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乏

【概念】

疲乏(Fatigue),又称疲劳,是主观上自觉精神疲倦、困乏无力的一种不适感觉,使得在同等条件下,失去其完成原来所能从事的正常活动或工作的能力。疲劳不是特异性症状,许多疾病都可引起程度轻重不同的疲劳,有时是患者就诊的首发症状。疲劳在中医古籍中又称怠惰、体惰等,多因气血阴阳亏虚或湿邪内阻所致。

【症状鉴别】

1、乏力:是指人体从事体力活动能力水平下降的一种疲惫感觉,是临床上患者最常见的主诉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自觉疲劳、肢体软弱无力,或从事相对较小的劳力后,感觉筋疲力尽,不能继续从事某种活动,甚至休息状态下也感到软弱无力。乏力不具有特征性,生理性乏力在休息或进食后可缓解,病理性乏力则不能恢复正常,往往是心血管病等许多疾病的早期表现。

2、运动性疲劳:是由于激烈运动导致人体工作能力的暂时性降低,经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后可恢复到正常,是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机制。运动性疲劳的程度可通过单位时间内心率、血乳酸、最大摄氧量和输出功率等指标来评价。

3、紧张性疲劳:是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导致精力不足,记忆力下降的一种亚健康状态,严重时可形成紧张性睡眠障碍。临床表现为精力不足,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失眠等。多见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抑郁症、一氧化碳中毒、慢性中毒、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疾病中。

4、情绪性疲劳:是伴随各种不愉快的情绪或心情出现的一种主观不适感,临床主要表现为个人行为的改变,即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多因为长期的心情紧张、烦恼、苦闷、压抑等负性情绪的积累所致,这种疲劳既无法通过睡眠等休息方式缓解,也无法通过各种药品来缓解。

【辨证分析】

1、常见证候

1)暑耗肺胃气阴:肢体倦怠乏力,精神委顿,少气懒言,身热汗岀,心烦口渴,食少便溏,面垢苔浊,脉虚数。本证发于盛夏暑热之时,暑为阳邪,其性发泄,易耗气津,数见肢体倦息,精神委顿,少气懒言,身热汗出,心烦口渴,脉虚数等症;又暑多挟湿,故见面垢苔浊,大便溏泄等症。

2)脾虚湿困:倦怠懒言身重,口苦舌干,大便溏薄,洒洒恶寒,胸脘满闷,食减,尿少,舌苔厚腻,脉濡。由劳倦、饮食失节等原因以致脾虚失运,水湿稽留。湿性重浊遏则清阳不升,故令肢体困顿乏力。临床兼有胸脘满闷,纳少便溏等脾虚失运的症状。

3)气血两虚:神疲肢倦,少气懒言,语音低怯,眩晕失眠,自汗心悸,手足麻木,面白无华,唇舌爪甲色淡,脉沉细无力。本证多由先天不足,病后失调,或久病失治等原因所致。气血不足,机体失养,故出现少气懒言,神疲肢倦,眩晕失眠,心悸自汗等表现。

2、证候鉴别

暑耗肺胃气阴疲乏发生于夏季,既有暑热表现,又有气虚证候,脾虚湿困疲乏常发生于夏秋季节,既有湿阻之证,又见脾虚之候。前二证均为虚实兼之证。气血两虚疲乏,纯属虚证,以气虚血少为主要见症。三者从临床表现分析,较容易鉴别。

【相关治疗】

1、辨证论治

1)暑耗肺胃气阴: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选清暑益气汤加减。

2)脾虚湿困:健脾化湿,升清降浊,方选升阳益胃汤合平胃散加减。

3)气血两虚:气血双补,可用十全大补汤加减。

2、其他治疗

针灸疗法、穴位埋线治疗及推拿等。

【相关疾病】

1、疲乏是临床上极常见的症状,几乎各种急、慢性病证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疲乏,在现代医学的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脚气病、坏血病、糖尿病、低血糖反应、肥胖、肾小管性酸中毒、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尿崩症、血清病、药物热、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恶性肿瘤、消化、循环、泌尿、造血、呼吸等系统疾病等中,都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疲乏。

2、疲乏常见于中医学中伤暑、疰夏、湿阻、肝热病等外感病和蝈虫病、鞭虫病、黄胖病等寄生虫病,气劳、神劳、血劳、瘿劳、虚眩等劳损类疾病,心衰、肝著、脾痿、脾水、肾衰等脏腑病,肌(肉)痿、肥胖病、厌食、溢饮、黑疸、侠瘿瘅等全身性疾病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