿用了他们对六合劲的称呼。所以你可以看出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武术中其实名堂五花八门,以标榜自己的东西与别家不同,更因此而打嘴仗,武人相轻。但实际上东西都是那一样。这是很令人惊讶的一个现象,因为古来只有文人相轻,武人是不敢小看同样学武的人的,因为一旦小看了别人,别人可是为了门派名誉,要和你拼命的。

我们言归正传。受一位我很敬仰的武术家的在视频中的说法的启迪,我探讨性地提出一个看起来比较死板的公式来说明整体劲的杀伤力:

F*s=0.5*(m*v^2+J1*w1^2+J2*w2^2+J3*w3^2)*k

F=内家出手的杀伤力

s=受打击部位的总变形

m=内家发劲人的质量

v=蹬腿速度

J1、J2、J3=转腰、转手臂、转脚对应人体转动轴的转动惯量

w1、w2、w3=转腰、转手臂、转脚对应的转动角速度

k=内家发劲人六合(整体)水平系数,该系数包含各关节的传力水平,也就是内家发劲人有多“合”,多“整”,决定了以上各分部产生的动能的叠加水平。

我是学工科出身的,现在也在从事工科类的科学研究。提出这种方程一部分是我的“职业病”,另外一部分只是为了说明在我的理解当中,内家这部分的所谓秘密是可以用物理形式近似地解释出来的。练内家的,你不必吹嘘什么“气”,将内家拳的杀伤力说得玄之又玄,更不必把这种杀伤力搞得纷繁复杂,名堂多多,我敢肯定的说,对于内家本人所能造成的杀伤力,它大概就是我上面所提的动能方程。

当然在内家实际技击的过程当中,动能方程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第一,对手会动,内家一般都追求在对手运动中打击对方,这必须在方程右侧加上对手运动方向与内家本人打击方向的夹角的余弦动能。这是对打击力很大的一个修正,也就是内家常常讲的“借力”。方程修正为:

F*s=(0.5m*v^2+0.5*J1*w1^2+0.5*J2*w2^2+0.5*J3*w3^2)*k+E*cosA

E=对手的动能

A=打击方向和受打击者运动方向的夹角

第二,其他各种摩阻损失。这部分相对来说比较轻微,某些还具有偶然性,基本可以不去管他。

第三,一些我所没想到的损失或者增益。比如,或许筋的伸缩运动可能会产生一定量的动能增益。

以上方程本身会令人产生很多质疑,我试着自己提几个可能的:

1、很明显,m越大,F就越大,那是不是说明,一个人体重越重,杀伤力越大?有句老话叫身大力不亏,一定范围内,这个想法是正确的,普通人都会同意我这个观点;但修炼内家的人,可能会提出不同意见。但请看和杀伤力有关的,不仅仅是质量,此其一;第二,我的理解是,体重越重的人,负担也重,因此他转腰,蹬腿,一般都没体重轻的人灵活,两种速度一般都会相对较慢。

2、内家在方程右侧有那么多的增益,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内家的杀伤力肯定比外家拳、现代搏击杀伤力大?我认为非内家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去计算杀伤力。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请认真看散打、泰拳、拳击等现代搏击运动,仔细观察运动员在打击对方的时候,有没有蹬腿动作,绝大多数都是没有的,因此,如果应用内家的动能方程,第一项动能基本为0,转腰动作用有没有?一般有的。它对杀伤力的增益必须乘以一个六合系数,但个人认为,除了拳击,其余的搏击运动这个系数都比较低。除此之外,还必须加上一项上臂挥动的动能,质量大概可以取整个上臂用于打击的有效质量,这个质量的值取决于上臂肌肉的强度,甚至有可能胸腹的肌肉都可能对这个质量有所增益,速度取拳速。那么方程变为

Fs=0.5m'*v'^2+0.5*J1*w1^2*k

补充说明:m'=上臂有效质量v'=拳速

当然,这方面的研究,现代搏击有专门的理论,由于我没有特地找过来看,所以我承认也许我这个提法有致命的漏洞,我很虚心地请各位朋友提出来,也让我好好学习学习。

内家讲究不动手,“动手非太极”,一般上臂都是小动,微动,甚至不动,只靠蹬腿转腰达到使拳头运动起来,打击对手。当然,这里要说明一下,内家还有鞭子劲一说,这种特殊的打法必须另外讨论。所以,内家的挥臂动能忽略不计。

从以上讨论我们大概可以得出,只要现代搏击的上臂有效质量够高,拳速够快,而内家各个方面数值也都足够高,内家和现代搏击谁也说不上谁在杀伤力上有优势。

当然,这只是假设,实际来讲,内家拳通过各种传统训练方法提高k值,虽然可以一直提高,甚而可以无限地提高(但最大值应该不会超过1,只能无限接近),但那是一个非常漫长和艰苦的过程,“太极十年不出门”,“功夫就是时间”,这些拳谚和名家名言,都是这个过程的真实写照。现代搏击训练强度高,出效果快,练三年现代搏击的和练三年内家的对擂,光比杀伤力,基本是内家完败,我认为差距不仅仅在训练强度上,而且在于,两者本质上的不同,两者走的道路不同。

