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黄煌 -刘渡舟 -卢崇汉 -倪海厦兼细辛毒性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助阳解表之功。用治平素阳虚又外感风寒之证。笔者临证用于治疗小儿肺系病证,每能应手取效,兹举验案如下。

1 过敏性鼻炎

李某,男,7岁,1998年5月17日初诊。患儿有过敏性鼻炎史3年,经常遇冷风打喷嚏,流清涕,鼻塞,曾用中西药治疗未效,近日着凉症状加重。诊见:形瘦,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紧。询知患儿平素怕冷,手足发凉,纳差,时常腹痛,大便不成形。证属阳虚外感,肺窍失和,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麻黄、炙甘草、细辛各5g,熟附子3g,黄芪15g,蝉蜕6g,茯苓12g,防风、大枣各10g。每天1剂,水煎分3次温服。5月20日二诊:服药2剂,即感鼻炎症状明显减轻,原方续进5剂,症状消失,且面色转红润,怕冷感减轻,胃纳好转,大便成形,舌质转红润,苔薄。嘱间断服香砂养胃丸、附子理中丸月余。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过敏性鼻炎,以反复发作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特点。《秘传证治要诀》曰:“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乌、附、干姜之属”。可见阳虚是过敏性鼻炎的病因之一。本例为阳虚之体,复外感寒冷所致,切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故3年之疾获愈。

2 喉源性咳嗽

谭某,男,12岁,1999年12月5日初诊。喉痒干咳5天,稍受凉或异味刺激则加重,时发出清咽样干咳声。曾服头抱氨苄、牛黄益金片、咳必清等药3天未愈。诊见:阵发性喉痒作咳,无痰,遇凉风或大声说话则呛咳不止,咽部不爽、不红,扁桃体无肿大,咽后壁淡黄、有少许淋巴滤泡增生,舌淡略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浮。听诊心肺无异常,血常规及×线胸透亦无异常。诊为喉源性咳嗽,证属阳虚外感,寒凝肺系,治宜温经散寒,利咽止咳,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麻黄、橘红各5g,熟附子、细辛、甘草各3g,百部、桔梗各10g,蝉蜕6g。3剂,每天1剂,水煎少量多次温服。12月8日二诊:服药2剂,即感咽部明显舒适,药毕咳止,畏风怕冷感减,又以桂技人参汤加减温里和表,行气健脾以善其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儿素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复感外寒,直中少阴,循经上窜于咽喉,寒邪客于肺系而成。方用麻黄、细辛温散其寒,附子振奋阳气,增强散寒之功,酌加百部、桔梗、橘红、蝉蜕以治其标,切合病机,故收效迅捷。

3 支气管哮喘

王某,男,8岁,1999年12月18日初诊。患儿有支气管哮喘病史3年余,咳嗽气喘反复发作,每因受凉、进食寒凉生冷及吸入异味粉尘而诱发。面色少华,毛发细软,形体瘦弱,食欲不振,小便频且常有遗尿。近日感寒诱发,咳嗽频频,气喘,喉中痰鸣,时而咯出少量夹有泡沫稀痰,伴鼻塞,流清涕,打喷嚏,舌淡、苔白滑,脉浮紧。查:两肺满布喘鸣音,心率92次/分,律齐,无杂音。血常规示:WBC8.2×109/L,Hb110g/L,N0.54,L0.37,E0.08,M0.01,RBC4.0×1012/L,X线胸透示:两肺纹理增多紊乱,未见片状阴影。诊为哮喘发作(寒喘型),治以温肺化饮,止咳定喘。处方:射干、地龙、麻黄各5g,熟附子6g,大黄、蝉蜕、细辛各3g,黄芪10g。3剂,每天1剂,水煎服。12月20日二诊:服上药1剂,喘憋咳嗽缓解,呼吸平稳,肺部听诊呼吸音粗,仍可闻及哮鸣音,深呼吸时明显。活动及稍劳累则出现喘憋。守方去大黄加丹参10g,桃仁5g,续服3剂。12月24日三诊:喘咳缓解,听诊肺部哮鸣音消失,呼吸音稍粗,X线胸透示肺纹理稍紊乱。血常规示:E0.03,余指标基本同前。后用柴胡桂枝汤加减,以和解表里,调和营卫,温肾健脾活血,调治半年停药。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本例哮喘反复发作,遇寒凉及食生冷而易发,且平素小便频时有遗尿、面色少华等,均为阳虚之征。又伴鼻塞,流清涕,为寒邪束肺,肺窍失和所致。综析脉证,为阳虚外感,内伏寒痰随气而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宣降失常所致。方中麻黄解在表之寒邪,使肺气得宣;熟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阳气之不足;细辛通彻表里,内散少阴寒邪,外解大阳之表,且温肺化饮,止咳平喘;黄芪补益脾肺之气,扶正祛邪;蝉蜕、地龙解痉平喘;射干开结消痰,善治痰鸣气喘;大黄苦寒,通腑降浊,以利肺气肃降。共奏温肺化饮、止咳定喘之功,使痰消气顺,气道畅通,咳喘得解。

--------------------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伤寒论》张仲景方,原方由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组成。有温经助阳,解表散寒之效,适用于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见无汗恶寒较甚,发热较轻,脉不浮反沉者。随着近年应用的进展,扩展用于治疗多种疑难杂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简介如下。

嗜睡症本病是指善眠,多卧,多寐反困倦欲睡的一种病症。据报道有人在《伤寒论》“但欲寐”的理论指导下,以本方治疗嗜睡症12例取效良好。基本症状有头晕头胀,神情不振,每早晨昏睡不足,呼之不易醒,甚至多睡到中午方醒,笔者常以此方加减治疗亚健康收效满意。本方有扶正祛邪,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之作用。

视瞻昏渺(球后视神经炎) 本病外眼无异常,而出现视力减退以致视物模糊不清的效果。如李某严冬坐车闷热头痛难忍,下车后用水洗脸,洗头,顿感清爽。3日后视力急剧下降,双眼视物昏朦,当地县医院诊为急性视神经炎,经中西治疗2个月视力未改善。证属冷热相激,寒凝内闭玄府,眼络闭郁,失于宣畅。方以麻黄15克,附子10克,细辛10克,苍术30克,葛根60~90克,桂枝30克,柴胡、黄芩各10克,经加减连服20余剂,视物如初。

慢性鼻炎慢性鼻炎为常见病,多以鼻塞、流鼻涕、嗅觉减退、闭塞性鼻音、头痛、头晕、咽干、咽痛,甚或耳鸣、耳闭塞感,均为常见症状。麻黄附子细辛汤有良好宣肺通窍,温阳助盖、益肺摄涕之效。据报道有人以此方加味治疗本病取效满意,清涕多遇寒加剧者加黄芪30~60克,鼻塞不通、头痛、头晕加苍耳子、辛夷各10克,黄涕加黄芩20克,桑白皮10克。

涕泪不止本病是指鼻涕及眼泪时出不止的一种病症。据报道有人以本方加苍术、五味子治疗本病获效。患者涕泪不止3月多,有按风寒,按炎症,也有按过敏治疗者,均不效。其按五液辨之,认为水寒之症与肾关系密切,病始风寒,阴盛阳弱,病及少阴,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太少两治,药尽3剂而愈。

腓肠肌综合证腓肠肌综合症民间俗称吊脚筋或转筋,是以肢体筋脉牵掣拘挛,或扭转急痛,常发生于小腿腓肠肌,甚至牵连腹部拘急。据报道有人认为本病是由于阳气不足筋脉失于温煦,遂至拘急挛痛,屈伸不利。故以本方温经散寒,暖络通脉为法,加木瓜、白芍、甘草和胃通络,缓急筋挛,一般5~10剂可效。

此外本方用于治疗前列腺肥大、无汗症、少阴咽痛、病态窦房结综合症、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阳萎、血管神经性头痛、骨髓炎等疾病也取得了很好效果。

-----------------------------------------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突然口哑、突然耳聋、突然失明

卢崇汉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剂很简单,就三样药。我在临床上应用呢,是称其为麻黄附子细辛法,把它化裁了来进行使用。这个方它出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症并治,原“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而使用。这一张方呢,它是用来治疗阳气虚,还有感受外邪者,就是在阳气虚的状态下,感受到寒邪,出现了邪正相争而导致的发热,以及阳虚出现的脉沉,脉紧的症候。全方就三样药,就麻黄,附子,细辛。从三样药来分析看呢,用麻黄,辛温发热,能够表散风寒,能够开宣肺气;用附子,能够壮元阳,补命火,它能够收逐深陷的寒邪;用细辛,能够走经窜络,我们称细辛为“胎原始”,它能够入髓透骨,能够启闭开窍,它既可以助麻黄用于表散风寒,能够开通上焦的清窍,还有助于附子去温暖命门,去拨动肾中机窍。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它具有极其强大的宣肺散寒,温通肺阳,开窍启闭的功力。那么用来治疗什么呢?可以用来治疗寒邪困阻肾阳,窒塞清窍而引起的疾病。往往能够起到极铁的疗效。

这个病例呢,我从几个病来看,但是这几个病,从表面上看来,有点不扒谱。

比如暴哑,就是病来得很突然,说不出话来了,一点声都发不出来了。在88年的12月7号,接到了一个从汶川阿坝藏族自治区的病人,他是一个56岁的男性教师,由于两个月前,突然降大雪,因为这个地方十月份就开始降雪了,当时他穿的衣服穿得很少,受寒了,就没有做准备,出现了这些表证,头痛,项强,恶寒,他当时又没有其他的一些医疗手段,有解热镇痛片,所以当时他就超剂量的,开始服了一片没有用,后来就连续服了三片,就是剂量很大,服下去过后,就出大汗,汗一出,头痛减轻了,但是第二天,说不出话来了。声音完全哑了。当然就惊慌了,马上到医院去,第二天到医院去,但是治疗没有好转。所以到成都。当时我见到这个人,块头(就是身体啊)还比较大,比我个子还高,很壮实,但是由于这个疾病折腾了他三个礼拜了,人感觉得很疲倦,人有倦容,讲话,由于他听不见,所以讲话的时候就讲得相当大声,想讲大,又讲不出来,就很费力的想讲,没有办法,我没有办法听到他讲话,就呵哈咯呵哈的,最后就改用写,他是怎么怎么情况,他写的症状呢,头痛,项强,身痛,微微恶寒(恶寒有点),咽痛,舌质是淡红色,舌苔是白、润的一个苔,脉沉紧。当时从他的表现,临床的症状看,以及从他的舌脉来看,所以当时我认为,他是由于寒中太少二阴所导致的暴哑,那么治疗的方法呢,就是用宣肺、温肾、暖脾。用药呢,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当时用:

制附片75克(当然制附片一定要先煎两小时,要去其麻,要煎熟,煎透,由于它如果没有煎熟,煎好,会含有乌头碱),麻黄15克,辽细辛15克,生姜60克。

这个方子吃了一副,出大汗,头痛,项强,身痛,恶寒明显的减轻了,声音能够发出来一点点了。两剂药,吃完过后,头痛,项强,身痛,恶寒完全消失了,声音恢复正常了。但是微微感到乏力,有乏力现象,所以在原方,这已经不叫原方咯,去麻黄,去掉细辛,加桂枝30克(生),淫羊藿20克,砂仁15克。又吃了两副,体力完全恢复了。一共四副药。在成都呆了5天。完全好了,回汶川。

这个病案,就患者本人来讲,他身体虽然看起来还是很强盛,但是他毕竟已过中年,阳气逐渐逐渐衰落,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由于突受其寒,所以由太阳而直达少阴,加之他又过服了发汗的药物,所以这就使其阳气更损,肺窍就更加闭塞,声音的哑就更严重。那么这个病的病机核心是什么呢?它的病机核心就是少阴经的凝闭所导致的,就是少阴经脉凝闭而导致暴哑。所以用麻黄附子细辛加生姜。效果比较好。这是一例。

再一例,是暴聋。是突然的听不见了。95年。因为这种病呢,在临床上并不是每天都能遇得到。95年的1月14号,我接待一个女性病人,王某,36岁,成都人,她是由于双耳突然听力障碍,听不见了,她讲,这个发病经过是怎么的呢?就是在一个星期以前,她洗全家的衣服,就是所有东西她洗,结果在洗的过程当中呢,停电了,洗衣机用不了了,所以就改用手洗了,由于洗的相当多,所以时间也就很长,恰恰又是在隆冬,成都的冬天还是很冷的啊,所以在冷水当中浸泡了将近3个多小时,到下午,她就开始恶寒,发热,出现耳鸣,甚至耳鸣如哨音一样,但是这个耳鸣的声音一旦停止了,她是耳鸣,但是突然间停了,没得耳鸣了,听力减退了。到第二天早晨,她的两只耳朵都听不见了,一点声音都听不见。那么马上就到了华西医科大学的耳鼻喉科,后头又看神经科,治疗了一个多星期,没得效果,仍然两个耳朵听不见,家里就着急了,她本人心里头就很怕了,怎么耳朵就听不见了,就聋了呀。我想作为我们每一个人,(不管)哪个遇到,心里面可能都会是一种打击。当时我见到这个病人的时候,看到她身体本身就比较瘦弱,精神也比较差,目光,看到啊,黯淡,面色呢?青灰,听力基本上没有,跟她讲话完全听不到,也是靠写。通过写,她能说出来。当时唯一表现的一个临床症状就是她微微感到有点恶寒,身痛,但是都不明显。嘴唇略略发紫。舌质略略绛。苔白,薄腻苔。脉,沉紧脉。同样的,根据她的临床的表现,我认为,她也是属于寒邪直中太少二阴,治疗的方法仍然是温肾,宣肺,佐气,暖脾。也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

制附片90克,麻黄15克,辽细辛15克,生姜75克。

就这四样药,也是吃了一副药过后,出汗,这个出汗,在这个过程当中啊,她自己描述,就突然的,她自己觉得这个耳朵就突然一声硬响,嘣的一声响,她说不到3秒钟,一下完全这个声音就听得到了。第二剂药过后,恶寒,身痛就完全消失了,但是精神还不足,还乏力,也是还不正常。在这种情况下,肺气已宣,肾气已通,脾阳上越,所以用了附子理中汤。吃了三副药,得到恢复。

这一个病案,它当时正是成都的隆冬天气,也就是在零度,零下一度左右,长时期的,因为3个多小时在冷水当中,这样就导致了大寒袭虚的一种局面,导致寒邪直接中太少二阴,伤伐脾,肺,肾这三脏的阳气,所以导致凝闭经隧,发为暴聋。就耳本身来讲,耳为肾窍,肾气不能够上通于耳,这样就会使其气滞窍闭,这样就会导致聪明顿失,就耳失聪了。但是它的病机核心是什么呢?这个病的病机核心仍然还是寒凝窍闭,经气憋阻,所以在治法上仍然宗温通为法,仍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

再一个,暴盲,就是眼睛失明了。1975年,我当时在南京,75年的1月25号,周某某,这个人是个干部,男性,43岁,他实际上就是在元旦节这一天到公园去,游玄湖,南京有个玄湖,他实际上去救一个落水的儿童,当时报纸还进行了宣传,在那个(时候)南京是零下七八度,我记得当时相当冷,他能够跳到那个玄湖里面去把那个小孩救上来,那就不简单。他讲,在25天以前,因为救一落水儿童,全身湿尽了,上岸过后,虽然有很多人给他准备了更换的衣服,但是他始终感觉寒冷浸骨,他当时的感觉就这样。当然,也就没有在公园里游玩了,就赶快打道回府,就回家了。回家以后马上就拥被而卧,但是一直没有温暖过来。所以就导致彻夜不寐。彻夜不暖。到第二天醒来,他自己感觉两个眼睛怎么就昏黑了呢?怎么就看东西啊,就看不清楚了?仅仅存的是光感。并且还出现了头痛,一身的疼痛,恶寒。当时他就很惊吓了,惊吓不在于一身痛,是在于两个眼睛看不见了。马上就到医学院的眼科检查。到眼科一检查,双眼以及眼底都没有问题,都没有问题!颅内检查的结果出来,也没有问题。由于没有问题,所以说(从西医学的角度上来讲啊),治疗起来就很麻烦。就收住医院,治了一个多星期过后,没有一点改善,照样的双眼失明。后头就予用中药,用中药呢,有中医眼科。用一些补肾填精的一些药物,也没有效果。这样就一直拖咯,到20多天。后头经人介绍,找到了我。当时我看这个人啊,精神比较差,(由于毕竟病了20多天了),面色也欠红润,面色有点青白相间,有一种气不足的一种面色。他自己讲啊,全身有一种就是不灵活的感觉,就说恶寒呢?又不明显。总觉得一身不灵活,不自如。两眼仅仅有光感,数指都不可能,连手指都看不见,但有光感。当时从他的舌苔来看呢,舌是淡而润,苔呢,是白腻苔,脉呢,沉细,略紧。这实际上啊,当时我认为,他虽然,他当时来看病的时候没有明显的寒的症状,但他仍然属于寒邪直中少阴所导致的这种暴盲。治疗呢?用宣肺温肾的方法。也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用:

制附片90克,麻黄15克,辽细辛15克,生姜95克。

这个方,他吃完一副过后,感觉身上有汗出,但是汗很少,微微有一点点汗,这个汗一出了,他一身的这种不灵活,不舒服的感觉一下就没有了,一身也不痛了,两个眼睛的光感增强了。一副药下去过后,光感增强了。服第二副过后,他能够数指,能够辨清在一米以内的人了。在原方5剂过后,双眼的视力恢复到正常。

这个病,为什么我还是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呢?因为他的这种起因啊,是由于严冬入水,这样可以了解到,知道他是受寒相当重,要去救一个人,不是下去就能把人就抓得起来的,他还要在水里面有一个过程,这样就使其寒邪能够直中,从而伤伐肾阳,闭阻肾气,导致他的整个机体出现紊乱。因为肾,是元气之根,它受藏五脏六腑,受藏五脏六腑什么呢?受藏五脏六腑之精。肾气闭阻,这样就能够导致元气就不能够正常的通行,所以五脏六腑之精这样就不能够上输于目而为之精,所以他的视力会发生严重的障碍,会出现两眼盲而无所见。这个病证的病机核心同样的,它仍然是寒凝闭窍。就抓住它的这个最主要的核心来处理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决不考虑是由于精血亏少所导致的,决不要去用一些滋腻填塞的药物。仍然应该以温通为法。如果滥用滋腻,反而真气闭阻。

这三例啊,它都并非是先天性的,理化性所导致的。多数是理化性导致的,多数是先天性导致的,导致的失音,失聪,失明。或者呢,它也并不是由于精亏血少,窍失所养所发生的。或者呢,它是由于邪阻气遏闭窍而发生。如果精血亏少,它应该属虚;如果是邪阻气遏,它应该属实。实证发病往往是比较急剧的,虚证呢,发病往往比较缓慢。暴聋,暴哑,暴盲,从它的发病来看,它应该属于实证。只是从发病的这个角度,它应该是实证。

因为手太阴肺经,它到喉部,我们人的音声之气呢,也在于喉。喉,它又是肺的门户。肺又能主气,是音声之源。所以暴哑多责之于六淫犯肺,肺失宣发。那么采用的方法呢?开宣肺气,这是一种治疗方法。

足少阳胆经,它循耳后,入耳中,出耳前,所以暴聋一般也责之于六淫邪气的闭阻。胆经气机的滞塞,往往在临床上多用清利,疏通少阳的法来治。

肝,开窍于目,经脉上连目系,所以暴盲啊,多责之于肝经火郁、气遏、血闭、血瘀,那么采取的方法呢,大多数都采用疏肝、清肝的法则。

用这一些方法,来治疗这几种病。可以说,去针对一般的外感病人,一般的清窍闭阻,它应该有效果。但是对于重证,这种重证是就伤寒重证来讲,往往很难于取效。

这几例,我使用这种法则去治,从其它的生理来看,从肾的这个角度来看,肾藏五脏六腑之精,而五脏六腑之精呢,它又都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肾又开窍于耳;经脉呢,它穿膈、入肺、循喉咙,到舌根,与我们的发音,与我们的听力,与我们人的视力,都实际上有密切的关系。再加之这几例病,它都有一个前因,就是都为寒邪所伤。它有一个前因。寒为阴邪,它最能损伤人体的阳气,重寒,大寒这样侵袭人往往能够长驱直入,直中三阴。一旦伤太阴,就会出现吐,逆;伤厥阴,就能够导致挛痹,寒疝;一旦伤少阴,就可能会出现失音,耳聋,目盲。

从这几者来看,都是因为寒邪中人导致经气的收引凝固,闭阻了人的关窍而导致发病。因为暴聋,暴哑,暴盲在临证当中,我提出来,它都属于寒邪直中少阴,上滞窍虚,下闭肾元,所以往往要伤伐肾阳的病机是最常见的。所以提出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进行治疗。这就是我说从麻黄附子细辛汤,实际上也涉及得到姜桂附,在姜桂附的这种思想指导下,不离这种思想指导来进行使用。

我在想,如果是,这种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是用量再减轻,用量少,会不会有这种效果,我没有去试过。附片用15克;细辛用3克,用5克;麻黄用10克。那么到底会不会有这个效果,有没有这么立竿见影,这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试验试验。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汤头歌诀》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苦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强心,细心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本方药仅三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临床运用机会颇多,远远超出了原书的适应范围,而可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病证。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医者畏惧麻辛附而不敢使用;有的即使遇到适应证,亦不原单独或稍事加味使用(仅加一二味),而必加减的面目全非,或喧宾夺主。若如此则疗效自然降低,甚至无效。适至反思之时,不咎思维方法之误,反怨经方难用。俗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兹结合若干病例,谈谈运用本方的几种思维方法,以其抛砖引玉。

1.方证对应法

方证对应,又称方证相应、方剂辨证、汤证辨证等,乃张仲景著作的一大特色。按照方证对应原则,只要临床特征性症候与仲景书中的描述相符合,就可将经方信手拈来,而不必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辨证方法的限制。直而言之,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临床实践,堪称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如1992年3月曾治我院某男,62岁。患者周身恶寒,背部尤甚,困倦欲眠,但卧床又难成寐,已历3日。其人行瘦色苍,嗜烟多年,宿患肺气肿。3年前曾摄胸片发现肺部有一阴影,初怀疑为肿瘤,经抗炎治疗后阴影消失。但3年来每年平均发病3―4次,每次症状均以恶寒思睡为主,且必须住院15--30天,叠经输液(药用抗生素、维生素、肌苷等)、输血方能渐渐缓解。西医每次诊断均为“肺气肿”“重感冒”。这次本应住院,但患者一想起历次输液时手背肿胀难忍,便心有余悸,故欲先服中药一试,如不效再住院。刻诊:体温36.8度,精神萎靡,困倦思睡,纳尚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伤寒论》少阴病篇提纲证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今患者发病伊始,便周身恶寒,困倦思睡,脉沉细,显系寒邪直中少阴,而与提纲证基本符合。故笔者不受本医历次同一诊断与治疗的任何束缚,而拟使用方证对应法,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但虑其年老体虚,且发病已3日,恐汗多伤正,故不用生麻黄而用炙麻黄,再加炙甘草以匡扶正气。处方:炙麻黄10g,熟附片15g(先煎半小时),北细辛6g,炙甘草6g。服1剂,并无汗出,但周身恶寒,困倦思睡等症状渐渐消失,精神转佳。随访1年未复发。可见方证对应法,实为准确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一条捷径。

2.病机推求法

《内经》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而“谨守病机”的前提是准确的推求病机,即在尽可能详尽地审查病症,完整的占有四诊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最后作出病机诊断,以利于谴选高效方药。如前所述,在《伤寒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基本病机是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这是就外感时病而言。若系内伤杂病,其基本病机则为阳虚寒凝。实践证明,临证时只要细心体察,准确推求出病机并不困难。然而在四诊资料不全时(病人函诊时经常遇到),就比较麻烦了。如《中国乡村医生》1993年第7期刊出拙文《左小腿剧痛25天》之后,于9月初收到江苏省张家港市化肥厂卫生所范医生来信称:其妻右膝关节疼痛多年(有右膝外伤史10余年),经X光摄片,诊断为“右副韧带损伤伴胫骨上端轻度骨质增生”。该市一医院曾动员其手术治疗。因经常复发,特函诊求服中药。笔者读信数遍,茫然无从下手,连拟数方,皆不中意。不得已勉力从俗,寄去习用治疗久痹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活血通络药物;并告以四诊资料不全,无法推求病机以明确诊断,希望补充云云。范氏于10月13日来信说:服药6剂乏效。患者双下肢酸重,局部肿胀,压痛明显,右膝肌肉轻度萎缩,近2天因参加田间劳动,顿觉行走不便……中医四诊:面色少华,舌淡红,根部有少量白苔,脉濡缓,痛处喜温怕冷。笔者据此推求其病机可能属于阳虚寒凝,遂寄去重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生麻黄30g,熟附片50g(先煎1小时),北细辛20g,熟地60g。嘱服6剂,范氏于12月30日来信说,“您寄给我的处方,我爱人服用后效果很好!共服6剂,右膝疼痛全部消失,同原来一样。经剧烈的体力劳动亦无任何不适。”又说“经多次病例验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对治疗腰腿痛有特效”。所谓“特效”,故为偏激的美誉,但亦足以说明推求病机法对于谴选高效方药的重要性。而谴方不谙病机,犹如盲子夜行。

3.体质辨证法

人之体质,禀于先天,成于后天。而人禀五行,各有偏重。早在《内经》上就记载着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以及木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的心理、生理、病理特征与治疗宜忌等内容。《伤寒论》上提到的“酒客”、“淋家”、“疮家”、亡血家”等,亦属于体质辨证的范畴。历代大多重视体质辨证,如近代名医张锡纯关于体质辨证的论说更为确切具体,且经得起临床验证。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写到,“外感之著人,恒视人体之禀赋为转移,有如时气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时,而其病之偏凉偏热,或迥有不同。盖人脏腑素有积热者,外感触动之则其热更甚;其素有积寒者,外感触动之则其寒益甚也”。而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体质病理就是素体阳虚。故笔者治疗风寒外感,常存一“素体阳虚”之念于胸中,使麻黄附子细辛汤大有用武之地。如1991年冬治一男患,47岁。其人反复感冒1月余,曾用过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等,均无显效。刻诊:眠食尚可,能坚持工作。惟下午及晚上背心发冷,头面畏风,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脉稍弱似无明显阳虚之象,缘何以上方药无显效呢?细询之,方知其人经常腰痛绵绵,脾胃素畏寒凉,夏季也不敢吃生冷之物,属于阳虚体质无疑。乃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15g,熟附片30g(先煎半小时),北细辛15g。仅此1剂,诸恙霍然。

回忆30年前,笔者在成都读书时,我校刘教授颇善医道,惟自身常年失眠一证,遍用诸方,疗效平平,深以为苦。因闻城里一老中医一年四季治病,无论男女老幼,亦无论所患何病,开手便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竟而门庭若市,门诊人次逾百,且经年不衰,于是“火神菩萨”声明鹊起,便往一试之。既至,老医令其伸舌,随口吟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助手立即抄方与之。刘教授悻悻然,又转思不姑妄从之,遂抓药2剂。不意服完1剂,当夜竟然安睡!笔者因讶其异,曾访问过一些病人。据说此老中医经年累月如此开方,偾事者偶尔有之,但有效率仍然很高。至于其观舌之“诀窍”则是:凡舌质不现明显热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此与明代张介宾治病,凡无热象者便赏用温补药物,岂非如出一辙?笔者附记于此,绝非欣赏这种置四诊八纲的简单化、公式化的所谓“绝招”,只不过是说明麻黄附子细辛汤适应范围广,运用机会多而已。若能讲究临证思维方法,其效必彰!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余国俊

录自《名医垂教》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伤寒论》张仲景方,原方由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组成。有温经助阳,解表散寒之效,适用于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见无汗恶寒较甚,发热较轻,脉不浮反沉者。随着近年应用的进展,扩展用于治疗多种疑难杂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简介如下。

嗜睡症本病是指善眠,多卧,多寐反困倦欲睡的一种病症。据报道有人在《伤寒论》“但欲寐”的理论指导下,以本方治疗嗜睡症12例取效良好。基本症状有头晕头胀,神情不振,每早晨昏睡不足,呼之不易醒,甚至多睡到中午方醒,笔者常以此方加减治疗亚健康收效满意。本方有扶正祛邪,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之作用。

