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为当代中国创建出一个新词语 ——淮安“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的诞生经过
前言但凡一件新事物的出现,总不免引来议论。清江浦区和淮阴区之间横亘着古淮河,南岸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2010年落成。标志性的景观是横跨古淮河的一座彩虹桥,南边是暖色调,北边是冷色调,分别象征着南北。这个标志园、这座桥,乃至“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这一概念,从有人提议开始,便话题不断。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明确提出此概念和倡议建标志碑的郝宇铭先生撰文详细介绍了围绕着“标志园”的纷纷扰扰,读来颇令人感慨。全文刊登于此。虽说有各种争议,但此园的存在、“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概念的提出,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也给淮安贴上了较为鲜明的地理位置标签。作为事情亲历者,郝宇铭先生本文所述将成为珍贵的一手史料。
淮安为当代中国创建出一个新词语——淮安“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的诞生经过郝宇铭摘要:文章介绍了淮安为当代中国创建出一个新词语: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并介绍了关系这个词语的标志园的征文缘由、争论风波、国家批准、建成、影响及其未来等情况,说明了这个新词语于我国目前在社科人文方面的新发现及其价值,促进了我国目前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关键词: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淮安市;标志园;起因;风波;建成;影响;未来2019年,中央电视总台的中秋晚会的主会场安排在江苏省淮安市,这是淮安市的光荣和骄傲。任鲁豫等主持人在晚会开始介绍淮安市时,就提到了:淮安市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这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这个词语,又一次在国家公众场合中被公开使用。13年来,这个词语早已经被社会各界广泛应用,习以为常。但是,2006年年底以前,“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这个词语,在中国几千年的文献史册中可能并没有正式地出现过,在亿万国人口头交谈中,及广大媒体的书面材料、电子材料中也可能没有出现过。然而,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的萌芽观念、朦胧意识在历史长河中,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在人们的诗、文中都曾隐约地出现过,只是没有如2006年以后,使用上“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这个词语,这么具体、明确,大张旗鼓地、轰轰烈烈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且时至今日,经过13年的社会实践的反复检验,被国内外所认可,并不断反复使用。这不是网络上乱造出现的如“囧”什么的所谓新潮流词语,而是对社科人文研究有着重大人文科研意义的新词语,而且引发出对这方面的全国性的大规模的科研探讨。13年来,已经逐步成为耳熟能详、广为传用的常用词语了。那么,这个新词语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从江苏省淮安市首先传出来的!那么,这个新词语,在淮安市又是怎么出现的?怎么传出来的呢?这中间,当然是有一段曲折风波的故事的。提出“南北分界线”建议信之始末2006年,淮安市政府发动市民建言献策,我写出了“淮安建设分界线纪念碑”的建议文章,寄送市委,当时的市委书记丁解民欣然批示:同意。着手论证施工。消息登上报纸,有人反对淮安建碑,网上大肆攻击。国家测绘局要求按程序申报,核查,2009年批准,2010年建成。2006年,淮安市政府发动的“建设新淮安,我来献计策”市民月活动中,我回忆起1951年冬天开始的老淮安南的杨庙一线开挖苏北灌溉总渠的浩浩荡荡的场面,我亲目所睹,印象深刻。联系到地理课上学习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小收音机中每天天气报告,气象图表上表示我国年平均0度等温线,和年平均800毫米降水量线等,暗合在秦岭—淮河一线,直至下游到淮安市这一条线上,大体就在洪泽湖向东灌溉总渠这一条线上,常常想到,应该在淮安城南苏北灌溉总渠北大堤边建一座高大雄伟的中国南北分界线纪念碑,再在附近建一座气宇轩昂的博物馆。为偿多年积贮在胸中的夙愿,我提笔写出了《淮安市应建设中国南北分界线纪念碑和博物馆》的建议文章,寄送市政府,没想到丁解民书记欣然同意,批示:“请友超同志研究,可以先把纪念碑建起来。丁解民10.25”(是2006年,作者注)。接着,市规划局几次请我参加专家论证会、咨询会和经中央测绘局批准而指示的申请起草报告筹备会等。
