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问:大学同学借钱不还,怎么办?父亲的回答,说透人心

上了大学,我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很大改变。学习上,大学教师不会像高中教师那样进行“保姆式教学”,学习的事主要靠自己;生活上,很多没有住过学校宿舍的学生,将在进入大学那一刻第一次过上集体生活。
既然是集体生活,在宿舍看书、睡觉等,就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要尽量与室友的生活习惯保持一致;也应尽量与室友建立比较好的人际关系,以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顺畅一些、开心一些。不过,人们难免会遇到几个“不对胃口”的室友,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做事方式很让人看不惯,且有很多坏毛病,比如“借钱不还”。
即将上大学二年级的巩同学就遇到了类似问题,刚上大学那会儿,因为之前从没有过集体生活经历,他对大学宿舍充满了期待,也非常珍惜与室友之间的感情。但渐渐地,他发现自己与个别室友之间的关系变得很微妙,特别是其中一位“借了他钱”的室友,明显地与他刻意保持着距离。
借钱的事要追溯到大一上学期,室友齐同学先是以“有急事”为由向巩同学借了300元,说好生活费一到账就还钱,最多两个星期时间,然而一直到学习期末都没有还。没还钱也就罢了,临期末,齐同学又以“没钱买票回家”为由再次向巩同学借了300元。
大一下学期,正好赶上全国特殊时期,大家在校时间不长。巩同学几次向齐同学暗示还钱,都没有得到回应。再到后来,他发现齐同学故意回避他,对他的态度也有微妙的变化。
回到家,巩同学向家人抱怨“大学同学借钱不还”,并问父亲“该怎么办?”父亲微笑地说:“这种事我也经历过,我借了一大笔钱给了自认为是‘最好的朋友’的那个人,结果到现在,杳无音信.但我没有悔意,也没有恨意,因为我在借钱给他的时候,就已经做好的他不还钱的准备。至于他为何不还钱,或许是因为有不能说的苦衷,或许是单纯的耍赖不认账,我不关心这些,我所能肯定的是,自己以后不会再借钱给他,同时,以后借钱给别人,我会更加慎重。”
接着,父亲又缓缓地说道:“我们身边的一些人,表面上善良,但内心可能很邪恶;也有一些人,看上去很无情,但实际上很重情重义。人心太复杂,很难被看透,我们能做的,就是秉持自己的原则,不伤害人,以及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帮助一些人。哪怕我们的帮助只给一个人带来一丝希望,就够了。”
父亲的回答,说透人心。借钱的人不还钱,可能是恶意,也可能是无力,无论是什么原因,逼迫对方还钱,都不会达到目的,弄不好,还会让自己处于尴尬或危险的境地。所以在准备借钱给同学或朋友时,就要做好“有借无还”的心理准备。如果对方真的“有借无还”,就要与这样的人保持距离,可别被对方的“甜言蜜语”给糊弄了,继续借钱给对方。
很明显,父亲是站在善意的角度告诉儿子一些人生道理,或许在他看来,上大学的儿子,遇到了“借钱不还”的同学,是提前上了一节“社会课”,可以帮助儿子更好地看清社会、看透人心。他不在乎儿子损失的几百块钱,他在乎的是儿子通过这件事,能更好地把握与人交往的度,也希望儿子在这件事发生之后,不丢掉自己的善良,继续力所能及地帮助自认为需要帮助的人。
不过,笔者认为,父亲在教孩子如何看待这件事时,也应该给出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倘若同学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还钱,在多次暗示无果的情况下,就需要找准机会与对方当面讲清楚,且最好有其他室友或同学在场。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和室友或其他同学在一起聊天或吃饭时,以“急需用钱”为由提醒借钱的一方按时还钱。如果对方不是无赖,在这样的公开场合被点名,一定会很快还钱;如果对方就是无赖,明确表示自己没钱,或顾左右而言他,至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其他同学看清此人的嘴脸,防止其他同学被骗,算是帮了其他同学的忙。
可能有人会说,公开场合提及还钱,就没有办法再做朋友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有这样的担心,首先我们是策略地提及还钱,不否定对方,不攻击对方,给足了对方面子;其次,对于那些多次暗示都不还钱的同学,以后做不了朋友也无妨。
我们每个人都应心存善良,但我们的善良需要有一定的限度,当善良让他人嚣张、自己不堪;当善良的对象是自私吝啬、不懂感恩之人,我们可以选择不善良。我想,巩同学应该从齐同学身上懂得了这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