视瞻昏渺(球后视神经炎) 本病外眼无异常,而出现视力减退以致视物模糊不清的效果。如李某严冬坐车闷热头痛难忍,下车后用水洗脸,洗头,顿感清爽。3日后视力急剧下降,双眼视物昏朦,当地县医院诊为急性视神经炎,经中西治疗2个月视力未改善。证属冷热相激,寒凝内闭玄府,眼络闭郁,失于宣畅。方以麻黄15克,附子10克,细辛10克,苍术30克,葛根60~90克,桂枝30克,柴胡、黄芩各10克,经加减连服20余剂,视物如初。

(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方治疗效果可能更好。参见陆崇汉医案)

慢性鼻炎慢性鼻炎为常见病,多以鼻塞、流鼻涕、嗅觉减退、闭塞性鼻音、头痛、头晕、咽干、咽痛,甚或耳鸣、耳闭塞感,均为常见症状。麻黄附子细辛汤有良好宣肺通窍,温阳助盖、益肺摄涕之效。据报道有人以此方加味治疗本病取效满意,清涕多遇寒加剧者加黄芪30~60克,鼻塞不通、头痛、头晕加苍耳子、辛夷各10克,黄涕加黄芩20克,桑白皮10克。

涕泪不止本病是指鼻涕及眼泪时出不止的一种病症。据报道有人以本方加苍术、五味子治疗本病获效。患者涕泪不止3月多,有按风寒,按炎症,也有按过敏治疗者,均不效。其按五液辨之,认为水寒之症与肾关系密切,病始风寒,阴盛阳弱,病及少阴,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太少两治,药尽3剂而愈。

腓肠肌综合证腓肠肌综合症民间俗称吊脚筋或转筋,是以肢体筋脉牵掣拘挛,或扭转急痛,常发生于小腿腓肠肌,甚至牵连腹部拘急。据报道有人认为本病是由于阳气不足筋脉失于温煦,遂至拘急挛痛,屈伸不利。故以本方温经散寒,暖络通脉为法,加木瓜、白芍、甘草和胃通络,缓急筋挛,一般5~10剂可效(按:起作用的应该是“芍药甘草汤”)。

此外本方用于治疗前列腺肥大、无汗症、少阴咽痛、病态窦房结综合症、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阳萎、血管神经性头痛、骨髓炎等疾病也取得了很好效果。

----------------------------------

1胸痛

患者,女,52岁,农民,自诉患肺心病7年,复发加重伴胸痛9天。刻诊:心悸,胸满闷痛,甚则痛引彻背,咳嗽喘息不得平卧,痰

,呈白色泡沫状,口唇发绀,舌质淡,边青紫,苔白厚腻,脉滑数。辨证:痰瘀互结,胸阳失宣,气机闭阻。治以温阳益气,豁痰化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拟麻黄9g,制附子15g,细辛3g,紫丹参18g,姜半夏9g,杏仁9g,松贝6g,金银花30g,红参6g,炙甘草15g,3剂后,胸痛心悸咳喘症状缓解,守原方,随症加减,共服药16剂,诸症悉平。

2水肿

患者,男,62岁,煤矿工人。患慢性肾炎5

月,久治不愈,反复水肿。症见:颜面及下肢浮肿,形寒怯冷,腰痛脚弱,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微胀,尿少,阳事不兴,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小便常规:尿蛋白:(++),白细胞:(+)。辨证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治以温阳健脾,利水散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9g,制附子15g,细辛5g,白术10g,茯苓15g,生姜10g,山茱萸10g,泽泻20g,黄芪30g,木瓜15g,怀牛膝12g。服4剂后,水肿渐消,再随证辨治,共服中药42剂,水肿尽退,3次尿检均正常,乃愈。

3寒厥

患者,女,54岁,教师。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6年。长期手足发凉,间断性水肿,冬季尤甚。诊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精神疲乏,身酸痛,骨节疼痛,腹胀食少,喜卧,夜尿频多,手掌淡黄,指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脾肾两虚,阳气郁遏致不达四末所致。治以温脾补肾,通阳化气为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麻黄10g,制附子18g,细辛5g,肉桂10g,白术12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20g,茯苓15g,砂仁6g,檀香6g,

黄10g,鹿角片10g,服药7剂,四肢渐温,腹胀好转,饮食增加,夜尿次数减少,守方治疗30剂,自觉已好转而自动停药。随访1年,冬季再未发生水肿,手足已温。

按: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伤寒论》名方,原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证而设,具有助阳益气,散寒解表之功效。用治阳虚感冒风寒之证。方中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命门之真阳,又以细辛散少阴之浮热,为标本并治之剂,为历来医家所尊崇。笔者长用此方,对此颇有兴趣,且累有收获。究其原方,配伍虽精,但却简略,随证加减,实属必要。其实在临证成方活用中,何止上述三则,故不揣冒昧,以荐同仁。

哮喘剧作,多缘寒痰胶滞,气失升降,投麻黄附子细辛汤辄有立竿见影之效,附子温肾散寒,麻黄宣肺平喘,相得益彰,麻黄得附子平喘而不伤正;附子又能制麻黄之辛散。治哮喘之偏于寒胜者,此两味颇为应手。细辛通阳平喘,喘息甚时非此不克,量必重用,一般用4.5g,喘剧者可用至9g以上。临床尝见顽固性哮喘,用大量激素亦不为功,端坐呼吸,日以继夜,投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而安。哮喘为沉痼之病,缠绵反复,正气溃散,精气内伤,症状错综出现,但毕竟寒痰阴凝于内者居多,用附子麻黄偕细辛,离照当空,阴自化,能使喘平痰减。即使舌质稍红,津液不足,但实质寒凝为本,经用麻附后阳气来复,津液上承,舌色反转润泽,故治哮喘时用药不可拘泥。... >> 详细

经临床实践发现,麻黄细辛附子汤可有效治疗素体阳虚阴盛之顽固性失眠。其中麻黄所发挥的作用有二:一可有效温振心阳,心阳充足则可使心火下蜇于肾,为阳气入阴提供条件;二可破阴寒凝结,寒凝散则为阳气入阴打开通路。细辛、附子辛温,共奏扶阳之效。如此使得体内阳气充足,使阳入于阴之通路开,则阳自能入阴。阳入阴则寐,失眠自愈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嗜睡张某,女,29 岁。自述浑身乏力,嗜睡三月余,经几家大医院,各项检查无异常,治疗无效果。刻诊患者思维敏捷,神志清楚。病人服后,如石投水,仔细考虑,如果这么简单治疗好了,病人就不会拖延这么长时间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麻黄12克,制附子15,细辛10克两副 水煎服。三天后,病人来清帐,说已经痊愈 。

中医如何治疗鼻子过敏?鼻子过敏因季节不同而症状改变,有:发痒、打喷嚷、鼻塞、头痛、流泪等。实症颈后僵硬、头痛经常感到颈后僵硬,容易头痛、头重、打喷嚏、流鼻水。中间症突然有激烈的喷嚏、流鼻水突然激烈的打喷嚏及流鼻水,有时背部有恶寒感觉、轻敲胃部有水音。背部严重恶寒头痛、头重、突然打喷嚏及流鼻水、发热、背部有强烈恶寒感。■麻黄附子细辛汤【成分=麻黄、细辛、附子】

主治:阳虚外感证。发热,恶寒重,虽得厚衣重被仍恶寒不减,神疲,脉沉弱。

制方要义:本方原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阳气素弱,

有内寒相兼;复感风寒,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治宜助阳扶正与解表散寒兼顾,以祛邪不伤正。方中麻黄辛温,开泄皮毛,发散风寒;附子辛热,补肾助阳,温经逐寒;此君臣相伍,内外兼顾。佐以细辛,既外助麻黄解表,又内助附子温里,通彻表里。三味相合,有温里助阳、发汗解表之功。

效用特点:从本方的原主病证来看,本方以温肾助阳、解表散寒为其功用特点。但从药味性能及配伍来看,麻黄宣肺气能止咳平喘,畅皮毛能散邪退热,开上焦能利水道;附子温命暖肾而扶阳,温经逐寒而通脉,化气行水而消肿;细辛辛温而归肺、肾,其辛香祛风通关窍,温肺化饮治咳喘,温经通络止痹痛。全方合之,宣上温下,通彻表里,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化饮止咳、温经定痛、通阳复脉、开窍利咽等多

作用,其中以“温散宣通”四字为要。

临床应用:本方现代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

用方原理:本方所主脏腑为太阴、少阴二脏。足少阴肾位于下焦,司气化,主骨与作强,与足太阳膀胱相表里;其经脉上行,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根;其支脉出肺络心,注胸中。手少阴属心,上夹咽喉,入目连脑系。手太阴肺位于上焦,上连咽喉,外通皮毛;司宣降,为水上之源。若少阴阳衰,内不能温脏腑而易生内寒,外不能御表而易感外寒。寒客于心则心阳痹阻、脉道涩滞而见胸闷或痹痛;阻于肾则寒水不化,聚津成饮而见咳嗽痰涎;滞于肺则肺失宣降,水道不行而见肿胀尿少;寒客所属经脉,则可见阳痿、阴缩、胸痛、舌强、喉痹、齿痛、暴盲、头痛等。本方既能温助阳气,又能通脉宣痹、化饮行水、逐寒止痛,故除用阳虚表寒证外,还常用于阳弱里寒诸证。现代临床根据其“温通”的功用特点,较多用于心血管和关节系统的疾病属于寒凝痹阻之痛证的治疗。

临证运用经验:

1.根据原方主证病机中表寒、阳虚、里寒等侧重,在调整方中药量配比的基础上适当加味,如表寒重见恶寒无汗,选加桂枝、苏叶、生姜;里寒重见肢冷形寒,加肉桂、干姜、吴茱萸;阳气虚甚见神疲脉微,选加人参、黄芪、甘草。

2.随病证加减:①肺系疾病:感冒属于阳虚感寒见发热、肢冷神疲,加桂枝、黄芪、炙甘草;支气管炎属风寒阻肺见咳喘苔白,加杏仁、紫菀、制百部,寒饮聚肺见咳唾稀痰、背冷加干姜、半夏、五味子;急慢性风疹属于风寒郁滞见皮疹色淡、遇冷痒重,加荆芥、防风、川芎。②心系疾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窦性心动过缓属于少阴阳虚见胸闷心悸、脉迟,加栝楼、制薤白、三七(痰瘀阻滞),或人参、桂枝、当归(气血不足),或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肾阳虚甚);房室传导阻滞属于阴阳两虚见心悸气短、脉结代,加人参、麦冬、五味子。③肾系疾病:肾炎早期属于肺肾气化受阻见咳嗽、水肿尿少,加桑皮、茯苓皮、生姜皮、车

子;慢性肾炎属于肾阳虚衰见水肿、腰痛畏冷,减麻黄量,加熟地、菟丝子、怀牛膝、泽泻;阳痿属肾虚寒滞见小腹不温、神疲脉弱,加苁蓉、巴戟天、仙灵脾、炒乌药。④关节类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肝肾虚寒见腰脊冷痛,加熟地、巴戟天、肉桂;胯膝疼痛,加杜仲、牛膝、威灵仙;肩肘疼痛加姜黄、当归、羌活;肿瘤骨转移属寒痰瘀结见骨痛剧烈,或伴麻木,加制南星、露蜂房、威灵仙、白芥子。⑤头面口齿病:急性咽炎属于寒客少阴见喉痛失音、舌苔白润,加射干、制半夏、桔梗;慢性咽炎属于寒痰内阻见咯痰不爽,舌苔白腻,加半夏、陈皮、苏叶;过敏性鼻炎属寒阻肺窍见鼻塞不通、清涕量多,加辛夷、制苍耳子、鱼脑石;血管或神经性头痛属寒客经脉见头痛剧烈,遇冷加重,加白芷、川芎、制地龙;面神经麻痹属风寒滞络见局部麻木、畏风怕冷,减麻黄量,加全虫、乌梢蛇、天麻;牙痛或口腔溃疡属于寒凝郁火加石膏、栀子、肉桂,或黄连、丹皮、木蝴蝶。

总之,本方运用当以“阳虚寒滞”见畏寒形冷、舌淡或胖、苔白润、脉迟缓为辨证要点。阴虚内热者本方禁用,亡阳危急之候也不宜使用。使用中注意方中炮附子须先煎半小时,细辛用量3~10克,治疗痛证时可重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治胸痛寒厥下肢水肿2011-05-09慧虹

【关键词】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以温阳益气,豁痰化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治以温脾补肾,通阳化气为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麻黄10g,制附子18g,细辛5g,肉桂10g,白术12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20g,茯苓15g,砂仁6g,檀香6g,大黄10g,鹿角片10g,服药7剂,四肢渐温,腹胀好转,饮食增加,夜尿次数减少,守方治疗30剂,自觉已好转而自动停药。

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辨证治疗房颤并发循环障碍,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症见心悸、气短、不能平卧、心痛、胸闷、腹胀、浮肿、尿少、形寒肢冷、时有血痰--------------治疗血管性头痛、颈椎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喉炎等临床常见疑难杂症,可取得较好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特色----------------------

----------------------------------------------------

【关键词】  名医经验;黄煌;麻黄附子细辛汤;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癌;脱肛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主之。”原方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组成,是治疗太阴少阴两感的代表方。吾师黄煌教授多年来潜心于经方的研究,临证运用本方远远超出《伤寒论》的治疗范畴,尤其擅长与他方合用治疗一些妇科病,取得显著疗效。兹介绍随诊过程中收录的医案3则,总结其治疗规律,以飨同道。

1 典型病例

1.1 多囊卵巢综合征

案例1:患者,女,44岁,因“月经后期10年余”于2007年12月17日就诊。患者有多囊卵巢病史,月经后期,长年服用中药未愈。刻下:患者形体壮实,身高167 cm,体重100 kg,皮肤粗糙,肤色黄黯,月经后期、量少,白天嗜睡,困重乏力,入夜难以成眠,下肢轻度浮肿,唇舌黯淡,苔白腻,脉沉。既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黄师处以:生麻黄10 g,制附片10 g,细辛6 g,甘草3 g,干姜10 g,葛根30 g,川芎12 g,白术20 g,茯苓20 g,桂枝15 g,赤芍15 g,桃仁15 g,牡丹皮15 g。水煎,每日1剂,日服2次。1周后复诊,精神状况好转,体重有所减轻。嘱原方续服。患者坚持服用本方,后告知月经正常,疲劳感减轻,自觉舒适。

按: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近年来逐渐增多的难治性疾病之一,是一种以长期不排卵或稀发排卵、卵巢多囊性增大、高雄激素血症为基本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多表现为体毛增多、肥胖、好发痤疮、闭经等。本案患者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多年,长期内分泌紊乱,下丘脑-垂体-卵巢功能失调。患者唇色淡、面黄黯、嗜睡、脉沉,为一派阳虚征象;而皮肤粗糙、月经不调、周期紊乱、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说明患者有瘀血证存在,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茯苓丸调整体质,药后患者精神状况好转,疲劳感减轻,而且月经正常,体重减轻。

1.2 子宫内膜癌术后

案例2:患者,女,50岁,因“失眠头痛3年”于2008年2月26日就诊。患者行子宫内膜癌术并6次化疗后,目前各项检查指标均位于正常范围内。刻下:患者面色黄黯,浮肿貌,精神萎靡,语言声低,手足冰冷,失眠头痛,自感因肌肉酸痛而入睡困难,白天哈欠频频,眼皮沉重,头两侧痛连及后项背强痛,脉搏60次/min,唇黯红,舌黯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黄师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生麻黄10 g,制附片10 g,甘草10 g,细辛6 g,柴胡20 g,黄芩6 g,制半夏20 g,党参12 g,茯苓20 g,肉桂6 g,桂枝6 g,制大黄6 g,龙骨12 g,牡蛎12 g,干姜10 g,红枣20 g。水煎,每日1剂,日服2次。患者服药3剂后,自我感觉精神明显好转;8剂后,脸部浮肿明显减轻,食欲改善。服药期间无不适,自我感觉浑身轻松很多。后常服此方,并逐渐减量。后患者告知能安睡,精神大为好转。

按:该患者为50岁女性,行子宫内膜癌手术并化疗后,卵巢破坏、萎缩,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严重,对下丘脑-脑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其功能亢进,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故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失眠头痛、精神萎靡、语言声低、自觉头两侧痛连及后项背强痛、肌肉酸痛而入睡困难、眼皮沉重等。患者面貌虚浮、意欲低下、精神萎靡、有极度的疲劳感、手足冷等属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同时伴有烦躁、焦虑、睡眠障碍、注意力下降、易惊、心悸等明显精神神经症状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故两方合方治疗,终取得显效。

1.3 脱肛

案例3:患者,女,47岁,因“反复脱肛1年余,加重半月”于2008年8月18日就诊。刻下:患者脸色黄黯,两目黯,两颊色素沉着,眼睛轻度浮肿,精神欠佳,乏力倦怠,嗜睡,手肿,受凉后呕吐清粘涎沫,时反酸咽痛,腰部如冷水浇,全身怕冷,下肢轻度浮肿,月经量、色、质尚属正常,小便少,大便稍溏,舌淡胖嫩,脉沉,脉率72次/min。黄师处以:生麻黄6 g,制附片6 g,细辛6 g,干姜12 g,白术12 g,茯苓12 g,甘草6 g,红枣20 g。水煎,每日1剂,日服2次。1周后复诊:患者精神尚可,药后脱肛改善,嗳气、口吐清水均有所好转,仍有疲劳感,嗜睡,大便成形,2日1次,舌黯淡,苔薄。原方续服,1个月后复诊:患者告知脱肛情况已大为好转,嗜睡减少,下肢浮肿已消,疲劳感减轻,自感面色好看许多。

按:脱肛多见于体质虚弱的小儿、老年人和身高瘦弱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临床一般常用益气升提药治疗。本案患者系中年女性,机体功能低下,呈一派“阳虚水泛”之象,黄师据此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配合甘姜苓术汤温化水饮,方证相应,效如桴鼓。

2 讨论

上述3个案例虽然病情不一,临床表现各异,但却体现了相同的证,即“脉沉细,但欲寐”。案例1表现为“嗜睡、脉沉而月经不调”,案例2表现为“白天嗜睡而夜晚失眠、脉沉、伴头痛”,案例3表现为“嗜睡、脉沉见脱肛”,三者嗜睡的同时都见有精神萎靡、畏寒怕冷、脉沉缓等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方证”是黄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人的体型体貌特征、心理特征、生命指征、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家族疾病谱等多方面的概括,是体和病的结合体。黄师认为,辨病可以保证有效问题,辨体则保证安全问题。而体质的识别主要根据患者体型、肤色、脉象、腹证、舌象等比较客观的体征,结合患者

平时好发的症状来判断。另外,经过临床多年观察,黄师提出了麻黄附子细辛汤体质,即患者一般体型偏胖,面色黄黯、缺乏光泽,皮肤粗燥,体格壮实,唇舌不红,无汗,恶寒感明显,发热或不发热,意欲低下,精神萎靡,有极度的疲劳感,手足冷,脉沉弱或沉细或沉迟,舌质淡,苔白润,性格较内向,言语不多,无血压高、糖尿病,心、肺、肾等重要脏器无损害。这类患者多对外界环境反应迟钝。黄师还发现,该体质患者的表现类同于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低下的表现。其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后面色可逐渐变白,精神饱满,畏寒感消失,脉象有力,心跳变快,妇女月经正常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附子、细辛均有兴奋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样作用的广泛药理效应,有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等作用,故可用于一些功能低下的疾病,以振奋机能。

临床运用此方时,黄师常与他方合用,如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可合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伴有脸红、唇舌黯淡、少腹压痛、下肢皮肤粗糙等瘀血症状时合用桂枝茯苓丸;伴有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合用栀子厚朴汤;伴有腰部沉重疼痛怕冷、神疲乏力者合用甘姜苓术汤;伴有月经不调、腹痛、便溏、面肢浮肿等合用当归芍药散等,均取得显著疗效。

---------------------------------------------------------------------

麻黄附子细辛汤症作者:倪海厦

初诊:女,1959年生,月经有六个月没来,失眠,乳头极痛,后项痛,下背痛,双脚指尖痛且冷,过重,想减肥。

问诊:睡眠品质差,大便时好时坏,小便中黄,下背痛在第十五,六椎处,後项痛在手太阳经上,体力很差,白天无精打采,胃口很强,手脚冰冷。

脉诊:细小无力,,沈,属于少阴症。

诊断:脉细无力,白天疲劳,无体力,从此二症就可以得知,病人是得到少阴症,其他症状只是附带的,并非主要症状,经方讲究的是同症同治,因此给於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中的麻黄对一般中医与西医来说是提神药物,所以如果病人有失眠时,,都不会给病人服用的,但是只要症状相同,我们就用它,不必顾忌,我已经使用麻黄治疗过许多得到失眠的病人,这些人反而因为吃了麻黄后睡眠品质因而恢复,所以不用担心使用麻黄。

下背痛在督脉上肩痛在手太阳经上,针灸就可以了,我选用后溪,申脉,委中,腰腿点奇穴,至于脚指尖痛,这是附子症,病人服下汤剂后就会好转的,不需要针灸。

--------------------------------------------------------------

细辛的功效和细辛的作用

细辛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1)发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或风寒所致的头痛,可配麻黄、藁本。

(2)温经止痛:用于寒邪入络之肌肉关节痛。

(3)温化寒痰:用于稀痰壅盛的慢性支气管炎。

(4)宜通肺窍:用于鼻炎、鼻窦炎。

细辛的功能主治: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1《日华子本草》:治咳,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

2《本草通玄》:主风寒湿头疼,痰歇气壅。

3《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明目,利九窍。

4《珍珠囊》:主少阴苦头痛。

5《药性论》: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庠,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

6《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

7《本经逢原》: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

8《纲目》:治虚寒呕哕,饮食不下: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

为末。

每服一钱,柿蒂汤下。

9《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

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10《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

11陶弘景: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

概述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的泛称,是一种带“剧毒”的中草药,常用量药剂内一般不过一钱(3g)。此为《温病派》的观点。《神农本草》说无毒,《经方派》倒是常用药,用量临证调整。

多年生草本,有细长芳香的根状茎,先端生叶一二片。花单生叶腋,贴近地面,常紫色,钟形。我国约有35种,习知的如细辛、北细辛等。全草入药(因其地上部分马兜铃酸含量过高,而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故2005版《中国药典》已改为根及根茎入药),性温,味辛,功能温经散寒、化饮、祛风止痛,主治风寒头痛、痰饮咳喘、风湿痹痛、牙痛、鼻渊等症。

其它名称小辛,细草,少辛,独叶草,金盆草,山人参

细辛又名细参、烟袋锅花。属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根细、味辛,故得名。

细辛根茎上生多数细长的根,呈丛状。根茎顶部分歧,每分歧上生2—3枚鳞片及1—2枚具有长柄的叶;鳞片圆形、膜质,长7—10余毫米,先端钝圆。叶柄长10—23厘米,有短柔毛或无毛;叶片心脏形,长4—8厘米,宽5—10厘米。花单一,紫红色,由两叶间抽出,花梗在花期长3—5厘米多,近花被筒处成直角状弯曲,状如烟袋锅。花被裂片为3,三角状广椭圆形,长9毫米,宽11毫米,稍尖,由基部反卷。果为假浆果,半球形,长10—15毫米,宽15—20毫米,顶端有残存花被,成熟后不裂开,腐烂后不规则破裂。花期5月,果期6月。

细辛生于林下腐植层深厚稍阴温处。常见于针阔叶混交林及阔叶林下,密集的灌木丛中,山沟底稍湿润处,林缘或山坡疏林下的温地。

吉林东部长白山区、半山区各县有出产。全省年产15万斤左右。细辛全草含挥发油2.65%。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是:甲基丁香酚、黄樟脑油、优香芹酮、冰片等。

细辛性喜湿润阴凉环境,耐严寒,因此以选疏林地、腐殖多、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壤土为宜,或带有轻沙性阴凉湿润的背阴坡栽培为佳。用野生细辛苗、种子、根状茎繁殖。5—8月采收阴干。

细辛的用途是:①全草入药,用为解热、利尿、镇痛、镇静药。治头痛,有发汗、祛痰之效。(由于细辛中含马兜铃酸等毒性成分,05版药典规定细辛改为根及根茎入药)②兽药用于治咳嗽喘、便秘。③农药作杀虫剂和杀菌剂。。。

  刘医生坐堂(中医门诊病案系列之麻黄附子细辛汤例一) [[刘医生坐堂(中医门诊病案系列之...]]