2006年部分报纸影印件
郝宇铭建议文章原件之复印件,共4页,这是第1页淮海晚报社主任王卫华同志对这文章一见钟情,记者沈国良、金鑫同志迅速多次采访我,12月30日见报,想不到在全国立即引起强烈反响。2007年1月4日新华社认可赞成,发布新闻:“江苏淮安将建设……”1月5日,国内外200多家媒体认可赞成,发布新闻:“江苏淮安将建设……”《淮海晚报》社连续两个月跟踪报道相关信息,其后,报社也因这一组新闻报道获得国家级赵超构新闻奖和省级新闻大奖等多种奖项。淮安新闻报道不久,网上出现异议,河南省信阳市有人公开反对淮安市建设南北分界线纪念碑,直接点名,大肆攻击,沸沸扬扬,网上天天连篇累牍,说什么:淮安市提出南北分界线是分裂国家;是划界而治;提出建议的郝宇铭是混蛋,是想升官发财;淮安官员是想借机大捞一把……甚至,妈妈奶奶地乱骂一通,说淮安市没有资格搞纪念碑,只有信阳才有资格搞纪念碑。河南省多方面大搞民意调查,百分之九十六的网友反对淮安搞,拥护信阳搞,等等。直至现在百度还能搜到这些材料。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组为此来淮安市调查采访。纷纷扰扰中,国家测绘局指示指明了方向:按地方申请、报批手续办事。淮安市政府还是找我们参加过论证会的同志参加筹备会。筹备会是市政府办公室主任郝道军同志主持的,拟写申请文稿,通过合法渠道,层层申请报告,省测绘局和国家测绘局先后调查论证,于2009年9月9日发文批准(市政府提供复印件给我珍藏,请见附件)。市政府决定动工建设,在古淮河(即人们常说的废黄河)上,利用淮海路边古淮河上废旧桥墩作基础,可节省几百万元,象征中国南北分界线标志的大标志球,终于落成面世。淮安市规划局宣传科长徐渭清同志曾对我说,马上请您参加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的揭幕仪式。后因市政府忙碌,未举行仪式。2010年5月1日,《淮安日报》发布了南北分界线标志园落成对外开放的新闻。
我参与网上辩论 得到舆论支持2007年初,网上出现异议,有人反对淮安市建设南北分界线纪念碑,直接点名,沸沸扬扬,说什么,提这个建议的人是“烧得慌”,是“搞南北分裂”,是“拍政府马屁”,是“想靠工程得利”,是“混蛋”,等等。而我当时一心只想到为淮安争气、为淮安增光。河南信阳网上也终于登出郝宇铭文章:《建碑本无可非议 发展应异彩纷呈》,解释说明,抨击异论。老朋友劝告说,算了吧,好像在网上没有多少淮安人参加辩论嘛!老朋友怪我是在网上炒热争论的首倡者,我心底无私,不怕任何谩骂,污蔑,攻击,请见百度网上“淮安郝宇铭”词条中有10多页有关资料。后来发现网名为“小小看客”和“21828075”等几位淮安籍的网友支持我的建议,还发现外地网友为我打抱不平,给我的舆论支持(请见附件中正义者文章《反对新网络暴力》,百度网上都有记载),指出我名字,如“淮安老者郝宇铭”“提议者建设者何罪之有”,我非常激动。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这些在我成为众矢之的、遭到万炮齐轰,万劫不复的情况下,给我支持的“知心人”,那时,那地,我简直找不到什么词语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探索小史说到此,内心颇多感慨。世界之大,纷事之烦,奇人之特,真无可限量,无奇不有。不研究,不知道。我是2006年开动脑筋,抒发积年夙愿,提出了南北分界线的建议,当时尚无电脑,手写纸质原稿,4000多字,搜肠刮肚,毫无参考资料,当时71岁,只凭多年腹稿,一支笔,几张纸,颇费周详,写个把月,誊写几遍才成功。殊不知,就在淮安,近在咫尺,后来才知道,前两年就有人提及此话题,我孤陋寡闻,没听说过。2006年10月20日吧,市规划局副局长刘立硕同志通知我到规划局参加论证会,我拿到了丁解民书记对我建议信作批示的文件的复印件,我激动异常。会议是当时主管市城建的副市长刘友超主持,当时市政府请来了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姚士谋等几位专家教授参加论证会。会上,我第一次听刘友超说,范元中先生早在2004年就曾向市政府提出建议,由范元中先生执笔,以九三学社淮安市委员会名义提交《关于建立中国南北地理气候标志园的集体提案》,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我在宝应县担任农村小学、中学教师44年,1996年退休,随大儿子养老,落户淮阴,孙子上学,照应伙食、辅导,下午麻将,文友圈满目生疏,四无熟人,并不知道范元中先生其人,更没听说过南北气候标志园的故事。2004年,孙子出外上大学,我解放了,2005年,认识了杨义春、吴玉山、何永年等文友。