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兰溪】走进烟溪村:婺江边上有洲圩
走进烟溪村:婺江边上有洲圩
灵洞乡烟溪村,地处婺江、兰江、衢江三江冲积平原,东北有局部丘陵。区域面积2.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56亩。下辖烟溪、堰头、瓦灶脚、瓦灶、太子桥头、长泉头和毛竹园8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523户,1595人。村民以种植水稻、棉花和务工为主。兰溪市声威水泥公司建在烟溪村。
堰头自然村世居郭姓,宋末自板桥迁入定居,因地处八石溪口的堰坝上,故村名堰头。清代烟溪吴氏衍分迁入。有16个村民小组,523户,1595人。
瓦灶脚自然村为郭、王两姓杂居,因建村于旧时烧制砖瓦的窑址下,故名瓦灶脚。有村民6户,19人,耕地15.2亩,归属堰头自然村村民小组。
瓦灶自然村为张、施两姓杂居,因建村瓦窑边得名瓦灶。有村民22户,74人,耕地52亩,归属烟溪自然村村民小组。
太子桥自然村为郭、张两姓杂居,村口有桥俗称太子桥,故村名太子桥头,简称太子桥。有村民6户,33人,耕地26.4亩,归属烟溪自然村村民小组。
长泉头自然村,始居梅姓,为宋户部尚书梅执礼后裔,宋末由白龙桥迁入,因村口有塘名长泉,故村名长泉头,又称后泉头。有村民小组2个,63户,26人,耕地177亩。
大泉头自然村,始居吴姓,清康熙年间自邑城衍分迁入,因村口有塘名大泉,故村名大泉头。后赵姓迁入,现吴、赵两姓共居一村,村袭旧名。村中有吴氏大厅和威圣王庙等古建筑。有村民小组2个,51户,245人,耕地167亩。
毛竹园自然村世居赵姓,南宋时自邑城衍分迁入定居,因村多毛竹和树木,故取村名为茆竹园,后与云山街道茆竹园相区别,改称毛竹园。村中有600年古樟一棵,并有土地庙等古建筑。有村民小组2个,61户,228人,耕地162亩。
烟溪自然村因地处婺江的支流边,水流湍急,溪面似腾烟雾,村在溪口,故名黄烟溪口,简称烟溪。始居黄姓,宋代以前就有聚落,宋元时为婺江与烟溪交汇处的一处洲圩,河道深阔,辟有两处埠头,是婺江航道的一个中转港口,明代已十分繁华,“水陆交通、舟车络绎,金兰之孔道也”。明季安徽休宁吴端成经商来兰,见烟溪沙水环聚,风气淳朴,遂定居于此。现村中居民以吴姓为主。有村民小组8个,273户,596人,耕地556亩。
灵洞乡烟溪村吴氏:先祖是吴寄园,明代时世居安徽休宁,祖辈数代以酿造白酒为业;明崇祯年间,吴寄园三世孙吴瑞成来兰溪经营白酒,见烟溪沙水环聚,遂举家迁至兰溪城东烟溪村定居。
烟溪村在清朝以前为紫岩乡江阳里属地,1958年以后建立人民公社,先为板桥管理处驻地,后为板桥公社驻地;1983年恢复镇乡建制,烟溪为板桥乡人民政府驻地;1992年行政区划调整,板桥乡并入灵洞乡,为灵洞乡板桥管理处驻地。目前,烟溪自然镇区内有3条长300米、宽5米的主街道,有店铺40余家,建有1个综合市场,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设有医院、小学、老年活动室、农家书屋、村邮站等机构。
樟塘坞村还出了个名人叫赵鸿儒。
赵鸿儒(1882~1943),字云青,号金龙,灵洞乡樟塘坞村人。在兰溪城关经营义隆南货店、义隆油行。经商之余,兴学办校,曾任赵氏著存小学校长。民国12年(1923)又创办旧金华府治内唯一的商业专科学校维勤初级商业职业学校,并亲任校长。对公益事业也甚热心,在城北塘湾巷建赵氏花园,栽种奇花异木,供人赏玩。悦济浮桥被毁期间,参与兴办朱家码头义渡,又在溪西内港建木桥以便交通,甚为人所称道。民国11年(1922)曾被选为县议会副议长,民国17年(1928)任商会主席。
民国31年(1942)5月,县城沦陷,返乡隐居。次年日伪维持会长梅金奎强挟其进城,诱其合流,赵当晚即回樟塘坞,至家门口跌地不起,翌日去世,终年62岁。
太子桥村出了个名人梅金奎。
梅金奎(1900~?),板桥乡太子桥人。原在城区南门开设黍作店。青帮头子,略晓拳术,欺压善良。贩运红丸,获利颇巨。民国25年(1936)实验县县长胡次威曾下令逮捕,梅远逃沪杭。抗日战争爆发,返回兰溪在今延安路开设江东旅馆。民国31年(1942)5月,日军侵占兰溪,梅避去洞源西山寺。县城沦陷后,乃回城投敌。11月5日,收罗手下爪牙及寡廉鲜耻之徒,认贼作父,在日军卵翼下组织伪乡镇联合会,自任主席,充当兰溪头号汉奸。越一年,伪县政府成立,出任伪县长。征丁征税,搜刮铜、铁、桐油等物资供敌军需用。又为敌献策:“蛰居城内,为瓮中之鳖,应四出清乡,扩展地盘,扬皇军之威。”于是日军多次出城扫荡,烧杀掳掠,全县各乡遍遭蹂躏,民愤极大。民国33年(1944)8月,日军改委韩子成为伪县长,梅携巨款潜逃离兰,不明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