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品性高洁,被卖入风月青楼后怎么样了?

头条问答:《红楼梦》中妙玉非常高洁,最后被卖到风月场所后,为什么不自杀?
文:龍乡
“他日瓜洲渡口,各有劝惩,红颜屈从枯骨,岂不哀哉?”《红楼梦》里的这条脂批,似乎是在说妙玉被强盗抢掠走后,沦落风尘,并且还被一个糟老头子所霸占。可见向来清高、孤傲、还有强烈洁癖的妙玉最终结局有多么可怜凄惨。
(妙玉)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主流红学得出的也是同样结论。
只是,通过书中描述,再加脂批竟然能够使妙玉的结局如此一目了然,这还能算得上是把真事隐去吗?还能感觉出一丝丝假语村言的味道吗?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搁到《红楼梦》这儿,书中原本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以“字字读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之功,用“假假语村言”将“真事隐去”,那些被表面文字隐藏于背后的真事,如果就这样简单地被一眼看穿,一目识破,那作者是不是也太矫情太无能了?《红楼梦》还有什么研究意义呢?
但凡有一粒花生米,也不致于喝得出现迷糊成这样的认识。于是乎,红学界就出现了一大奇观:主流红学只看“假语村言”,业余民红在看“真事隐去”。
对于妙玉的结局,主流红学的高见上面已经讲过,那么作为普通的《红楼梦》爱好者,于此又是怎么看待的呢?窃以为,在妙玉这个形象的背后,隐藏着两个各不相同,本质上却相互统一的真实的历史背景。
第一个故事背景得从妙玉在玄墓蟠香寺出家带发修行说起,所谓“玄墓蟠香寺”,就是苏州市吴中区的玄墓圣恩禅寺,因为玄墓山本属于邓尉山,所以准确地说是邓尉圣恩禅寺。
(玄墓山天寿圣恩禅寺)
妙玉是在第四十一回才正式出场,而在第十七回大观园刚要竣工时,林之孝家的便向王夫人对妙玉进行了介绍。
我们把林之孝家的口中的妙玉,来与玄墓圣恩寺的开山鼻祖万峰大和尚的平生经历来作一下比较:
1、万峰幼时”见僧辄微笑,作合掌态”;妙玉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也不中用”,出家后才好了,这说明妙玉如万峰禅师一样,自幼就有“佛缘”;
2、万峰祥师“深造物谛,词翰奇古”;妙玉“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
3、万峰禅师身穿袈裟,却不剃须发;妙玉是带发修行;
4、万峰“其行为与人迥异”;妙玉“自然骄傲些”,自称“畸人”;
5、万峰的师傅千岩禅师精通先天神数,告诉他“汝逢汝名所止”;妙玉的师傅亦精通先天神数,告诉她“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
6、万峰道“不可攀高接贵,轻慢下流”;妙玉说“候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
7、邓尉圣恩寺曾因万峰禅师而称为“万峰寺”;而邓尉圣恩寺本来是座佛门“庙宇“,恰好是“妙玉”的谐音。
通过这些对比就会发现,其实妙玉的经历并非是无根无据的凭空杜撰,而是由玄墓山圣恩寺的开山鼻祖万峰时蔚大和尚的平生经历演绎演化而来。
(万峰时蔚大和尚)
当然,这并不是说妙玉影射了万峰禅师,而是要通过妙玉和万峰以及玄墓山圣恩禅寺产生的连系,来隐寓一段跨越三百多年的历史,从而也反映了作者的观念立场与《红楼梦》的主旨思想。
据《圣恩寺志》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二十九,万峰禅师圆寂圣恩寺,享年七十九岁。是年初,皇帝召万峰入京,旨至,万峰前七日逝。”又《天寿圣恩寺记》记载了圣恩寺在明初,沐浴明太祖朱元璋圣恩的情况:寺僧住持面见大明皇帝,“荐召奉天殿赐坐”,并“仰瞻应对”,“上大悦,欲授以僧录,纲领法门”。在圣恩寺住持“稽首恳请”下,“诏许之”。其后又“爰洒宸翰,遣中贵斋”……明太祖其后又“屡荷龙章、宠赐弥厚”,足见洪武帝对圣恩寺赐予了怎样的隆恩。《圣恩寺志》还记载了朱元璋为圣恩寺写的《怀僧无念,特赐松实诗并序》和几首诗。
正是因为这一切,使得玄墓山圣恩禅寺,成为了一座朱明皇室的皇家庙宇。
(明太祖朱元璋)
但是,随着明朝灭亡,离此三百多年后,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
《圣恩寺志》,《光福镇志》和《邓尉圣恩寺志》中都有记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早春,第二次南巡的康熙途经苏州时,于二月初五,慕名前往玄墓山圣恩寺。84岁的住持济石大师率众僧出寺迎候。康熙“温语慰劳”下与众僧问讯交流后,不顾劳顿,上邓尉吾家山观赏梅花,当时“夕阳在山,花光掩映,上情欢甚,至酉刻方回”。寺中四宜堂陈设御榻,内侍进膳毕,传谕“取纸笔入内”。初六日,卯刻,和尚朝见,面赐御书“松风水月”四字,帑金二百两,和尚与众僧谢。恩进《山寺》一部,上翻阅数页,命侍卫收贮。另外,康熙还为圣恩寺赐诗一首。
这俨然成为了一种跨越三百余年历史时空的对话:
明太祖向圣恩寺“爰洒宸翰”,康熙帝就“面赐御书”;明太祖对圣恩寺住持“诏请垂问”,康熙帝亦“温语慰劳”;明太祖对圣恩寺“屡荷龙章,宠赐弥厚”,康熙帝亦“帑金二百两”;明太祖为圣恩寺写诗作序,康熙帝亦即兴赋诗。
总之,明太祖对玄墓山圣恩禅寺作过什么,康熙似乎就要模仿什么。
康熙为什么要做这种东施效颦之事呢?
因为当时平息“三藩之乱”,和统一台湾刚刚不久,康熙之所以这么做,既是为了平复化解江南僧俗对满清的抵触情绪,即便是属于朱明的皇室寺庙满清也要取而代之,象征着满清取得了代替朱明王朝的正统性合法性。这也正是康熙真实的政治目的。
(康熙)
妙玉的判词是:
“欲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前两句暗隐玄墓山圣恩禅寺这座庙宇,作为空门禅院,在朝代的兴亡交替未能免俗地置身事外;后两句隐寓大明江山如同玄墓山圣恩寺这座皇室寺庙一样,也沦落到了满清胡虏手中。
妙玉这个形象所隐藏的第二个历史背景,来自于她给自己起的“槛外人”这个名字。
在贾宝玉生日那天,妙玉送来的拜贴上属名“槛外人”,宝玉则受邢岫烟指点,回贴属为“槛内人”才使妙玉感到满意了。这使人觉得妙玉有点矫情可笑,只不晓得其中藏有玄机。
这个“槛”字本有kan(坎)和jian(监)两种读音,书中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以“槛外人”和“槛内人”来暗隐“监外人”和“监内人”。
那么,这个“监内人”“监外人”所指又是谁呢?
我们知道玄墓山圣恩禅寺,本为“邓尉圣恩禅寺”,而邓尉山的得名,来自于传说中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南阳人邓禹曾经在此隐居。
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后,众多明朝大臣一致推举唐王朱聿键继位。原因是朱聿键来自南阳,是光武帝刘秀的同乡,出于心理作用,他们希望朱聿键也能象同乡刘秀光复刘汉江山一样,也能光复朱明王朝。于是,推举朱聿键于1645年闰六月在福建称帝,年号也效仿刘秀的“光武”而称“隆武”。
同时在《红楼梦》中,不但以玄墓蟠香寺暗隐邓尉山,通过邓禹和刘秀为南阳人,来映射出隆武帝朱聿键,还以玄墓山圣恩寺地处“光福镇”,来以其“光复”的谐,来暗隐南明众臣推举朱聿键继位心中存在的期望。
(隆武帝朱聿键)

