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振: 也有风雨也有晴——评赵复兴长篇小说《永定河暴风雨之夜》

赵复兴“永定河”系列长篇小说——《永定河的清晨》《永定河独奏曲》《永定河春潮》加上最新出版的《永定河暴风雨之夜》一共四部,终于全部和读者见面。《永定河暴风雨之夜》按题材涉及的时间段应在《春潮》之前,但出版的最迟。有幸成为《永定河暴风雨之夜》的首批读者,在拜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感觉到一种历史的滞重,而这绝非偶然。这部小说从总体风格上与其他几部姊妹篇有着血肉联系,鉴于我在《为新生的共和国农民造像》、《潮涌永定河》两篇文章中对于赵复兴小说艺术已有比较多的分析,本文则侧重谈一下这部小说存在的现实意义。

1

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这十年,相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来说,是极不平凡的。稍后,改革开放便轰轰烈烈在神州大地展开,那段岁月也像被高速运行的列车甩在身后的落寞小站——车上的人们兴奋地观赏议论目不暇接的眼前盛景——小站上所发生的故事开始休眠,对于这段往事的记忆开始碎片化。在这十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建设伟大国家的历史征程上进入了跋涉期。没有成规可寻,摸索付出了代价。

赵复兴的这部《永定河暴风雨之夜》描绘的主场景依然是永定河南岸的小村子辛倪塬,《永定河的清晨》中的主人公进入了不惑之年,他的孩子们也陆续长大进入读初中高中这么一个时间节点。

随着一九六六年清明节一场大雪带来的倒春寒,小说徐徐展开了那段特殊历史画卷:文教战线的飓风、红卫兵、串联、武斗、知识青年下乡、贫宣队、推荐上大学、上海河、批判资本主义法权、农业学大寨、唐山地震……这段生活即使是梦境也是场联翩的噩梦,梦中人转侧呓语乃至会大呼惊起。这十年在人们的记忆里留下深深的划痕,相信一九六六年以前出生的人对这段历史都比较熟悉,岁数更大一点的人可能就是这段历史的直接参与者和塑造者。

我敬佩赵复兴直面那段历史的勇气。在没有见到这部著作之前,我甚至希望这样的作品晚上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再出版。当我读罢这部二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之后,我感到这种担心得到了缓解。

小说的叙述是冷静的,一如这部小说的姊妹篇。作者没有同样以这个时间段作为描写背景类似作品的概念化倾向,也没有漫画式的夸大,更谈不上控诉与批判。赵复兴小说表现出来的也不是事后诸葛式的指点江山和人云亦云的忽左忽右——那是最容易的。他很好的控制了情绪——这使得他可以客观的表现那个历史时期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各种政治背景、家庭背景的人物,真实再现他们在风暴中的选择:随波逐流者有之,迎风炸毛者有之,冷静旁观者有之,看似消极实则冷静者有之……当我们回首这段岁月的时候我们真切的感到了社会安定团结的珍贵,深切体会到中国古代处事哲学的深刻。

2

辛诚仍然是作为小说中主人公出现的。他的家庭所有际遇在那个时代中可称得上是淳朴善良农户的标本。难能可贵的是,赵复兴展示了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普通农民身上蕴藏的强大生命力量。

在天灾即将到来之前,辛诚带领村民积极开展购粮自救;在遭受造反派冲击之后,他完全有能力组织人马拿起武器以牙还牙,但他选择了隐忍,投鼠忌器!他断定这种情况不可能长久,他着手做的是组织起来力保农业生产不乱、村集体财产不失;在形势极端严峻的情况下,他侠肝义胆,妥善保护了老革命(铁道部张克非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曾短期驻扎辛倪塬),顺势拓展了密封件生产,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利……在那个年代里,就是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凭着为人民谋福利的本能和良知,尽可能的减少着损失,尽可能的向前发展,就算爬也要比别人快些。这符合历史的真实。回首那十年,有不少生产队、不少企业生产在当时那种生产水平下算是红红火火,老百姓的日子相对好些,这离不开基层干部中辛诚式的共产党员所作的努力。

在这部小说中,辛建国他们(辛诚的子侄辈)走上了历史舞台。辛建国这个人物寄托了赵复兴的人生理想。他正当青春花季却被卷入了无情的风暴,但是他骨子里流淌的善良和正直、勇敢的血液却使他一次次爆发出人性的光辉:他为躲开风暴中心,带领几个同学利用串联游学中华大地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上海,他拾到大口袋的现金却不为所动带领伙伴及时上交公安派出所;他拒绝参加武斗,却勇救被造反派殴打处于濒死边缘的李校长;年纪轻轻就和同年长岁的下乡知青张春雷比赛一般勇挑生产队长重担,他们在可怜的范围内调整种植结构,争取到化肥农药,提高收成增加社员收入;根治海河出民工期间的风雨之夜积极组织民工自救却对当地村民财物秋毫无犯;连部儿(民工指挥部)前挺身而出化解了千钧一发的大规模械斗;鞑子营下乡施巧计避免平苇坑而留下乡亲们的进钱道儿;五千言上书地委书记纠正“极左”瞎指挥……这个时代是青年人被推到历史舞台中央的一个时代,他们主动或被动的放下了课本,开始思考那些对于他们这个年龄显得极其沉重的问题,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自己并不真正懂得的理论与思想;他们走向了田野、车间、上了山下了乡,过早踏上了漫漫的人生征程。能在那个年代保持冷静,甚至日以继夜的攻读,洁身自好,能在放肆的洪流前保持克制而不突破做人底线,需要具备一种什么样的品质?