时隔两年,和范老分别写到分界线,纯属于心有灵犀,不谋而合。后来,在文史委会议上,多次遇到,由此相识、敬酒。和范老,我们都认为,今世有缘,经常探讨,倍感亲切。2018年初冬,我送材料去文史委,听说季祥猛主任参加范元中同志追悼会去了。范老仙逝,令人痛惜。范元中先生德高望重,是我们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2004年成立时,第一批理事,十几年来,老人家为我市历史文化研究事业倾注了很多心血,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研究南北分界线话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知道得更多一些了。其实,历史上,早就有人隐约提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北分界说,如晏子使楚中的晏婴曾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其实味不同,水土异也。”清代著名诗人姚承望,写到淮安的地理位置价值,诗句说,“南北舟车界,黄淮内外河”,水门桥栏杆上就有这诗句,也隐约包含南北分界说,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杜涛同志引荐的多篇,关于秦岭—淮河一线在古代历史上、军事上、自然地理方面、农业方面,等等,包含分界说法的专著论文,我才开始学习,才知道早就有专家学者隐约阐释南北分界的说法。不过,一直没有出现过“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这么明确的词语。后来还知道安徽蚌埠在淮河边上,于2006年就建成北半蓝色渐变和南半红色渐变的,名曰“火凤凰”的表示南北分界内容的标志建筑,是著名设计大师韩美林设计的,没有大张旗鼓。以前更不知道的,在陕西秦岭一座山顶上早就有人建立一座箭头墙,“<”“大于”式样的尖角式向东的相连的两座墙,斜向北方的墙上写着“黄河水源”四个大字,斜向南方的墙上则写着“长江水源”,意思指这座秦岭就是大江大河的分水岭,这大概就是隐约表示着的南北分界建筑吧,可惜也没有什么人去宣传。
秦岭上的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分界碑,戏言,一脚跨南方,一脚跨北方,游客争相拍照留念
蚌埠2006年建成的“南北分界标志”,图片来自“蚌埠发布”
张相文先生(1867—1933)地理学家,江苏泗阳人据考,至目前所查为止,张相文先生乃提出“南北分界线”理论之第一人2012年,我到江苏泗阳参加全国诗词研讨会,参观泗阳名人张相文故居“南园”,经解说员介绍,才偶然发现当代学者、地理学家张相文早在民国初年,其著作内容含义,就提示了“秦岭——淮河一线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这一伟大理论。张相文著作中,表达出了这个意思,没有“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这么清楚明白准确的词语,世人知之不多,默默无闻。我非常激动,世上就有这么多巧事,在历史长河中,竟有那么多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先后地、默默地在关注着这南北分界线之论,都是心有灵犀,不约而同,不谋而合啊!世界,太奇妙啦!接着认真探讨,知道了更多新事,感谢《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编单之蔷先生带领课题组,深入研究“谁最先提出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这一说法的。至目前,暂时肯定了这个“第一人”就是张相文先生。张相文先生1908年出版的《新撰地文本》书中第185页中写道:南带:北界是北岭(即指秦岭)淮水一线。“北带: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动物……植物……”当时的“北岭”就是今天所指的“秦岭”,当时指的“北岭”,是和南方的“南岭”相对而言吧,这个“南界”,当然指的是我国“北带”的南界边缘——秦岭,也就是隐约表示着“秦岭—淮河一线”就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在此之前,张相文先生所说的这些,我全然不知。当然,我不敢妄称,分界线是淮安人先提出的。如果不是无意中“炒热”这话题,我也无从懂得这么多。还是如老朋友所说,他们说郝宇铭是在网上、在全国“炒热”南北分界线这一“话题”的首倡者。说句笑话,那还得感谢网上那么多起劲反对我郝宇铭建议的信阳网友们呢!鼓不打不响,话不辩不明,没有各地网友的参与,南北分界线之话题不会在全国达到如此之“炒热”“点燃”。2010年,我去西安麟游县参加全国诗词研讨会,参观西安兵马俑,听来一个故事,曾经写过文章《“发现”与“发明”》刊登在2011.4.2《清河之窗》报纸上,文章提到,尼克松访华,参观西安兵马俑,当时他问谁最先“发现”兵马俑的?中国无人回答,在美国尼克松们的眼里,“发现者”对社会的贡献无异于“发明者”。
