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习作的读写转换障碍突破 ——课文、范文、下水文怎么才能价值最大化?

三年级习作的读写转换障碍突破

三年级习作的读写转换障碍突破

——课文、范文、下水文怎么才能价值最大化?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是编写童话。最为常态的教学过程就是借助几篇范文,让学习分析思考写法,学习不同方式的童话编写练习,然后照着范文的样子来写一写“我来编童话”,有心的老师还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分析,进行了写作策略的技巧指导。然而,老师们用心的付出,却未能获得金灿灿的收获,家长们的满心期待也未能终得圆满,其原因必然是学生没有突破读写之间的障碍,实现习作的思维突破。

很多孩子在语文课堂抱怨着老师,我写不出来,而听着老师信口而出下水文,却乐得前翻后仰。显然不是老师的水平有多高,而是成人的阅读积累超越3年级的孩子很多,这种阅读积累影响了思维,继而形成了一定高度的表达。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阅读积累是最为重要的时间节点,孩子之间的最大差异就是阅读积累的差异而导致的行为、思维、习惯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不可见的。

也有孩子能够和老师一样“信口开河”地编写好童话,然而却是缺乏一定目的的表达。这种表达在统编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4篇课文中,这种“有主题的表达”显而易见。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是为了告诉人们牛有四个胃而编写的童话还是要告诉人们好朋友之间需要互相关心而编写的呢?显然就文章的角度,此类科普性的童话,对象是低年级儿童,知识性的内容对于儿童来说不难理解,在牛肚子里旅行的作者张之路本身就是科学家身份,转而用童话的方式来解释说明一些科学知识,其目的就是用“作文”的方式,来普及科学知识。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表达,转换为三年级学生的表达又会是什么呢?

即:想告诉别人什么。

以《牛肚子旅行》一文为例,从读写转换障碍突破的角度思考,我们需要三年级的孩子读懂科学知识,读懂人文主题,却不仅仅止步于此。正如第四单元的课文“预测”策略,我们(包括老师和家长)需要引导孩子猜测作者为什么这么来写这个故事。第三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都告知了读者一个人文主题,《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单纯的表达愿望,用火柴——美好想象之间的差距,来说明现实的悲哀,想象越美好,现实越残酷,这是这篇童话中,三年级孩子需要立足的思维点。而两篇略读课文《那一定会很好》就是想象翅膀的振翅高飞练习,无拘无束而有规律的想象,抓住了“要是……”的愿望支架依托,去实现想象。《一块奶酪》在诱惑面前设置转折点:立规矩——经历诱惑——给最小那只蚂蚁,而去表达以身作则而立身的主题,实现表达一名好队长的目标,实现童话的丰富想象。

在习作时的范文也具备“主题”这个明确的导明灯。习作时,梳理所有给出的范文,都会具备一定的主题:或帮助别人、或知错就改等等,都是一些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文主题(作文的假不是三年级需要考虑的,也不是三年级孩子能考虑的问题,三年级的孩子是借助太阳而烧水,实现解决能够健康饮水的问题)。

如果说想象就是编,那么想象就是编织思维。同样在下水文之中,老师也要根据课文的作者、范文的作者来展开想象,表达像要告诉别人什么。为了实现这样的课文、范文、下水文的作用,设置以下习作支架尤为重要:

我想告诉别人:助人为乐,互相帮助,牛有四个胃,以身作则,向往美好,自由幸福。

我想用什么人(人、植物、动物)来说明:植物类、动物类、物品类。

我身边有什么事情刚好可以说清楚这件事:吃饭、学习、外出,所见、所闻、所想。(阅读中的经验可以运用。)

三年级的孩子,只要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去说清楚想要告诉别人什么,就是符合这一阶段年龄特征的习作表达,符合个性化也符合身心发展特征。借助课文、范文、下水文的剖析而显现明晰的童话类文章特征,借助童话类特征支架,表达自己的想象,而实现读写转换障碍中的有效突破。

思维小语

2019.10.1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