2009。11.10
男,55岁,感冒一月,经服西药,打针无数,一老中医看两次,开中药四付(中药只是略有效果,但不明显).
来诊时诉:恶寒明显,无发热,无汗出,头痛明显,体稍疲乏,神稍差,舌淡,苔薄白,脉并不是微细。(不好说,说实话我的脉诊不太好,但肯定不是微细)。体质偏寒偏阳虚。起因是因为明显的受风寒引起的。
处方:生麻黄20附片50(先煎一小时)北细辛15炙甘草10白人参30桂枝20
一付药吃两天,一天三次。
病人服药一次即得微汗出,病即减。二付后病减60-70%,四付后痊愈。
这个病人看似简单,但为何病一月还恶寒,为何老中医看两次都没有什么效果?这也给我的辩证提供了依据。
伤寒论云: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辩证依据: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一、体质辩证(这个看似简单,但同样的病人有的人会认为是阳虚,有的会认为是阳盛,这就要靠悟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二、少阴病一定要是脉微细吗?我的一位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辩证是辩症状,不是辩舌,不是辩脉”(因为我擅长舌诊,一阳虚病人出现明显的舌红赤时,他对我说的。这句话只能是仅供参考,不能写在书上的。所以我现在看病即使不用看舌和号脉常见病也能十愈七八。至于原因以后再专门讲临床辩证思路时再讲。)
刘医生坐堂(中医门诊病案系列之麻黄附子细辛汤例二) [[刘医生坐堂(中医门诊病案系列之...]]
从属主题: 医生  病案  门诊  中医  附子  汤例  坐堂  系列  诊病  麻黄  细辛
刘医生坐堂(中医门诊病案系列之麻黄附子细辛汤例二)
2009.2.15
麻黄附子细辛汤:男,35,体胖,平素阳虚,此次感冒后经注射十五天无效,畏寒,神疲乏力明显,面红,唇红赤,口中和,大便前两天稀,白天有太阳时则病稍轻,太阳下山时则病加重,舌红苔白腻,脉洪。经一老中医认为是湿热,开了三仁汤类的一付,我叫病人不能吃。开方:麻黄18附片50(先煎1小时)北细辛15白人参30苍术20葛根50杏仁20苡仁40炙甘草10
一付药吃两天。开完方病人问:“我面红,唇红,附片,人参能吃否?”答日:“放心,我有十成把握”
第三日病人来诊,诉:服药一次后汗出少许,当夜遗精一次(因独身一人在外打工),晨病即减约80%,两付痊愈。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
从属主题: 细辛  临床  应用  新解  麻黄  附子
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源于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方剂组成,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为少阴病兼太阳表寒证的主方。自古以来被用于阳虚感冒,特别是高龄患者感冒的治疗,后世加减变化扩大了应用范围,现举例如下。
1 痹证 痹证是人体机表感受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筋骨、肌肉、关节等外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的病证。其寒邪重者,疼痛剧烈,甚则痛如锥刺为痹痛,临床上用本方合当归四逆汤加减,温经散寒止痛,祛风除湿,合而用之,则寒湿得除,气血通畅,通则不痛。
2 少阴咽痛始因受寒起病,恶寒、咽痛不适,误服苦寒清热养阴之剂后转成危证。兼头痛如劈,恶寒发热、体痛、咽痛、水浆不能下咽,痰诞涌甚。咽部红肿起白泡而破烂,舌苔白滑,脉沉细而兼紧,不渴饮。此系寒入少阴,误用苦寒清热,致便阴邪夹寒水上逼,虚火上浮,少阴虚寒,经络凝滞不通所致。取扶阳祛寒,引阳归舍之法,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方中附子扶阳驱寒,麻黄开腠理,散表寒,得细辛之辛温,直入少阴以湿散经脉寒邪,并能协同附子纳阳归肾,邪去正安,少阴咽痛自愈。
3 少阴头痛 起初因受寒而起病,又误服辛凉之剂未效,病经十余日,头痛如劈,热不可忍,午后则恶寒体痛,脉沉弱无力,舌苔白滑而不渴饮。此乃寒人少阴,阻碍清阳不升,复以辛凉耗散真阳,正虚阳弱,邪正相争,而成少阴头痛,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以辅正除邪,温经散寒。组成:附片、干姜、甘草、麻黄、细辛、羌活。治之头痛自愈。
4 过敏性鼻炎 属中医“鼻鼽”范畴。多见于季节性鼻塞,鼻痒,流清涕。喷嚏连作,受寒则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此为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日久可伤及阳气,加之风寒外侵,鼻窍失司而发,治宜辛散寒邪,益气固表,本方中麻黄,细辛发散风寒,宣通肺窍,附子温肾助阳,加防风,蝉衣祛风止痒,辛荑辛温而善通肺窍,黄芪益气固表,则卫表固,风寒祛,鼻窍自通。姜春华临床经验:“温阳益气药有兴奋中枢神经和调整内分泌的功能,保护和促进免疫机能的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5 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具有病情顽固,反复发作加重的特点。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冬春发作频繁,症见咳喘气急,动则加剧,甚则不能平卧,痰多稀白,胸闷如窒,倦怠乏力,手足不温,鼻流清涕,恶寒头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拟温阳宣肺,化痰平喘,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因阳虚正衰,正不胜邪,故喘咳而不愈,复感风寒束肺,宣肃失司,且寒邪伤阳,阳气益亏,摄纳无权,以致出现内外合病,虚实夹杂之证,表邪不解则阳气难复,故用本方加味以达温阳解表,宣肺平喘。
6 心血管系 如心动过缓属于心悸范畴 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心率在50次/分以下,脉沉细缓,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滑,舌底脉络迁曲,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丹参、淫羊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心动过缓总因阳虚瘀阻而致,而本方意在补火助阳散寒,淫羊藿助附子补肾壮阳,同补心肾之阳,活血祛瘀通络。本方加减还可治疗冠心病、肺心病的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风心病、过敏性休克等。
讨论 综上所述,麻黄附子细辛汤在心血管系统等方面应用广泛,且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在药理研究表明,麻黄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可兴奋肾上腺素神经而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附子强心,增强冠脉血流量,从而使心率加快;细辛含甲基丁香酚挥发油,辛香走窜,有升浮之性,内可上行,横走通行全身之气,又辅附子温肾扶阳;外可温散风寒,又入肾纳气,为治喘咳之要药,共同温经达表,扶正祛邪。
此一方多用,是仲景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指导思想的延伸。经方依证而立,方证相对应,方与证之间的契合点的病机。同一病理机制下可见到不同的临床症候的体现,即《伤寒论》精辟之一。
麻黄附子细辛汤》    一、咳嗽
医案:男性,30余。患感冒咳嗽,迁延未愈。曾服西药和中药,咳嗽不能止。肺部透视无异常。经服药一月,咳嗽仍不好,来我处就医。体温3 7.5℃,喉痒咳嗽,痰白而稀量少,神形憔悴,声微嘶,困倦嗜卧,舌淡有薄润白苔,脉沉弦而尺部独浮。据脉证分析,当是风寒入于少阴。虽然不是“少阴病始得之’’的证候,但它是少阴病的见证则无疑义。于是乎,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给服二剂,微热退清,咳止声扬。原方出入,兼予调理,体力康复。
按语:风寒侵入少阴,肺气上逆而咳嗽,此属太少两感证。《张氏医通》说:“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沉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
二、嗜睡
江克明医案:施某某,男,21岁,1978年3月18日初诊。神倦嗜睡十月余,头晕头胀,精神不振,常有消沉感。每日早晨昏睡不起,呼之不易醒,昨日睡到中午才醒,曾遗尿于床上。先后服用过养心、安神、开窍、活血等方药,效用不显。查血压110/80mmhg,脉象小缓,舌胖,苔薄。从阳虚不振论治,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麻黄3克,附子3克,细辛2克,炙甘草3克,仙鹤草30克,5剂。3月23日二诊:近几天早晨就醒,自觉头脑比以前清爽,中午精神振作。治已中的,原方续服4剂,显效。
按语:《灵枢?寒热病篇》云:“阳气盛则慎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嗜睡多由阳气不振所致。邪传少阴经,阴寒过盛,阳常不足,故少阴病有“但欲寐"一证。本案舌脉之象,显露少阴阳虚,用麻辛附子汤以振阳醒神也。
三、寒痹(坐骨神经痛)
陈明光医案:游某某,男,53岁。专程来城治病,经某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经理疗、针灸、中西药治疗已三月余均未见好转,遂由某医生介绍来诊。患者素禀体弱,常居寒湿地带,腰髀连及腿足掣疫痛难忍,遇冷加重,入夜尤甚,不能步履,脉沉细涩,舌质淡、边缘呈瘀点,此乃一派阴寒之症候。拟温经散寒、化瘀通络之法,投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生麻黄12克,黄附片1o克,细辛9克,鸡血藤膏9克,红花4克,水煎服。患者服药7剂,自觉疼痛减轻,能外出散步。余守上方加别虫6克,取其瘀寒并祛。连进5剂以资巩固。
按语:腰属少阴肾府,脾属太阳膀胱。本案腰髀痛,遇冷加重,入夜尤甚,舌淡,脉沉细涩,系阳虚不能卫外,寒湿乘虚侵袭肾与膀胱,经脉闭阻不通而致。本方以麻黄开太阳之寒,附子、细辛以温少阴之阳。又虑“初痛在经,久痛在络”,故加红花、鸡血藤膏化瘀通络,别虫走窜直达病所,以搜邪气。
四、哮喘
傅国光医案:钟某某,女,46岁,1948年6月3日诊。患哮喘十年,每因寒冷或气候骤变而发病,此次因劳动后汗出着凉而起。诊见:恶寒,无汗,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音,胸闷,咳痰清稀。舌苔白滑,脉象沉迟。辨为冷哮。由素体阳虚,气不化津,冷痰壅聚,内伏于肺,遇感而发,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1o克,细辛6克,附子1o克(先煎30分钟)。二剂。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分早晚二次温服。6月5日复诊:药后哮喘见平,诸证亦退,后以金匮肾气丸加味调治而愈。
按语:恶寒、有汗,太阳有寒也;苔白滑、脉沉迟,少阴阳虚也。寒邪外袭,肺肾虚寒,气冷津凝成饮,上干肺娇,而发哮喘。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温里,宣肺平喘。
五、水肿(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刘景祺医案:鞠某某,女,55岁,1982年2月16日初诊。患“慢性肾炎”已十余年,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十年前患感冒,咽喉痛,后全身浮肿,腰痛,当时诊断为“急性肾炎"。近来浮肿较剧,胸腹膨起憋胀,气短,手背、眼睑及小腿均有凹陷性浮肿,纳呆,全身无力,腰痛,怕冷以背部为甚,下午低烧3 7.5℃,尿常规化验: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舌淡,苔薄白,脉沉浮。此太少两感之证,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麻黄9克,炮附子3克,细辛3克。服3剂,全身浮肿及胸腹膨胀消退,气短大减。尿常规:蛋白(+),白细胞(一),红细胞(一)。又服6剂,尿常规化验正常,追访半年无复发。
按语:本案既有恶寒发热等太阳表证,又见水肿、腰痛等少阴里证。故用麻黄解外以“开鬼门”;附子温肾阳以复膀胱气化而“洁净府”;细辛辛温,专走少阴,能行水气而润肾燥。三者合用,温散兼施,表里同治。
六、失音
王琦医案:李某某,男,56岁。夜班一旬,寒邪外袭,初见寒热咽痛,继则声嘶乃至失音,视其咽部微红不肿,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证属暴痦。盖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乃寒邪直犯少阴使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而散之。
麻黄9克(先煎去沫),制附片9克(先煎),细辛2克。服药2剂,咽痛已愈,声音亦扬。
按语:《灵枢?忧恚无言》云:“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至,故无音。”治宜温散之麻辛附子汤,正如《张氏医通》所说:“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
七、痘疹内陷
方舆鞔医案:男孩,年甫五岁,病痘,初发,与葛根加大黄汤。自第三日放点,至第四日痘皆没,但欲寝,绝饮食,脉沉,热如除,宛然有少阴病状,因劝转他医,病家不听,强请治,于是潜心细诊,觉沉脉中神气犹存,乃作麻黄附子细辛汤服之。翌日,痘再透发,脉复,气力稍振,起胀灌脓,皆顺利,结痂而愈。因思此儿本无热毒,不过寻常之痘,以多用葛根加大黄汤,发汗过多,大便微溏,致有此变化,此皆余初年未熟之咎也。
按语:患儿痘初发,因误用葛根加大黄汤误汗误下,虚其阳气,以致邪毒内陷少阴而见欲睡、脉沉之象,且痘旋隐没,所好沉脉中神气犹存,阳虚未甚可知,故改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透邪,病获转机。仲景未言此方能治痘,然施于此等见证,其效如斯,所谓“有是证即用是药”是也。##split## 谢 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组成:麻黄6克,炮附子6克, 细辛3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温服。
功效:助阳解表,温经散寒。
主治:阳虚外感证。发热,恶寒重,虽得厚衣重被仍恶寒不减,神疲,脉沉弱。
制方要义: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阳气素弱,多有内寒相兼;复感风寒,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治宜助阳扶正与解表散寒兼顾,以祛邪不伤正。方中麻黄辛温,开泄皮毛,发散风寒;附子辛热,补肾助阳,温经逐寒;此君臣相伍,内外兼顾。佐以细辛,既外助麻黄解表,又内助附子温里,通彻表里。三味相合,有温里助阳、发汗解表之功。
效用特点:从本方的原主病证来看,本方以温肾助阳、解表散寒为其功用特点。但从药味性能及配伍来看,麻黄宣肺气能止咳平喘,畅皮毛能散邪退热,开上焦能利水道;附子温命暖肾而扶阳,温经逐寒而通脉,化气行水而消肿;细辛辛温而归肺、肾,其辛香祛风通关窍,温肺化饮治咳喘,温经通络止痹痛。全方合之,宣上温下,通彻表里,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化饮止咳、温经定痛、通阳复脉、开窍利咽等多种作用,其中以“温散宣通”四字为要。
临床应用:本方现代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
用方原理:本方所主脏腑为太阴、少阴二脏。足少阴肾位于下焦,司气化,主骨与作强,与足太阳膀胱相表里;其经脉上行,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根;其支脉出肺络心,注胸中。手少阴属心,上夹咽喉,入目连脑系。手太阴肺位于上焦,上连咽喉,外通皮毛;司宣降,为水上之源。若少阴阳衰,内不能温脏腑而易生内寒,外不能御表而易感外寒。寒客于心则心阳痹阻、脉道涩滞而见胸闷或痹痛;阻于肾则寒水不化,聚津成饮而见咳嗽痰涎;滞于肺则肺失宣降,水道不行而见肿胀尿少;寒客所属经脉,则可见阳痿、阴缩、胸痛、舌强、喉痹、齿痛、暴盲、头痛等。本方既能温助阳气,又能通脉宣痹、化饮行水、逐寒止痛,故除用阳虚表寒证外,还常用于阳弱里寒诸证。现代临床根据其“温通”的功用特点,较多用于心血管和关节系统的疾病属于寒凝痹阻之痛证的治疗。
临证运用经验:
1.根据原方主证病机中表寒、阳虚、里寒等侧重,在调整方中药量配比的基础上适当加味,如表寒重见恶寒无汗,选加桂枝、苏叶、生姜;里寒重见肢冷形寒,加肉桂、干姜、吴茱萸;阳气虚甚见神疲脉微,选加人参、黄芪、甘草。
2.随病证加减:①肺系疾病:感冒属于阳虚感寒见发热、肢冷神疲,加桂枝、黄芪、炙甘草;支气管炎属风寒阻肺见咳喘苔白,加杏仁、紫菀、制百部,寒饮聚肺见咳唾稀痰、背冷加干姜、半夏、五味子;急慢性风疹属于风寒郁滞见皮疹色淡、遇冷痒重,加荆芥、防风、川芎。②心系疾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窦性心动过缓属于少阴阳虚见胸闷心悸、脉迟,加栝楼、制薤白、三七(痰瘀阻滞),或人参、桂枝、当归(气血不足),或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肾阳虚甚);房室传导阻滞属于阴阳两虚见心悸气短、脉结代,加人参、麦冬、五味子。③肾系疾病:肾炎早期属于肺肾气化受阻见咳嗽、水肿尿少,加桑皮、茯苓皮、生姜皮、车前子;慢性肾炎属于肾阳虚衰见水肿、腰痛畏冷,减麻黄量,加熟地、菟丝子、怀牛膝、泽泻;阳痿属肾虚寒滞见小腹不温、神疲脉弱,加苁蓉、巴戟天、仙灵脾、炒乌药。④关节类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肝肾虚寒见腰脊冷痛,加熟地、巴戟天、肉桂;胯膝疼痛,加杜仲、牛膝、威灵仙;肩肘疼痛加姜黄、当归、羌活;肿瘤骨转移属寒痰瘀结见骨痛剧烈,或伴麻木,加制南星、露蜂房、威灵仙、白芥子。⑤头面口齿病:急性咽炎属于寒客少阴见喉痛失音、舌苔白润,加射干、制半夏、桔梗;慢性咽炎属于寒痰内阻见咯痰不爽,舌苔白腻,加半夏、陈皮、苏叶;过敏性鼻炎属寒阻肺窍见鼻塞不通、清涕量多,加辛夷、制苍耳子、鱼脑石;血管或神经性头痛属寒客经脉见头痛剧烈,遇冷加重,加白芷、川芎、制地龙;面神经麻痹属风寒滞络见局部麻木、畏风怕冷,减麻黄量,加全虫、乌梢蛇、天麻;牙痛或口腔溃疡属于寒凝郁火加石膏、栀子、肉桂,或黄连、丹皮、木蝴蝶。
总之,本方运用当以“阳虚寒滞”见畏寒形冷、舌淡或胖、苔白润、脉迟缓为辨证要点。阴虚内热者本方禁用,亡阳危急之候也不宜使用。使用中注意方中炮附子须先煎半小时,细辛用量3~10克,治疗痛证时可重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及各家论述 [[临床应用1.少阴表证:张某某,...]]
从属主题: 方法  附子  思维  麻黄  运用  细辛
来源:互联网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汤头歌诀》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苦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强心,细心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本方药仅三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临床运用机会颇多,远远超出了原书的适应范围,而可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病证。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医者畏惧麻辛附而不敢使用;有的即使遇到适应证,亦不原单独或稍事加味使用(仅加一二味),而必加减的面目全非,或喧宾夺主。若如此则疗效自然降低,甚至无效。适至反思之时,不咎思维方法之误,反怨经方难用。俗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兹结合若干病例,谈谈运用本方的几种思维方法,以其抛砖引玉。
1.方证对应法
方证对应,又称方证相应、方剂辨证、汤证辨证等,乃张仲景著作的一大特色。按照方证对应原则,只要临床特征性症候与仲景书中的描述相符合,就可将经方信手拈来,而不必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辨证方法的限制。直而言之,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临床实践,堪称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如1992年3月曾治我院某男,62岁。患者周身恶寒,背部尤甚,困倦欲眠,但卧床又难成寐,已历3日。其人行瘦色苍,嗜烟多年,宿患肺气肿。3年前曾摄胸片发现肺部有一阴影,初怀疑为肿瘤,经抗炎治疗后阴影消失。但3年来每年平均发病3―4次,每次症状均以恶寒思睡为主,且必须住院15--30天,叠经输液(药用抗生素、维生素、肌苷等)、输血方能渐渐缓解。西医每次诊断均为“肺气肿”“重感冒”。这次本应住院,但患者一想起历次输液时手背肿胀难忍,便心有余悸,故欲先服中药一试,如不效再住院。刻诊:体温36.8度,精神萎靡,困倦思睡,纳尚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伤寒论》少阴病篇提纲证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今患者发病伊始,便周身恶寒,困倦思睡,脉沉细,显系寒邪直中少阴,而与提纲证基本符合。故笔者不受本医历次同一诊断与治疗的任何束缚,而拟使用方证对应法,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但虑其年老体虚,且发病已3日,恐汗多伤正,故不。。。

1麻黄附子细辛汤集。

一、麻黄附子细辛汤琐谈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寒饮之功效,

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疗一女性哮喘患者: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闷,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便干,脉沉细,苔白根腻,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虫、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汤剂 38 剂不效。经胡老辨证为少阴表证夹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 3 剂(麻黄 6g,细辛6g,炮附子 6g),诸症大减,又继续服药 2月余,诸症消失,经追访 3 年未见复发。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证的观点,是他通过长期学习《伤寒论》及临床体验而得出的结论。《伤寒论》第 7 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日人

 2 山田宗俊认为该条是辨别太阳表证与少阴表证的重要条文,他说:“所谓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热虚实之殊,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所以,当机体出现发热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亦即太阳病,当机体出现不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病相对应的理应是少阴病。清末伤寒名家陆渊雷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用于正气虚弱,且有外感表证。”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龙汤不效,后经仔细辨证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用后不久即愈。已故北京名医岳美中先生在菏泽行医期间,曾治一中年男子,秋天遇风寒,全身发冷,恶寒较明显,诊其脉沉细,他医处方治之疗效不佳,经岳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剂而效。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老师曾治一青年咳嗽 2 月,服中药数剂不效,诊时症见恶寒无汗,鼻塞头痛,咽干不思饮,切其脉弦,苔白润,冯老师诊为少阴夹饮之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仅服 1 剂而解。湖北中医学院王悟川老师认

 3 为:“少阴表证,所以脉沉者,因少阴阳虚,无力鼓动气血达表抗邪,故用温经扶阳达表散邪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山西已故名老中医门纯德先生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少阴表证。”他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愈 1例感冒重症及 1 例小儿病毒性肺炎危症患儿。  从以上医家的精辟论述及临证心得,可以得知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属少阴病无疑。

笔者在冯世伦老师的指导下,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1 例额窦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患者患额窦炎 3 年,曾用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近日感冒后额窦炎复发,头痛欲裂(前额部明显),恶风寒,经常鼻流清涕,手足冷,不欲饮,脉沉细,辨证为少阴夹饮表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之:麻黄 8g,炮附子 10g,辽细辛 6g,苍术 15g,生苡仁15g,败酱草 15g。服 3 剂后症状大减,又继服 6 剂,感冒及额窦炎复发次数明显减少。随后又根据症状不定期服用汤药数剂,现病情稳定。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氧化的作用,可灵活用于过敏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脊髓空洞病,过敏性鼻炎、百日咳、无汗征、低血压、重症肌无力、疲劳综合征、心动过缓、坐骨神经痛、压痛等病,但须注意,辨证属外寒里饮者,凡证见发热或不发热、恶寒倦怠、脉沉细或浮紧等均有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机会。

《汤头歌诀》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苦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

 5 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强心,细心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

兹结合若干病例,谈谈运用本方的几种思维方法,以其抛砖引玉。  1.方证对应法  方证对应,又称方证相应、方剂辨证、汤证辨证等,乃张仲景著作的一大特色。按照方证对应原则,只要临床特征性症候与仲景书中的描述相符合,就可将经方信手拈来,而不必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辨证方法的限制。直而言之,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临床实践,堪称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如1992 年 3 月曾治我院某男,62 岁。患者周身恶寒,背部尤甚,困倦欲眠,但卧床又难成寐,已历 3 日。其人行瘦色苍,嗜烟多年,宿患肺气肿。3 年前曾摄胸片发现肺部有一阴影,初怀疑为肿瘤,经抗炎治疗后阴影消失。但 3 年来每年平均发病 3―4 次,每次症状均以恶寒思睡为主,且必须住院 15--30天,叠经输液(药用抗生素、维生素、肌苷等)、输血方能渐渐缓解。西医每次诊断均为“肺气肿”“重感冒”。这次本应住院,但患者一想起历次输液时手背肿胀难忍,便心有余悸,故欲先服中药一试,如不效再住院。刻诊:体温 36.8 度,精神萎靡,困倦思睡,纳尚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伤寒论》少阴病篇提纲证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今患者发病伊始,便周身恶寒,困倦思睡,脉沉细,显系寒邪直中少阴,而与提纲证基本符合。

但虑其年老体虚,且发病已 3

 7 日,恐汗多伤正,故不用生麻黄而用炙麻黄,再加炙甘草以匡扶正气。处方:炙麻黄 10g,熟附片 15g(先煎半小时),北细辛 6g,炙甘草 6g。服 1 剂,并无汗出,但周身恶寒,困倦思睡等症状渐渐消失,精神转佳。随访 1年未复发。可见方证对应法,实为准确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一条捷径。

2.病机推求法  《内经》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而“谨守病机”的前提是准确的推求病机,即在尽可能详尽地审查病症,完整的占有四诊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最后作出病机诊断,以利于谴选高效方药。如前所述,在《伤寒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基本病机是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这是就外感时病而言。若系内伤杂病,其基本病机则为阳虚寒凝。实践证明,临证时只要细心体察,准确推求出病机并不困难。然而在四诊资料不全时(病人函诊时经常遇到),就比较麻烦了。如《中国乡村医生》1993 年第 7 期刊出拙文《左小 腿剧痛 25 天》之后,于 9 月初收到江苏省张家港市化肥厂卫生所范医生来信称:其妻右膝关节疼痛多年(有右膝外伤史 10 余年),经 X 光摄片,诊断为“右副韧带损伤伴胫骨上端轻度骨质增生”。该市一医院曾动员其手术治疗。因经常复发,特函诊求服中药。笔者读信数遍,茫然无从下手,连拟数方,皆不中意。不得已勉力从俗,寄去习用治疗久痹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活血通络药物;并告以四诊资料不全,无法推求病机以明确诊断,希望补充云云。范氏于 10 月 13 日来信说:服药 6 剂乏效。患者双下肢酸重,局部肿胀,压痛明显,右膝肌肉轻度萎缩,近 2天因参加田间劳动,顿觉行走不便……中医四诊:面色少华,舌淡红,根部有少量白苔,脉濡缓,痛处喜温怕冷。笔者据此推求其病机可能属于阳虚寒凝,遂寄去重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生麻黄 30g,熟附片 50g(先煎1 小时),北细辛 20g,熟地 60g。嘱服 6 剂,范氏于 12 月 30 日来信说,“您寄给我的处方,我爱人服用后效果很好!共服 6 剂,右膝疼痛全部消失,同原来一样。经剧烈的体力劳动亦无任何不适。”又说“经多次病例验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对治疗腰腿痛有特效”。所谓“特效”,故为偏激的美誉,但亦足以说明推求病机法对于谴选高效方药的重要性。而谴方不谙病机,犹如盲子夜行。

3.体质辨证法  人之体质,禀于先天,成于后天。而人禀五行,各有偏重。早在《内经》上就记载着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以及木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的心理、生理、病理特征与治疗宜忌等内容。《伤寒论》上提到的“酒客”、“淋家”、“疮家”、亡血家”等,亦属于体质辨证的范畴。历代大多重视体质辨证,如近代名医张锡纯关于体质辨证的论说更为确切具体,且经得起临床验证。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写到,“外感之著人,恒视人体之禀赋为转移,有如时气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时,而其病之偏凉偏热,或迥有不同。盖人脏腑素有积热者,外感触动之则其热更甚;其素有积寒者,外感触动之则其寒益甚也”。而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体质病理就是 素体阳虚。故笔者治疗风寒外感,常存一“素体阳虚”之念于胸中,使麻黄附子细辛汤大有用武之地。如 1991 年冬治一男患,47 岁。其人反复感冒 1 月余,曾用过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等,均无显效。刻诊:眠食尚可,能坚持工作。惟下午及晚上背心发冷,头面畏风,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脉稍弱似无明显阳虚之象,缘何以上方药无显效呢?细询之,方知其人经常腰痛绵绵,脾胃素畏寒凉,夏季也不敢吃生冷之物,属于阳虚体质无疑。乃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 15g,熟附片 30g(先煎半小时),北细辛 15g。仅此 1 剂,诸恙霍然。  回忆 30 年前,笔者在成都读书时,我校刘教授颇善医道,惟自身常年失眠一证,遍用诸方,疗效平平,深以为苦。因闻城里一老中医一年四季治病,无论男女老幼,亦无论所患何病,开手便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竟而门庭若市,门诊人次逾百,且经年不衰,于是“火神菩萨”声明鹊起,便往一试之。既至,老医令其伸舌,随口吟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助手立即抄方与之。刘教授悻悻然,又转思不姑妄从之,遂抓药 2 剂。不意服完1 剂,当夜竟然安睡!笔者因讶其异,曾访问过一些病人。据说此老中医经年累月如此开方,偾事者偶尔有之,但有效率仍然很高。至于其观舌之“诀窍”则是:凡舌质不现明显热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此与明代张介宾治病,凡无热象者便赏用温补药物,岂非如出一辙?

