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二医院信息网络中心主任朱洪涛:智慧门诊建设与探索

2019年8月17日,深信服创新大会分论坛—智慧医疗专场(由《中国数字医学》杂志社共同承办)在深圳举行。会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主任朱洪涛带来主题演讲《智慧门诊建设实践与探索》,动脉网对其精彩内容进行了整编。

朱洪涛: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朱洪涛主任就湘雅二医院在智慧医疗门诊方面的建设经验,从信息技术发展的思考、智慧门诊建设的实践、智慧门诊建设的新型技术应用、智慧门诊建设的问题与探索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信息技术发展的思考

回顾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每一个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和演进都会对医院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模式改进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

2018年,国家发布了《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办法的管理办法(试行)等三个文件的通知》,2019年3月,发布了《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如何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患者的就医获得感对信息系统造成的压力也逐步增大。

目前,大家比较熟悉的智慧医疗门诊应用,主要覆盖的是挂号、缴费、查询、轻问诊等非核心的医疗流程,面向核心医疗流程的医疗和服务依然很少。从普通服务到医疗服务的深化,进入全方位的智慧化服务,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索。

我认为可以在“三长一短”(挂号付费时间长、候诊时间长、检查预约时间长、看诊时间短)上面做一些探索和尝试。目前开展的医疗服务主要解决的是“三长”的问题,我觉得消灭“三长”是有可能的,消灭“一短”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在一些大型医院的门诊数量还是在增长,我们可以在就诊时间不变的情况下优化“一短”的效率。另外,我们可以在诊疗延续性上面,将整个服务连贯起来,响应国家的政策,在分级诊疗等方面做一些探索。

智慧门诊建设的实践

从2016年开始,湘雅二医院在精神心理卫生和代谢内分泌两个国家临床一中心展开了“互联网+智慧门诊”的探索和实践:

技术创新:针对医院门诊量大、门诊电子病历难以实施和应用的问题,尝试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了主动式门诊病历系统,显著提升门诊医生电子病历的书写效率和质量。

服务创新:因为医院的外地患者多,对诊后管理及服务需求强,依托主动式门诊系统平台,研发了智能诊后管理,实现患者全病程管理。

模式创新:配合我院逐步开展的专病门诊,我们基于主动式门诊病历系统开发集门诊、科研、随访一体化专科服务平台。

主动病历的概念是利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技术,在患者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渠道挂号之后,系统根据挂号信息主动对患者发起智能问诊,通过问答的形式采集患者基本病史,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形成医生可阅读和理解的病历,大幅节约医生的问诊时间,并保证门诊病历的完整度。

同时通过一体化工作站设计,应用组件和容器技术,实现专科多样化应用可配置,并通过门诊医生站的重构,大幅提升医生书写相关医疗文书和下达医嘱的时间,提升医患的有效沟通时间和患者的就医获得感。

在患者服务方面,我们做了一个虚拟机器人助手,将就诊服务从人找信息服务向信息服务找人的方向转变,更人性化、精准化地提供就诊全流程最优化辅助决策,包括:推荐就诊时段、院内智能导诊、智能预约等,使患者就诊少跑腿,每次跑腿更有效,实现就医总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双下降”。

在诊后管理方面,我们针对不同的个体对自我管理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进行评估,评估之后,医生有针对性地开具结构化的教育处方,并与诊后关键指标监测和干预相关联,进行个性化患教和管理,并制定精准的日常监测和康复方案推送至患者的移动终端。

诊后管理处方通过人机混合的方式给出,为患者提供自动化的诊后服药提醒、指标监控、日常数据采集、健康宣教、分级干预等服务。患者可以通过微信在家中察看医生为自己制定的个性化康复目标,并将日常情况及时反馈。这些反馈会回传到院内的病历系统中,为患者形成全流程视图,医生可通过手机端或者医生工作站进行患者的诊后干预和管理。这个诊后管理在我院的内分泌科得到了非常好的应用。

我们也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做一些职能决策和诊疗辅助。可以初步进行一些辅助诊断、辅助用药、聚类分析和发病预测,但是这个离落地还有距离。

智慧门诊建设的新型技术应用

参照今年3月发布的《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我们进一步建立了智慧医院的信息化能力模型,使用微服务、容器等技术实现了智慧门诊服务的系统架构,使智慧化服务得到快速实施和部署。

顶层技术的架构部署方面,我们搭建了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可在系统内部构建稳定的微服务应用,各服务之间能够通过统一的服务共识相互调用,可快速响应临床需求变化,灵活满足专科间差异化需求。

微服务想要运行起来需要一套基础架构,称为“微服务底座”,“微服务底座”由多套框架构成,提供统一的审计日志、服务注册、统一的调度以及统一的访问入口等等。所有的微服务就像APP一样,运行在“微服务底座”之上。微服务每一个下级系统都可以作为独立的微服务运行。

微服务应该如何部署呢?从出现到现在,微服务部署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个是单主机的多服务的方式,这种方式基本上不会应用了;第二种方式是每个容器布置一个服务实例。它的优点是每个服务实例的运行是完全隔离的,有固定的数量内存,不能从其他服务窃取资源,但在微服务部署方面,它的利用率不太高。

现在比较流行的方式是每个容器一个实例。与虚拟机不同,容器是轻量级的技术,容器可以非常快地构建,也可以很快地启动。

现在我们也在科研大数据平台上面探索用这种模式进行构建。现在有一些厂家在用微服务架构做平台和HIS,想要所有厂家都移植过来,这个过程还很漫长。

关于智慧门诊建设的问题与探索

目前,我院的智慧门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医生对门诊病历的重视度差异比较大,部分专科对智能问诊知识图谱构建参与度低,使得病史采集完整度不高。而且全病程管理收费不明确,导致医生对诊后管理知识库建设和提供增值服务意愿不高。所以医院整体应用程度还不够高

再一个就是数据安全的问题。一个挂号信息流传出去可能会造成我们医疗行业的地震。如果这些诊疗信息在互联网上传输时出现安全问题,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确保病历安全非常重要。另外,使用这些新技术之后,如何确保代码安全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探索方面,我们下一步希望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就医流程的全面优化;借助5G+智能硬件产品实现院内外医疗和健康数据的闭环;基于大数据的基础,为患者提供一些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的医疗服务;为医生提供高效便捷的辅助决策支持和患者服务工具。

我认为,全方位提升医生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将成为整个智慧医疗方面的主要方向。

文 | 焦艳丽

微信 | LOVEISJYL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专题Pro通过医疗细分领域全球信息动态监测——底层数据库关联——专题生成三部曲打造,并由资深编辑完成精编点评+实时更新。将做调研、追趋势、盯动态等多种信息需求,一站集成。

长按识别,即刻畅享

在动态更新中,我们不断逼近医疗产业的真实。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进入专题Pro,获取更全面的细分领域资讯吧!

(没有二维码,认真看图!)

近期推荐

★ 政令强、医改畅,这里的医保结余达18%!大医院为何主动把患者往基层“推”?

★ 医生创业离不开的10道坎,致路上的你们

★ 恒瑞、阿斯利康、鱼跃、美年、贝瑞基因,在同一天发布新战略!

★ 明星网红代言、零元检测,消费基因的花式营销为了什么?

★ 签约金额突破3亿元,“私家医生”背靠平安好医生的逻辑是什么?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