而现代搏击追求的肌肉强度、拳速都是有极限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都会逐渐松弛,运动员的杀伤力水平随之降低。

相反地,你可以看到,在内家的动能方程中,没有任何一个数值会和肌肉强度有关系,k值的数值却一直在增加。人只会越练,全身关节越和谐。只要k值提高到一定程度,杀伤力这一方面的对比,完全可以反超现代搏击。所以我师父常常说,只有最强的人,没有最强的功夫。

当然,一切反超的可能,都是建立在你拥有传统内家的正确训练方法上,或者说你训练六合劲、缠丝劲、螺旋劲的方法要正确。可偏偏当代的中国内家拳,尤其是太极拳,在传承过程中,都把技术、正确的训练方法秘密起来,秘密来秘密去,大多数人都把秘密带进了棺材里。多数传人学习了师父的表,却没学到师父的里,或者没学到师父的全部里。可以说,现在太极拳,内家拳,正确训练k值的方法,成系统的,凤毛麟角。中国人发明内家拳,至少至少得有一千年了吧,研究了这么久的东西,怎么可能会不自成系统?这个系统又怎么可能不具有既庞大、又精简的精品性?我们练内家的都认真思考一下,站个桩、打个套路,就是系统了?你活步打套路,跑步打套路,这就是系统了?你压腿、拉筋,那就是系统了?

打住。这些都应该是本贴的后话。今晚到此为止吧。杀伤力我提出了自己的物理模型。这部分算讲完了我想讲的。但杀伤力只是太极拳追求的一个部分,明晚我想写写运用杀伤力,我想,这才是太极拳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内家拳区别于现代搏击的最重要的地方之一。

太极拳的技击思想

太极拳的技击思想博大精深,一说到这个话题我是战战兢兢,唯恐说错。但帖子写到这里,这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所以我就斗胆妄言几句。

太极拳的技击理论和实践,惯称打法,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脱离不了一个基础,就是六合劲。打法,就是六合劲(缠丝劲、螺旋劲)在实战中的运用。各门各派对各种打法细节理论的名字纷繁复杂,五花八门。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同样的东西改一个名字,就宣称是自己在武术上的发展和创造。这就跟现在大学研究生的论文一样,全是抄的,偏偏还署上自己的名字,恬不知耻地对世人说这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实际上,科学每天都在缓慢地进步,但真要带来技术上革命性的创新,非出一些百年、千年难遇的天才不可。武术发展同样离不开这种规律,多少年才能出一个爱因斯坦?多少年才能出一个张三丰?所以,太极拳、内家拳,越完整传承老祖宗的东西,对练习内家、使用内家,就越高级。

况且,中国传统武术是在倒退的。因为保守,教啥我都留一手,因为故做神秘,徒弟一问,外行一问,阴阳!八卦!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这都还说错了,还带上手、下手!上脚、下脚!师父这么弄,将来徒弟变成了师父,本来就不明白师父在说什么,强加自己的理解,更加不知所云。一代传一代,导致现在中国传统武术传下来的东西,是越传越少。我每次读到前贤著述中谈到的某些功法,想起现今已无处可寻,都倍感痛心。

扯远了,回到太极拳的技击思想上来。

1、太极拳的技击对象

先贴半个在网页上找到的故事:永年的武氏,在京城里担任官职,因此是北京某富豪张家的贵宾。武氏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将同乡人杨露禅推荐给张姓富豪认识。张氏因贩卖煤炭而致富。每至夜晚,张氏的家就成了官僚豪绅们寻欢作乐的场所,并雇有武术教师多人。此外,还有一些想考上武术科举、为光宗耀祖的子弟们,在这里练习武艺,准备应试。为了给一班学艺的子弟们辅导,武氏在一场宴会中介绍了杨露禅。

张家原已雇有多名武术教师都是彪形大汉身强力壮,与杨露禅那瘦少身材无法相比,张姓富豪对杨原有轻视之意。因此,在宴会上杨露禅被安排在武师们的卑位。席间,主人对杨露禅说:

“先生不知是精于长拳还是少林拳”

杨露禅说:“我的拳法既不是长拳也不是少林拳,而是绵拳”

主人张氏又问:“那么你的绵拳能否的打人?”

杨露禅答说:“我的绵拳不是用来打人的,但打起来要胜于铁拳,除了钢铁外,凡是父母生的、血肉之体都能打。”

下面的故事就不贴了,免得占篇幅。请注意琢磨杨露禅的最后一句话。他这句话明明白白地讲到了太极拳的技击对象:是人,是血肉之躯。当然,你功夫好,你也可以打各种人以外的动物。但是,不踢树木、不打死物,砖头啊什么的。为什么?因为打这些木石死物的,是笨蛋,除了能打疼打伤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的?而打人,打血肉之躯,并不需要无限追求杀伤力、打击力,杀伤力大到能解决对手就可以了。所以,一些劈砖头、踢树木、心口碎大石的把戏,其实是很可笑的。你以为这样就能表示自己功夫高吗?再者说,就算你练到了很高的杀伤力,你的对手——人或者老虎等食肉动物,他(它)是会动的,会躲的,会还击的,谁会像木头一样杵在那里给你打呢?再再者说,就算很小的力气,打正了要害,那对手也就完了。所以,内家不练抗击打能力。我不相信有谁练得到铁裆功的,谁练了过来让我踢一脚试试。内家技击的原则,就是绝不能给对方攻击到自己身上,这也是内家终身要追求的一个目标。