三、麻黄附子细辛汤 此方是阳药治疗阴病,郑钦安提及的阴证依据 :  1.少神或无神。 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踡卧恶寒,两足常冷。3.不耐劳烦,小 劳则汗出。 4.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5.语声低弱。6.唇色青淡或青黑。 7.痛喜揉按。8.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9.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10.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11.小便清长,大便通利。12.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 13.脉微或浮大而空。  扼要地说,突出在一个“神”字,凡是“起居、动静、言语、脉息、面色,一切无神”,即是阳气虚衰的阴证 。   从三样药来分析看呢,用麻黄,辛温发热,能够表散风寒,能够开宣肺气;用附子,能够壮元阳,补命火,它能够收逐深陷的寒邪;用细辛,能够走经窜络,我们称其为,细辛为“胎原始”,它能够入髓透骨,能够启闭开窍,它既可以助麻黄用于表散风寒,能够开通上焦的清窍,还有助于附子去温暖命门,去拨动肾中机窍。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它具有极其强大的宣肺散寒,温通肺阳,开窍启闭的功力。那么用来治疗什么呢?可以用来治疗寒邪困阻肾阳,窒塞清窍而引起的疾病。往往能够起到极铁的疗效。治疗暴聋,暴哑,暴盲,制附片 75 克(当然制附片一定要先煎两小时,要去其麻,要煎熟,煎透,由于它如果没有煎熟,煎好,会含有乌头碱),麻黄 15 克,辽细辛 15 克,生姜 60 克。它都有一个前因,就是都为寒邪所伤。它有一个前因。寒为阴邪,它最能损伤人体的阳气,重寒,大寒这样侵袭人往往能够长驱直入,直中三阴。一旦伤太阴,就会出现吐,逆;伤厥阴,就能够导致挛痹,寒疝;一旦伤少阴,就可能会出现失音,耳聋,目盲。可能来治疗的时候恶寒已经不明显,但是肯定有中寒病史!!是阴证,往往有少神!!不愿讲话。眼科名家陈达夫先生目疾六经辨证大法有云:凡目疾,无外症而暴盲,为寒邪直中少阴,玄府(毛孔)闭塞所致,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附子温少阴之里;麻黄开太阳之表,即是启玄府之闭;细辛直入少阴,托邪外透。   1.过敏性鼻炎,以反复发作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特点。《秘传证治要诀》

 14 曰:“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乌、附、干姜之属”。可见阳虚是过敏性鼻炎的病因之一。本例为阳虚之体,复外感寒冷所致,切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故 3 年之疾获愈。喉源性咳嗽,证属阳虚外感,寒凝肺系,治宜温经散寒,利咽止咳,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哮喘反复发作,遇寒凉及食生冷而易发,且平素小便频时有遗尿、面色少华等,均为阳虚之征。又伴鼻塞,流清涕,为寒邪束肺,肺窍失和所致。综析脉证,为阳虚外感,内伏寒痰随气而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宣降失常所致。方中麻黄解在表之寒邪,使肺气得宣;熟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阳气之不足;细辛通彻表里,内散少阴寒邪,外解大阳之表,且温肺化饮,止咳平喘;黄芪补益脾肺之气,扶正祛邪;蝉蜕、地龙解痉平喘;射干开结消痰,善治痰鸣气喘;大黄苦寒,通腑降浊,以利肺气肃降。共奏温肺化饮、止咳定喘之功,使痰消气顺,气道畅通,咳喘得解。  2.笔者用兰友明医师经验方麻黄附子细辛酊治疗冻疮 50 例,疗效颇好,现介绍如下。  药物与用法 麻黄、附子、细辛各 25g,大黄、生姜各 20g,桂枝 10g,60%酒精500ml。将上药研碎后兑入酒精内密闭浸泡10 天,去渣取液备用。治疗时用棉签蘸药液,破溃者涂在患部周围,溃疡面按外科溃疡处理,涂擦患处,每天 2 次,每次擦药 5 分钟。经此法治疗 50 例,治愈 48 例,好转 2 例。  病案举例 张某,女,20 岁,农民,1990年 12 月 20 日就诊。患手足冻疮 10 年,每年 冬寒复发,至春暖方愈。迭经中西药治疗未根治。今冬又发病,手指背、足趾焮肿,瘙痒,锥样痛已 20 天。患处可见蚕豆大小紫黯斑,但未溃破,诊为冻疮。用麻黄附子细辛酊,外擦患处,每天 2 次,每次擦药约 5分钟,用药 3 天后,肿痛消,续用 1 周,瘙痒止而获愈。随访 2 年,未再复发。  3.肾寒咳嗽,麻辛附子汤合拍  《灵枢·经脉篇》云:“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肾寒犯肺,或暴哑,或咽痛,或咳嗽,多卒然而起。业师认为,此为元阳下亏,水冷金寒。因肺与肾属子母之脏,呼吸相应,金水相生,若阳亏于下,寒邪乘虚而入,循经入肺,故发咳嗽,其咳虽在肺而根在肾。其证舌淡苔白,身必恶寒而脉沉弱,痰常清稀而味咸。业师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助火祛寒,使阴寒冰消,以治致病之本;反佐黄芩以清肺降逆;配桔梗开肺升散。验之临床,每收著效。 少阴咽痛 始因受寒起病,恶寒、咽痛不适,误服苦寒清热养阴之剂后转成危证。兼头痛如劈,恶寒发热、体痛、咽痛、水浆不能下咽,痰诞涌甚。咽部红肿起白泡而破烂,舌苔白滑,脉沉细而兼紧,不渴饮。此系寒入少阴,误用苦寒清热,致便阴邪夹寒水上逼,虚火上浮,少阴虚寒,经络凝滞不通所致。取扶阳祛寒,引阳归舍之法,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方中附子扶阳驱寒,麻黄开腠理,散表寒,得细辛之辛温,直入少阴以湿散经脉寒邪,并能协同附子纳阳归肾,邪去正安,少阴咽痛自愈。  4.如心动过缓属于心悸范畴 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心率在 50 次/分以下,脉沉细缓,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滑,舌底脉络迁曲,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丹参、淫羊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3],心动过缓总因阳虚瘀阻而致,而本方意在补火助阳散寒,淫羊藿助附子补肾壮阳,同补心肾之阳,活血祛瘀通络。本方加减还可治疗冠心病、肺心病的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风心病、过敏性休克等  5.起初因受寒而起病,又误服辛凉之剂未效,病经十余日,头痛如劈,热不可忍,午后则恶寒体痛,脉沉弱无力,舌苔白滑而不渴饮。此乃寒人少阴,阻碍清阳不升,复以辛凉耗散真阳,正虚阳弱,邪正相争,而成少阴头痛,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以辅正除邪,温经散寒。组成:附片、干姜、甘草、麻黄、细辛、羌活[2]。治之头痛自愈。 6.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寒湿腰痛  主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方药组成:生麻黄先煎 6~10g 制附子 10 ~12g 细辛3 ~6g 天花粉 20g 生黄芪20g 防风 10g 生甘草 6g 病人每每活动汗出后觉腰部症状减轻,故自思:活动汗出则阳气流速而达于表,正邪交争,气旺则驱邪外达,故而自觉轻快,若以汗法使病邪由表而散,疗效当佳。《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生麻黄辛温入肺与膀胱经,善使太阳之寒邪由表而散;附子大辛大热,归肾经,善散寒止痛,一能鼓舞阳气,以助太阳经发散寒邪,二能补肾阳,使寒气去而阳气自足,阳气足则湿邪亦自蒸化,且能防外邪再次入侵;细辛性辛温,善止痹痛,伍麻黄附子则散寒除湿,助阳力大增;三药合用,一者散寒除湿力宏,二者阳气旺盛,使留于经筋经脉的风寒湿之邪由表而解,邪去正复而不复感,加生黄芪、防风乃仿玉屏风散之意。天花粉现代研究认为有活血化瘀作用,民间以单味药治疗腰痛效果显著,且“久病必瘀”,用之能提高临床疗效,生甘草能缓和三味主药的辛烈之性,邪去而不伤正。诸药合方总以祛寒除湿,温阳固表为务。  7.李可 我从事中医临床 45 年,在缺医少药的农村,运用自创破格救心汤成功地治愈了千余例心衰重症,并使百余例现代医院已发病危的垂死病人起死回生。方剂组成:附子 30 克(干 60 克),炙甘草 60 克,生力参 10-30 克(加煎浓汁兑服),山萸净肉60-120 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 30 克,麝香 0 .5 克(分次冲服)李师一生致力于急危重症的研究,根据他的经验,心衰垂危病人不仅阳绝而且阴也暴脱,《伤寒论》的四逆汤类方虽补阳而救脱不足,张锡纯氏来复汤虽救脱而补阳不足,两方合为一方,不仅可以互补,尤其是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后发生了质变,更加入活磁石、生龙牡粉吸纳上下,维系阴阳;麝香开窍醒神,开中有补,如此方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方中关键是附子非重用不足以奏功,伍以大量炙甘草,一以监制附子之毒使之不至于偾事;一以甘草甘缓之性使姜附逗留于中则温暖之力绵长而扩达于外,使回阳之力持久。组方严谨周全,至稳至当,可放胆使用,

2麻黄附子细辛汤集

李师特别强调“附子为强心主将,其毒性正是起死回生药效之所在”。祝味菊用附子多配伍磁石、枣仁等;吴佩衡大剂量投用附子时,必令久煮 3h以上,以口尝不麻舌口为度。

 20  8.受李师治疗的启发,在治疗颈椎病、腰椎病的对症方中,加入麻黄一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由此联想到古人用以麻黄为主的“古今录验大小续命汤”治疗中风,临床应用 13 个世纪,实有至理,而现代人久已罕用,实是不知中医汗法可以消除溢血、充血之水肿。人本一体,表里同气,表气闭塞则里气逆乱,表气通则里气和。中药有双向调节作用,是通过调燮整体气机而治疗局部疾病。汗法之奥妙,并不单在一个“汗”字,麻黄可以通利九窍,宣通脏腑之气。

四、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头面部疾病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在实践中发展。该文列举了声哑并喉舌痛、耳聋、目盲、鼻塞及三叉神经痛等医案,指出因头面为诸阳之会,且清阳出上窍,若寒邪直中少阴

目暗;或头面部诸经脉阳滞寒凝,不通则痛,则头痛不休,咽喉舌痛。而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温通肾阳、宣肺散寒、开窍启闭的作用,故对于阳虚感寒引起的头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第 301 条,其文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为少阴病兼表证而设,治“太少两感”症,功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在实践中发展。  清张秉成在《成方便读》论此方云:“方中附子以助少阴之阳,温阳救逆,细辛以散少阴之邪,祛风止痛,麻黄以达太阳之表,辛温发散,邪自表而入里者,仍由里而还表,此以表里相通,一理耳”。在临床实践中,治疗范围已不仅仅停留在原来的“少阴外感”的病机上,笔者在使用此方中发现许多头面部疾病用之效佳,特举几例如下:

1 喉舌痛并声哑

 22  男,60 岁,症见咽喉舌体疼痛难止,声哑,伴低热,先西药消炎抗病毒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后转中医治疗,经服用中药清热利咽,声音嘶哑反加重,转我处求治。咽部及扁桃体暗红,无分泌物,舌质暗红,无口渴,二便皆正常,视其面色青晦,舌胖大滑润,苔薄腻, 脉沉细无力。此乃少阴虚寒之体,复感太阳风寒所致,邪气留恋肌表,阳气匮乏,无力振阳祛邪,故低热缠绵;当温阳散寒治之,乃以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 5 g,附片 10 g(煨,先煎 60 min),细辛 10 g,冷水煎服 2剂。服完 2 剂后,疼痛缓解,继用 2 剂后转用温养脾肾之药而安。   按:《张氏医通》云:“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嘎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本病喉舌痛且喑哑难出,从部位看“少阴肾经,上行沿喉咙,挟于舌根两侧”寒邪凝滞少阴经脉,故咽喉舌俱疼而音哑声嘶,本当治寒以热,却用输液抗炎清热利咽等寒凉之品,更抑阳气,犯了虚虚实

 23 实之错。故取附子蒸腾阳气,麻黄、细辛发散寒邪,一鼓作气而逐寒外出,声哑得愈。  2 三叉神经痛  女,48 岁,自述十余天前因淋雨受寒感右侧头面部呈阵发性抽掣样疼痛,连及右上牙疼痛,牙龈不肿,日发数次,每次持续十余秒,痛止如常人,刷牙洗脸及进食可诱发,痛时刀割样灼痛,项强不能转侧,西医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服卡马西平等药效差。转投中医,屡与疏风清热之剂,亦效差。前来就诊时舌质淡嫩,苔白腻水滑,脉沉迟微细,询问知其平时小便多清,四肢欠温,精神欠佳,常鼻塞目眩,嗜睡多眠。此证属少阴阳虚,寒凝经脉,寒性凝滞,闭阻太阳经脉,治当温阳散寒,通络止痛。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 6 g,制附子 10 g(先煎 30 min),细辛 6 g,全蝎 10 g,蜈蚣 1 条,川芎 10 g,白芍 15 g,炙甘草 6 g。服药 3 剂后头面部痛明显减缓,继服 3 剂,诸症告愈。 按:本病人平时就有小便清,四肢欠温,此为阳虚之体,而医者考虑其痛如灼,多从风热入手,屡用疏风清热,更易损伤阳气。

 24 又复淋雨而受寒,而鼻塞、目眩足证寒邪凝滞、清窍失养、痛极入脑,正如明代医家赵献可所言“有头痛连脑者,此系少阴伤寒,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中细辛 “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 所以治头痛如神(清?陈士铎《本草新编》)”,内助附子,外助麻黄,以温阳散寒,另有全蝎、蜈蚣剔络搜邪、当归活血止痛、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川芎行血中之气、通行十二经,故疗效卓著。  3 鼻病  男,50 岁。每逢寒冷季节,则鼻塞、鼻痒、鼻流清涕,久治不愈,甚则不闻香臭。近段时间发作尤甚,感冒不断,喷嚏连连,面色白,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腰酸腿软,小便余沥,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此乃少阴阳虚,卫阳失固,藩篱失守,寒邪深入少阴,正虚不能鼓邪外透。《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亦云“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于鼻,为鼻鼽”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 10 g,制附片 15 g(先煎 60 min),细辛 6 g,白芷、苍耳子、辛夷各 6 g,杜仲 15 g,

 25 菟丝子 15 g,葱白 3 节,鲜生姜 10 g 。4 剂后,鼻流清涕、鼻痒、鼻塞感均好转,手足转温。遂按原方减附片为 10 g,细辛为 3 g,加用黄芪、熟地黄各 15 g 培本固元,续进 6剂,后以补肾温阳剂调补,而鼻病及阳痿均治愈。  按:《秘传证治要诀》曰:“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乌、附、干姜之属”。《灵枢》云“肺气通于鼻”,肺在窍为鼻,且鼻为督脉所过之所,肺肾阳虚寒凝,在上则肺窍不利,鼻塞流涕,在下则会阴二窍不通,小便余沥,阳痿不举。故以附子、杜仲、菟丝子温通肾阳、填补肾精,麻黄、细辛、白芷、苍耳子、辛夷、葱白宣肺散寒、通窍启闭。  百事通   4 耳聋  女,42 岁。因双耳听力障碍 2 周由他人推荐而来,云洗澡时突然没有热水,坚持洗完后,又用冷水洗衣服,当天下午就出现了鼻塞、流涕、耳鸣,自服生姜煮红糖水后,鼻塞好转,但仍耳鸣,后出现听力减退,在五官科治疗无好转,又服用利肝胆通窍中药,反渐渐声音都听不见了。就诊时,精神差,身体微有疼痛,恶寒。舌淡苔薄白,舌下静脉青紫,脉沉紧。此为寒邪直中太少两经,给予温肾宣肺法,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 10 g,制附片 30 g(先煎 2 h,细辛 15 g,鲜生姜 30 g。两剂后,但见汗出,自觉耳闭如有物堵的感觉好转,头部轻松,又继续服用 5 剂后,感到听力明显好转,转用附子理中汤调节而愈。  按:肾开窍于耳,如寒邪太重,直中太少两经,肾中阳气为之闭阻,导致寒凝窍闭,肾气不能上通于耳,出现失聪。病人曾用生姜驱寒,仅有小效,故此寒邪非大剂姜附细辛不能除,故用重剂生姜辅助细辛麻黄以驱寒邪,更有附子温阳以推波助澜,达到治疗效果。  5 目盲、目暗  男,45 岁,自诉感冒后又不慎落水,时值寒冬,出水后虽服红糖姜水,仍感寒冷彻骨,几天后出现视力模糊,急忙到眼科检查,

 27 双眼及眼底未见异常,住院查头颅 CT 也没有问题,治疗期间配合服用补肾填精类中药,视力越来越差,自觉有黑斑遮住视线。来诊时,精神不振,面色青白相间,舌淡润苔白腻,脉沉细紧,此寒邪直中少阴,阳气郁遏,阴翳乃成。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 15 g,制附片 30g(先煎 2 h),细辛 15 g,鲜生姜 60 g。两剂后,汗出,自觉光感增强,再连服 6 剂后,视力明显恢复。  按:肾藏五脏六腑之精,而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肾气为寒邪闭阻,五脏六腑之精不能上注于目,则目暗目盲。用附子“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更得麻黄细辛之助,消阴通窍,且大寒用以重剂,故疗效显著。  总结:头面为诸阳之会。《内经》云“清阳出上窍”。若寒邪直中少阴或阳虚感寒,导致阳气凝滞不能升腾滋濡,七窍为之闭塞,则声嘶音哑,鼻塞耳鸣,目昏目暗;或头面部诸经脉阳滞寒凝,不通则痛,则头痛不休,舌咽喉痛。一闭塞一疼痛,为头面部症状的两个显著特点,同时往往伴随全身其他症状一起出现,如畏寒、肢冷、舌质淡嫩,苔白腻或水滑,脉沉迟微细或紧等,稍加细察,不难诊治。  麻黄附子细辛汤由麻黄、附片、细辛组成。麻黄辛苦温,发散风寒;附片温经散寒,温肾助阳;细辛通达内外,助麻黄以驱表寒,助附片以温阳逐痼寒,此方有强大的温通肾阳、宣肺散寒、开窍启闭的功用。故不论临床表现怎么千变万化,应用该方抓住阳虚感寒这一病机,就能很好地应变。这其中阳虚可能因素体羸弱,或者医者错投发汗及苦寒剂以致伤阳,此均为阳虚之因;而感寒则不光指外受风寒水湿,亦可因内伤寒饮,或医者误治以苦寒,此均为感寒之途。在临证过程中,除了头面部症状及原《伤寒论》中少阴病“发热,脉沉”“脉微细,但欲寐”等表现外,尚可见口淡不渴,神形憔悴,畏寒怕冷,恶寒发热,阳痿尿频,四肢欠温、舌质胖大多白嫩水滑或暗红(此因寒凝血滞故)等全身症状,同时注意详细询问病史,查找有无受寒病史及既往阳虚体质的可能,为正确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提供详尽的依据。值得强

调的是,现在很多病人在病起初期,多求助输液抗炎药或自服清热解毒药,此皆寒凉之品, 易伤阳气,如久治不愈反会加重趋势,应结合脉证考虑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可能。

五、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治验举隅 1 胸痹证 患者,男,50 岁,1998 年 1 月 10 日来诊,因胸闷、胸痛,心悸气短 5 年,曾多处求医,服用过中西药物,效不佳;患者昨日胸闷胸痛,心悸,晚上睡眠中被憋醒,而来院求诊。刻下症见患者面色苍白,唇舌紫暗、苔白,畏寒肢冷,脉沉迟(40 次/min)。心电图诊为“窦性心动过缓”及“冠心病”;证属心肾阳虚,胸阳痹阻;拟峻补心肾,宣通胸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炙麻黄 10g,熟附子 30g(先煎),细辛 6g,人参 10g,黄芪 20g,丹参 20g,红花 10g,炙甘草 10g,水煎服。服上方 20 余剂,病情明显好转,效不更方继服 30 余剂,胸闷胸痛,心悸气短消失,复查心电图:心率 62 次/min,S-T 段正常,随访 2 年未复发。  按:本例由心肾阳虚,阴寒痹阻,心脉血瘀所致,病势较急,非峻补不能愈病。故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振奋心肾阳气,麻黄炙用降低发汗功能,麻黄走心经,兴奋心脏加快心率,附子含有去甲乌头碱,具有与异丙肾上腺素相似作用,也能使心率加快,熟附子能增加窦房结自律性,改善窦房传导,使心率加快。根据久病必虚,气虚则血瘀,方中加人参、黄芪以补气活血,丹参、红花活血化瘀,炙甘草调和诸药。 合而用之,心、肾阳气振,痹阻血瘀通,药中病机,病得愈。  2 哮喘证  患者,女,43 岁,于 1997 年 11 月 2 日来诊。患者昨晚睡眠中弊醒,胸膈满闷如塞,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不能平卧,端坐呼吸。5 年来患者每年秋冬季节必犯,曾多处求医,服过若干中西药效果不佳。患者面色晦涩带青,头痛裹巾,畏寒肢冷,下肢尤甚,口不或阳虚感寒,导致阳气凝滞不能升腾滋濡,七窍为之闭塞,则声嘶音哑,鼻塞耳鸣,目昏渴,喜热饮,每天吐清稀痰涎约 250ml,脉沉弱舌淡苔白滑,证属太阳少阴表里俱病,太、少两感触犯哮喘夙根,治宜温经解表,止咳平喘用麻黄附子细辛加味:炙麻黄 10g,熟附子 30g(先煎),细辛 3g,杏仁 10g,苏子 10g,白前 10g,甘草 6g,水煎服。服上方 10 余剂,病基本痊愈;改服用金匮肾气丸与紫河车服用以善其后,随访 3 年未复发。  按:本病是少阴心肾阳气不足,阴寒内盛,阳气不宣所致,盖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少阴阳虚不能卫外,卫阳不固,寒邪外侵袭肺,致邪气壅,肺气升降失常,故哮喘发作。病势较急,非峻温不能愈病,故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峻补心肾,破阴通阳。现代药理分析:麻黄能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直接兴奋 α-肾上腺素受体,使末梢血管收缩,从而可缓解支气管粘膜的肿胀,对哮喘的治疗和预防有良好的效果;杏仁,苏子止咳平喘;白前祛痰降气,止咳;甘草调和诸药;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紫河车补肺气,益肾精,两者以固本,减少复发,合而用之,使阳气得温,阴寒得散,肺气得宜,元气得复,故病愈。  六、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疑难病经验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之少阴篇。伤寒病传变至少阴,病位在心、肾两脏。少阴病有寒化和热化两端。

近代医家对此方的应用更有所发挥。文献报道,本方对寒痹、面瘫、低血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颤并发循环障碍、高原综合征、嗜睡、失音等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笔者亦常用此方治疗阳虚外感、风邪入脑头痛、风寒暴瘖,以及色寒症(伤寒“两感”症)、手少阴本经脉病等,也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风寒暴瘖 因感受寒厉之邪,突然失音,咽喉剧痛,吞咽不利者,多称为急喉痹。本证与风热急喉痹相似,所不同者在于,患者形寒脉紧,舌淡苔白,口中和,小便清长,大便不实或溏。处方如下:  麻黄 6g,炮附子 9g,北细辛 5g,人参叶 9g,生姜 9g,水煎温服。服时逐口慢呷,常收奇效。  按:方中人参叶,苦、甘而寒。入肺、胃经。《纲目拾遗》谓其“补中带表”。对各种失音均有明显疗效。笔者用上方治愈多例风寒失音病人。一般而言,对阳虚而风寒重者效果更佳。  2.风邪入脑头痛 中医古籍中在介绍头痛一证时,有言风邪入脑者。如《寿世保元》(明·龚廷贤)就有风入脑髓之说。据笔者临床观察,这类头痛患者,常以后脑为甚。有时连及巅顶,痛较剧烈。常因外感风邪,或因劳倦而发作。多呈慢性经过,且反复难愈为其特征。与现代医学之神经性头痛(如枕神经痛)比较接近。发作时常有疲乏,烦躁呻吟,出冷汗,恶寒,面色苍白,以手抱头,或用毛巾包札。有的还有周期性发作,普通药物常难以奏效。处方如下:  麻黄 9g,细辛 5g,炮附子 15g,制川乌10g,制草乌 10g,制南星 10g,川芎 10g,全蝎 5g,老葱头 5 个(或葱白代之),水煎服。可对入黄酒一小杯。对特别顽固的病人,可加麝香 0.1g 吞服。  按:上方依法制成散剂久服,可作巩固治疗。高血压病人上方慎用。  3.色寒证 民间又称马上风、房内风。是一种因性行为引起的以腹痛为主证的急性疾病。一般医籍,包括《中国医学大辞典》均未见记载。目前尚未有统一病名。名老中医冷方南先生在一篇医话里称之为伤寒“两感”症。并介绍了四个病例。此病因在房事时感受风寒,邪气直中少、厥两阴经脉而致病,男女均有。临床表现为:突发性下腹部痉挛性剧痛,下腹部坚急拒按,形寒肢厥。或伴有发热。面色晦黯或苍白。严重者全身颤憟,口唇指甲青紫。脉多弦急或沉紧。凶险,常被作为急腹症处理。冷方南先生介绍的四例中,除了一例及时就诊外,有两例被误诊为急腹症;一例误诊为尿路感染。此病在诊断上,他强调除了要特别注意发病史外,还重点指出,有无阴中内抽感,这对此病的确诊十分重要。他同时指出,除了房事,手淫也同样可以发生此证,所介绍的四例中就有此一例。  笔者在多年的临证中也经治过一些色寒证病者。今列举两例如下。  例 1 黄某,男,60 岁,东山人,1984年夏诊。  午夜突然腹部剧痛,自服成药无效,清晨而请出诊。病者恶寒,下腹挛急疼痛拒按。自觉阴茎酸楚,并向腹部引痛。肠鸣减弱,但无腹泻、呕吐,小便较短赤,但不热痛。阑尾区也未找出压痛点。脉弦紧。舌淡白。因未发现急腹症特征,余沉思片刻,告予先肌注罗痛定止痛后再作观察。病人不同意,并摒退围观的亲属。然后对吾耳语曰:病起昨夜房事之后,非为它故,愿以中药求治。余始恍然而悟。对曰:可也。遂拟处方如下:麻黄 9g, 炮黑附 15g, 北细辛 5g, 川楝9g, 桂枝尖 15g, 葱白 15g, 急煎服。另用葱白一斤,分成两半。轮换加酒炒热,熨下腹部,凉即易之。并嘱忌进生冷食品,注意保暖。并饮热粥辅之。至是日中午,痛即缓解,再剂而愈。  按:本例病人为余临证以来所见首例色寒证病者。因对病史了解不详,险致误治。据笔者老师介绍,本病并非绝无仅有,因误治致死者亦有之。惜历来方书及现行教材未见记述。  例 2 杜某某,女,30 余岁, 1990 年秋诊。  深秋之夜,凌晨约 2 点,与笔者同住一栋宿舍之李某,突叩门请出诊。云其妻突患腹痛甚剧,经服药不见好转。患者面色苍白,神疲倦卧,全身颤憟,下腹部坚急、疼痛,四肢逆冷。无呕吐及腹泻。脉弦紧。舌淡苔白。问其阴中是否抽痛,曰:然。余遂了解其丈夫,是否病起在房事之后,证实无误后,乃处下方: 麻黄 9g, 炮附子 15g, 辽细辛 5g, 炒小茴 9g, 桂枝 15g, 生姜 15g, 葱白 15g,因患者自己开有中药店,嘱其急急取药煎服。并嘱注意休息和保暖,忌食生冷食物。至当日上午痛止,两剂而愈。  按:本证的治疗,在民间也有些土方法,但疗效难以确定。中药的治疗,原则上以温经散寒为主。但应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加减。如厥阴寒盛,阴冷囊缩,青筋显露者,应加吴朱萸、炒小茴。胀急者加台乌、香附。小便短赤者,可加木通、橘核。外寒内实,舌苔黄而便秘,有阳明腑证者加大黄,也即大黄附子汤之意。再则,凡遇此证,加入桂枝、葱白、生姜以通阳透表,都是适宜的。  4.手少阴本经病 据有关文献记载,其表现为:“目黄,胁痛,上肢内侧后缘疼痛,发冷,手掌热而痛。”笔者曾治疗一例男性 56 岁病人,因左上肢疼痛三月余求治。患者痛处在左侧乳头周围及腋下极泉穴,沿左手内侧缘至手小指及无名指处疼痛。基本符合手少阴心经的走向。患者自觉经脉所经过处有肿胀发热麻木感,痛时伴有胸闷心烦,患肢抬高时则疼痛稍可减轻,多方治疗未愈。患者除偶有胸闷外,素来自觉身体壮健。脉沉紧,舌苔稍黄腻。心电图检查报告为心肌劳损。处方如下:  麻黄 9g,炮附子 12g,北细辛 5g,琥珀6g,苦参 6g,血竭 3g 研冲),五剂。  服完上方,病况明显减轻。连服十五剂,疼痛基本告愈。  按:现代医学也介绍过,典型的心绞痛病人,疼痛可从心前区放射至左上肢内侧,直至无名指及小指末端。这与左侧手少阴心经的循行部位基本相符。笔者认为这应该属于一种经络现象。。。

至于其观舌之“诀窍”则是:凡舌质不现明显热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此与明代张介宾治病,凡无热象者便赏用温补药物,岂非如出一辙。。。

可见方证对应法,实为准确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一条捷径。  2.病机推求法  《内经》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困倦欲眠,但卧床又难成寐,。

3麻黄附子细辛汤集

李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中风

本文为李可/刘力红的对话

刘力红:请李老谈一谈大小续命汤在中风使用中的把握问题(李老专程回宾馆拿了材料,中间由卢崇汉回答提问),李老风尘仆仆把材料拿回来了,向大家介绍这个宝贵的经验,现在大家欢迎!

李可:关于“大小续命汤”在历史上流传的时间在2000年以上,是古代治疗中风的一个经方。但是现在用得少了,为什么?这和中医向西方靠拢有关。

最早搞中西会通的有个重要人物,张山雷,写了两三万字的文章,重点批判这个东西。加上现代药理认为:方中附子、麻黄、桂枝有升高血压的弊病。所以,这两个方子基本就被禁用。

我曾经和力红谈过,我要给大小续命汤平反,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大小续命汤中间差不多,大续命汤多了一个生石膏。

我这次6月份在深圳中风以后,当时右侧麻木,舌头发硬,讲话困难,回去就开始吃这个药,半个月就基本恢复,恢复到目前程度。最近有点儿累,昨天又冬至,冬至阳生,古人讲交节病作,伏邪外出,有点不舒服。休息了一晚,就度过去了,吃了点儿苏合香丸。

再介绍两个方子。一个是“续命煮散”,出自《千金卷·八诸风门》。这个方子是在孙思邈老人家近100岁时写的,他自己中风了,整天被病人包围,劳累了,然后就病倒了。这个病有些什么表现呢?