那么“监内人”“监外人”与朱聿键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1602年出生的朱聿键十二岁时,就被祖父老唐王朱硕熿关进了王年承奉司十六年。出来后做了六年多唐王的朱聿键又被崇祯帝关进凤阳府皇室监狱将近八年。而他被推举继位前,恰恰经历了从“监内人”到“监外人”的过程。
直至1646年八月,于汀州被清兵所俘后绝食而亡,在隆武帝朱聿键四十四岁的生命中,倒有将近二十四年在监内度过,这就是妙玉自称“槛外人”和“畸人”的真正原因。
那么脂批的:“他日瓜洲渡口,各有劝惩,红颜屈从枯骨,岂不哀哉?”该怎么理解呢?
后两句其实与妙玉的判词意思是相同的,既隐玄墓山圣恩寺及大明江山沦落于满清,也暗指朱聿键在汀州被捕。
第一句中的“瓜洲”含义隐藏得最深,也最有欺骗性。
(瓜洲古渡)
第一,瓜洲在宋金时期曾为双方对垒的最前沿,以此暗隐南明与满清之争;
第二,借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隐指南京和南明政权;
第三,以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来抒发期待光复中原的渴望之情;
第四,郑成功发起“南京之战”前曾写了《出师讨满夷自瓜洲到金陵》: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
但是“南京之战”失败了,光复明朝最终也失败了。

谢谢关注!

谢谢转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