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经典」沈伯俊:诸葛亮形象三辩「下」

三、如何看待“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现代一些学者对诸葛亮艺术形象有所批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至于写人,亦颇有失……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对此应该怎么理解呢?

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按照严格的现实主义文学标准,指出《三国演义》表现诸葛亮的“多智”有过头之处,这是有道理的,所谓“近妖”,是指作品个别地方对诸葛亮的谋略夸张过甚,表现出神化倾向;然而,这并非《演义》的主流,绝不意味着作品对诸葛亮形象塑造的根本失败。从总体上来看,作品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仍然是非常成功的。这里特别要强调这样几点:

第一,全面把握《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我曾经在一本书中强调指出:

在创作方法上,《三国演义》既不属于今天所说的现实主义,也不属于今天所说的浪漫主义,而是古典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情调、传奇色彩的结合。

综观全书,罗贯中紧紧抓住历史运动的基本轨迹,大致反映了从东汉灵帝即位(168年)到西晋统一全国(280年)这一历史时期的面貌,这一历史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罗贯中都予以关注,都大致按照史实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趋势,作了不同程度的叙述与描写。这一历史时期的一系列重要人物,罗贯中在把握其性格基调时,都力求实现艺术形象与其历史原型本质上的一致。这样,就使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是人们普遍承认《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汉末三国历史”的根本原因。然而,在具体编织情节,塑造人物时,罗贯中却主要继承了民间通俗文艺的传统,大胆发挥浪漫主义想像,大量进行艺术虚构,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浓重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

2006年,我在一篇论文中又一次指出:

罗贯中创作史诗型巨著《三国演义》时,一方面以综观天下、悲悯苍生的博大胸怀,直面历史,努力寻绎汉末三国时期的治乱兴亡之道,表现出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他又以“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的眼光,竭力突出和渲染那个时代的奇人、奇才、奇事、奇遇、奇谋、奇功,使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传奇氛围,全书也就成为“既是现实的,又是传奇的”这样一部奇书。

既是现实的,又是传奇的,这就是《三国演义》的基本创作方法。ƒ

作品中的诸葛亮形象,正是既实现了“与其历史原型本质上的一致”,又进行了充分的理想化,“表现出浓重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这种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不仅体现了罗贯中本人“好奇”的审美倾向,而且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尚奇”的艺术传统。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的竭力渲染便是可以理解的了。

第二,《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智谋的夸张和渲染,可谓由来有自。早在西晋末年,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为诸葛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李兴撰文,其中便写道:

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齐甃,又何秘要?!„

这里已经为诸葛亮的才干和谋略抹上了神秘的色彩。而且,裴松之还引用多条材料,对诸葛亮的谋略加以渲染。及至唐代,诸葛亮已被称为“智将”。到了宋代,大文豪苏轼作《诸葛武侯画像赞》,更是对诸葛亮的谋略大加颂扬:

密如神鬼,疾若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人也?神也?仙也”的赞叹,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奇”。沿着这一思路,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又进一步写道:

诸葛本是一神仙,自小学业,时至中年,无书不览,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司马仲达曾道:“来不可□,□不可守,困不可围,未知是人也,神也,仙也?”(卷中《三谒诸葛》)

这就完全把诸葛亮神化了。

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时,对《三国志平话》中的诸葛亮形象作了大幅度的改造,删除了“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之类的神异描写,使诸葛亮形象复归于“人”本位——当然,是一个本领非凡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杰出人物。书中对诸葛亮智谋的描写,大都有迹可循,奇而不违情理。在政治谋略方面,作品写诸葛亮的“隆中对”、智激孙权,基本上是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加以叙述,并无多少夸张。在军事谋略方面,作品写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空城计等事,尽管颇多虚构,但要么早有野史传闻或《三国志平话》的相关情节作基础,要么是对史实的移植与重构,即使纯属虚构,也编排有度,大致符合情理。这样的智谋,虽有传奇色彩,却并非神怪故事;虽非常人可及,却符合人们对传奇英雄的期待。这与全书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是一致的。

第三,应该承认,《三国演义》在表现诸葛亮的智谋时,确有少数败笔。一是作品的后半部分,个别情节违背历史和生活的逻辑,勉强捏合,夸张过甚。如第101回《出陇上诸葛装神》中写魏军“但见阴风习习,冷雾漫漫”,却无法赶上诸葛亮,并借司马懿之口称诸葛亮“能驱六丁六甲之神”,会“缩地”之法,便明显带有神异色彩。二是罗贯中出于对诸葛亮的热爱,有时对其失误之处也苦心回护,导致个别情节不合情理。如第105回“遗计斩魏延”,本来想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早有先见之明,却无法完全掩盖诸葛亮对待魏延的不当之处,结果欲益反损,反而使读者感到难以信服。‚这种情节虽然不多,却有可能让人产生“近妖”的感觉。

第四,应该注意将《三国演义》与其衍生作品加以区别。几百年来,在《三国演义》广泛传播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对其进行改编与再创作,从而产生出大量的、各种门类的衍生作品。这些衍生作品,一方面大大增加了《演义》的传播渠道,扩大了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演义》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所强化,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例如:《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的装束,初见刘备时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第38回);赤壁大战后南征四郡,也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第52回);首次北伐,与王朗对阵,则是“纶巾羽扇,素衣皂绦”(第93回)。这些描写,来源于东晋裴启所撰《语林》对诸葛亮衣着风度的记载:“乘素舆,著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军,众军皆随其进止。”“鹤氅”亦为魏晋士大夫常用服饰,《世说新语》等书屡见不鲜。而在明清以来的某些“三国戏”和曲艺作品中,诸葛亮动辄穿上八卦衣,自称“贫道”,言谈举止的道教色彩越来越重,其计谋的神秘意味也有所强化。如果有人从这类作品中得到诸葛亮形象“近妖”的印象,那是不能都记在《三国演义》的账上的。