“吾尝中风,言语强涩,四肢朵颐,出此方,(他自己开的,让他弟子给他煎好)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

古代写书的,还没有谁自己得了病以后写出来,所以这个病,孙思邈最有发言权。

主治诸风,无分轻重,节至则发,比大小续命汤更广泛,可以治急中风、慢中风、中风后遗症。

药味

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三两,肉桂(紫油桂较好)、附子(生附子比较好,我这次就用的生附子)、茯苓、升麻、辽细辛(原来只有细辛,我感觉辽细辛还是比普通的细辛效果好)、人参、防风各二两,透明生石膏五两,白术四两(一两等于十五克)。

用法

打成粉,一天14g,绢包,煮出来的汤如白开水,药出不来。我就改成两层纱布,我考虑绢包,是但取其气,不让药末漏到汤里;但是我感觉漏出一点来问题不大。加生姜45g,1000ml水煮到500左右,一天分四次服。3小时一次,如果病很重,就可以增加服用次数,24小时不断药。

对于出现中风的预兆,或手指麻木,或肌肉跳动抽搐,比较重的麻木,就可以用它预防。

急性期用此方也有效,需要加减。先用三生饮——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用150g蜂蜜,适量水煮好后,加九节菖蒲30g、麝香0.5g,把病人救醒以后再用这个方子来纠正四肢偏瘫。

还有一个方子大续命散:主八风十二痹。包括类风关,甘肃流拐子病(最后人完全不能动)。偏枯不仁,手足拘挛,疼痛不得伸屈,头眩不能自举,或卧,苦惊如堕地状,盗汗,临事不起(阳痿),妇人带下无子,风入五脏,甚则恐怖,见鬼来收录,或与鬼神交通等等的这些毛病。

药味

麻黄、乌头、防风、油桂、甘草、川椒、杏仁、石膏、人参、芍药、当归、川芎、黄芩、茯苓、干姜等分,研末,酒服方寸匕(2.7g~3g),不知稍加,加到以知为度。出现一些轻微反应为度,口舌麻木,不至于引起其他问题。

可治

中风后遗症,类风关,癔病,各种精神神经症状(与鬼神交通,鬼来收录),男子阳痿,女子宫寒无子,各种抑郁症(可以使肝阳升发,少阴的阳气得到升发)。

我治100多例抑郁症,基本就是四逆汤,逐日加附子量,到一定程度,出一身臭汗,就有说有笑了,这个很奇怪,而且得病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家庭比较困难,环境压力比较大。

我还计划用这个方子,试用于运动神经元疾病,这是个顽症,这个东西不但外国人治不了,我们也治不了。

这个方子加等量制马钱子粉,看看会不会对这个病起到一定的效果。

在南通会议时我写过一篇文章,《从麻黄汤治愈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暴盲引发的思考》我扼要的讲一讲,关键点:麻黄桂枝附子在高血压中能用不能用?用了后有什么后果?破疑解惑,如果这个解决不好,谁也不敢用。

2000秋,我一年轻弟子,治了一个农村农妇20多年高血压,其夫为煤矿老板,有钱在外边胡作非为,女的就生气,突然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出血后不久,双眼什么也看不到了。这种暴盲,按照六经辨证,属寒邪直中少阴,当时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了大汗,血压就好了,第二天,可以看到人影。

人也醒过来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麻辛附按照现在医学观点,是升高血压的,为什么能治出血?而且对20年的高血压有这么好的疗效?当时我有这么一段话:麻桂升压已成定论,近百年来列为脑血管病的禁药;而麻黄汤却能治愈高血压岂不成了千古奇谈?用

了药出大汗后,第二天所有的症状都解除。当时弟子中医根底不深,学眼科的,解释不了。那个书印刷时印错了,印成我的病案了。

古代治疗中风,大小续命汤,收录在《古今录验》,是个古代验方。孙思邈在唐代就注明,流传时间很长,《金匮要略》也收录,可见效应毫无疑问。

就是机理,为什么大汗出后,血压下降,脑水肿减轻,小便也多了,病好了后,8年时间,血压稳定,一劳永逸。当时考虑的是暴盲,“少阴直中”,直接把方用上,没有想到这么好的效果。

刘力红:谢谢李老(掌声)!刚才做了一个介绍,因为时间的关系,更详细的应用我们期待下次再展开。

我的感受,李老要为大小续命汤平反,是他切身的感受,因为他自己中风,腔隙性脑梗塞,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疗的。

现在我们有这样一个误区,麻桂升散,血压高脸红好像也有升散,因为有这样的关系,血压高就只懂得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不知道辛温的东西可以起效,麻桂还有这么好的效果。

我在《思考中医》里也谈到这个问题,血压为什么高?实际上就是机体有阻滞,机体是非常奥妙的,因为有阻滞,需要高的压力,才能够供养末端,这是个物理的道理。一般的药达不到末端,用西医的方法终身的服药,你高了我不让你高,使机体末端始终处于缺血的状态。

末端这个指令,我这边不够吃了,赶快给我送吃的,这样一个指令始终存在,所以药要不停地用。

现在出了一身臭汗,这个就好了,这些阳药,卢老师也讲了:扶阳就是两个,宣通和温补,这其实就是宣通,把阻滞拿掉,不需要那么高的压力就可以灌溉了,所以我们要去读懂机体这个系统。

对高血压,我们向李老给我们的启示,再次表示感谢。

刘力红代问:大家都知道,李老是善用大剂量的附子治疗急危重症,请问李老,您在善用大剂量的方子效果非常好,但也有一些人人用小剂量治疗同样疗效也很好,请问剂量的大小您是怎样定夺的?尤其是对附子、细辛一类被认为有毒药物是如何定夺?(很多应用经方的老师也有此疑问,李老给出了最有参考价值的答案)

李可: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根据我的经验,在我的治疗初期,治疗急危重症的时候,其中有6例心衰患者,在救治后很快就死了。后来一直冒打冒撞,经过详细的印证,我发现在急危重症这块,用小剂量的话只能是隔靴搔痒。

大家好像是有一种误解,这么多看来有毒的药物,会不会中毒?我反复讲了这个问题,只要辨证准确,大量药物是不会中毒的,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是救命仙丹;相反,辨证不对,很小剂量也会出事的。

据我一生见到的危症没有一个是小剂量药物能够治疗成功的。中药的毒性是有针对性,中医的治病是以寒制热或以热制寒,是相对的。假如他是个寒证,用多大的量也不会过。

假如他是个热证,是个假寒证,你辨证有错,用再小量的附子他也受不了。我在治病的过程中,也曾想向前辈学习他们那种轻灵,但是最后都失败了,这也许是我的功力不够!

刘力红:李老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辨证准确了,不会因为大剂量导致中毒,因为中医的治疗是以偏救偏,但是如果你没有辨证准确,不该用,那就是很小的剂量他也要中毒。

他老人家曾经跟我讲过一个例子,他用了那么几十年的附子,他本人开的方子里没有出现过过附子中毒,反而倒是他参加过抢救乌头碱中毒的,就是别人用了出问题,他去抢救。

别人用的量是很小很小,可是中毒了,这就说明了当用不当用的问题,最关键是这个。所以大家更多是应该学习如何把握当用不当用,切忌片面地追求大量或是轻剂量。。。

麻黄附子细辛汤(李可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

补少阴之热,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以水一斗,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皆有助阳解表功用,脉沉者,麻黄煮的太久了,你只要按原方的要求煎就行。这样服用会不会有中毒反应。

最后入麻黄5,脉,去沫,煮到40分钟时加细辛继续住约20分钟即可,细辛及,不能住超过十分钟,去滓,细辛相配,原书谓。

药不怎么对症,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羌活,宜于素体阳虚。”临床上根据此条条文用本方的情况很少,在加入之。

脾阴过盛,在入细辛20分钟,吐白痰,很有效的,以上三味,总结少阴表证编号006组成麻黄,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不如以四逆汤峻补元。

附子。麻黄附子细辛,始得之,”汤头歌诀曰。大便溏麻黄附子细辛汤重在发太阳之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在伤寒论主治少阴。

复感寒邪者后方不仅用桂枝,当地大药店坐堂老中医出仔细咨询,请问。那么不是跟张仲景的原方矛盾了么,发表之剂,去药店抓药是大夫说先煮麻黄10分钟去沫后倒出,细辛功效温经解表主治治伤寒少阴证,附子先煎半小时应该可以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这样服用不太好,所以有食欲不振。

听说是治疗过敏性鼻炎而引发的感冒。其实际运用要远远超出伤寒论中太少两感的范畴、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有用么先谢了,防风,但前方以麻黄与附子,百度百科里说先煮附子方名麻黄附子细辛汤、内诸药、我也是过敏性鼻炎、反发热。

煮取三升,你的症状首先是中焦受寒,黑顺片即附子有毒要煮1个小时。

减二升。始得之。麻黄附孑细辛汤是伤寒论里治疗肾阳虚引起的寒邪之病原方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一两改成现在方剂应该是麻黄三十克制附子三十克细辛十五克才对用水一千五百毫升浸泡、都说细辛是含挥发油、脉沉者,为专于助阳发汗之剂,胃阳不旺,先煮麻黄。。。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全部内容 伤寒论方解中篇 少阴肾脏与荣卫同病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 附子 细辛

荣卫表病初得,少阴肾脏里病即动。表证则发热,里证则脉沉。曰少阴病者,必有但欲寐,背恶寒等少阴证在也。麻黄以解表,附子以温里,肾脏病则寒水灭火,细辛以温降肾家上凌之寒水也。细辛是降药,非散药。此病不可发汗,麻黄和卫而已。。。

麻黄附子细辛汤集

名医余国俊: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秘诀,麻黄附子细辛汤对治疗腰腿痛有特效”。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汤头歌诀》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苦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强心,细辛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

本方药仅三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临床运用机会颇多,远远超出了原书的适应范围,而可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病证。

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医者畏惧麻辛附而不敢使用;有的即使遇到适应证,亦不原单独或稍事加味使用(仅加一二味),而必加减的面目全非,或喧宾夺主。若如此则疗效自然降低,甚至无效。适至反思之时,不咎思维方法之误,反怨经方难用。俗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兹结合若干病例,谈谈运用本方的几种思维方法,以其抛砖引玉。

1.方证对应法

方证对应,又称方证相应、方剂辨证、汤证辨证等,乃张仲景著作的一大特色。按照方证对应原则,只要临床特征性症候与仲景书中的描述相符合,就可将经方信手拈来,而不必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辨证方法的限制。直而言之,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临床实践,堪称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

如1992年3月曾治我院某男,62岁。患者周身恶寒,背部尤甚,困倦欲眠,但卧床又难成寐,已历3日。其人行瘦色苍,嗜烟多年,宿患肺气肿。3年前曾摄胸片发现肺部有一阴影,初怀疑为肿瘤,经抗炎治疗后阴影消失。但3年来每年平均发病3―4次,每次症状均以恶寒思睡为主,且必须住院15--30天,叠经输液(药用抗生素、维生素、肌苷等)、输血方能渐渐缓解。

西医每次诊断均为“肺气肿”“重感冒”。这次本应住院,但患者一想起历次输液时手背肿胀难忍,便心有余悸,故欲先服中药一试,如不效再住院。刻诊:体温36.8度,精神萎靡,困倦思睡,纳尚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伤寒论》少阴病篇提纲证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今患者发病伊始,便周身恶寒,困倦思睡,脉沉细,显系寒邪直中少阴,而与提纲证基本符合。故笔者不受本医历次同一诊断与治疗的任何束缚,而拟使用方证对应法,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但虑其年老体虚,且发病已3日,恐汗多伤正,故不用生麻黄而用炙麻黄,再加炙甘草以匡扶正气。

处方:炙麻黄10g,熟附片15g(先煎半小时),北细辛6g,炙甘草6g。服1剂,并无汗出,但周身恶寒,困倦思睡等症状渐渐消失,精神转佳。随访1年未复发。可见方证对应法,实为准确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一条捷径。

2.病机推求法

《内经》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而“谨守病机”的前提是准确的推求病机,即在尽可能详尽地审查病症,完整的占有四诊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最后作出病机诊断,以利于谴选高效方药。

如前所述,在《伤寒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基本病机是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这是就外感时病而言。若系内伤杂病,其基本病机则为阳虚寒凝。实践证明,临证时只要细心体察,准确推求出病机并不困难。

然而在四诊资料不全时(病人函诊时经常遇到),就比较麻烦了。如《中国乡村医生》1993年第7期刊出拙文《左小腿剧痛25天》之后,于9月初收到江苏省张家港市化肥厂卫生所范医生来信称:其妻右膝关节疼痛多年(有右膝外伤史10余年),经X光摄片,诊断为“右副韧带损伤伴胫骨上端轻度骨质增生”。该市一医院曾动员其手术治疗。因经常复发,特函诊求服中药。

笔者读信数遍,茫然无从下手,连拟数方,皆不中意。不得已勉力从俗,寄去习用治疗久痹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活血通络药物;并告以四诊资料不全,无法推求病机以明确诊断,希望补充云云。范氏于10月13日来信说:服药6剂乏效。患者双下肢酸重,局部肿胀,压痛明显,右膝肌肉轻度萎缩,近2天因参加田间劳动,顿觉行走不便……中医四诊:面色少华,舌淡红,根部有少量白苔,脉濡缓,痛处喜温怕冷。

笔者据此推求其病机可能属于阳虚寒凝,遂寄去重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生麻黄30g,熟附片50g(先煎1小时),北细辛20g,熟地60g。嘱服6剂。

范氏于12月30日来信说,“您寄给我的处方,我爱人服用后效果很好!共服6剂,右膝疼痛全部消失,同原来一样。经剧烈的体力劳动亦无任何不适。”又说“经多次病例验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对治疗腰腿痛有特效”。所谓“特效”,故为偏激的美誉,但亦足以说明推求病机法对于谴选高效方药的重要性。而谴方不谙病机,犹如盲子夜行。

3.体质辨证法

人之体质,禀于先天,成于后天。而人禀五行,各有偏重。早在《内经》上就记载着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以及木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的心理、生理、病理特征与治疗宜忌等内容。

《伤寒论》上提到的“酒客”、“淋家”、“疮家”、亡血家”等,亦属于体质辨证的范畴。历代大多重视体质辨证,如近代名医张锡纯关于体质辨证的论说更为确切具体,且经得起临床验证。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写到,“外感之著人,恒视人体之禀赋为转移,有如时气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时,而其病之偏凉偏热,或迥有不同。盖人脏腑素有积热者,外感触动之则其热更甚;其素有积寒者,外感触动之则其寒益甚也”。

而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体质病理就是素体阳虚。故笔者治疗风寒外感,常存一“素体阳虚”之念于胸中,使麻黄附子细辛汤大有用武之地。

如1991年冬治一男患,47岁。其人反复感冒1月余,曾用过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等,均无显效。刻诊:眠食尚可,能坚持工作。惟下午及晚上背心发冷,头面畏风,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脉稍弱似无明显阳虚之象,缘何以上方药无显效呢?

细询之,方知其人经常腰痛绵绵,脾胃素畏寒凉,夏季也不敢吃生冷之物,属于阳虚体质无疑。乃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15g,熟附片30g(先煎半小时),北细辛15g。仅此1剂,诸恙霍然。

回忆30年前,笔者在成都读书时,我校刘教授颇善医道,惟自身常年失眠一证,遍用诸方,疗效平平,深以为苦。因闻城里一老中医一年四季治病,无论男女老幼,亦无论所患何病,开手便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竟而门庭若市,门诊人次逾百,且经年不衰,于是“火神菩萨”声明鹊起,便往一试之。既至,老医令其伸舌,随口吟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助手立即抄方与之。

刘教授悻悻然,又转思不姑妄从之,遂抓药2剂。不意服完1剂,当夜竟然安睡!笔者因讶其异,曾访问过一些病人。据说此老中医经年累月如此开方,偾事者偶尔有之,但有效率仍然很高。

至于其观舌之“诀窍”则是:凡舌质不现明显热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此与明代张介宾治病,凡无热象者便赏用温补药物,岂非如出一辙?笔者附记于此,绝非欣赏这种置四诊八纲的简单化、公式化的所谓“绝招”,只不过是说明麻黄附子细辛汤适应范围广,运用机会多而已。若能讲究临证思维方法,其效必彰,。。。

4麻黄附子细辛汤集。

瘾疹——龚金晖医案

葛某,男,17岁,高中生。一日体育课后饮冷饮后全身皮肤出现红色风团,剧烈瘙痒,急来求诊。查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患者自诉皮热但不出汗。《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予麻黄8克,附子10克,细辛6克,2剂而愈。[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0):78]《仲景病案学》

论:重点为风疹,麻黄,发表寒泄营郁也。脉沉细者,加附子细辛也。

黄元御医学研究

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5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19疹后内寒证——娄绍昆医案

1972年的农历四月,我从状元村赶到了永强我二妹家里,3岁的外甥阿津病了,麻疹后持续发热半个月不退。二妹夫的叔叔是当地有名的西医儿科医师,半个月来一直给孩子注射青霉素等抗生素。注射后热度依然持续不退,但他认为白细胞高必须继续使用青霉素。二妹夫的父亲略知医道,发热后给孩子煎服羚羊角片十多次,然而症状更趋恶化。我的二妹夫出差在外省,一时半会儿联系不上,我赶到二妹家中时,她全家人正急得团团转,准备送孩子到市医院住院治疗。二妹求我赶紧给小外甥诊治。刻诊:病儿肢体消瘦,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淡白,安静嗜睡,鼻流清涕,喜衣被,不渴厌食,小便清长,手足凉,额有冷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脉搏100次/分,白细胞为19.0× 10/L、中性粒细胞72%,血红蛋白9g/L,体温37.4℃,腹肌菲薄而稍紧。针对以上症状,我认为这正是少阴病的“脉微细,但欲寐”“反发热”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我二妹夫的父亲认为发热就是热证,大暑天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这样的热性药极其危险。我却坚信此方必定有效,所以力排群议,投一剂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2g,附片6g,细辛2g),并停用一切西药。

家里人去寺前街中药店抓药的时候,店里老药工听说这一帖麻黄附子细辛汤是给发热的小儿服的,十分害怕,千叮咛万嘱咐之后才给抓了药。抓好了药,算盘一算,药价一共只有七分钱。老药工摇摇头说:“我一辈子没有抓过这么凶险又那么便宜的方子。”

服药后5小时,外甥精神大有起色,体温即恢复正常,手足亦稍温,日内排出臭软便二次,鼻水、冷汗均消失。这正如陆渊雷先生所说的:“少阴病,在治疗中,手足温、下利为正气恢复,抗病所生之代谢废物积于肠间者因以排除显为阴证回阳之机。”我知道表证已解,正气将复,连投三剂附子汤,第四天复诊时外甥已能自行下床嬉戏,大便、体温均转正常,唯稍怕冷,易疲劳,脸色仍白,脉细沉,舌尘较前稍红,血检为白细胞16.6×109L、中性粒细胞76%。继予附子汤7剂,药后则证情日趋进步,渐致复常。此证在我诊后的第11天血检才达正常,白细胞为9.8× 109L,中性粒细胞42%,嗜酸性白细胞也出现了。西医认为嗜酸性白细胞的出现,可能是警报解除的一个标志。这个病就这样治好了。《一针一方解伤寒》

论:沉细者,是为少阴脏寒,而脉数者,也是亡阳之象,此仍是水寒。这个脉数,外感伤寒,经阳内郁,经气不泄,也会有脉数。而脉沉细之数,也是内寒格阳,阳气不降之数。经气不泄之脉数,此有麻黄可以泄之,内寒格阳之沉细,此有附子细辛可以温之,都能治愈此脉数,此脉数理解,从外感与内伤,也为模凌两可之论。

外感之数好理解,解表则已。亡阳脉数之理,可以观李可老中医破格救心汤医案,有的患者,见阴寒水盛之脉迟,有的患者,见阳亡火飞之脉数或疾数,而他用的都是破格救心汤。黄师的脉数解,数之极,则为疾脉,疾数之脉,阳气绝根,浮空欲脱之象。此虽然只数不浮空,但此数者,也是沉细寒格之象。

小孩子感冒,其表失解,最多见此症。要么亡阳,要么阳实,亡阳则附子类,阳实则病脑炎。小儿脾胃虚弱,无脾胃之土缓,一病表实,就这么非病亡阳,即病阳实,非黑即白。皆因表郁,是病之来源。管好小儿保温,不要受寒,是杜绝小儿一切大病的根源。小儿肌肤腠理密致,表阳一病伤寒,寒性收缩,故表实而见诸象。

两可之象。

本案脉数,你如何理解?是理解为外感之数,还是理解为沉细内寒,格阳之数?这个算是争论题?中医正是这样的题太多,以致于中医内部纷争不断,然后就是各承家技,终使顺旧。微博网传,张文宏老师谈评价机制:“中医的评价机制,应该由中医人自已完成,这也是中医缺乏的。没有评价机制,不仅中西医打架,中医内部的纷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家的对话,如鸡同鸭讲,根本不在一个频道。”此话说的好,直指中医软肋,此与仲圣序言,各承家技,终使顺旧,其实是一个意思。中医没有评价机制,也如同在制造泡沫。没有评价机制,如何鉴定医疗事故,如何处理与中西的关系。遇到问题时,难道一句中医有五千年的历史,就是应付所有问题的理由吗?恰恰是评价体制的建立,需要系统清晰的理论,作为支撑。因为自身理论不系统,没有准绳,只能终使顺旧,所以这个评价体制,很难成型。

图片

20痘疹内陷——方舆輗医案

男孩,年甫五岁,病痘,初发,与葛根加大黄汤。自第三日放点,至第四日痘皆没,但欲寝,绝饮食,脉沉,热如除,宛然有少阴病状,因劝转他医,病家不听,强请治,于是潜心细诊,觉沉脉中神气犹存,乃作麻黄附子细辛汤服之。翌日,痘再透发,脉复,气力稍振,起胀灌脓,皆顺利,结痂而愈。因思此儿本无热毒,不过寻常之痘,以多用葛根加大黄汤,发汗过多,大便微溏,致有此变化,此皆余初年未熟之咎也。[《经方应用》1981:333]

按语:患儿痘初发,因误用葛根加大黄汤误汗误下,虚其阳气,以致邪毒内陷少阴而见欲睡、脉沉之象,且痘旋隐没,所好沉脉中神气犹存,阳虚未甚可知,故改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透邪,病获转病。仲景未言此方能治痘,然施于此等见证,其效如斯,所谓“有是证即用是药”是也。《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第四日痘皆没,是没(mei),还是陷没的没(mo),按(mo)理解。疹病用葛根汤,是对症的,加大黄就有误,所以疹陷。如果是大人,加点大黄,泻下腑热,或也没关系,然而小就不一样,脾胃弱,土薄无缓象,一加大黄,则易虚中。疹陷者,即为营卫内陷。太阳上篇开头,营卫外发则病愈,营卫内陷则病进,营卫陷败则人亡。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里而发表,则痘透发。

21皮肤瘙痒症

姚某,男,60岁,农民。因周身皮肤瘙痒两月余,于1931年1月3日邀余出诊。患者起病当天曾在山上松林打柴,劳累一天,出汗较多。回家后,当晚即觉全身皮肤瘙痒,未曾理会。3日后在当地卫生院诊治,西医诊断为“皮肤过敏”,用强的松、扑尔敏、盐酸氯丙嗪等治疗数天无效,瘙痒逐日加剧,其后到某地段医院用西药氯化钙注射液、氯化钙溴化钠注射液等静脉注射数日,仍无好转。此后,四处求医多人,先后服中药五十余剂,使用中药外洗二十余次,仍无明显好转,反增形寒肢冷,口淡不思饮食,精神萎靡。后由患者一亲友介绍,求余诊治。

诊时所见,患者上身赤膊,身披棉衣,旁置炭火两盆取暖,另有人为其瘙痒。周身皮肤暗红,满布搔抓伤痕,多处有血及黏液渗出,皮肤灼热,触之粘手,全身有腥臭气味,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弱。索检前医处方,多为清热、凉血、祛风之剂。余以为表里俱寒、风毒内郁之证,治拟温经散寒、祛风止痒,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生麻黄、炮附子、蝉蜕各10克,北细辛、升麻、生甘草各6克。每日1剂,连进3剂。

1月7日复诊:皮肤瘙痒大减,夜间已能安睡,精神好转,饮食增加,舌红少苔,脉细无力。守上方加当归15克,川芎10克。连服5剂,皮肤瘙痒消除,病告痊愈。随访3年,未见复发。(《新中医》1985年5期49页)

按:本案患者年老体迈,气血不足,阳气致衰,外感虫毒风邪,本应解毒祛风,而前医误用寒药,已成表里俱寒,麻黄附子细辛汤能温经散寒,养血祛风,故收效。《经方研习》

论:汗多则皮毛窍开,寒闭皮毛,营郁生风,风不外泄,则皮肤瘙痒。此时哪怕有一味麻黄发表,都能治愈。

图片

22周身无汗——曹安来医案

屈某,女,48岁。四季周身无汗不适8年余,先后求治多地,延医20余人不效。诊时,正值仲夏,天气炎热,周身无汗不适,欲求汗出则体快,神疲,怕风,面色少华,扪之体肤无汗。详询病史,知其二十余年前患风湿性关节炎,后又继发风湿性心脏病,经多方治疗症状得以控制。诊脉沉,舌淡红,苔白滑。此风湿袭表,寒湿入侵,内舍于心,久则及肾,肾阳折损,失温煦之能,无力鼓汗达表,致终年不得汗出。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透表;生麻黄12克,熟附片15克,细辛3克。药后3剂即见小汗,全身舒适,10剂药后汗出如常人。《当代医家论经方》

论:沉为内寒,疹为表病。怕风为恶寒,汗为卫气,不能外泄,麻黄泄其卫气,则汗出表解。沉则加附子细辛,发寒而不致成坏病。

23周身无汗

张某,男,13岁,1976年9月12日初诊。周身终年无汗已七年余。病起于初夏游泳感冒之后。得病后曾至各处求治无效。患者因无正常汗液分泌,在春秋两季尚可,而入冬则反致形体畏寒,入夏则体温无法发散,自觉烦热胸闷,不能活动,稍动则气急似喘,饮食尚好,二便正常。……舌边有细小紫点、苔薄,脉沉细略数。…

辨证:症得于外感之后,寒邪失表而留滞,腠理闭合、络脉痹阻,汗窍不通。法宜温经散寒,通窍宣络,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通窍活血汤之意。处方:制附子4.5克生麻黄3克细2.5克桃仁12克川芎9克赤芍6克路路通12克5剂。

9月20日二诊,药后皮肤干燥略减,似有汗意,余无他变。原方麻黄增至6克。5剂。

服药后,患者自述,周身已有微汗,能湿润皮肤,但无明显汗出,胸闷烦热等症已释大半。但因天气渐渐转凉,难以观察药效,嘱其来年继续诊治。

1977年7月17日三诊,气温渐热,症状如前.…舌质紫气已退净、色淡,苔薄白而润,脉象沉细而紫。良系络脉虽宜,寒邪久郁,阳伤而鼓动无力,姑拟内外合治,助阳撒邪,宜通腠理。处方,内服剂,制附子6克生麻黄6克细辛3克 香薷1.2克荆芥9克浮萍草9克川芎6克炙甘草3克.5剂。

熏洗剂,生麻黄3克 白芷3克 紫苏6克 浮萍草3克。煎汤滤过,倒入浴盆,让热气熏蒸周身(嘱以布单围复,仅露头、颈在外),至水不烫时洗浴,洗至水凉为度,每日熏洗一次。

7月24日四诊;患者欣告,上法用后,周身汗出如珠,身半以下较多,精神顿爽,脉已较缓。上法内服方附子、麻黄减至3克;薰洗方未变更。续用5剂。

后经多次随访,汗液分泌正常,活动后无任何自觉症状。《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论:肺主皮毛,皮毛窍闭,肺气内闭,不能外达皮毛,时令之阳,不能外蒸发散疏泄,所以闷急而喘急。这个有就用麻黄桂枝,发表寒,开其皮毛孔窍就行了。

五脏理论,肺主皮毛,六经理论,太阳为经,主一身皮毛。太阳经与五脏“肺”,皆主皮毛。同是皮毛窍闭,而病却从五脏理论与六经理论分而论之。又合而共见,此为皮毛病,核心的入门理论。

皮毛伤寒,则太阳经病,营卫病风寒、麻疹;皮毛窍闭,则肺脏病,咳嗽,哮喘、痰饮,结胸,肺痈等等。这就是经病与脏病的区别,同主皮毛,所以往往病证共见,所以很多的外感病,无论是太阳经病,还是肺脏病,只要麻黄一味药,开其孔窍则已。。。

胡希恕:少阴病以不发热为常,始得之病在表,脉亦不当沉。今反发热而脉沉,发热为邪在表,沉为寒饮在里,故以解表而兼温中逐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太阳篇谓“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故少阴病以不发热为常。脉沉主里有寒饮,本不宜发汗,今以始得之反发热,则表邪明显,故以两解表里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金贵》曰: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水在里者,热反外郁,此少阴病始得之所以反发热脉沉也。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兼逐饮也。

①反发热脉沉中间不当断句。反字贯彻发热脉沉两者。少阴病本虚,以不发热为常。病在表,脉当见浮,发热、脉沉均不寻常,故曰反。脉沉,当责里有水饮。反发热的原因有二:一是邪在表,其人抗病能力较强;二是里有水饮。此亦同表阳证邪在表、里有水饮者,单纯发汗不但表邪不去,且激动里饮而生变证,小青龙汤证即其例也。不管是表阳证,还是表阴证里有水饮者,必须解表逐饮同时实施。若是表阳证,先解表后逐饮,即有变证,尚容时调整方证。若表阴证,解表逐饮分步治之则不可轻视也,必须同治。盖虚寒之人里有水饮,并于里则转太阴病之下利也。

②得少阴病的人本来就虚(津虚血少),即使用发汗药解表,也得减轻麻黄的用量以小发其汗,且必加亢奋药。若里有水饮,必加逐饮药以两解表里。本方附子细辛正为此而设,故曰“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本条为少阴病兼里有水饮者,乃变治方剂,下条才是少阴病的正治方剂。

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一女性哮喘患者:

患者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闷,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便干,脉沉细,苔白根腻,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虫、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汤剂38剂不效。经胡老辨证为少阴表证夹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6g),诸症大减,又继续服药2月余,诸症消失,经追访3年未见复发。

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证的观点,是通过长期学习《伤寒论》及临床体验而得出的结论。《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注:白天困有可能理解因晚上咳喘睡不着故而白天瞌睡。晚上加重,这里是淤血,夜间属阴。这个属于少阴,怎么和小青龙的表证区分呢。这个要当面看神,这个神不好描述,精神萎靡。另外从过去用大柴胡加石膏看。按阳证治不行,可考虑从阴治。这个药用了2月,就像他医用了38剂也时间不短。

余国俊:至于其观舌之“诀窍”则是:凡舌质不现明显热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此与明代张介宾治病,凡无热象者便赏用温补药物,岂非如出一辙?

