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诊所获客物理半径,家有健康以“微诊室”构筑社区医疗的“流量入口”

在社区的生活圈半径,一定有一家人们常去的诊所,他们覆盖着周边三公里的社区人群,承载着基础的医疗服务。

2017年,城市基层医疗市场诊疗人次达到15.16亿人次,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有着24.8万家诊所 ,较之2017年新增了1.8万家,比之前每年增加6000-7000家诊所的数据攀高不少。

在5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医保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将在北京、上海、沈阳在内的十个城市进行试点,试点内容包括,将原本诊所设置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且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兼职或全职开办诊所。这样一来,诊所开办的门槛降低。

当政策规定在医疗机构执业满5年,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的医师,可全职或兼职开办专科诊所的条文出台后,竞争愈发激烈。关于运营、品牌、人员管理等话题,成为老生常谈。

诊所覆盖范围有限,物理半径限制流量

2017年,新型诊所热潮兴起,当我们谈论新型诊所时,我们谈论的是便捷与高效的服务,以及以医生和患者为中心的运营体系。

作为承载基础医疗服务的基本形态,诊所一般坐落在大大小小的社区旁,或交通方便的流量中心。在消费升级的现状下,患者愿意购买更好的医疗服务。而要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以及更好的就医环境,传统诊所显然不符合要求。如何在三公里的范围内有效获客,将常见病的诊疗效率提升到最高,家有健康提出了“新诊所”的概念。

家有健康联合创始人田锋林表示,跟传统意义上大家理解的连锁诊所不太一样,新诊所是指“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诊所的服务体验、营运流程进行再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诊所新模式。”

家有健康联合创始人田锋林(来源:企业供图)

在基础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引入技术增量,经过一年的打磨,家有健康研发出了无人微诊室这一项目。

田锋林曾在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担任副总裁,擅长互联网产品设计与运营。在2018年田锋林加入家有健康之前,家有健康还只是一家“地产+医疗”模式的纯服务型诊所,依靠于地产项目的结合,在业主的生活半径内设立15分钟医疗圈。

由于与地产的紧密结合,家有健康的诊所在建设时缺少自主的选址权,服务的范围仅仅围绕小区内或小区周边的居民,通常在数千户左右,除了探索签约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服务的年包模式外,田锋林开始思考如何为地产输出一套标准的医疗配套解决方案,并提升诊所的获客能力。

引入技术增量,整合问诊、检测、购药流程

在医疗不可能三角中,医疗的可及性、可支付性以及医疗质量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的不一致性,解决医疗不可能三角的方法唯有引入新的技术增量和模式增量。

田锋林认为,诊所想要拓宽服务范围、业务范围,常规的做法是开连锁,这也正是现在诊所朝向连锁化、集团化发展的趋势。但依托于不断的在片区的各个角落开诊所,投入和运营成本都十分巨大。

“从智能化的层面考虑,我们考虑有没有一款微缩版的诊室,可以把实体的诊室缩小成具有核心精华职能的智能产品,改善社区内用户就诊常见病的便利性。”于是2018年,家有健康在引入模式增量之余,研发了集远程问诊、在线购药、在线检测为一体的微诊室。

家有健康微诊室(来源:企业供图)

微诊室由两部分构成,一边是拥有100余款常见病药物的智能药柜,另一边是无人诊室,患者可扫码入内,根据自身的需求检测或医生建议检测项目,并联系线上医生进行问诊。

小病不出社区,是分级诊疗的基本要求之一,社区诊所除了基本的问诊、开药流程外,少不了各类基础的检测项目。各类慢性疾病、感冒发烧等常见病而言,基础的指标检测必不可少。

在家有健康微诊室中,涵盖身高体重、体脂检测、体温检测、血压检测、血氧检测、心电检测、皮肤检测、口腔检测等内容。微诊室内还创新性的搭载了远程听诊模块,诊室的另一端,连接着家有健康实体诊所的十余名医生。医生可以通过在线听诊的模式,判断病情并开具处方后;在医生开具处方后患者可在移动端付费购药,在微诊室左方的药柜取药。

除了购药、问诊、皮肤检测等服务,基础指标的血压、血压、心率、体脂等检测功能均为免费提供。且除心电图、皮肤检测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外,其余指标测量均可自己操作,且为了吸引流量,皮肤检测也仅一元钱的价格。

