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超”出印面的边款!

赵之谦(1829-1884),
可以说是全能型的印坛奇才,

古玺汉印、宋元朱文信手拈来,

碑版镜铭、钱币彝器、权量诏版皆为己用,

文彭、何震、丁敬、邓石如……

到了他的刀下,

也都成了局部的存在……

存世仅不到400方的印章,

已然能形成一个印学的博物馆,

内容要啥有啥,

形式想怎么美,怎么美!

于边款,

他更是一流的开拓者,

释印、长篇题跋、印论、造像……

内容丰富;

楷书、隶书、篆书……

书体多样。

今天,我们单说说赵之谦边款的刀法与章法!

刀法

赵之谦在刀法上,

继承了邓石如的皖派和丁敬等的浙派,

在边款中,时而端正凝练如皖派,

时而用刀爽利如浙派,

或者再加上古拙浑厚的赵氏刀法,

来一个独特的魏碑式边款!

在皖派敦厚大方的基础上,

冲、切结合,

又有或多或少的创新。

吸收皖派的形式要素

字形的处理与安排,更为错落有致

继承浙派钉划为主的刀法的基础上,

又有所突破,

主要表现在结构上。

用浙派刀法,结体扁方,中宫舒朗,

掺入了赵氏书法的古拙。

刀法与结构,借鉴浙派风采样貌。

单刀

钉与划

以钉划为主的单刀,

是赵之谦边款的一种主要风格,

这种刀法,

镌刻的边款显得活泼生动。

点画如穿梭在池塘中的小鱼,熠熠生辉。

将钉、划的灵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单刀

拉与切

以拉切为主的单刀,

也是赵之谦常用的,

拉切的使用,

使得边款的笔画更为舒展,

字形更加古拙。

“拉”得较多,字形略扁,风格古朴。

横向笔画较多,字形略扁,切刀的点铿锵有力。

单刀

综合

将钉、划与拉、切完美结合,

让边款更加生动丰富,

也是赵之谦的绝活。

粗重的点、撇与短竖用钉划法,长竖、长横用拉切法,

既生动,又凝练。

两种刀法结合,使整篇款文疏密得当、点画生动、气息古雅。

双刀

楷书

楷书双刀边款,

是赵之谦的边款特色。

他炉火纯青的魏碑书法,

在边款上显得稳健古拙。

阳款,冲切结合的双刀,果断狠辣,浑厚有力。

字字得魏碑精华。

阴款,书体参考魏晋小楷,刀法相对轻盈娴熟。

双刀

篆书

赵之谦的篆书边款,

结字凝重而秀丽,

用笔柔婉而有力。

双刀的使用,使笔画具有明显的笔意,

圆转型篆书,柔美而韧拔。

方折型的篆书,瘦硬而挺劲。

双刀

隶书

隶书边款,

赵之谦基本都用双刀,

提按分寸拿捏恰到好处,

宛若汉碑重现。

用刀方整工稳,结字秀美,尤似《曹全碑》阴。

用笔干净浑厚,似《乙瑛碑》。

摩崖笔意,出自《石门颂》一路。

仿《少室石阙》风格。

单双刀

结合使用

单双刀结合使用,

在赵之谦的边款中最为常见。

单刀体现狠辣,

双刀更具灵性。

弧形长笔飘逸灵秀,转折婉转含蓄,

正是单双刀结合的妙处。

单双刀所形成的意蕴,完美结合。

单刀刻纤细笔画,双刀刻起收笔与转折,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北魏墓志风格。

章法

赵之谦的边款,

在穷款和上下款的章法排列,

与明清大多数印人类似。

作为“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之牛人,

边款又多有出人意料之处。

不齐有齐

题跋型边款,

往往字数较多,

使用的是上齐下不齐的章法。

内容划分清晰,构成逐渐抬升,气势连贯。

上端紧密,下端留空,以空破密。

依形而定

题跋型边款,

印章侧面不规则是常见现象,

款文配合呼应,彼此和谐,因地制宜。

不同的石面,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因地制宜。

横竖穿插

全横。

四面横排,每面上下皆有上紧下松之别。

横排,使略显空荡的印面犹如多了一道横梁,

打破了空白的僵硬与木讷。

横竖搭配。

题跋为竖式,署名为横式,

一面上下填满,一面只占中间,上下留白。

题跋处理为阶梯状,空间分割变化丰富。

第三面款相对于前两面,也是一种横向拉伸,

三面款中形成横竖对比。

为五斗米折腰亦是如此。

图文呼应

赵之谦的边款的代表作,

往往图、文、框格互相配合,

图文比例主次分明,互为依附,恰到好处。

与薄意相结合,

薄意,是印面上雕刻的图画,属于印钮的范畴。

往往以边款为主,

薄意为辅。

薄意与文款结合得天衣无缝。

第一面以阳文刻佛像,

后三面阳文工整刻书悼念亡妻亡女之意。

赵之谦的边款文字,以魏碑为主,

配合造像更增添艺术韵味。

框格运用

框格的运用,

使原本疏密有致,空间错落的款文,

平稳见变化,

犹如北魏始平公造像的效果,

与秦玺的界格有异曲同工之妙。

赵之谦,

追求“有笔有墨,有刀有石”,

“书从印入”,

又于“印外求印”,

刀法兼融,

章法多样,

开启了后世印学的无限可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