台湾的JT叔叔在聊少阴时,首先提到的就是刘渡舟,胡希恕。。。

卢崇汉: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

  作者:卢崇汉

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很有意思,它很简单,就三样药,我在临床上也常常用,都是经过化裁的,所以要承其法。

用来治疗阳虚受寒的发热。麻黄是辛温发汗的,它能够表散风寒,开宣肺气;附子,能够壮元阳,补命火,搜逐深陷的寒邪;细辛,能够走经窜络,入髓透骨,启闭开窍,既可以助麻黄表散风寒,开通上焦的清窍,又能够助附子温暖命门,拨动肾中机窍,甚至还具有宣肺、散寒、温通肾阳的功能,具有开窍、启闭的作用。所以对于寒邪困阻肾阳,阻滞了清窍所导致的一系列的病证,它都是有很好的效果,所以说这个方在临床上完全可以广泛的应用。四川有个范中林,也是我祖父的一个门生,我祖父主要是在临床指导他怎么样用麻黄附子细辛法,所以他一辈子就是以麻黄细辛附子法为主,他如果开30张处方,有25张处方都是麻黄附子细辛汤,所以范中林在临床上还是有所心得的。那么用这个方意,在具体的病案上,我就选了几个不常见的来说明,比如暴哑、暴聋、暴盲。

病案 暴哑

患者男性,56岁,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人,是个教师。这个人找我看病的时候,他就讲,发病是在一个月前,由于当地突然大雪,他当时又穿得少,受了寒。开始就是太阳病的一些症状,头痛很厉害,寒战、恶寒,当时就用了一点解热止痛片,用的量比较大,一般吃两片就可以了,他多吃了一片,吃了三片,吃了过后,出汗很多,头痛减轻了。但是到第二天,突然就说不出话来了,完全说不出来了。当时他很惊慌,就到当地医院去治疗,经过一个月时间的治疗,没一点好转。我见到这个人的时候,他完全没有办法说话,哑巴开口也可以有发音,他却一点音都发不出来,只能用笔写,这些信息都是通过笔写告诉我的。

那么他当时什么情况呢?他当时情况主要是颈项还有点强,头微微还有点痛,全身也有点痛,还微微有点恶寒,咽喉部也有点痛,吞咽时更明显,当时舌是淡红色,白润苔,脉沉紧。就这些信息,看起来蛮简单。由于他有受暴寒这个因,所以当时我就认为,这个病就是由于寒中太少两经而导致的暴哑,暴受大寒所致。治疗应该宣肺、温肾、健脾,应该扶阳,所以用麻黄附子细辛加生姜、炙甘草。你们看,附片、生姜、炙甘草,这个是四逆汤的架子,四逆汤是干姜,我这里把干姜易生姜就是四逆法、四逆意,但是它又有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意在里面。所以当时我的处方就是:附片75g,麻黄15g,辽细辛15g,炙甘草6g,生姜60g。附片要先煮,两小时过后,没有麻味了,才能使用。

这个药吃了一付过后,也就是一剂药,这个病人就有一些汗出来,出汗过后,头痛、项强、一身疼痛、恶寒等症状明显减轻了,最关键的是他的声音能够发出来了,能够发出一点,一个多月没有声音的人,有声音了。两付药过后,所有的恶寒也好,身痛也好,项强也好,头痛也好,都没有了,声音也完全恢复正常了,喉咙也不疼痛了。但是由于他这种长时间的折腾,他还感觉有点困乏,精神还不是很好,所以我就在原方的基础上去掉了麻黄、细辛,又加了桂枝30g,淫羊藿20g,炙甘草15g。这个方又吃了两付,一切都很好了,就从成都回阿坝去了,一共用了一个多礼拜时间。

我为什么要这样用呢?虽然这个病人是个很强壮的人,个子很高大,很愧悟,阿坝藏族自治州人,但是他毕竟56岁了,从生理角度上讲,阳气已经衰竭了,再加上突然受到寒的刺激,就导致寒邪由太阳直达少阴,更加上他过度发汗,几片解热止痛片,发汗过多,阳气更受到损伤,最终导致肺窍闭塞,发生声音暴哑。那么这个病,它的标虽然在肺,而它的病机的核心是什么呢?病机的核心是少阴经脉的内闭。所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意去处理这个病,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病案 暴聋

患者女性,30多岁,双耳突然听不见有一个多星期。她自己讲,一个多星期以前,当时是一月份,是成都最冷的时候,也就是零度、零下一、二度。因为就要过春节了,洗的东西很多,又停电了,洗衣机用不上,衣服又打湿了,只好手洗,整整洗了半天。这个时候水很冷,很刺骨,她坚持下来过后,当天下午就感觉不好了,出现恶寒、发热、耳鸣,这是明显的受了寒了。这个耳鸣,小的时候就如吹口哨一样,大的时候就像汽笛声一样,那是相当难受的。可是这种耳鸣还没有持续多久就没有了,但是听力也没有了,她什么都听不到了。自己和家人就很着急,到医院耳鼻喉科看,检查没有问题,但就是听不到,就是没有听力。又到神经科,治了一个多星期过后,没有一点好转。由于出现这个问题,她精神负担很重,引起睡不好,吃不好,精神也就更差了。

这个病人本身就很瘦弱,小巧玲珑的样子,精神也比较差,当时目光很黯淡,面色青灰,没有听力,我通过书写问她,她可以回答。那么她当时的表现就是微微有一点恶寒,有身痛,嘴唇发紫,舌质略略是绛的,苔白腻,脉沉紧。通过脉诊来看,她应该属于寒邪直中太少两经,所以我采用了温肾、宣肺、暖脾的思路,还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意,制附片90g,麻黄15g,辽细辛15g,炙甘草10g,生姜75g。在她第二次来看病的时候自己描述,刚刚吃了一付药就出汗,在出汗的过程中就觉得耳朵突然“嘭”的一声响,所有的声音都灌进来了,一下就听的见了。那么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服用两付过后,恶寒,一身痛这些症状也没有了,但是稍微还感觉到疲乏,这说明肺气已经通了,肾气逐渐也通了,但是脾肾的阳气还不足。所以又用附子理中法,吃了几付,这个病人好了,也就不到一个星期时间。这个病人我们还有联系,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十来年了。

那么这个病发病是在隆冬季节,遇大寒,本身身体就虚、就不足,所以这就是大寒袭虚,直中太少两经,使脾、肺、肾三脏的阳气受到伤伐,导致寒邪凝闭经隧,从而发为暴聋。就耳本身来讲呢,耳为肾窍,肾气如不能够上通到耳就有可能会导致耳聪的失常。这个病的核心病机是什么呢?仍然是寒凝窍闭,经气阻滞,所以仍然还是宗温通法,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病案 暴盲

这个病人是我在南京的时候医的。当时是元旦节游园活动,这个病人救落到玄武湖里的一个小孩,玄武湖湖面上有一层白白的薄冰,很冷,在这种状态下,就跳进去救人,这显然是一个见义勇为,舍身救童。当时南京的气温很低,接近零下四度,上岸后,虽然采取了一些保暖措施,可后面还是出问题了,他始终没有温暖过来,到了第二天早晨一起来,眼睛看不见了,连自己手指都看不见,仅仅存了一点光感,还出现了头痛,一身疼痛,微微恶寒。当然就到医院去进行检查了,眼科检查两个眼睛没有问题,不但从外观上,还是从眼底上看,都没有问题,甚至于做颅内检查。也没有问题。在医院里住了一段时间,也采取了一些治疗手段,结果没有用,后来又用中药补肾填精的方法来治疗,结果也没有什么效果,还是看不见。三个多礼拜过后,通过人介绍,找到了我。

我在南京的那个时候,还是学生。我先当了十年的医生,又去做了几年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也在南京看病。那么我看的时候,这个病人精神比较差,他原来身体很好,就是这个眼睛看不到以后,折腾了二十多天以后,觉得身体垮了,精神上也有一点因素,毕竟才四十岁多一点点,面色青白相间,总感觉一身不灵活,有一种紧锁感,两个眼睛只有光感,看不见,舌是淡润的,苔是白腻的,脉沉细而紧。那么根据他的这种情况,我分析,他同样还是由于寒直中了少阴,直中太少,才出现了这种暴盲证。那么治疗仍然还是温阳扶阳,宣肺,所以仍然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意,加炙草、生姜,又有四逆意,又有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意。整个方子附片90g,麻黄15g,辽细辛15g,炙甘草10g,生姜95g。一付过后,有汗了,虽然不多,但是这个汗一出,他全身的紧锁感没有了,一下就轻松了,一身也没有疼痛感了,两个眼睛光感增强了。又再吃两付过后,能够看到手指了,能够在一米以内看到人了。接着在这个法的基础上,连续用了五付以后,整个恢复正常了,眼睛看得见了,精神状态也正常了。

那么这个病人同样也是因为严冬入水,突然受到大寒的损伤,寒邪直中,伤伐肾阳,闭阻肾气。因为肾是元气之根,它能够藏五脏六腑之精,肾气一旦闭阻,就会导致元气不能正常的通达,五脏六腑之精气也就不能正常的上输到目而为之精,所以他的视力就可能会出问题,就会发生严重的障碍。作为他来讲,是达到了极点,完全盲了,无所见了。那么这个病的核心是什么呢?它的核心同样还是寒凝窍闭,所以守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意就能够解决。如果我们见到这样的病人,只是从精血考虑,去使用一些滋腻填精的药,可能反而会导致气机的闭阻,反而会使其病情加重。

那么这几例,失音、失聪、失明,都是突发性的,不是因为精血的亏少、窍失所养才导致的,而是由于邪阻气逆窍闭导致的,所以它是属实的,而精血亏少导致的窍失所养应该属虚,虚往往发病比较缓慢,实证是来得很急。那么这几例就来得很急,是实。一般来讲,对于失音,手太阴肺经循喉,音声之气也在喉,而喉也是肺的门户,肺又是主气的,它又是音声之源,所以暴哑往往是由于六淫犯肺,导致了肺失宣发,所以可以通过开肺气的方法来解决。对于失聪,因为足少阳胆经是循耳后,入耳中,出耳前,那么对于这种失聪来讲,一般也是责之于六淫邪气的闭阻,也就是因为胆经邪气的阻塞所导致的,在临床上可以用清利、疏通少阳的一系列方法来进行治疗。对于失明,肝开窍于目,足厥阴肝经是上连目系,所以暴盲往往是由于肝经火郁、气逆、血闭、血瘀造成,那么这种情况下,采用疏肝、清肝的治疗法则。这些都是一般性的,被大家都认可的,并且被很多医者都接受了的。这些办法对一般的清窍闭阻,应该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像这种大寒所致的病人,往往就不容易取效。

所以我举的这几个例子,就是为了说明怎样去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法。这是从什么角度上思考的呢?实际上是从肾这个角度上去思考的。因为从肾这个角度上来看,肾藏五脏六腑之精,而五脏六腑之精都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肾又开窍于耳,肾的经脉又能够贯膈入肺循喉咙到舌根,跟发音,跟听力,跟视力,都有密切的关系。加上这几个病例都有一个共同的前因,就是由于受寒,大寒,寒是阴邪,它最能够损伤我们机体的阳气。而大寒、重寒一旦侵袭人体,往往就会长趋直入,直中三阴,一旦伤及太阴,就会出现吐,出现泻,伤及厥阴就会导致挛痹、寒疝,伤及少阴就会出现失音、失聪、失明,也就是会出现暴聋、暴盲、暴哑。所以从这几者来看,它们都是有前因的,都是导致了经气的收引凝固,闭阻了关窍而发病。所以它们都属于寒邪直中少阴,上滞窍道、下闭肾元,伤伐肾阳的病机。

所以我在临床上提出用麻黄附子细辛的这个意来进行治疗,它实际上也是涉及到了姜桂附,也是在阳主阴从的思想指导下去考虑。我当时想,小剂量会不会有效果?后来我还是试了一下,又遇到一个暴哑病人,我就用了小剂量,想试试小剂量能不能有用,附片用了15g,细辛用了6g,麻黄用了10g,生姜用了15g,炙甘草用了5g。症状基本上是一样的,用了药后没有效,一付没效,两付没效,三付还是没效。于是就在这个基础上,附片量加大,加到90g,辽细辛20g,麻黄20g,生姜90g,炙甘草10g。结果就一付下去,一下就好了,声音就出来了。为什么前三付没有用?大家可以思索,但我不是鼓励大家去这样大剂量的用。附片一定要是好附片,一定要煎煮两小时,一定要去掉麻味,去掉毒性。

有人提问,他说以前喜欢用大剂量附子治疗疑难杂症,但现在不敢用了,因为所谓的医疗安全、医学鉴定、司法鉴定等约束住附子的应用,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因为超出《药典》规定的使用剂量,就将败诉赔偿。那么他问这种情况我有没有遇到过,如何对待这种情况。

我临床四十多年,一生也用了很多附子,也就是前几年吧,我对附子有了警觉,附子制作不正常了,不是遵照传统的制作方法了,现在的附子制作很不科学,真正附子中毒的没有,真正乌头碱中毒的没有,实际上胆巴水中毒的现象倒是频频地出现。为什么这样讲?现在制作附子,就是把附子从地里采收过后,进行清洗,切片,泡胆巴水,然后接着煮。并不是不能煮,要煮,但是制作商就害怕出问题,如果出了问题,饮片公司,制药公司都有责任,于是他们就长时间地煮,本来应该煮1、2个小时的,他就煮4、5个小时。那么在泡了胆巴水的情况下煮4、5个小时后,乌头碱分解了,乌头碱少了,附子再拿回去煎煮,药效就减弱了,所以有人提倡附子不需要煎煮2个小时,半个小时就可以了,提前半小时煮就行了。我前几年有一段时间试过附子熬半个小时,嚼一片,不麻口,没有任何感觉,没有问题。那么为什么熬这么短的时间就已经没有了附子药性的这种感觉呢?就是在制作的过程中,长时间的浸泡,长时间的煎煮,胆巴汁浸渍到附子里面,所以附子里面胆巴的味道很重,这影响了药物本身的疗效,同时还会出现很多不应该出现的症状,比如很多人提出来,用附子后导致腹泻。附子是温阳药呀,大温坎水,大温肾阳,振奋脾阳,怎么会拉肚子呢?但是有些病人就是拉,为什么?一检查,就是胆巴汁过重,苦寒伤阳。本身是扶阳药,最后却变成伤阳药。

对于大剂量运用的问题,我一直把握得很紧。比如说,我们成都有几个大的药房,一个是中医药大学的药房,一个是市面上的北京同仁堂、四川德仁堂,再一个就是我们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国医堂,他们的附片我都要尝。只要附片质量不好,我就不用,绝对不用。那么不用了是不是就不能解决问题呢?昨天晚上我还和刘力红谈这个问题,附片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办?如果没有附片,这个问题又怎么办?所以,第一次刘力红来跟我看病,看了四十几个病人,四十几张处方,没有一张处方用附片。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呢?因为当时药房的附片不能用,我就不用附片,那么就用桂枝法,这四十几张处方就是用桂枝,桂枝法也能解决很多问题呀!如果你作为一个经方家,能把桂枝汤用活了,可以说能治疗90%以上的病。当然,这个要用活,不只是桂枝汤那几样药,那就需要你守其意而变其法,并且这些法并不局限于仲景《伤寒论》里面提出来的那二十几个法,这个扩展太大了!一样药两样药的变动,法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称其为“抽爻换象”,一出一入都是法,一个桂枝法的变异可以有几百种。所以我就形容,这就像买彩票一样,就这几个数字,你来填,要是全部填中了就得到一等奖,那不容易。那么桂枝法同样也是,就那一样药的差别,治疗的病都不一样了,当然这一点就要看我们深入得透不透。所以,我一遇到附子质量不对,我就舍弃,比如说上个星期我们中医药大学的附子根本不能用,我就让他们赶快去退货,这个附子完全是废品,虽然看起来一袋一袋包装得很好,但是吃一片尝尝,一进嘴巴就马上吐出来,简直不能入口,所以一定要换。那如果一定要用怎么办?像这些附片可以浸泡,如果病人已经有了这个附片,又需要附片,就拿水浸泡1、2个小时,用流水或自来水冲一段时间过后,再尝一尝,如果咸苦涩的味道基本上没有了,再拿来煎煮。在这种情况下,附片本身的药用价值没有丢,但就是很麻烦。

再一个就是在用量上,没有人保护你,我们国家目前的法律没有这种保护,只有自己保护自己。我国的药典对附子的用量有一个标准,像我举的例子,就远远超出了这个标准,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办?这关键就是你能不能把握住让它不出问题。可以说,我们家几代人,从我祖父到我伯父、到我,如果开出的附子按一年15吨来计算,这一百多年来用了多少?没有出现一例附子中毒的病人,真正的乌头碱中毒没有一例。所以对附子的剂量问题,要用它,就一定要能驾驭得住它。再一个是我刚才谈到的附子的质量,医院一定要有正确的进货渠道,首先作为采购人员,一定要尝一尝附子,质量好才能进货,这样才不会出问题。如果病人一旦出了问题,怎么办?按照我们的经验,可以用一些解药,就是甘草、绿豆、蜂蜜,熬成水喝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但这只是针对乌头碱的中毒,它们有一定的作用,如果胆巴水的中毒,它们没有作用,或者说没有很好的作用。所以现在一定要谨慎地去使用,既要大胆,也要谨慎,这个问题我就介绍到这里。。。

喻嘉言医案

治金鉴,春月病温,误治二旬,酿成极重死症,壮热不退,谵语无伦,皮肤枯涩,胸膛板结,舌卷唇焦,身倦足冷,二便略通,半渴不渴,面上一团黑滞,求救于余。余曰:此证与两感伤寒无异,但两感证日传二经,三日传经已尽即死,不死者,又三日再传,一周定死矣。此春温证不传经,故虽邪气留连不退,亦必多延几日,待阳气竭绝乃死。观其阴证阳证,两下混在一起,治阳则碍阴,治阴则碍阳,与两感证之病情符合。于是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两解其在表里阴阳之邪,果然皮间汗透,而热全清。再行附子泻心汤,两解其在里阴阳之邪,果然胸前柔活,人事明了,诸症俱退,次日即思粥,以后竟不需药,只此二剂而起一生于九死。

2.吴佩衡医案

张某,42岁。肾气素亏,于返家途中,时值阴雨,感冒风寒而病。初起即身热恶寒,头痛体痛,沉迷嗜卧(即少阴病但欲寐之证也),兼见渴喜热饮不多,脉沉细而紧,舌苔白滑,质挟青紫。由于肾气素亏,坎阳内弱,无力卫外固表以抵抗客邪,以至寒风乘虚直中少阴,阻塞真阳运行之机,而成是证。以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扶正祛邪,黑附片30克,麻黄10克(先煮数沸,去沫),北细辛6克,桂尖13克。服上方1剂即汗,身热已退,惟觉头晕咳嗽,神怯。表邪虽解,肺寒尚未肃清,阳气尚虚,以四逆合二陈加细辛、五味子,温阳祛寒,黑附片50克,干姜26克,甘草10克,广皮10克,法夏13克,茯苓13克,北细辛4克,五味子2克。1剂尽,咳嗽立止,食量增加,精神恢复,病遂痊愈。

3.陈亦人医案

某妇,32岁,于某日晨突感左肢不遂,言语蹇涩,起病迄今已50余日,根据面色苍白、流涎肢冷、左肢不遂、口不能张、舌不能伸、欲语无声、饮水即呛、舌淡苔白滑、脉沉微细,断为寒邪直中少阴,阳虚失展,寒痰阻络,治以温经通阳,化痰和络,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炙麻黄6克,熟附片6克,北细辛3克,制半夏10克,白芥子6克,桂枝10克,九节菖蒲6克,全蝎3克。服3剂,四肢回温,流涎减少,左肢略能活动,但饮水仍呛,前方加制南星6克,续服5剂,饮水不呛,能扶杖行走,能讲话,尚欠清楚,舌萎无力,不能咀嚼,再于前方去南星、全蝎,加入补肾之熟地、仙灵脾、巴戟天、骨碎补,连服15剂,全部恢复正常。。。

1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区别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原文】

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组成】

麻黄6g 附子6g 细辛6g

麻黄6g 附子6g 炙甘草6g

【煎服方法】

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温服。

【功效主治】

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症见发热、恶寒、无汗、脉沉者。

【禁忌】

1.口干、口苦,思饮、喜冷者,忌之。

2.自汗出者,忌之。

【类方】

桂枝加附子汤:同为太阳少阴同病治方。不同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表实里虚,而桂枝加附子汤证表里倶虚,故一者无汗,一者自汗。

【临床运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运用:

1.治头痛连脑者。(《医贯》)

2. 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涎上溢,脉多沉紧,或数疾无伦,属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张氏医通》)

2. 治肾脏发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又治寒邪犯脑齿,致脑齿痛,宜急用之,缓则不救。(《证治准绳》)

3. 失音。寒邪外袭,初见寒热咽痛,继则声嘶失音,咽微红不肿,舌质淡,脉沉细,二剂而愈。(《经方应用》)

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症见心悸、胸闷、胸痛、头晕、头痛、昏厥、乏力、畏冷、健忘、脉迟者。(《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5:32)

5. 脑垂体微腺瘤;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脑垂体侏儒症;脑垂体消瘦综合征。(《当代医家论经方》)

7.阳虚癃闭。(《新中医》1977;增2:7)

8.手足厥,但欲寐,全是少阴寒证,宜麻黄细辛附子汤,而于水肿一症尤宜。(《经方实验录》)

9.附子、细辛为温性振奋药,能振兴细胞机能,促生体温,并有镇痛作用。运用于衰弱患者之感冒、老年性肺炎、衰老者慢性支气管炎,痰喘咳嗽,有畏风恶寒,身体痛或头痛者。(《古方临床之运用》)

10.治乳腺炎。(《云南中医杂志》1982;1:56)

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

1.水之为病,其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2.治风湿水疾,身体面目肿,不仁而重;皮水用之良。(《千金翼》) .:

3.肺源性心脏病。(《江西医药》1963;7:17)

4.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江西中医药》1980;4::29)

5.但欲寐。兼身无热,脉细无力。(《经方实验录》)

6.遗尿。伴面色淡黄,微浮肿,舌淡苔薄白,脉濡缓,五剂愈。(《四川中医》1987;5:23)

【浅议】

两方皆温阳解表,为治太阳少阴两感证之方,临床使用以恶寒,无汗,不喜冷,脉沉细或沉迟为目标。初发者,宜麻黄细辛附子汤;得之二三日,较轻缓者,宜麻黄附子甘草汤。

本证病机为肾阳素虚,复感风寒,即太阳少阴两感证,实则外感内伤同病、外感轻而内伤重也。言太阳病者,以具有恶寒发热,寒重热轻,头痛骨楚,无汗咳喘,鼻塞涕清;谓少阴病者,表现面色苍白或淡暗,憔悴无华,精神萎靡,但欲寐,言语低微,背恶寒,手足不温,身蜷腰酸,体重水肿,小便清长,口不渴,不思冷,舌体胖、质淡润、苔薄白,脉沉细,或迟缓,或结,或浮而无力,或两尺独弱也。多见于小儿、老人、久病、产后、经后、房后、遗精后,或有过用寒凉、抗生素、激素之病史,且病程绵长,不易痊愈。本方温阳解表,取麻黄辛温发散,以解太阳之邪,附子温少阴之阳。二者相伍,则阳气可充、寒邪可散。

“始得之”,“得之二三日”,为仲圣按日辨证之示例,亦系使用二方之区别。盖始得之,病势较急,正气相对不虚,或有头痛、身痛。麻黄细辛附子汤方无补药,可知偏于祛邪镇痛而不偏扶正。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正气较虚而病情较缓,虽无明显虚象,然病已二三日,尤在泾谓:“寒邪不可不发,而阴病又不可过发。”故甘草易细辛,则发散力减轻,而且正气无伤。虚象明显者,可据证加人参、熟地、当归等补益之品。总之,本证虽云少阴里虚,然尚未至吐利清谷、肢厥脉微之阳气衰竭,故不须四逆汤救里,而宜本方表里同治。

【病案】

1. 扁桃体炎

陈某,女,60岁,海口市人,2005年12月5日初诊。扁桃体经常发炎,已逾十年。口服、注射多种抗生素,更加强的松或地塞米松,逶延旬日似愈,然未几依然。中药银翘解毒丸、牛黄上清丸等亦屡试不验。近又疼痛月余,服罗红霉素、Vc银翘片一无反响,遂登门求服中药。

望其面色晦黯,山根横纹甚显,双目凹陷,浑浊少神,佝偻其身,蹒跚其步,龙钟颇甚。咽峡不焮,双侧乳蛾略大。舌质淡,苔薄白微腻。询知咽痛彻颈,恶寒无汗,不发热,头痛,咳嗽无痰,夜间尤甚。纳谷无味,口不干、不苦。大便不畅,着凉即泄泻。神疲乏力,腰足酸软。诊得脉象沉细,腹软无压痛。

审脉度证,太阳少阴两感证已尽显无遗,表里皆寒诸症,一如霜叶萧森,寒风冷云。病至于此,应需温阳益气,发散寒邪,方可别有洞天。若以炎为火上之火,再投寒凉,叵测之证,恐将至焉。遵尤在泾“少阴咽痛,甘不能缓者,必以辛散之;寒不能除者,必以温发之”之说,拟:

麻黄6g 附子10g 炙甘草6g 细辛6g 杏仁10g 党参10g 二剂

12月7日二诊:药后微汗出,咽痛止,头微痛,畏寒大减,夜仍咳嗽,舌脉如前,守方二剂。

12月11日三诊:畏寒不再,诸症均失,精神大好。求索根治之方,嘱服金匮肾气丸2〜3月。

按:阳气不足,由来已久,致寒邪羁伏,频频相顾,故用附子温固少阴,麻黄启散太阳,甘草健脾益中。复以头痛,咳嗽,阳气久虚,加入细辛、杏仁、党参,帆随风转,药因症施,方证相投,幸如所料。《伤寒论》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以得之二三日为别。本案病已月余,应麻黄附子甘草汤以治,因并见头痛,故将细辛一并投之。乙酉冬,余居琼疗养,左右知业医,求为之治,后相互介绍,诊者日众。经观察,多有畏寒、便溏(本地呼烂)、不思饮,舌质淡白,脉象沉细等阳虚证候。何也?余以为海南气温高,“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致阳气虚。再者,海南人至冬赤脚行者有之,以其不知寒从足下生也。盖足之三阳皆终于足,长期脚履寒凉,阳气焉能不伤?《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阳气岂可不加珍护?奉告诸君,常食姜,暖益足,养阳之法也。

2. 过敏性鼻炎

车某,8岁。两岁始鼻塞、喷嚏,变天尤甚,经常感冒,几家医院皆谓过敏性鼻炎,免疫功能低下,杂治不愈已六载矣。2005年12月18日初诊:鼻塞,涕清稀色黄,晨起喷嚏多,不发热,不恶寒,纳可,不思饮,大便日一行,常尿床,夜卧磨牙。舌尖红,苔薄白,有剥脱,脉沉细。

审证察脉,此风热蕴肺,气阴不足证也。询知患儿出生之年,火运太过,少阳司天,厥阴在泉,主客气皆为少阳相火,禀赋火热为主,结合舌红涕黄,治当宣解为宜。拟:

