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孩子,“死”于“听话”
很多孩子,从小听得最多的话就是,“要做个听话的乖孩子”。也有很多孩子因为“调皮”,被父母责骂,甚至受过皮肉之苦。似乎我们的家长,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听话、不调皮”。
这让我想到前不久接孩子放学回家时,路上遇到的一位母亲,她恶狠狠地对孩子吼道“你今天又在学校调皮了,让你听话你不听话,看我回家不打死你”。孩子则哆哆嗦嗦地跟在母亲后面,眼泪刷刷地往下流。
这样的场景在校园里、小区里,都很常见。有的家长手上拎着棍子,一边揍着孩子,一边骂骂咧咧,原因就是孩子“不听话”;有的家长向朋友抱怨孩子“太调皮,没救了,以后肯定没出息”,也是因为孩子“不听话”。
不少家长认为“听话”就是“懂事”,是每个孩子都必须要做到的,如果做不到,就很难成才。可他们哪里知道,“做个听话懂事的乖孩子”,这个听上去是为孩子好的话,其实最泯灭“童性”。
著名作家、诗人冰心曾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在孩子的各种天性中,少不了“调皮”的成分。他们爱玩爱闹,有很强的好奇心,更有极强的表现欲。他们偶尔会捣乱,会犯错误,这是每个孩子成长所必须经历的,父母不必过分计较、责罚。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对孩子的顽皮不闻不问,正所谓“小时不教成浑虫”,家长需要进行合适的引导,而不是用直接的言语和行为暴力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身体。
一味强调“听话”,会堵住孩子宣泄情绪的出口
有一个妈妈,整天在别人面前夸赞自己的女儿有多乖,“我家女儿几乎不发脾气,偶尔发脾气,我说两句就好了,很听话”。她还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在街上看到一个很喜欢的玩具,想要,但她说“不能买”,女儿就不再要求了。
听到这位妈妈的“夸赞”,笔者非常担心,因为笔者曾亲眼遇到过从小就“文文静静”、“懂事听话”的孩子,长大后行为出格,甚至做出了违法乱纪的行为,并因此毁了一生。这些孩子从小就不会大哭大闹、满地打滚,但他们的心里憋着很多委屈、痛苦。他们不喜欢自己“乖顺”的样子,但又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失望。而一旦他们的负面情绪达到了极限,便会爆发。
“情绪本身不伤人,它会生气,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经常被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孩子的情绪需要流动起来,一味强调“听话”,只会堵住孩子宣泄情绪的出口,以至于会产生各种难以预料的后果。
“听话”的孩子,更容易胆怯、懦弱
长期接受“听话”教育的孩子,通常不太懂得个性思考,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总是顾虑别人的感受,他们小时候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长大后听领导的话、听同事的话、听丈夫(或妻子)的话。
因为“听话”,他们害怕与任何人产生冲突;他们非常在意别人高兴不高兴;他们变得不再独立;他们变得依赖他人。更可怕的是,他们越来越胆怯、懦弱。
父母教育孩子“听话”,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委屈自己,成全别人的老好人”,也最终扼杀了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失去了更多的发展可能。这些孩子今后的人生失败,有很多是他们父母的“功劳”。
事实上,与教育孩子“听话”相比,我们更应该做这两件事。
第一,培养孩子的自我抑制力。孩子过于调皮,是自我抑制力较差的一种表现,家长要有目的地训练孩子的自我意志力。比如在活动前向孩子提出具体要求,活动中提醒和监督孩子的行为,并对孩子某些不良行为进行必要的暗示,活动结束,还要对孩子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另外通过小组或集体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也有利于孩子自我抑制力的形成。
第二,帮助孩子不断调整状态,让孩子在不断犯错中成长。孩子犯错是不可避免的,父母不必太介意,也不要一直抱怨孩子“顽皮、不听话”。其实换个角度看,孩子的许多顽皮行为蕴含着好问、积极向上的探索求知精神,也蕴藏着一些创造性的表现。如果家长能帮助孩子调整状态,让他们多想、多思考,就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创造性,还能提升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可以独立地做出正确行为。不断犯错,不断调整,孩子才会不断成长。
本质上,父母让孩子“听话”,是让孩子顺从自己。且不说父母也会说错话、做错事,单单顺从某些人,就已经抹杀了孩子的“童性”,这是对孩子成长的最大摧残。我们身边有很多孩子,就是这样“死”于“听话”的。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品,他们有血有肉,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他们应该懂得如何进行选择,以及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只会“听话”。很多时候,父母只要教会孩子敬畏社会规则和如何把握做人做事的尺度,就够了。
不管怎么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要试着去做“舵手”,而是要把“船舵”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与大海中的风浪搏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