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家长绝不会做的几件事
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 序 /
前段时间笑宝幼儿园开学开了一次线上家长会,我一边开着手机视频听老师讲,一边开着笔记软件记录重点要点。
这是我开会的流程,线下的会议一般都有PPT,所以记录的会少一些;线上的直播记录的就多一些,因为没有可以回顾的东西。
会议结束后,有些来迟的家长一直在群里问家长会的问题,我就把记录发到群里分享给大家。班主任老师点赞了我,其他家长也表示非常感谢。
这件事促使我在这个新学期的九月里,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怎样做一位「高情商」家长。
/ 01 /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通常是指情绪商数,简称EQ,它是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第一个提出「情商」概念的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表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近些年来,「情商教育」在国内也风生水起,如「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智商,80%则取决于情商。」这种论调,也让家长们更加重视孩子的情商培养。
然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和身边的榜样,如果说孩子的知识学习大部分来源于有着一整套教育体系的学校,那么孩子的情商教育则大部分来源于家庭的耳濡目染。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在班级人缘较好的孩子们的家长也是能说会道积极活跃。而另一些孩子比如学生时代的我自己,虽然成绩很好但被小团体排挤的事情却层出不穷;反观我的父母,在各自单位也有「明明很优秀但却不被待见」的情况发生。
我曾经把这归因于「性格的遗传」,但现在发现,这完全是「认知的遗传」。
我父母那辈人普遍认为,所谓「高情商」就是谄媚、奉承、巴结、虚伪的代名词。那些「会拍马屁」的人,就是情商高,左右逢源的人。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他们,潜意识里厌恶这种「高情商」,即使这能给他们带来一些现实的好处。自然的,他们也不会把「情商教育」放在对我的正统教育中。
那么「情商」究竟是什么?
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包含五个主要方面:了解自我;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前三项是针对自己,后两项是针对他人。
如果再浓缩一下,我所认可的「高情商」其实只有一点:克服自我中心,学会尊重他人。
/ 02 /
回到家长会上。当我在听老师讲话并做笔记的时候,其他家长在干嘛呢?
大部分家长在使劲儿问老师自家孩子情况:我家某某有没有吃完饭啊?我家某某有没有做对题目啊?我家某某有没有学会玩跳跳球?……高情商家长不会这么做。
老师准备了内容,应该让老师把内容先讲完,再去提问;在一个公开群里,你的提问如果老师不回答,则其他所有家长都看到了老师的有意忽视,这不好;但如果老师回答了你,老师思路就被打断了。所以这时的提问让老师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没有人喜欢处在这样的位置。
即使提问,在公开群里,也应该提问老师一些所有家长都关心,对所有家长都有益处的问题;比如「那么老师觉得我们家长如何做才能提高孩子的专注力/逻辑能力呢?」仅仅提问自家孩子的情况可以放在私下里,否则即占用了公共资源,浪费了其他所有家长的时间。
为什么家长会一直提问自己的孩子,原因可能还是没有克服自我中心。潜意识里「老师讲的不重要,我家孩子表现怎样才重要」。但家长会本身是服务于所有家长的,并不是你一个人。
一旦克服了自我中心,不从「我」「我家孩子」出发考虑问题,而是从「我们班」「我们班老师」出发去考虑问题,那么怎样做才是「高情商」就显而易见了。
我做了笔记帮「我们班老师」二次传播,让「我们班老师」不再重复劳动,这是「高情商」;我把笔记分享给其他家长,帮助「我们班」家长切实落实老师布置的任务,这也是「高情商」。
当然,我如果能在笔记里把老师表扬的孩子名字也列出来,照顾一下「我们班」家长的自我中心,那就更加「高情商」了(批评的名单当然就不要列了)。
/ 03 /
前两天,我问了几位现在在做老师的朋友,他们记忆中对于接触到的家长最无语的做法有哪些。其中有一位英语培训机构的老师讲了这样一件事。
培训班一周一节课,结束就会把讲义作业发微信群,家长们都回复「好的好的谢谢老师」,但是几乎每次都有家长到下周临上课才火急火燎的来说「老师作业过期了,我还没打印!」这样一折腾孩子就要在前一晚着急忙慌地写作业,高年级量还不少,根本不可能一两个小时写完。
这让我想到,每次微信群里老师通知事情,所有家长一起刷屏「好的」,但总有无法完成的家长。高情商家长不会这么做。