2018年12月,家有健康第一代微诊室正式落地,分别投放在诊所周边3-5公里范围进行试点,场景包括企业、社区、商圈及商业街。在经历了第一代的合作开发和投放试点后,第二代微诊室选择自主研发,在体验上做到更完美。

田锋林向我们讲述了几个细节,比如,在微诊室1.0版本中时有15%左右的卡药率,用户体验非常差。在客户反馈之后,在自主研发的二代产品中,采取了更高效更合理的履带式送药方式,有效的降低了卡药率。

另外,在外观设计上采用黑科技材料,可根据具体状态有色彩上的调整。诊室环境和通风设置等方面都采用了适应现代群体行为习惯的设置。

他强调:“就是这些细节一点一点的整合起来,才会形成微诊室独有的体验效果。”

构建智能医疗产品矩阵,关键在于服务衔接

起初只是为了让社区的居民有着更便利的健康管理方式与就诊方式,田锋林最初的想法,是把微诊所做成“无人化的健康小屋”,同时拓宽诊所的服务半径,将患者引流到诊所,形成一个针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流量入口”。

这样的模式在国外也早已有之,依靠免费或低价的服务,将流量转化为客源。动脉网曾经报道过一家名为higi的健康管理公司,总部位于芝加哥,成立于2012年。其主营业务为像电话亭一样的健康终端,将其铺设于零售药店以及火车站,其中零售药店为首选目标站点,为大众提供血压、体重、脉搏及BMI指数的免费筛查。

这一新模式与共享医疗服务的概念类似,将检测设备铺设至人群聚集地,尤其是目标用户集中的零售药店,通过自测评估健康状况,并与当地医疗服务商合作,完成后续的健康服务。

无独有偶,中国的医疗市场也已经出现了无人诊室、无人药柜等智能产品,解决医疗服务中的可及性问题。

田锋林认为,家有健康的优势在于资源的整合性,不仅仅将是多个检测模块整合到一款产品中的物理,在检测后的医疗服务上,在微诊室中,患者可以与家有健康门诊内的值班医生直接对话,进行远程问诊;在实体门店,家有健康下辖4家门诊,均可直接承接在微诊室中预约服务的患者。

在科技医疗板块,家有健康的智能产品矩阵包括微信小程序、可穿戴设备、家庭健康机器人、无人微诊室等面向患者的设备以及基于标准化的信息化产品——健康自主研发的HIS系统。这样的矩阵支撑着家有健康“新诊所”的概念。

其实对于地产商而言,在楼市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智能化服务配套成为许多楼盘成为高品质生活社区的助力因素。医疗和教育是居住环境中的刚需,田锋林强调,依靠家有健康的标准化服务及预防医学特色,加上配套的科技医疗产品矩阵,最终家有健康将完成从地产医疗配套解决方案到智慧社区的转向。

文 | 李艳瑜

直击2019基层医疗

★ 全国158家互联网医院,去伪存真就看这三点!

★ 2019基层医疗,谁在“裸泳”,谁在“深潜”?

★ 12大领域30个项目榜上有名,2019基层医疗创新实践优秀案例正式颁发

★ 智慧家庭医生专题报告:调研工作站落地进展,解决家医服务五大痛点,效率提升5~10倍

★ 基层医疗项目不赚钱为什么还要投?未来可在“医、药、检”上盈利

★ 未来2000亿的基层药品市场,中心药房才是最佳解决方案

★ 器械开始放量,13家半年采购近2000万,93万家基层医疗机构刚需待补

★ 分级诊疗推行4年,公退民进是趋势,通过基层医生看公立与民营机构现状

动脉新医药

★ 这个瞬间打爆市场的产品,正在颠覆隐形眼镜使用习惯

★ NIPT老兵创业,杰毅生物用基因编辑技术实现病原体自动化检测

★ 大洲生物用氯胺酮透皮贴片治疗抑郁症,将与强生正面对垒

★ 明星分析师创办的这家公司,正在用数据驱动转化医学,服务精准医疗

★ 过期药和闲置药物回收,动脉网整理了四家涉足该领域的国外企业

★ 全球药物研发管线趋势报告:肿瘤管线数量上升26%,阿尔兹海默病失败管线达86项

★ 关注前沿生命科学技术,解密蓝色彩虹的“全要素”孵化服务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