2、太极拳的技击距离。

再贴个故事:杨露禅教了吴存佑功夫,是为吴家太极之始。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吴存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起,总之你记著,‘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

对于这个圈,后人有各种说法。有人讲这个圈是套路里的圈,有人讲,这是盆骨发力范围的圈,不一而足。第一种是我想是扯淡,第二种太难理解,常人无法想象盆骨如何发力。其他说法不罗列了。因为我也不想否认他们的说法,那需要太多的证据和论述。我讲我的理解:这个圈,讲的是太极拳技击距离的事情。

很多人谈内家打法,不提距离的控制。只讲对手怎么来,我怎么化,我用什么招化,或者我用什么招连消带打。现代搏击则对距离的控制则有自己的讲究。很多人就认为,内家没有技击中与对手的距离的讲究,总之别管你在什么距离,我都能打残你、打飞你。现代搏击也以此来轻蔑内家拳——你连与打架的对手距离多远时该做什么事都不讲究,那不是吹牛专家是什么?

如果内家人真不讲究,那不是内家真没讲究,而是这个内家人没得真传。恰恰相反,内家对距离的控制,对空间的控制,要求近乎苛刻。一个对空间没有掌控感的太极人,基本可以判断他学的是假太极。

我们说的这个“圈”,其实很简单,你把手伸长,原地转一圈,你画的这个圈就是太极技击中所谓的“圈”;手可以高可以低,我们不断变化手掌的高度,不断画圈,手掌所有的轨迹,各种圈,将组成一个不完整的类似球形的形状。这个球体,就是我们的圈内,而这个球体之外,就是圈外。家师给我讲打法时,反复叮嘱,对手躯干只要进了这个范围,就是决胜负的时刻,因为双方都处于攻击距离之类,一伸手,一抬脚,立刻就可以造成杀伤。你要想尽一切办法打击他,就算你不会内家拳,也不会现代搏击,你就只会乱打,也要打击他,战胜他,否则他可以随时伤到你。特别是与高手对阵,这个距离就是生死距离。所以,要么你立刻撤退拉开距离,保持让你的对手在你的圈外,要么你就是抵死进攻,没有他法。这就是所谓的圈内打人。而圈外推人,很简单,对手正朝你杀过来时,假如你感觉自己位置处于劣势,或者节奏感不好,总之是没把握解决他的时候,伸长你的手,把他推走,拉开距离,再做下一步行动。

总结起来,所谓“圈内打人,圈外推人”,其实就是,放他进来,揍扁他;不放他进来,推开他。其实这个推人,说了恐怕大家要说我吹牛,应该讲,把他推飞!

这里补充两点,第一,这个圈要比我们前面说到的要小,因为内家打人,手臂从来不伸直;第二,低位的圈的范围,以在脚踢得到的最大距离为准,顺便说一下,脚也从来不伸直。

所以你看,伟人、前辈说的话,其实并没有故作神秘,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们“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为什么非要把它神秘化、复杂化,给予它严重的曲解?我认为,这都是小人搬弄坏的。

太极拳对距离的讲究远远不只这点,这只是告诉我们这些后辈,在什么距离,做什么事情。还有很多距离的问题、空间的问题没解决。比如,正面交锋,一开始双方对面一站,对方选择站在你的什么距离之外,一下子就可以判断出对方的技击水平如何,近了不对,远了也不对。最傻的就是站在对手的攻击范围之内,在你等待战斗开始时那个思想的时间盲点上,他马上就可以打倒你。这意思就是说,如果一开始就站错了,离对手近了,非常容易被偷袭。如果站远了,你自己两三步之内都打不到他,他就可以不甩你,甚至可以做鬼脸鄙视你。

内家对这个距离的要求,和现代搏击是不一样的。你可以经常看到现代搏击擂台上的两个人,可以一直站在对方的攻击距离之内对峙,并无动作。而内家一般是不会允许出现这种情况的,当然,初学者除外。初学者的打法还没成熟,按中国人的老话讲,就是没学到家。

那么这个距离究竟是多少才合适?这涉及到内家最基本的两种步法的步幅,涉及到了内家的机密。我在这里就不谈太仔细了。

内家技击,距离掌控得好,可以就用这个掌控力玩弄对手于鼓掌之间。比方说,以迅捷的步法,进步立刻退步,引诱对方出手后,立刻又进步打击对手,再退步打(防)反击。哈哈,说这个没意思了,会被人认为纸上谈兵。

以上讲了杨露禅提到的圈,讲了正面交锋初始站位距离,轻轻带了一下距离的运用,这都是内家对空间、距离研究的冰山一角。希望能给有悟性的朋友一点有用的东西吧。(本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