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永州故事】解惑东安两座“广利桥”

【讲述永州故事】解惑东安两座“广利桥”

进入东安县城,有一座气势磅礴的类似湘西的“风雨桥”的仿古建筑桥,取名“广利桥”,很多人也莫名其妙,何故兴建这座桥,这也是紫溪镇塘复的“广利桥”的仿制品。

沿紫溪紫水河上,一路清溪潺潺流水,绿沙堆影,或宽或窄,或缓或急,小桥流水,古木簇拥,进入上游塘复印水河。在塘复村下车,经过一条巷道来到广利桥。

广利桥在当地老百姓称呼为花桥,附近的村民组为花桥村民组,在东安也就有了塘复上花桥与花桥镇的下花桥之称。

据史记载,广利桥为本地富豪文石昌、文石宝弟兄于清乾隆38年(1773)修建,光绪二十年(1876)曾经重修过。相传文氏兄弟财势盛大,把方圆数十里的土地都据为己有。他们曾先后在印水河上建桥三座,只有广利桥最美、最好、最奇。之所以取名广利桥,是取“广济众人,万民称便”之意。广利桥仿效宋代营建方法而建,桥墩三拱,全用青石砌成。全长36.8米,桥高7米,桥宽4.5米,自东端沿17级石阶抬级而上,石阶中镶嵌的九只刻工精细的石刻金蟾图案呼之欲出,称“九只金蟾”;桥上有重檐小青瓦长廊,共四柱三间17个穿斗式柱梁结构,拱亭内两侧装置有76根木栏柱,称“七十门柱”。长廊中部有阁亭,歇山顶,三重檐,木廊屋面盖小青瓦,两端是三重檐的牌楼式阁亭,平面呈八角形状,桥的两端建有八字形的门面,门面上装饰木花纹,朵朵相连,好似浪花荡漾,桥中天罩,高于其余各间,斗拱之层檐,屋角上塑有龙、凤、鱼、兽等多种动物艺术造型。广利桥是东溪江两岸人民的交通要道,又是附近群众乘凉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对广大人民群众有利,故名广利桥。

广利桥的另一建筑特点是“金鸡脚、豆腐腰,莫把石板垫路腰”。桥拱高6米,两端用青石砌成,17级台阶拱脚处收分薄至0.33米,迎水处做成突出的尖钩状,这就是“金鸡脚”; 桥面过道两侧用青石条砌成,过道处填以黄土,即所谓“豆腐腰”。这一独特的构造,充分发挥了减轻洪水的冲击强度,减轻桥身承载负荷的作用,得以历时230多年而巍然屹立。广利桥设计巧妙,筑造坚实,“金鸡脚、豆腐腰”的营造技法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是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完美表现。广利桥基本上与侗族风雨桥类似,所不同的是侗族风雨桥采用木墩或石墩,桥面用杉木建造。而广利桥却是在石拱桥上面建重檐长廊和阁亭,结构更为坚实。广利桥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东安地方文化和湘西侗族文化,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晶。

要是在夏天的夜晚,桥上两旁木板上,躺着的全是附近村民赤身裸背、手摇蒲扇的身影,听着潺潺水声和桥下蛙声,传送着村头巷尾的大新闻和小道故事,成了附近村民的双抢后的休憩场所和信息传播中心。

站在桥上,仰视虫鱼鸟兽的雕刻和花草装饰的桥顶,俯视桥下清澈见底、鱼虾嬉戏的热闹场景,平视周边的金黄稻田,感受凉风习习,无不让人的心情归于恬淡、还于自然,产生宁静、温馨的幸福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