如今,至今天,这“首先提出‘南北分界线’这个创见者”,自然当属于张相文先生。淮安人当然无奢求,唯愿在促进科技发展方面、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开拓创新上做个马前卒吧!应该说,是淮安市首先倡导、炒热、点燃、创建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这个中国当代所出现的新词语。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会刊《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10期是“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科研成果专刊,原来,张相文先生于1908年在天津和有关学者组织建立中国地理学会,张相文是首任会长。为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一百周年(1908—2008),中国地理学会着手组织开展了“百年大发现”考察调研活动,多位专家,几度筛选,从100多项大发现方面科研成果中评定30项,而“南北分界线”方面内容在30项中,而且荣登首位,专著文章作者是主编单之蔷,题目是《南北分界线的迷雾》,“迷雾”这个词,是经过推敲,千锤百炼的。学习文章后,我深刻领会,南北分界线的“线”,绝不是篮球场上划出宽10公分的“线”,更不是缝衣服的一根“线”,而是意念上、概念上,宽泛的一个分界“带”,从气候、植被、农业、建筑、饮食、民俗等多方面考察,而且是宽窄不等。据专家考察测定,秦岭—淮河“带”的沿线的县、乡的南北界线标明经纬度,最宽处有199公里多,最窄处也有22公里多。其中还指出,秦岭,也只是一个大概念,事实上,根本不是有哪几个山头连起来成为秦岭的,秦岭,大体上东西向,多座山头连绵起伏,且有多处大分支山脉向东南、东北延展,俗话说,自古秦川八百里。更指出,今天的淮河下游,已经不是700年前的,从淮安到云梯关流入黄海的这一河之“线”,而是包含经扬州江都三江营流入长江的淮河入江水道,还包含与苏北灌溉总渠伴行的淮河入海水道。我的理解,可能还包含向东北入海的沂、沭、泗水道。今天的淮河下游已经是一个扇形的“水网地区”,怎么可能局限于机械地理解为这一分界“带”、分界“线”这个字眼上呢?讲得多好啊!中国,在辽阔、浩瀚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在从空中、地面到地下的错综复杂的山山水水的大立体中,从意念上,从概念上,从宽泛的意义上,从科研的角度上,这样,我们对“秦岭—淮河一线”这个词语中的分界线中的“线(带)”,应该容易理解了。真没想到,“南北分界线”之说,在堂堂国家级的“百年大发现”宝座上荣登镑首。给淮安市也是一个安慰吧!我常常想,19岁时的1955年,在高邮师范学习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此后,教书几十年语文、地理,经过几十年,提出“南北分界说”之建议。张相文先生之宏论提得对,提得好,但是,其后的100年来,并没有专家学者明确地提出过“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这个新词语,还是淮安市提出、“炒热”“点燃”这个话题,而出现了淮安市获批、建成、创建出这个新词语;如果不是2007年的春天,信阳和淮安那场网上大辩论,如果不是淮安市在报纸上提出这个新词语,“炒热”“点燃”这话题,可能,“南北分界线”这个新词语还没被“发现”,更不会登上国家级的科研宝座呢!此后,本人又每年上书市委、市政府,建议应迅速继续建成“纪念碑”和“博物馆”,这对进一步提高淮安市的知名度,对充实我国社科界的研究理论,对加强世界文史科研都是有一定意义的。最近听说,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季祥猛同志正在积极筹划上书,拟向市政协作出提案,使现有淮安市动、植物园和现有历史、文化名胜、园林机构,组合、建构成“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文化长廊(博物馆)”的提案,此提案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创见,可以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办成好事,办成大事。倘能如愿,这将使淮安市在全国又创建出一张新名片,这将对淮安市的人文科学、旅游文化方面又作出新的贡献。2009年,淮安市委宣传部社会科学联合会在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对本人郝宇铭这篇南北分界线的建议文章,给予肯定,授予“优秀奖”。因为工作中某些误差,市政府在“市民活动月 我来献计策”总结颁奖大会上遗漏了给我的奖励,淮安市政府给我回信,表示肯定、道歉、感谢。网上也有淮安市政府给“郝宇铭”的《答复》,表示肯定、道歉、感谢。2014年,在我79岁时,北京路街道党委吸收、批准我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对此,市政府能确认,已经向我郝宇铭表示无比关怀,我能理解,我能感恩,我能知足。
