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3篇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形成的环境与人地关系研究
摘要 本文对辽宁凌源市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区的地形进行了考察,对建筑石料进行了鉴定,证明当时人类对地形和岩性的认识和利用已具有较高水平。对遗址文化层的动植物残体分析、孢粉分析及附近大凌河上游全新世沉积剖面的孢粉分析基础上,对牛河梁遗址形成的环境背景和红山文化晚期繁荣的原因及人地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X
1 引言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文化之一——红山文化,产生、发展于6500aB.P.~5000aB.P.。主要分布于燕山以北的内蒙古东部至辽宁西部一带。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位于辽西大凌河上游凌源市东北约10km处,其位置大致在41°20′N,119°30′E,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红山文化晚期最重要的遗址。牛河梁遗址形成于约公元前,3500年(遗址第 2地点1号积石冢的14C测年结果为3779~3517aB. C.,经树轮校正 ),占地面积约为50km²(图 1 ),共发现红山文化遗迹地点3 0余处,包括一座女神庙、多处积石冢、祭坛,以及还发现有大小不等、年龄不同的一批女性裸体泥塑残块和多种动物形玉、石雕刻,特别是几种形体不同的“玉雕龙”,这些遗迹遗物,表现出玉器之礼、祖先崇拜等人类文明起源的最初特征。这些考古发现,为考古学家重新认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地位提供了丰富而又重要的资料。对于这样一个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遗址,已有的研究还只限于考古遗存与文化面貌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对牛河梁遗址地区自然环境的考察和遗址建筑石料的分析,以及遗址的文化层和附近自然沉积样品的古环境分析,探讨牛河梁遗址形成的环境背景和红山文化晚期繁荣的原因及有关的人地关系问题。
2 牛河梁遗址区现代自然环境概况
遗址区现代气候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全年降水最为420—620mm,年均温7e左右;植被类型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森林草原,森林以落叶阔叶林区域的油松、辽东栎、槲栎林为主。牛河梁周围主要为人工栽种的油松林,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和高粱。
遗址所在地区的地貌主要有3种类型:1)海拔800~l000m的基岩山地。山地坡度较陡,基岩山地地层以震旦系和下古生界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山坡下部覆有厚度不等的中、晚更新世黄土;2)海拔500~650m的梁状丘陵地形。丘陵顶面较为平坦,坡面和缓。丘陵区基岩以太古界黑云斜长片麻岩、麻粒岩为主,也有少量侏罗系安山岩、玄武岩和砂页岩出露,片麻岩上部有1m左右或稍厚的风化层。丘陵坡面甚至部分丘陵顶部覆盖了厚1—5m不等的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黄土;3)现代河床和沿河低阶地海拔400左右。牛河梁遗址主要分布于薄覆黄土的片麻岩丘陵之上。
3 牛河梁遗址文化层样品分析结果
3.1遗址建筑石料样品鉴定
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和祭坛都是石砌建筑。积石冢石棺、冢顶和祭坛分别采用了不同颜色和质地的石料。为了解石料特征和来源,并探讨古人对岩性的认识和利用知识,对上述3种石料样品进行了采样,在实验室磨片后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表明:石棺石料为灰白色板状灰岩,积石冢表层石料为灰白色燧石条带状白云质灰岩,祭坛圆环石料为红色安山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