营销学的核心是「用户思维」,一切要从用户角度思考。如果把老师也当作「用户」,那么在相处过程中就要时刻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老师需要/喜欢什么? 需求分析
别的家长能给老师提供什么? 竞品分析
我擅长什么?/我能提供什么? 供给分析
我希望此举能达到什么效果? 目标分析
前两天看到一个新闻,因为今年疫情影响,家长不能进学校,所以教师节那天家长们把写有老师名字的小花篮放在学校大门口一排,那场面既壮观又好笑。
很多家长觉得「别人送花我也要送」,别人在群里说「收到,老师辛苦了」我也要说。其实这种形式上的努力并没有太大的效果,因为没有GET到老师的最终需求。
虽然我的孩子才幼儿园中班,但我也是这么多年学生过来的,我觉得老师们的最终需求也就是让家长们配合,一起完成孩子的学习任务和一些技能培养。
这位英语老师还说,在她的学生里,成绩不太好的,半数以上家长也都浑浑噩噩,临上课还在问作业是什么的家长,孩子通常也是比较后进的那种。于是感叹「孩子真的是家长的缩影」。
大部分家长的目标都是想给老师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那么比起一窝蜂刷屏「好的」,不如运用闭环思维,在与老师的相处中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这是对自家孩子的上心,也是对老师切实的「尊重」。
/ 04 /
说到刷屏,再来说一下晒娃。「高情商」家长不仅仅是处理好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和孩子同学家长之间的关系。
我也是新手妈妈过来的,特别理解妈妈们晒娃的迫切心情,其实晒娃也并没有那么让人深恶痛绝,关键在于晒的方式、晒的内容和晒的地方。
有些晒娃的图片完全不具美感(不是说娃不美,是图片的美感),几乎完全无区别的九图轰炸,配以文字也是家长理短(甚至屎尿屁),这种朋友圈的刷屏真的会招人讨厌。高情商家长不会这么做。
反观微博或者ins上的网红妈和网红娃,除了妈长的好看娃长的好看,其实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晒的都有一个「主题」:时尚妈妈晒穿搭和亲子装,旅拍妈妈晒亲子游玩目的地和攻略,厨娘妈妈晒儿童三餐营养搭配,育儿妈妈晒教育理念育儿干货……
这些受欢迎的家长们的共通点是什么?他们的分享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感,可以给我们的育儿带来参考,也即他们的分享对于我们是提供价值的。
但无法克服自我中心的家长,渴望依靠晒娃获得自我成就感,就非常可怕了。
一位朋友说,在班级群里,有一位妈妈坚持不懈的晒孩子的英语学习视频,并且发给其他家长问「你看我家水平怎么样?跟你家孩子比呢?」结果可想而知,大家背后都冷嘲热讽她。
请记住,在你的眼中,无论自家孩子多么的可爱/聪明/好笑,千万不要期望其他人和你有同样的想法。每一个母亲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过度分享并不能带来别人的认可。
况且,依赖他人的表扬和认同获得的喜悦终归是依赖于外部作用,无异于带发条装置的玩偶,没人给上发条自己根本动不了。
各位家长们育儿的辛苦和努力仅需你自己去肯定,自己孩子的优秀也仅需要你自己去认同;决定你自身价值的不是别人。明白了这点,可能对于「高情商」晒娃会理解的更加透彻。
/ 05 /
以上小举几例,无论是打断老师讲话,还是不认真对待老师任务,抑或是过度分享,其根本原因都是无法克服自我中心,无法切实的去尊重别人。
感同深受换位思考的前提是,你要把对方当作一个真实有骨血有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社会这架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否则无法发展出人性化的关系,尊重也无法谈及。
快节奏的社会对于人际关系太过功利,如果仅仅把「老师」当作一个职业谓称,那必然会绝对关注这个职业应有的「功能」而忽略其他。
就好比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源头,也是世人仅仅把「医生」当作一个职业谓称,那么这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实现某种功能的「工具」,当TA不能帮你实现功能时,这个「工具」就要遭到惩罚。
「高情商」的重点就是尊重,这也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而尊重之球只会弹回到主动将其投出的人那里。
没有人愿意被当作工具,相互之间一旦不存在尊重,孩子们就只是「学生」,患者们就只是「病人」,即使「老师」或者「医生」可以完成一些机械化的「作业」,也不能够胜任人性化的「工作」。这是两败俱伤的场景。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我们需要「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守护并关心对方的尊严,我觉得这才是「高情商」的本质,也是我们无论作为 「家长」还是其他任何社会角色,都需要培养的品质。
共勉。
感谢关注和点赞在看
添加微信请备注来意
最近带娃着急上火 嘴角长泡
拍不了视频 也没空写文
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