2011年2月27日,《淮安日报》“社会纵横”版“社区人物志”专栏刊出记者叶列的文章,题为《“金点子专业户”郝宇铭》,对分界线之建议,又作肯定,这又给我以莫大鼓舞。综上所述,可以初步结论:1.“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这个词语,经初步考察,确实是2006年底前在中国古今文献记载中没有出现过,而是于2006年底在江苏省淮安市媒体报纸上首先创建而出现这个词语的。2.世上就有这么多巧事,在历史长河中,竟有那么多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先后地、默默地在关注着这南北分界线之论,都是心有灵犀,不约而同,不谋而合啊!世界,太奇妙啦!但都是阐释了有关内容,是萌芽观念,是朦胧意识,没有这么概念明确的提出过“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这个词语。而且,如今各大学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地深入地开展对“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课题作研究、探讨,都是在2006年底淮安市明确提出这个词语以后才开始的,可以这么说,大家再调查。3.中国权威机构“国家测绘局”作出“批复”,“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同意”淮安市建设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有的人认为“批复”欠当,有的人不便于认为是淮安市先提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这个词语。通过查找历史典籍,至目前,暂时肯定了这个“第一人”就是张相文先生。张相文先生1908年出版的《新撰地文本》书中只是隐约表示着“秦岭——淮河一线”就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这个意思。但是,张相文先生还没有明确提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这个词语。还是淮安市报纸上先提出的。4.谈谈关于分界线的“线”的认识。说句笑话,有的同志像小孩子的逗趣,酸夫子的迂赘,死认为“线”就只能是篮球场上的一条线,或者认为是缝衣服的一根线,社会实践中,“线”已经有了引申义、内涵义、外延义,如,朝鲜半岛上的“三八线”,实际上,按北纬38度线南北各退两公里为“非军事区”,200多公里长的一长条,一长片,四公里宽度的地带,实际上是“三八带”,而习惯上统统叫做“三八线”,如此还有别的事例。2010 年,兰州大学陈全功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评估完成的中国南北分界带分布图(标注清楚的地图),首次为中国南北分界给出定量、定位结果:中国南北分界具有气温、降雨、水文、地质、植被、作物等自然因素和语言、建筑、饮食、风俗、习惯等人文因素的综合属性,还有南蛮北侉、南稻北麦、南甜北辣、南秀北刚等融和、交汇的一片地区,呈现带状,涉及 7 个省的 130 个县市,西起四川省平武县境内,经甘肃省文县、康县,陕西省略阳县、洋县、旬阳县,湖北省郧西县,河南省西峡县、新野县、汝南县,安徽省阜阳市、蚌埠市,江苏省泗洪县、淮安市,东至射阳县的海滨,总长度约 1670 公里。这就清楚了,实际上是“南北分界带”,习惯上,统称之为南北分界“线”,本来就无需争论。但是,关心淮安建设并没有就此停步,多年来,淮安市政协、人大两会期间,及中央两会期间,本人多次建议:淮安市应迅速建成纪念碑,博物馆,使南北分界线这一国字号人文科学工程逐步完善、充实、提高,对前人,对后辈,对历史,对科学都能有个比较完美的交待。其实,我,一个八四老人,捏粉笔头一辈子,今已无所求,来日无多矣,感谢丁解民书记慧眼批准这建议,感谢淮安市富庶文明的环境,感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给我们这么美好的幸福晚年,我想到的只是感恩。其实,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是会遭到怀疑责难的,是在不理解到渐理解到会理解的过程中发展成长的,日心说的拥护者不是被烧死了吗?经过研讨、实践、反复、论证,就会被理解,被接受,而习以为常了,新词语的出现也是这样吧。13年,还不算长,希望广大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研究,让“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课题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共同努力!是为幸甚!