麻黄6g 杏仁6g 石膏15g 甘草4.5g 蝉衣6g 辛夷4.5g 三剂

二诊:鼻塞不解,舌脉同前,守方三剂。

三诊:鼻仍塞,涕清如水,咳嗽无痰,卧则咳甚,不恶寒发热,纳可,不思饮,大便溏,日一行,舌淡红,剥苔,脉右浮细。风邪在肺,治当宣散。宣散之法,有辛凉辛温之异,连用6剂,症不见轻,反有增重之感。窃思,病分寒热,非此即彼。且测发病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由是变辛凉为辛温,拟:

麻黄6g 附子6g 甘草6g 杏仁10g 生姜6片 一剂

四诊:药后微汗出,鼻窍通,咳嗽大减,苔脉如故,原方再进一剂。

五诊:咳嗽止,大便成形。舌苔剥,脉沉细略数,为气阴两虚证,即西医所谓之免疫功能低下也。续下之治,当气阴双补,拟麦门冬汤加减:

麦冬10g 党参10g 甘草6g 乌梅10g 石斛10g 黄芪10g 苏子10g 粳米10g 红枣5枚 五剂

按:《素问·六节脏象论》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五常政大论》云:“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初,执著于出生禀赋,火运之年,三少阳相火主令,及舌红涕黄,择辛凉以治,六剂不效,始测发病之年,方知太阳寒水外袭。改弦更张,果然中鹄。可见,诊治须遵“气之动变,固不常在”,方可应对“神用无方”。

3. 咳嗽

张某,女,73岁,哈尔滨人。着凉咳嗽多年,冬日益甚。背膂如扇,故穿厚棉背心以御寒。今至海口,虽较东北温暖甚,然亦有低温之日,是以咳嗽依然,于2005年12月26日随其侄来诊。

咳嗽月余,痰甚少,不发热,无汗出,背畏寒,四末不温,神疲气怯,口中和,胃纳尚可,大便二日一行。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年老体弱,钟漏欲歇。阳气不足,难以统营卫、肥腠理、卫外以固,娇脏是以受邪而咳,故温阳散寒乃为正治之法。麻黄附子甘草汤为太阳少阴两感证之治方,本案虽无太阳证,然阳虚肺寒无疑。拟:

麻黄10g 附子6g  甘草6g 杏仁15g 五味子6g 二剂

二诊:一剂咳减,二剂已。阳虚气弱,非一时可复,嘱服金匮肾气丸二至三月。

4. 太阳少阴两感证

张某,女,42岁,市政府干部。戴节育环后月经过多,初颇忽视,之后腰脊酸痛,眩晕头痛,小便频数,咳则遗尿等肾虚证状接踵而至。取环后,除经量减少外,其余诸症并未消失。常找余诊治,服滋补脾肾之品,症状多可减轻。今时近立冬,气温下降,彼外出感寒,归来即恶寒不已,时欲添加衣被,不汗出,不发热,鼻塞,流清涕,吸入冷空气后眼泪如泉,口干不欲饮,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沉细。

观其脉症,知其少阴虚弱,真阳不足,复为风寒所袭。不温其阳,何以作汗?汗不得出,邪何以解?拟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子10g 麻黄6g 细辛6g —剂

二诊:药后微汗出,诸症解。嘱服归脾丸、金匮肾气丸以增机体抗疫能力。

5.恶寒

刘某,女,29岁,忻县预制厂化验员。阑尾手术后,身体恢复较差,精神一直不佳。胃纳不振,经常泄泻。近又外感风寒十余日,虽未至卧床,然神疲无力,恶寒咳嗽始终未止。服抗病毒、抗菌、解热镇痛药均不见好,遂求服中药。

恶寒无汗,鼻塞咳嗽,痰涎清稀不爽,为太阳风寒袭表之象,然脉不浮反沉细,身不热,手足凉,口干不欲饮,皆一派阳虚证状。由是观之,乃太阳少阴两感证也。当温阳解表以治。拟仲圣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味:

麻黄6g 附子6g 甘草6g 杏仁10g —剂

二诊:药后周身汗出,诸症随失,拟归脾丸善后之。

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区别

少阴兼太阳证的治疗,要根据少阴阳虚的程度,确定表里先后的治则。若以阳虚为急,虽有表证亦当用四逆汤救里,待阳气恢复后方可解表。否则即有亡阳之变;若少阴阳虚不甚严重,先温里则助其邪,先解表则伤其阳,当采取温经散邪、表里同治之法。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之类。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都是阳虚外感而致的少阴兼太阳证,即太少两感证。但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程尚短,阳气虽虚而不甚,以风寒外束的表证为急。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二便正常,脉沉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解表。方以附子温经助阳,麻黄宣散外邪,细辛既助附子温里,又助麻黄解表。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的表证轻而缓,以阳虚偏重。主要见恶寒,手足不温,无汗,二便如常,并有轻度发热,脉沉。因此,用麻黄附子甘草汤益气温经扶阳、微发其汗,取附子、甘草温阳益气,配麻黄解表。。。

《皇汉医学》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之注释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伤寒论》)

  【注】

  少阴病者,谓脉微细,但欲寐,且有恶寒、蜷卧、小便清利等证。里证者,与阳证之里证,即阳明证全异。阴证之里证,谓有吐利清谷等之候。本条与次条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条均论阴证兼表证之治法,即禀赋薄弱或后天有缺陷者,若患中风或伤寒时不如强壮者之呈太阳、少阳、阳明证,而直发为少阴之症状。初期二三日间,无阴证之里证,即吐利清谷之症状,而现阴证之表证,即微发热、恶寒等之证候,故于发表药之麻黄中加入治阴证药之附子或附子、细辛,如本方或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之以微发汗而治其表证也。所谓微发其汗者,因阴证宜禁汗吐下,然今有表证,故不得已而发表,是发汗不宜令其过度之意也。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甘草汤。浮者,宜杏子汤。(《金匮要略》)

  【注】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金鉴》云:『“气水”之“气”字,当为“风”字。』若无水虚胀者,为风水,发其汗即已。按风水脉沉者,宜此方汗之,当参看防己黄耆汤条。又按《金匮小注》未见杏子汤,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子炳以为未妥,谓为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试于事实,子炳为优。」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甘草麻黄汤证之恶寒或身微痛者。」

  由此二说,可知本条之意矣。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甘草各14.5克,附子7克。

  上细锉,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注释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伤寒论》)

  【注】

  少阴病始得之者,初病脉微细而有欲寐之情况,开始即病阴证之谓也。少阴病普通不发热,今反发热。又阳证之发热,脉必浮,今亦反之发热而脉沉。是证与脉反于常规,故云反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细辛各14.5克,附子7克。

  上细锉,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先辈之论说治验

  《医经会解》本方条曰:「若少阴证,脉沉,但欲寐,始得之,发热肢厥,无汗者,为表病里和,当用此方以缓汗之。」

  《张氏医通》曰:「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有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数疾无伦,是大寒犯肾也,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之不急迫而有痰饮之变者。」

  《方舆輗》曰:「余壮年时治一患者,年甫五岁,病痘初发,与葛根加大黄汤,自第三日放点,至第四日而痘皆没,但欲寐,绝饮食,脉沉,热除,宛然少阴之病状也。因劝转就他医,病家不听,强请治之。再潜心细诊,沉脉之中犹觉神存,乃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翌日,痘再透发,脉复,气力稍增,由是起胀贯脓,顺候也,结痂而愈。惟此儿无热毒,为寻常之痘耳,因多用葛根加大黄汤,使发汗过多,大便微溏,故有此变。此是余初年未熟之咎也,然幸儿未夭折,得免其父母之讥谴,亦大幸矣。」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解少阴之表热。一老人咳嗽吐痰,午后背脊洒淅恶寒后,微似发汗不止。一医以为阳虚之恶寒,与医王汤,无效,服此方五帖而愈。」

  求真按:「余亦曾治老人之支气管炎,用本方即得效矣。」。。。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麻黄附子汤方证比较

《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证主治太少两感证。太少两感证既可有脉沉、欲寐、四肢不温的少阴阳虚见证,也可有恶寒、发热的太阳表证。麻黄附子细辛汤用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温少阴之里,扶植命门之真阳;细辛性热味辛,通彻表里,走表助麻黄发汗,走里助附子散寒。三药合用,是在温经助阳之中微微发汗,以散寒邪,又在发表祛寒之间维护阳气,以温少阴。

《伤寒论》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条亦属太少两感证,当与上条鉴别。“二三日无证” 是本证的辨证要点,因少阴病多为里阳虚衰,表证期往往很短暂,迅即阳虚寒化而出现典型的少阴里虚寒证。现得之二三日,尚未见厥利等里虚寒证。一者说明邪虽在表,但表邪已衰;一者说明里虚不甚,故未传变。本证较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更为轻浅,因此微发其汗即可。

以上两条,俱当无汗,因除非亡阳,阴证一般不会汗出。302 条也当有“反发热”。“二三日”后,是表证即将消失,里证将要出现之时,故文中特指“无里证”。以“微发汗” 知,发热只是“身微热”而已。

麻黄附子甘草汤即麻黄细辛附子汤减去细辛,加炙甘草而成。因表邪更轻,故不需细辛外通内助;用炙甘草之甘缓以达微微发汗之目的。

《经方实验录》曾记载了一医案,医案中五岁男童少阴病治疗痊愈后,复感风寒后,复发嗜寐之恙,脉转微细,又再现少阴病象,以麻黄附子甘草汤轻剂与之,四日而愈。可见麻黄附子甘草汤对于太少两感证之轻症有效。

麻黄附子汤是将麻黄附子甘草汤中的麻黄由二两改为三两,另名“麻黄附子汤”(《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主治水气病脉沉小属少阴者。方中用麻黄宣肺、发汗、利水,宣肺可复肺气宣降之常态;发汗可使水气从毛窍而外泄;利尿可使水湿从小便而迅走。附子温肾阳以助气化,甘草调和诸药。三药相伍,既能调理肺肾之功能,又可排泄体内之积水,对肾阳不足之水肿病,投之每有效验。可见麻黄附子汤和前两者不同,主治少阴阳虚水泛,麻黄虽有解表之效,在此处应用不在解表,而在于发汗、利水,以解水气病。

可见,麻黄附子细辛汤病重势急,外寒与里寒均较重,故以麻、附配细辛,助阳发汗,使表里之邪速解;麻黄附子甘草汤病轻势缓,故用麻、附配甘草,助阳益气而微发汗,使表里之邪缓缓而解;麻黄附子汤,重用麻黄宣肺、发汗、利水,附子温肾阳以助气化,以解少阴水泛。

赖海标按: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麻黄附子汤均是治疗太阳少阴合病之方,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为少阴阳虚于内,太阳寒郁于外;麻黄附子汤证则是少阴阳虚于内,寒水泛滥于表。相同点是少阴阳虚,命门火衰。不同点是,前者为无形之寒气郁于外,后者是有形之寒水泛于表。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病性相同,只是轻重缓急之别。

麻黄、附子、细辛、甘草四味药中,麻黄、附子、细辛为动药,走而不守,动窜不居;甘草为静药,守而不走,益胃生津。麻黄发散阳气,附子既温阳又通阳,细辛沟通太阳和少阴,通彻表里,引阴出阳,因此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适合于阳虚寒凝之重证、急证。甘草甘缓守中,使麻黄、附子药力和缓而持久,因此麻黄附子甘草汤适合于阳虚寒凝之轻证、缓证。麻黄附子汤温阳发汗,治阳虚水泛之“一身悉肿”。麻黄剂量由二两加至三两,挣脱附子的“地心引力”而开“鬼门”,发汗利水以消肿。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麻黄附子汤两方虽药味相同,但后者麻黄加量后,其治疗重点则由祛太阳“无形之寒气”,改为散太阳“有形之寒水”,个中差异,值得玩味。。。

2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区别

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麻黃附子細辛湯症

初診 : 女,1959年生,月經有六個月沒來,失眠,乳頭極痛,後項痛,下背痛,雙腳指尖痛且冷, 過重,想減肥。

問診 : 睡眠品質差,大便時好時壞,小便中黃,下背痛在第十五,六椎處,後項痛在手太陽經上,體力很差,白天無精打採,胃口很強,手腳冰冷。

脈診 : 細小無力,, 沈, 屬於少陰症。

診斷 : 脈細無力,白天疲勞,無體力, 從此二症就可以得知,病人是得到少陰症, 其他症狀只是附帶的,並非主要症狀,經方講究的是同症同治,因此給於麻黃附子細辛湯,方中的麻黃對一般中醫與西醫來說是提神藥物,所以如果病人有失眠時,,都不會給病人服用的,但是只要症狀相同,我們就用它,不必顧忌,我已經使用麻黃治療過許多得到失眠的病人,這些人反而因為吃了麻黃後睡眠品質因而恢復,所以不用擔心使用麻黃。

下背痛在督脈上肩痛在手太陽經上,針灸就可以了,我選用後溪,申脈,委中,腰腿點奇穴,至於腳指尖痛,這是附子症,病人服下湯劑後就會好轉的,不需要針灸。

一.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原文】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脉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301)

【提要】  少阴病兼表证的证治。

【分析】  少阴病,属里虚寒证,应以无热恶寒为主,本不应发热,今始得病即出现发热,故谓之“反发热”,乃少阴阳虚复感外邪所致。因证兼太阳之表,故除发热外,当有无汗恶寒、头痛等症。然则太阳病发热,其脉当浮,今脉不浮而沉,知非纯为太阳表证,因沉脉主里,为少阴虚寒之征象。脉证合参,是证当属少阴阳虚兼太阳表证,这种表里同病,亦有称为太少两感证者,但与《素问·热论》所载之“两感”证,病情不同,不可混淆。

表里同病,当视表里轻重缓急之不同而确定先表后里、先里后表,或表里同治等不同治法。本证脉沉,乃少阴阳虚之脉,然无下利清谷、手足厥冷之象,犹且“反发热”,知阳虚而不甚,而太阳表证明显,故当表里同治,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第92条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该证有发热头痛等表证,亦有脉沉之少阴里脉,与本证证候相似,何以一用四逆汤,一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盖二者虽皆属太阳少阴表里同病,然表里轻重却大不相同。第92条“发热、头痛、脉反沉”,其后有“若不差”三字,说明已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而病仍不见缓解,必是少阴阳虚为重为急,故治法应以救里为先,而投四逆汤,得阳复之后,再议其余。可见92条之所用四逆汤治里者,乃用于“若不差”之后,而本条少阴太阳同病,尚在“始得之”时,取表里同治之义,已述于前,宜彼此互参。

此外,本条之发热与阴盛格阳之发热亦不相同。本条发热,与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并见;阴盛格阳之发热,伴见手足厥逆、身反不恶寒,或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因知二者之轻重,以及兼表与否,仍可明晰辨别。

【选注】  尤在泾:此寒中少阴之经,而复外连太阳之证。以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气相通故也。少阴始得本无热,而外连太阳则反发热。阳病脉当浮而仍紧,少阴则不浮而沉,故与附子细辛,专温少明之经,麻黄兼发太阳之表,乃少阴经温经散寒、表里兼治之法也。  (《伤寒贯珠集·少阴篇》)

徐灵胎:少阴病三字所该者广,必从少阴诸现证,细细详审,然后反热知为少阴之发热,否则何以知其非太阳、阳明之发热耶?又必候其脉象之沉,然后益知其为少阴无疑也。凡审证皆当如此。附子细辛为少阴温经之药,夫人知之。用麻黄者,以其发热,则邪犹连太阳,未尽入阴,犹可引之外达。不用桂枝而用麻黄者,盖桂枝表里通用,亦能温里,故阴经诸药皆用之。麻黄则专于发表,今欲散少阴始入之邪,非麻黄不可,况已有附子以温少阴之经矣。  (《伤寒论类方·麻黄汤类》)

【治法】  温经解表

【方药】  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义】  方用麻黄外散表寒,附子温经扶阳,细辛辛香走窜,能透彻表里,既能直入少阴,佐附子以温经,又能佐麻黄以发散在表之风寒。三药合用,则于温经中解表,于解表中温阳。

【临床应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温阳散寒之剂,对于阳虚复感风寒之邪者,可辨证使用。近年来临床多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等病有阳虚表寒现象者;血管神经性浮肿、肾炎水肿、关节风湿病、神经痛、过敏性鼻炎发作期等呈寒证或痰湿表现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面神经麻痹属阳虚者,均有一定疗效。此外,近代将本方用于治疗暴哑、久咳、咽痛、麻疹并发肺炎等证属少阴阳虚兼表证者,亦有良效。

【案例】  张某,42岁,住云南省昆明市武庙下南联升巷底。肾气素亏,于1929年9月2日返家途中,时值阴雨,感冒风寒而病,初起即身热恶寒,头痛体痛,沉迷嗜卧(即少阴病但欲寐之证也),兼见渴喜热饮不多,脉沉细而紧,舌苔白滑,质夹青紫。由于肾气素亏,坎阳内弱,无力卫外固表以抵抗客邪,以致寒风乘虚直中少阴,阻塞真阳运行之机,而成是状。以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扶正祛邪:黑附片30g  麻黄10g(先煮数沸,去沫)  北细辛6g  桂尖13g。3日,服上方一剂即汗,身热已退,唯觉头晕咳嗽,神怯。表邪虽解,肺寒尚未肃清,阳气尚虚,以四逆合二陈加细辛、五味子,温阳祛寒:黑附片50g  干姜26g  甘草10g  广皮10g  法夏13g  茯苓13g  北细辛4g  五味子2g。一剂尽,咳嗽立止,食量增加,精神恢复,病遂痊愈。  (《吴佩衡医案》)

按:此案乃云南患者,其附子用量较大,抑或气候、地势所然。一般而论,附子仍以常用量为妥。

【原文】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汗也。(302)

【按】“无证”二字,《金匮玉函经》及《注解伤寒论》作“无里证”,当以后者为是。

【提要】  少阴兼表轻证的证治。

【分析】  本条叙证简略,应与上条互参。上条言“反发热,脉沉”,揭示了少阴阳虚兼表的证候特征。本条亦应有此二症。所谓“无里证”,是特有所指,即指无呕利、厥逆等里证,并非无阳虚脉沉之里证,换言之,即里虚不甚,未至下利厥逆的程度,这正说明了本证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里虚不甚而兼外感的证候特点。

本条与上条同为少阴兼表,其异者在于病程之长短、病情之缓急。上条为“始得之”,为病邪初感,病势较急,正气相对较旺,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发汗。本条为“得之二三日”,言其病已数日,正气较虚,病势较缓,故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

本条与上条皆为少阴兼表证,而采用表里同治之法。若少阴兼表,少阴里证既重且急,证见下利清谷,厥逆脉微等,则当急以救里,里和方可救表。正如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即属此例。

【选注】  周扬俊:此条当与前第一条合看,补出无里证三字,知前条原无吐利躁渴里证也。前条已有反发热三字,而此条专言无里证,知此条亦有发热表证也。少阴证见,当用附子,太阳热见,可用麻黄,已为定法,但易细辛以甘草,其义安在?只因得之二三日,津液渐耗,比始得者不同,故去细辛之辛散,益以甘草之甘和,相机施治,分毫不爽耳。  (《伤寒论三注·少阴篇》)

汪苓友:此条病当承上条而言,上条反发热脉沉,此亦反发热脉沉,但上言始得之为急,此言得之二三日为缓,病势稍缓,治法亦缓。故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无里证者,为无吐利躁烦干呕厥逆等证也,故仍从微汗而温发之。(《伤寒论辨证广注·辨中寒脉证并治法》)

【治法】  温阳微汗解表。

【方药】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义】  本方即麻黄附子细辛汤去细辛加炙甘草而成。因病情较前者为轻为缓,故去辛窜之细辛,加甘缓之甘草,以缓麻黄辛散之性,防其发汗太过,以求微汗而解。更用熟附子,以为温阳微汗解表之用。

【临床应用】  麻黄附子甘草汤具有温阳解表之效,近代多用于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性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肾阳虚者,取得了较好疗效。有人用其治疗真阳虚衰、水气泛滥之肾炎水肿取得了一定效果。此外,亦有人报道以本方治愈1例过用苦寒而致真阳受损、火不归原、虚阳上浮之咽痛患者。

【案例】  余尝治上海电报局高君之公子,年五龄,身无热,亦不恶寒,二便如常,但欲寐,强呼之醒,与之食,食已,又呼呼睡去。按其脉,微细无力。余曰:此仲景先圣所谓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顾余知治之之方,尚不敢必治之之验,请另乞诊于高明。高君自明西医理,能注射强心针。顾又知强心针仅能取效于一时,非根本之图,强请立方。余不获已,书:熟附片八分,净麻黄一钱,炙甘草一钱与之,又恐其食而不化,略加六神曲、炒麦芽等消食健脾之品。次日复诊,脉略起,睡时略减,当与原方加减。五日,而痧疹出,微汗与俱;疹密布周身,稠逾其他痧孩。痧布达五日之久,而胸闷不除,大热不减,当与麻杏甘石重剂,始获痊愈。一月后,高公子又以微感风寒,复发嗜寐之恙,脉转微细,与前度仿佛。此时,余已成竹在胸,不虞其变,依然以麻黄附子甘草汤轻剂与之,四日而蒇。(《经方实验录》)

1   胸痹

朱某,女,47 岁,工人。患者体胖,7 a 前,胸痛彻背,胸闷。经某院诊为“冠心病”,服用潘生丁、复方丹参片及瓜蒌薤白半夏汤疗效不显。近2 月来,胸闷痛加重,心悸,精神困倦,下肢浮肿,舌质淡暗,苔白滑,脉沉细。心电图检查:心肌下壁供血不足。证属心肾虚衰,胸阳不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处方:麻黄6 g ,附片15 g ,细辛4 g。连续服上方15剂后,心悸好转,但胸闷、肢困乏力,又续服上方5 剂,诸证悉除,心电图大致正常。

按:本例胸痹为心肾阳虚,寒邪痹阻所致。胸阳不振,故见胸痛、心悸、舌质淡暗、脉沉细等证。用麻黄、细辛宣通胸阳兼散寒邪,附子温经扶心肾之阳,诸药合用,使寒邪得散,胸阳得通,元阳得兴,故病愈。

2   痿证

沈某,男,48 岁,教师。患者久居潮湿之地,于1997 年5月份在上课时突感头晕、胸闷、下肢软弱无力。经用维生素B1、谷维素、六味地黄丸等,疗效不显,日渐加重,双下肢肌肉萎缩,步履艰难,但欲寐,下午体温在38 ℃左右,舌质暗红,苔厚腻,脉沉滑,投入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麻黄6 g ,附片15g ,细辛4 g。连续服10 剂, 下肢功能基本恢复, 双下肢萎缩渐渐改善,续上方9 剂而愈。次年随访未复发。

按《: 素问·痿论》说“: 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责,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此案因久居湿地,寒湿侵于肌肉,经脉闭阻,血行不畅,肌肉失其濡养所致痿证。用麻黄、细辛宣散寒湿以除邪通络,用附片温通经脉以祛寒湿,合而用之,祛寒湿温通经脉而获效。

3   胁痛

赵某,男,55 岁,干部。患肝炎2 a 余,服用肝泰乐及中药疏肝健脾之剂,疗效不显,近日右胁疼痛不休,精神困倦欲寐,形寒肌紧,食欲不振,夜尿频数,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肝在右肋下2 cm ,压痛,黄疸指数12 单位,血清谷丙转氨酶100 单位,余项稍有增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处方:麻黄12 g ,附片12 g ,细辛4 g。连服上方15 剂后,右胁疼痛已止,精神好转,夜尿1 次。又服10 剂而愈。肝肋下未触及,黄疸指数4 单位,血清谷丙转氨酶正常。

按:患者素体阳虚,寒侵肝之经脉,致经脉瘀阻,故胁痛,伴肢困欲寐,夜尿多,形寒肌紧,脉沉。用附子、细辛温经扶阳,用麻黄、细辛通其肝之经脉,故用之获效。

4   小结

本方虽为仲景治疗少阴兼太阳证之方,然而笔者试用于内伤杂病,每取良效,如上3 例,尽管症状不一,但病机则同,出现精神不振,困倦欲寐,低热,脉沉等主症,符合《伤寒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及“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临证时,只要抓住主症,即“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就能处理临床复杂多变病症,即仲景所谓:“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麻黄附子甘草汤

一、但欲寐

曹颖甫医案:余尝治上海电报局高君之公子,年五龄。身无热,亦不恶寒,二便如常,但欲寐,强呼之醒与之食,食已,又呼呼睡去。按其脉微细无力。余日:此仲景先圣所谓“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顾余知治之之方,尚不敢必治之之验,请另乞诊于高明。高君自明西医理,能注射强心针,顾又知强心针仅能取效于一时,非根本之图,强请立方。余不获已,书熟附片八分、净麻黄一钱、炙甘草一钱与之。又恐其食而不化,略加六神曲、炒麦芽等消食健脾之品。次日复诊,脉略起,睡时略减,当于原方加减。五日而痧疹出,微汗与俱,疹密布周身,稠逾其他痧孩。痧布达五日之久,而胸闷不除,大热不减,当于麻杏甘石重剂,始获痊愈。一月后,高公子又以微感风寒,复发嗜寐之恙,脉转微细,与前度仿佛。此时,余已成竹在胸,不虞其变,依然以麻黄附子甘草汤轻剂与之,四月而蒇。

按语:邪入少阴多为心肾虚衰,气血不足的病变,心肾虚衰,阴寒内盛,正不胜邪,反被邪困而见但欲寐;阳气衰微·鼓动无力,故脉微;阴血不足,脉道不充,则脉细。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轻剂,缓温少阴阳气则愈。

二、水肿(急性肾炎)

刘景祺医案:张某某,女23岁,1975年6月16日初诊。全身浮肿、尿少已五日。半月前感冒,咽喉痛,发热恶寒。近五日来尿少,腰痛,眼睑及两脚浮肿,日渐加重,纳呆。尿常规:蛋白(++++),白细胞(++),红细胞(++),管型(+)。两脚极度浮肿,内外踝看不见,皮肤发凉,皮肤皱纹消失,不能穿鞋,眼睑浮肿。舌淡,边有齿印,苔白滑,脉关滑,尺沉紧。

此为正水,乃太少两感,治以解表温里,化气行水。处方:麻黄9克,炮附子3克,炙甘草6克。服头剂后,夜间小便一痰盂,小腿和足部浮肿消去大半。服3剂后,浮肿全部消退,纳增,尿常规化验正常,追访一年无复发。

按语:感冒诱发水肿,见太少两感证,以麻黄附子甘草汤散太阳寒气,温少阴水气,缓以济急,水散肿消。

三、遗尿

周中立医案:谢某,男,14岁,1984年5月17日诊。患者近半年来,每夜必遗尿。曾服升提、收涩等药方均无效。刻诊:面色淡黄微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缓。证属肺肾虚寒,气化失司。拟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12克,附子12克,甘草6克。2剂后,4夜未尿床,继服5剂后,未再发生遗尿。随访至今一年余未再复发。

按语:“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主二阴,司二便。肺肾虚寒,气化失司,膀胱开合失常而遗尿。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以启肺温肾恢复膀胱气化之功,令“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则遗尿可愈。

【补述】《吴鞠通医案》载一治疗水肿案颇趣。大意是:某患水肿,陈医予麻黄附子甘草汤未效,邀鞠通往诊,仍复开此方。陈医见曾用过,云:“断然无效”,吴云:“予用或可效耳。”此时有王某在侧云:“吾甚不解,同一方也,药止三味,并不增减,何以吴用则利,陈用则否,岂无情之草木,独听吾兄使令哉?”吴鞠通云:“陈医之方,恐麻黄伤阴,必用八分,附子护阳用至一钱,以监麻黄,又恐麻黄、附子皆懔悍药,甘草性平,遂用一钱二分,以监制麻附。服一帖无汗,改用八味丸,八味丸阴柔药多,故当无效。”于是吴鞠通用麻黄去节两,附子大者一枚,得一两六钱,少麻黄四钱,让麻黄出头,甘草用一两二钱,又少附子四钱,让麻黄附子出头,上药煎成五饭碗,先服半碗,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以汗为度,因尽剂未汗,仍用原方分量一剂,煮如前法,并加服鲤鱼汤助药力。二帖服完脐上肿俱消,后以五苓散并调理脾胃,竟奏全功。。。

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相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6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9克。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9克。

麻黄附子甘草汤是治疗素体少阴阳虚,又感受风寒。

表现为恶寒身痛,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或者肾阳虚的水气病,表现为上半身浮肿更重,气短,小便不利。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主脉是脉沉而小