这些青年在这十年后改革开放初期往往就脱颖而出,迅速走上了共和国建设的舞台,或是一飞冲天考上了大学,或是头脑灵活开办了企业,或是一身戎装走进了军营……成为各方面当之无愧的佼佼者领头人,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骨。那个时代给了这些人接地气的机会,使他们真正见识到了民间疾苦,百姓关切,使他们在未来执政道路上的信仰更加坚定,脚步更加坚实——他们曾经挑着担子从泥泞的路上一路走来,那满是老茧的肩头足以挑起更重的责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十年啊十年,祸兮?福兮?

3

我和赵复兴曾几次谈起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巨大影响,我们反复分析这些优秀青年背后的家庭教育背景,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的伟力。“三思后行,与人为善,民以食为天,说实话,办实事,讲直理……”真真的是老百姓常讲的话:老实人长在!这种老实不是窝囊,而是表现为脚踏实际,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积极进取精神。我们发现,群众对这种人有一种天然的依附与选择。正是这种对于美丑善恶的天然鉴别能力,才使得我们的民族有一种浴火重生的强大再生能力。张部长、辛诚、辛建国等人是那个时代优秀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迅速从曲折中走出,迅速创造出让世界瞩目成就的洪荒之力。赵复兴小说的巨大价值首先就是向我们展示了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中潜在而又伟大的力量。

“远看是个灯笼,近看是个窟窿,仔细一看——破灯笼”。这段历史时期风云变幻,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不少心术不正的投机分子迎风炸毛,抢夺生存优势制高点。他们贪图不劳而获,贪图权势女色,他们嫉恨那些勤劳的开拓者、睿智的实干家以及聪明的知识分子,而去打砸抢烧,欺压良民,奸淫妇女,造谣生事,打击报复,为所欲为。真正的小人得势,一朝权在手!尽管苔花如米小,他们也在拼命的刷存在感!小说中描写的倪奎等“小人”令人不寒而栗。原谅我不对这些人卑劣的言行进行罗列,除去罄竹难书这个原因之外,重复这些恶行就会引发不适。时至今日,社会上一些令人瞠目的损人利己甚至不利己的现象出现时,人们依然怀疑看到的是不是曾经过去的那个时代某些人的老年版本。

我们注意到很多身处弱势的群体,为了谋取现在看起来是那么卑微那么不足道的生存空间和进身机会给了倪奎等辈为非作歹的机会。这些人没有辛诚等人的顽强与能力,没有“冷了迎风站,饿了腆肚行”的骨气,只有屈身示好的投机与懦弱。虽然暂时达成了屑小的目的,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惨重的。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或者说中国文学史上极普遍,是一种值得人深思的社会现象。正如谍战剧意外袭击情节多,宫斗戏阴谋诡计情节多,鉴于特定的时代背景,赵复兴小说中令人不快的情节比例较姊妹篇略高些,也是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的。

对于负面人物的描写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这个时代或是说所有时代的必然。赵复兴小说的第二个巨大意义就在于揭示了“小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是如何悖离人间正道,倒行逆施的。君子往往不懂小人之道,小人自有小人的逻辑,看懂小人,少吃小人亏,少上小人当,赵复兴小说《永定河暴风雨之夜》为我们所有人敲响了警钟。

赵复兴小说的第三个意义就是让我们倍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带着果敢和智慧迈向美好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到今年已经走过四十一年的光辉历程。如今的中国,相较于那跋涉的十年有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读赵复兴小说,我们深深的为那段近乎悲剧性的探索与实践扼腕长叹。痛苦,迷茫,东一头西一头的碰撞,如同在泥泞中挣扎。正像书中人物那样,不免产生何时才能温饱富足,乃至中华民族何时才能够意气风发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深切期盼。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那是一段实实在在的来时路,不管它是泥泞还是坎坷,不管它是荆棘还是鲜花,我们毕竟从那里走过。辩证的理性的看待那段历史,以史为鉴,“吃一堑长一智”,才是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树牢“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才会倍加珍惜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同心协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有风雨也有晴——这就是我对《永定河暴风雨之夜》这部小说的基本印象。

作者简介:孙东振,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廊坊市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委员会委员,廊坊市诗词协会会员,固安东湖书画院副院长,方城武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与评论,有很多作品公开发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