文中有关资料采自百度网。全文7400字,此文主体曾刊于《淮海晚报》《淮安日报》《淮安市老年大学》学报,其主体内容文章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主编的《怀念最可忆的人》一书中,其主体内容融入《劫后余生绘晚虹》文章被编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主编的“中国五老丛书”中的《老年大学篇(上集)》一书中。作者简介郝宇铭,84岁,79岁成为中共党员,原为宝应县曹甸镇中学1996年退休教师,现为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期刊《淮安历史与文化》编辑,被聘为编辑参与40多部文史书籍的编撰工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淮安市府前诗社顾问,著名诗人丁芒弟子,参加山东冠州、陕西麟游、江苏金湖、泗阳全国丁芒诗词研讨会等,诗作、论文均收入大会文集,诗文见诸报刊,多获大奖。附件:百度网上赞成郝宇铭的舆论支持的网络文章反对新网络暴力——谈淮安建南北地理分界标志主题公园 发表于:2008-09-03 09:14:46作者:小小看客最近看到各大网站上都有淮安的名字着实让我一高兴,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淮安人,淮安作为苏北的一个地级市能受到如此的关注,实在不易,就连“盱眙龙虾节”这样全国十大节会也没有受到过如此的关注。再细细看,发现大家关注的是一个建筑,广大网民自觉不自觉地将淮安要建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和某某县建了个天安门、白宫之类划了等号,于是热议纷纷,认为“劳民伤财、不该建”占了绝大多数。不知情的人认为淮安的领导人一定是为了政绩,搞的形象工程,肯定又是一个反面典型了。实际上现在在广大网民中间淮安已经变成了一个反面典型了,这是一个典型的网络暴力,淮安是这次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在这里我作为土生土长的淮安人,并且作为一个“知情人”要说上两句。一要说的是淮安人民都希望建、拥护建。二要说的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反对新的网络暴力。淮安为什么要建以南北地理分界线为标志的主题公园。2006年10月25日,家住淮安市清河区北京新村9区8幢107室的郝宇铭先生给当时的市委书记丁解民写了一封人民来信,题目是“关于在淮安修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纪念碑的建议”,(以后他还多次写信向市委书记提出自己的建议,并且都得到市委书记的批示)时任市委书记丁解民,作出如下批示:“请友超同志(注:分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研究,可以先把纪念碑建起来”。2006年12月18日,刘友超副市长回复: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为历史上的古淮河,在我局(市规划局)今年组织编制的古黄河风光带规划设计中已初步考虑,规划选址在古黄河生态民俗园、西安路西侧,以建设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纪念碑,但方案应通过竞选形式出精品,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目前可先建纪念碑(注:由市规划局起草的回复材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1、建南北分界线标志,群众有这个想法;2、市政府规划部门早有规划。从目前的情况看,为什么拖了两年多没有建纪念碑而改建主题公园,具体内情我不得而知,但很明显,主题公园比纪念碑更有实际用途,现在建桥的地址南边是沿废黄河的绿化风光带,北边是一个大型的文化广场和绿化风光带,虽然有一座桥连接,但是这座桥是淮安市的主干道淮海北路,机动车辆非常的多,对于游人来说通过这样的交通要道来回于两个风光带不说安全问题,至少减少了游性。而在这中间正好有一个废弃多年的老桥墩,如果合理的利用,建成一个观光桥,既减少路途,又方便群众,将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呀,将南北地理分界线融合的观光桥的建设中难道不是一个绝好的创意吗,一来满足了游人行走观光的需要,二来提升了风光带的整体品味;三来提升了城市形象。何乐而不为呢?这样的顺民心民意的事,为什么会招来如此多的反对之声,真是让淮安人民心寒。旗帜鲜明地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反对新的网络暴力。在这次声讨淮安的行动中,我发现没有人问问淮安人民的想法,请问这百分之九十几的反对者中有几个是淮安人,绝大多数的还不知道淮安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地方,只是一听说要搞建筑了就齐声声讨,尊敬的各位网民们,请你们先调查一下,先了解一下,再声讨不迟。毛主席说的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现在在这个网络世界大家都有发言的自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很多的事情我们只是粗粗的看上一眼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就发表自己的观念,孰不知,这很容易产生新的网络暴力,在广大网民的一片声讨中,当事人的力量是那么的渺小,当事人的声音是那么的弱。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没有调查的声音,我们不需要这样不经过思考的声音。当然绝大多数的网民都是满怀着一个爱心、责任发表自己的观念,但如果少了调查少了思考,好心也会办坏事呀!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网民,请让我们行动起来,在发表自己观念的时候先深入的考虑一下,先深入的了解一下,再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意见,让新的网络暴力减少点。本文摘自《人民网--河南频道》来自 218.2.80.75 的网友发表评论评论日期:2009-02-26 13:32:15淮安老者郝宇铭先生首先提出建南北分界碑的新闻立即得到新华社及国内外数百家媒体认可报道,应说有相当的权威性,提议者,建设者何罪之有,有好事者唯恐天下不乱,横加指责,无聊,希望从全面性,科学性,发展观多家考虑,不要无事生非。后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采访组特地到淮安市来调查,结论,要求,按正常报批手续进行,这才有后来的江苏省测绘局和国家测绘局的批准文件。 图片:郝宇铭、网络文字:郝宇铭编辑:刘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