沉脉就是脉的位置比较深,小脉就是血管细

一个素体阳虚的人,有感受风寒,这个病不大,却是比较危险的症候,常常会导致死人。每年流感都会死一些老年人,就是这个原因

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症状相似。这种症状虽然是少阴阳虚,还是有抗邪的能力,能够表现出微发热。如果不发热,只恶寒,那就是四逆汤证了。

需要注意的是,少阴阳虚不只是肾阳虚,还包括心阳虚,临床症状上心阳虚的表现更常见。

这两个方子的方意不难理解,但是临床使用千变万化,是火神派最崇尚的一个方子,李可说伤寒论只有一个有用的方子,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和附子、甘草前面都说过。麻黄是解表发汗剂,发汗机理是开宣汗孔。麻黄还有平喘和利水的功效。附子是温里药,炮附子有温阳散寒的作用。甘草是调和药,能够缓和药性,也能够缓和病情,还是补脾胃的药物。麻黄附子相配合,附子温里使得阳气生发有源,麻黄解表攻邪祛病。两个配合,一个打仗,一个负责后勤。素体阳虚患者,体质本来就弱,用麻黄附子两个药攻邪,有恐正气受伤,所以加上甘草补正气,缓和攻伐。

细辛这味药,是一个攻伐骁勇的战将。细辛辛温,归肺肾两经。可以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细辛归肺肾两经,起源于伤寒论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先有方子,后定的药物归属。事实上细辛的使用不只是局限在肺肾两经,细辛通经络能力很强,有说细辛可以通十二经,也是中药学中唯一一个可以通十二经的药物。

伤寒论对于细辛的使用,常用细辛二两或者三两,一两等于15.625克

伴随着宋朝的剂量改革,药物做成了散剂,用量也大大降低,有细辛不过一钱匕的说法,一钱匕就是一寸见方的正方形,倒满细辛末,不撒为止。到了明朝,本草纲目又说细辛不过钱,用量局限到了3克以内。到了现代,又发现细辛含有黄樟醚,是公认的致癌物质。现代开细辛更加小心,就算是你写多少,药店里也会之给你3克。

有经验的中医师傅,细辛经常开到20克,短期吃没有什么问题。不能作为长期的保健品,和白术茯苓那样的久用。

虽然细辛用作外感病会用大剂量,而且可以维系一段时间。但是作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里阳已虚,不能经受大力量药物的连番折腾,所以伤寒论对于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注释是,服一剂,就算是病没有好,也不能再吃了,而是改成药效更温和的麻黄附子甘草汤。

从张仲景这一细节也能看出细辛的威猛。

同时也能看出,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都是少阴阳虚复感外寒证。两者之间,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偏实,能够大肆攻伐,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就温和,受不起攻伐。这一点在临床上需要细心注意。。。

6麻黄附子细辛汤集

麻黄附子细辛汤——瘿病,胸痹心悸,冠心病,心动过缓,心肌炎

63瘿病——范中林医案

宋某某,女,36岁。成都市某厂工人。体质素弱,常患感冒。1977年5月,患外感咳嗽,服清热止咳中药数剂后,表证解。但越数日,忽发现颈部左侧有一包块,约2×3厘米,触之稍硬,随吞咽活动,无痛感。自觉心累,无其他明显症状。曾注射青霉素,服消炎药,后加服中药。同年6月,经某某医学院附院诊断为“甲状腺左叶囊肿”,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未接受,同年7月初转来求诊。

初诊:左侧颈部出现包块已两月。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人夜难寐,手足清冷,恶寒,头昏。舌暗淡,苔淡黄而腻。此为瘿病,主证在少阴,兼太阳伤寒之表,法宜扶正驱邪,温经解表,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主之。处方:麻黄10克,制附片60克(久煎),辽细辛6克,桂枝10克,姜30克,甘草30克。三剂。

二诊:上方服三剂后,包块开始变软,心累乏力略有好转。药证相符,重剂方能速效。上方姜、附、草三味加倍,再服三剂。包块明显变小,舌质稍转淡红,苔黄腻减。

又以初诊方续进十剂,包块逐渐消失。

1979年7月13日,患者来信说:服药十余剂颈下包块消失,食欲睡眠大为好转。两年来未再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颈侧长包块,触之硬结,不与皮肤粘连,皮色如常,随吞咽而动,系瘿病之主要证候。《灵枢.寒热篇》谈及寒热痹疬、鼠瘘之类,病在颈腋者,其病理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本例瘿病,正是如此。太阳与少阴相表里,风寒湿邪,日久深入少阴,表里同病。阳气渐衰,营卫不固,寒凝气滞,日益壅于颈侧而成结。故此案未泥于一般瘿肿多属痰气郁结,或火郁伤阴之常规。以太阳少阴证论治,温经解表,以畅气血;通阳散3寒,以开凝聚。同样可收软坚散结之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论:体质素弱,外感病内传少阴的病机。常患感冒者,大多数不是虚,而是表不解。所以一有寒凉,即病外感。入夜难寐,此是卫阳,不能入阴,仍是表寒不解,卫阳不降。没有沉细之脉,也没有明显外感症,好象找不到辨证依据了。

64胸痛心悸——郭子光医案

胡某某,男,30岁,工人。1994年4月7日初诊。病史:1年前因乏力、头晕、眼花、心前区隐痛,住我校附属医院,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阿托品试验,以及其他有关检查,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原因未查明。

常服用阿托品、舒喘宁等以缓解症状。近月来病情加重,有时心率35-40次/分,医院拟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患者因经济不便而来求治。

现证:头晕眼花,疲乏无力(曾昏倒一次),心悸动,心前区隐痛,不能坚持工作.察其形体尚壮实,面色苍暗,神差懒言,四肢欠温,舌质淡苔白润,脉迟涩结代尚有力,脉率45次/分。

辨治:脉迟结代尚有力,表明其寒凝血瘀是主要的,阳虚气弱在其次,治以祛寒活血,辅以益气之法,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0克 制附片25克细辛5克当归20克丹参20克黄芪40克上方服5剂,脉率提升到50~55次分,头晕、心悸、乏力和心前区隐痛消失,但出现口咽干燥,口苦,舌苔白少津等症状,是方中麻、辛、附等辛燥伤阴之象,乃加麦冬、玉竹,又服15剂,脉率达到60次/分左右,脉象缓而有力,偶有结代,诸证缓解,参加半日轻工作。从4月29日起,改用右归丸加黄芪、丹参,温补心肾之阳气以治本,两月后恢复全日轻工作,随访半年余,间断服用右归丸,病情稳定。(郭子光.心律失常的凭脉辦治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9)《名医经方验案》

论:没有外寒,若用麻黄,也是大忌。本条医案,只有脉象,是为辨证依据,其他的症状不明显。脉迟为脏寒,涩结代,经气梗涩结滞之义,脉结者,脏也结,迟为脏寒阴结,则脉见梗涩结代,此结代者,也是脏寒之义。舌质淡者,是虚寒之象,而不是舌质青紫或瘀黑。胸痛者,此为脏寒阴盛太过,心悸者,脉结代也,木气不升,陷而郁冲也。本案从胸痹理解,就是中虚,阴寒上侵清阳之证。

65胸痹心悸——周文泉医案

邵某,男,61岁,工程师。病历号16964。因胸闷,气憋3天,于1979年1月3日入院。

3天前受凉后左上下肢发麻、发凉,继之胸闷、气憋、心跳慢。今又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畏寒身倦。既往,5年前曾患小灶性心肌梗塞。

检查:体温37.8℃,血压110/70毫米汞柱。心律不齐,心率48~50次/分,心音低钝,心尖区可闻及1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肺(-)。肝脾未扪及。舌质暗、苔薄白,脉迟、结代。血白细胞10,150/立方毫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级,交界性逸搏心律,左室肥厚劳损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中医病名;心悸、胸痹。

入院后即以活血化瘀注射液10克加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日一次,阿托品0.3毫克,口服,每日3次,并于入院后第3天起加用"654-2"10毫克,肌注,每日3次。经上述治疗后病情无改善,低热犹存。心电图示,11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在32~37次/分之间。

入院后第4天,停活血化瘀注射液及阿托品,改用中药治疗.证属气血两亏,心肾阳虚兼有表邪,取温阳益气解表和营法。处方,麻黄6克制附子12克细辛6克当归15克桂枝10克干姜12克 肉桂末3克(冲)黄芪20克 党参25克 板兰根25克水煎服,每日2次。

服药当日下午,心率增至60~70次/分,有时可达80次/分。次晨心电图监测示,窦性心律,偶发性室性早搏,I度1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率76次/分。服药后第3天体温降至正常,胸间亦减轻。心电图示.房室传导阻滞消失,心室率在60~90次/分之间。

服药一周后停"654-2"。后仍以麻黄细辛附子汤为主进退用药,病情一直稳定。住院6周后,心电图检查呈窦性心律,ST段回升至等电位线,T波大致同前。8周后出院。《伤寒论方医案选编》《经方临床应用》

论:脉迟,结代,此也是阴盛脏寒而脉结,脏结加脏衰,所以脉迟,而见结代。下寒太过,上侵清阳,则胸痹心悸。附子温阳,细辛降浊。

66冠心病——周次清医案

王某,女,41岁。主诉及病史:心慌胸闷10余年,加重4年。每因劳累后复发或加重,时感头晕。经某省级医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曾服阿托品治疗,效果不明显。今因心慌胸闷加重而致晕厥入院,现感心慌胸闷,头晕时厥,疲乏无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胸背冷痛。诊查:面色苍黄,表情淡漠。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血压120/90mmHg,心率42次/分,心尖区可闻及2-3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5次/分)。阿托品试验:注药前心率42次/分,注药后30分钟,心率最快60次/分,为阳性。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医诊断:胸痹。辨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舌苔脉象,为心气亏虚、心阳不宣的胸痹证。治则:益气温阳。方用保元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处方:黄芪30g,党参15g,熟附子9g,桂枝9g,炙甘草6g,生麻黄6g,细辛3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80年3月20日。服药6剂后感心慌胸闷减轻,未再发生昏厥。心率较前增快,56次/分。仍感疲乏无力,畏寒肢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迟无力。上方改生麻黄9g,改熟附子12g,令其继服15剂。

三诊:1980年4月14日。服上方药后心率逐渐增快,其间定时测量心率,平均66次/分;胸背疼痛消失,心慌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明显减轻。复查心电图:心率达67次/分。效不更方,继用前方治疗。

四诊:1980年5月7日。服药16剂后,心慌胸闷、疲乏无力、畏寒肢冷等症状均消失。复查阿托品试验:注药后15分钟,心率达91次/分,转为阴性。病愈出院。

原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持久而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及胸闷、心悸、畏寒肢冷、头晕乏力、昏厥等症。这些表现和心肾阳虚的病证特点基本一致。心阳的主要作用是鼓动心脏搏动,温运血脉循行。肾阳为诸阳之本,对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作用。所以,心肾阳气的盛衰直接影响着心跳的快慢、血脉的盈亏和脉象的虚实。故心肾阳虚即可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头晕、昏厥、四肢不温、脉沉迟无力等肾阳不升、心阳不宣、清浊相干、气血逆乱的病证。治疗必须采用益心气、温肾阳、通心阳之法。周老选用本方乃保元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方中黄芪、党参、炙甘草补气;熟附子以壮肾阳,且有明显的强心作用;桂枝、细辛温通心阳,宣痹止痛;麻黄辛温宣散,并有升提心率之功。全方共奏益气温阳之功,故能取得得心应手之效。摘自:董建华,王永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3).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3.《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

论:本案没有外感,用麻黄是禁忌,二诊改生麻黄,绝对的错误。脉沉迟无力,阴盛太过,必阳虚不及,阴盛上侵,中气不降,则胸闷心慌。脾胃虚寒,则四肢逆冷,畏寒则肾阳也败。沉迟无力,治则温燥脾肾,附子温下寒退浊阴,细辛降浊阴之逆也。若脉不沉迟,即是胸痹篇诸方。

67冠心病——刘渡舟医案

盛某某,男,65岁。1994年12月8日就诊。有“冠心病”史。每遇入冬,天气严寒之时,出现心律过缓,不满40次/分,心悸不安,胸中憋闷,后背恶寒。舌淡嫩、苔白,脉沉迟无力。辨证:脉沉迟为阴为寒,寒则血脉不温,阴霾用事,背为阳府,而虚其护,则心肺功能失其正常,故见胸满背寒之变。处方:附子12g,麻黄3g,细辛3g,红人参12g,麦冬20g,五味子10g。服尽3剂,脉增至一息四至。又服3剂,则心悸、气短、胸满、背寒等症消除,脉搏增至一息五至而愈。

原按:心主血脉,为阳中之太阳,临床治疗心脏病,不能局限于“心血管”的一个侧面,当重视心阳不足、阴寒痹阻的病理变化。心脏病出现心搏频率下降,脉来迟缓,心胸发满,后背寒冷,反映了心之阳气不足,阴寒之气充盛,得以乘其阳位。本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与生脉饮合方。启用力大气雄的附子,直补离宫心阳之虚,振奋心脏功能,为治本之道。麻黄、细辛在附子的督促之下温经散寒,以扫长空之阴霾,温煦膻宫,复苏心肺气血之功能而为佐使。生脉饮为《内外伤辨惑论》方,方中三药,一补,一清,一敛。功专益气敛汗,养阴生津,善治热伤元气,气阴两伤,汗多体倦,气短口渴,久咳伤肺,心悸短气等症。刘老在临床治疗心脏病的心律过缓,脉来迟涩,心悸气短,胸满背寒,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与生脉饮合方,在兴奋心阳之余,以滋润心肺之阴。两方合用,能起到颉颃(xié háng)与相互为用的作用,临床效果极佳。摘自:陈明,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学苑出版社,1996:36.

论:脉沉迟无力,此是阴盛太过,所以上侵清阳。胸中憋闷,上胃逆而浊气不降,胸膈壅塞也。

(中间有错,修需要改)

正常格式化理解脉象,寒脉为紧,少阴寒盛则脉紧。太阴之脉沉,太阴主升,升则浮缓,陷则脉沉。而厥阴风木,则为弦细涩,还有就是五脏为阴,迟为在脏。还有就是脉分阴阳,阴盛之脉,多在五脏。而实际临床,三阴病之脉,都是相合并见之脉。如沉迟无力,沉弦,沉细,沉紧。所以脉的变化,也跟着病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脉诊,大体上分出阴阳,或分出脏腑,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

68心动过缓——聂惠民医案

杨某,男,42岁。2000年3月初诊。患者自诉,胸闷发憋,时有心慌气短,心跳慢,头晕甚则头痛,周身乏力,精神倦怠,病已二年之久,服药时稍有缓解,效果不显。查:面色黄白,脉沉迟缓,心率齐,53次/分,舌质黯,苔薄白。某院诊为:窦性心动过缓。中医辨证:气血两虚,心阳不足而致。治以益气养血温运心阴。拟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党参、炙芪、炙草。水煎温服,每日二次,服药七剂,胸闷减轻,脉率增加,守方调治,服药二月,心率维持60次以上。(聂惠民医案)《伤寒掣要》

论:脉沉迟,这个即然有迟,则当不缓。缓者,是浮沉之间,迟数之间。即然有迟,必不为缓。缓者,土之性也,阴阳之关门,脾胃者,中气也,升降浮沉之根本也。

脉沉迟者,脾肾虚寒也,沉为太阴不升,迟为少阴脏寒。心跳慢者,肝脾不升,阴不化阳也。胆胃不降,则心慌气短也。头晕者,阳厥不降,浊阴上填也。面色黄白,黄为肝木郁隐,白为虚寒。沉迟在脏,以扶阳为主。设真的扶阳不愈,则以迟为营气竭,从虚劳论治,则以小建中汤,桂枝龙牡汤,以建中升陷,交济阴阳为思路。

69心肌炎——俞惠英医案

章某,女,47岁。患者有病毒性心肌炎病史1年余,近月来自觉胸闷不畅,形寒怕冷,神疲乏力,四肢麻木,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苔薄白,舌质暗,脉沉细。西医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

处方以麻黄细辛附子加减:炙麻黄10g,北细辛10g,熟附块18g,甘草10g,丹参15g,郁金12g,檀香6g,淮小麦30g,大枣7枚。服药7天后,症情好转。再连服1个月,病情已趋痊愈。《经方验案评析》

70胸闷肢痛(应排痹证)——蔡子华医案

笔者曾治疗一例男性56岁病人,因左上肢疼痛三月余求治。患者痛处在左侧乳头周围及腋下极泉穴,沿左手内侧缘至手小指及无名指处疼痛。基本符合手少阴心经的走向。患者自觉经脉所经过处有肿胀发热麻木感,痛时伴有胸闷心烦,患肢抬高时则疼痛稍可减轻,多方治疗未愈。患者除偶有胸闷外,素来自觉身体壮健。脉沉紧,舌苔稍黄腻。心电图检查报告为心肌劳损。处方如下:

  麻黄9g,炮附子12g,北细辛5g,琥珀6g,苦参6g,血竭3g 研冲,五剂。

  服完上方,病况明显减轻。连服十五剂,疼痛基本告愈。

按:现代医学也介绍过,典型的心绞痛病人,疼痛可从心前区放射至左上肢内侧,直至无名指及小指末端。这与左侧手少阴心经的循行部位基本相符。笔者认为这应该属于一种经络现象。(作者:蔡子华  广东省揭阳市东山医院)《网摘医案》。。。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胸痹症

 马志才(北京济舟中医药研所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本方专为少阴太阳两感而设。方中麻黄解太阳表邪,附子温少阴之阳,细辛性辛温而雄烈,不但能助附子温阳,而且能佐麻黄解表。三药合用,既能于温经中解表,又能于解表中温阳。本方主要作用是温经通阳散寒,临床上凡属寒邪痹阻、阳气虚弱的病证,均可使用,故钱天来称其为“温经散寒之神剂”。

  笔者宗其“温经通阳散寒”之旨,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获得显效,今举四则,供同道验证。

  一、胸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赵某,女,71岁,北京某研究所干部,2003年3月4日初诊。患者近年来,经常胸闷气短,动则憋气,午后或夜间时有胸痛彻背感,心电图检查:心率48次/分,T波:Ⅲ、avf、V1~6双向。诊断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经西药扩冠解痉止痛、中药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疗无效,于2002年2月住某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RCA第一转折后100%闭塞,LM近中段钙化分叉前40%偏心性狭窄,LAD起始部及近中段弥漫性斑块,第一间隔处发出前后70%狭窄,完全呈弥漫性斑块。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自发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偶发房、室性早博,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长时间心动过缓。建议必须行冠脉搭桥术,否则后果严重。因家属和本人担心风险太大而不同意手术,转诊我所求治。细阅病历,多用合心爽、复方丹参片、舒降灵、氨酰心安、阿司匹林、保欣宁、安心胶囊、血府逐瘀汤、半夏栝楼薤白汤、生脉饮等药物,均罔效。就诊时病人表情淡漠,不愿讲话,行走困难,疲乏无力,胸闷痛,后背烧灼感,但有手掌大面积却如冰块,口唇发绀,舌暗苔白,脉沉微细,应指迟缓,偶有结代。此乃少阴太阳两感之证。治则:温经通阳、益气散寒,急施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麻黄10g,细辛8g,附子20g(先煎),黄芪30g,党参15g,桂枝15g,炙甘草10g,菖蒲10g。煎服法遵仲景,日服3次。10剂药后,患者顿感精神转慧,诸症缓解,语言有力,纳寐俱佳,能自由行走。服30剂后,胸痛憋气消失,后背感觉正常。在此方基础上加减进退,经半年巩固治疗,患者脉律整,心率64次/分,心电图恢复正常,操作家务、外出购物等活动均无大碍。

  二、胸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

  吴某,男,66岁,干部,北京人。初诊于2003年4月5日。患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于2002年6月在某医院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胸闷气短、胸痛症状一直未能缓解,稍做活动即感心悸、憋气、胸痛,夜间频发,背部恶寒发热,体倦无力,易外感。心电图示T波低平,仍有缺血表现,虽长期服用抗凝、解痉、止痛、化瘀等中西药品,但症状改善不明显,转我所治疗。刻诊:面色晦滞,口唇发绀,精神疲惫,四肢厥逆,背恶寒,胸闷憋气,午后或阴天时加重,夜间胸痛彻背感频发,舌暗苔白,脉细按之无力。此乃少阴心阳不足,太阳阴盛经脉不利,属少太两感之证。治则为温经通阳、消阴散寒。处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麻黄6g,细辛6g,附子15g(先煎),黄芪30g,党参15g,桂枝15g,炙甘草10g,干姜6g,菖蒲10g。上方加减先后共用3个月后,心电图恢复正常,胸痹诸症皆消失,追访至今未见复发。

  三、胸痹(风心病并发心房纤颤)

  姜某,女,74岁,退休工人。2003年1月10日初诊。患者既往有风心病史多年,近年来心慌气短,经常感冒,胸前刺痛,稍有劳作即感有气上冲于喉,有窒息和恐惧感,背部虽有一种辣椒样灼热感,但却恶寒,经常吸氧才能缓解。当地医院超声心动检查发现:心脏左室扩大,二尖瓣狭窄伴闭锁不全。心电图示:心房纤颤。因年龄偏大,未能做心脏瓣膜置换术。给予强心利尿、纠正心律不齐等药品治疗。入冬以来,病情加重,慕名转诊我处求治。望诊:患者两颧如霞(二尖瓣面容),口唇发紫,心悸憋气,动则喘息,恶寒,手足厥逆,胸痛彻背,感冒后病情加重。听诊:心尖部有明显收缩期和舒张期Ⅲ级以上杂音,心电图示各导联均有F波改变。舌暗苔白水滑,脉沉而细。辨证为少太两感之证。治法:温经通阳、益气散寒。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麻黄6g,细辛6g,附子15g(先煎),黄芪30g,红参10g,茯苓30g,白术10g,桂枝15g,炙甘草10g,龙骨30g,牡蛎30g,菖蒲10g。

  上方加减治疗5个月后,房颤消失。后因外感复发一次,经加大附子、桂枝用量,症状很快得到控制。为防久用桂枝、附子燥热伤阴,以白芍、玄参、麦冬之润燥之品佐之,并合玉屏风、四逆散等治之,病人至今未患外感,房颤未发,诸症痊愈。

  四、胸痹(术后心脏预激综合征)

  陈某,女,52岁,工人,北京人。患者于1998年因右肾鹿角型结石,肾功能丧失,行右肾摘除术后,诱发心慌,阵发性心动过速,经检查诊断为心脏预激综合征。六年来中西医治疗无效。2003年1月20日初诊。患者主诉阵发性心慌气短,胸部闷痛,发作时四肢发冷,后背发热,眩晕,不能行走站立,只能右侧卧位睡觉,喜热饮,恶风寒,溲清且频,舌淡润苔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少阴太阳两感之证。治法用温经通阳散寒。处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麻黄5g,细辛5g,附子15g(先煎),黄芪30g,太子参30g,桂枝15g,炙甘草10g,泽泻30g,白术10g,菖蒲10g。上方加减先后治疗4个月余,心电图多次检查未见异常,症状消失。

  体会:上述四则胸痹案,虽是不同心血管疾病,但中医辨证均属少阴太阳两感之证。皆可温经通阳散寒,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都取得了显著疗效。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治疗胸痹证,既不能按西医的病理解剖概念只能采用支架扩冠,也不能单一的活血化瘀,一定要进行辨证施治,才能达到治疗目的。从一、二病案中可以看出,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心为阳中之阳”的阴阳辨证观、整体观。病案三、四治疗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按心脏瓣膜和心脏传导的解剖理念去认识病症,缺乏中医脏腑辨证思维。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它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心之阳气的推动作用,二是心的血脉约束作用,“一阴一阳谓之道”才能维持心脏正常运动,这充分说明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如只知“心主血脉”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在治疗上就难免顾此失彼。

  恩师刘渡舟教授生前多次告诫: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一见冠心病、心绞痛,两眼只盯住心血管的瘀塞,一味大量输入液体,大剂量给予活血化瘀之品,欲通心血管之瘀塞,临床效果并不满意。殊不知心的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非以血脉为先,何以见之?《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说明心为生命力之根本,主宰神明变化等。心有如此功能,在于它的强大阳气,心属火脏为阳,在上居于胸,胸为阳位似天空,故心有阳中之太阳之称号。心主血脉,主神志,必须在心阳督守之下实现。笔者认为,长期大量输液会导致阴损及阳,久用大剂活血化瘀之品可破气耗阳。这样不但心阳受损而虚衰,而且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脏的动力,造成血脉运行不利,血管瘀塞非但不能解除,反而会使血脉流通更加缓慢,从而加重心脏血管凝滞梗塞,这也是当前临床治疗心血管病的一个误区。

  另外,《伤寒论》中提到的“反发热”一症,临床上所遇病例较少有体温升高。背部(太阳经脉)有灼热感而恶寒的症状也多见,此应引起医者的注意。还有一点要指出,少阴太阳两感之证,发病时间多在冬季寒冷季节,尤以阴天、夜间症状明显,这是诱发胸痹的原因之一,证明了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正确性。。。

(0)

相关推荐

  •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举例6种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本文整理了咳嗽.嗜睡.坐骨神经痛等6种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帮助我们 ...

  • 温经解表第一方,麻黄附子细心汤

    [出处]<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组成]麻黄二两(去节),附子一枚八片(炮,去皮),细辛二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 胡希恕 黄煌 刘渡舟:大柴胡汤的方证及其现代应用

    原文作者:瑞雨 大家好!首先祝大家春节快乐!原本希望调课的,这几天我生病了,急性咽喉炎,来势很猛.大年三十早上,突发咽喉疼痛,继而吞咽困难,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疼痛不减,除夕几乎一夜未眠,还发热:年初 ...

  • 胡希恕黄煌刘渡舟:大柴胡汤的方证及其现代应用

    胡希恕+黄煌+刘渡舟:大柴胡汤的方证及其现代应用 一.黄煌讲解大柴胡汤      大家好!首先祝大家春节快乐!原本希望调课的,这几天我生病了,急性咽喉炎,来势很猛.大年三十早上,突发咽喉疼痛,继而吞咽 ...

  •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咳喘(慢支、肺气肿合并感染)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三则 作者/曹赫基 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少阴太阳两感的处方,其方温散兼施,表里同治.笔者根据本方所主乃少阴肾阳素虚,复感寒邪致病的特点,移治杂病,常常取得显著疗效.现举几则以就正于同道 ...

  •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脊背冷痛(骨质增生)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三则 作者/曹赫基 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少阴太阳两感的处方,其方温散兼施,表里同治.笔者根据本方所主乃少阴肾阳素虚,复感寒邪致病的特点,移治杂病,常常取得显著疗效.现举几则以就正于同道 ...

  •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三则 作者/曹赫基 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少阴太阳两感的处方,其方温散兼施,表里同治.笔者根据本方所主乃少阴肾阳素虚,复感寒邪致病的特点,移治杂病,常常取得显著疗效.现举几则以就正于同道 ...

  • 『古方新解』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助阳解表之功.用治平素阳虚又外感风寒之证.笔者临证用于治疗小儿肺系病证,每能应手取效,兹举验案如下. 1 过敏性鼻炎 李某,男,7 ...

  • 脂溢性脱发.流鼻血.牙龈出血.神经分裂症.三黄泻心汤..刘渡舟

    14.三黄泻心汤 大黄.黄芩.黄连. (1)治疗脱发    发为血之余,而主于心.心主血脉,血润则发荣,血虚则发焦,焦则脱落.火邪脱发,头皮苦痒,渗出脂溢.晨起则落发成绺,日久可致斑秃.症见脉数,舌红 ...

  • 柴胡桂枝干姜汤(胡希恕和刘渡舟都擅长使用的一张方子,皮肤,痤疮,,)

    演讲者/何运强 ⊙ 整理者/吕嘉荣 编辑/王超 ⊙ 校对/麦子 I 导读:好文章!作者从抓主证.深研病机.适应病症.对应体质.加减合方等诸多角度,透彻地分析了这张胡希恕和刘渡舟都擅长应用的柴胡桂枝干姜 ...

  • 八、麻黄附子细辛汤 黄煌基层医生

    八.麻黄附子细辛汤 古代的温热性止痛兴奋剂,经典的温经散寒方,具有镇痛.镇静.抗炎.抗变态反应以及类似肾上腺素样的作用,适用于以精神萎靡.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脉沉为特征的疾病. [原始配方] 麻黄二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