总之,尽管《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描写存在少数不当之处,但只能算是白璧微瑕。从总体上来看,诸葛亮形象仍然是全书塑造得最为成功,最受人们喜爱的不朽艺术典型,永远启示和激励着后人。(续完)

   作者简介:沈伯俊,1946年4月生于重庆,原籍安徽庐江。197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1980年参加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招收研究人员考试,以四川省文学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历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南开大学教授、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理事、四川三国文化研究所所长。系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研究明清文学,主攻明清小说。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典小说新论集》(合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三国演义辞典》(合著,巴蜀书社1989年6月)、《校理本三国演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毛本《三国演义》整理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整理本(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整理本(巴蜀书社1993年11月)、《三国漫谈》(巴蜀书社1995年2月)、《三国演义》评点本(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4月)、《三国演义》新校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2月)、《罗贯中和〈三国演义〉》(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三国漫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三国演义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西游记》校注本(岳麓书社2002年8月)、《图说三国》(主编并撰文,成都地图出版社2004年3月)、《沈伯俊说三国》(中华书局2005年12月)、《赏味三国》(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6年8月)、《神游三国》(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6年12月)、《三国演义大辞典》(中华书局2007年7月)、《罗贯中与〈三国演义〉》(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7年11月)、《你不知道的三国》(文汇出版社2008年1月)、《三国志通俗演义》校注本(文汇出版社2008年4月)、《三国演义(名家批注图文本)》(凤凰出版社2009年6月)等。校点《后水浒传》、《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6部明代小说。选编《〈水浒〉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1994年3月)。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短评、札记、随笔等230余篇。其中,《三国演义辞典》已在日本出版日文版,在韩国出版韩文版;《三国漫谈》亦在韩国出版韩文版;几种《三国》整理本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沈本《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版本史上的新里程碑”,“代表了新时期《三国演义》版本整理的最高水平”。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权威的《三国》专家”。

本公众号联系邮箱:523090170@qq.com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元明传来之讲史》(上)。

‚参见拙著《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第63~64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ƒ见拙作《现实精神·浪漫情调·传奇色彩——论〈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载《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3期。

„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蜀记》。

参见拙著《三国演义辞典》的《情节》部分有关辞条(巴蜀书社1989年6月第1版)及《三国漫话》的《名段鉴赏》部分有关篇章(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参见拙作《论魏延》,原载《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亦收入拙著《三国演义新探》。

(0)

相关推荐

  •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明代文学之四:《三国演义》

    中国明代文学之四:<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即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 年)至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 年). 有关三国 ...

  • 沈伯俊:沉潜《三国》,探求真知 ——我的古代小说研究(下)

    二 深入探讨<三国>文本 除了版本整理,我对<三国演义>文本也进行了全面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观点. (一)关于思想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国演义&g ...

  • 沈伯俊:《三国演义》:“说大事”的影响力

    马瑞芳老师说,<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我完全同意.不过,如果要论对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影响最大的作品,无疑是我讲的<三国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g ...

  • 「名家讲经典」沈伯俊:诸葛亮形象三辩「上」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可以说,他是全书的真正主角,是维系全书的灵魂.罗贯中满怀挚爱之情,倾注全部心血,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将他塑 ...

  • 「名家讲经典」沈伯俊: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

    [摘要]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是蒋琬.他早年便深受诸葛亮赏识,被誉为"社稷之器".执掌国政后,坚持"以安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发展经济,调整战略,安定民生,协调君臣, ...

  • 「名家讲经典」沈伯俊:陈宫

    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那色彩缤纷的人物谱中,陈宫是一个来去匆匆的角色.从卷一<曹孟德谋杀董卓>则开始,到卷四<白门曹操斩吕布>则为止,他出场的次数并不算多,就像一颗流 ...

  • 「名家讲经典」沈伯俊: 魏延「下」

    三 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的时候,以大开大阖的气魄,雄健恣肆的笔力,立主脑,理线索,"据正史,采小说",刻意经营,从容布局,完成了这部划时代的巨著,表现出极高的才能. ...

  • 「名家讲经典」沈伯俊: 魏延「中」

    二 历史上的魏延,其才干.智勇和功勋已是无可怀疑的了,那么,他最后究竟背叛蜀汉没有呢? 众所周知,魏延是在诸葛亮去世以后,与丞相长史杨仪发生火并时失败被杀的.对此,<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

  • 「名家讲经典」沈伯俊: 魏延「上」

    [内容提要]历史上的魏延,论才干,论对蜀汉政权的贡献,都比赵云高出一筹.在<三国演义>中,魏延的形象也颇为引人注目.魏延与杨仪发生火并而被杀,并非背叛蜀汉:虽系不顾大局而咎由自取,诸葛亮亦 ...

  • 「名家讲经典」沈伯俊: 赵云「下」

    三 现在,我们可以来讨论为什么赵云形象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会超过关羽.张飞而居于武将形象系列之首了. 有这样一种说法:"赵云是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武将形象."愚以为恐怕不见得.诚然,据 ...

  • 「名家讲经典」沈伯俊: 赵云「中」

    二 杰出的历史小说大师罗贯中,在精心结撰<三国演义>时,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相结合,笔酣墨饱地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赵云形象. 首先,罗贯中超越史书记载,竭力树立起赵云勇 ...

  • 「名家讲经典」沈伯俊: 赵云「上」

    [内容提要]本文指出:历史上的赵云,虽在功业上不能冠冕众人,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精心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赵云形象:首先,超越史书记载,树立起赵云勇冠三军的虎将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