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容县将军群体研究

覃远媚+梁燕明+高茂兵

【摘要】民国时期出现了数十位容县籍将军,上将8名中将17名,下将达60多名,因为此将军群体,容县一度被誉为“民国将军县”,容县的将军群体在民国时期,产生的原因复杂又具有代表性,对于当时的社会具有重大作用。本文通过数据调查结合各方史料,重点阐述此群体的军衔情况,出现的原因与其在当时社会的真正作用。

【关键字】容县;将军;民国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 201510606156)研究成果。

近年来容县政府把容县将军的故居与容县将军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来进行开发,在很多的宣传中声称民国时期产生了数十位的将军,1984年,据容县文管所统计:民国时期容县共有9位上将,13位中将,41少将。到了容县一度被誉为将军县,并流传有了这样的一句话“奉化第一,容县第二”。说的就是蒋介石的家乡奉化是民国第一将军县,容县紧随其后为第二,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容县将军群体的庞大,虽各方资料有些许差入,大致都认为民国时期真的产生了数十位将军。如果容县真的存在这么多的将军,按照常理推测,可以想象这个群体的功绩与影响力有多大。下面将通过具体额统计数据与相关史料来进行分析。

详看表一,从数量上来讲,在各方资料上记载,上将和中将的数量比较确定,而少将则徘徊在66±2人上,容县政府在旅游宣传中宣称是66人,而有些文史资料则在数量上会多出两三人左右,从授衔时间看,新产生的将领在第二个时间的数量是比较突出的,第一时段产生较少,在下将这一板块情况则比较明显,授衔时间多集中在抗日战争时和抗战后,之所以会产生图表中的情况,则与军衔的授予在三个时间分段的标准与要求分不开的。

国民政府的军衔发展共分三个时期与标准,第一时期是孙中山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时制定的军衔制度;第二个时期是北洋军阀时期,这一时期的军衔制度基本沿用孙中山所制定的标准,以三等九级为原则,分将校尉三等,每等分为上中下三等;第三个时期则是国民政府時期,1935年,蒋介石为了整顿北洋政府时期以来较混乱的军衔制度执行情况,重新制定了详细严格的军衔制度,但大致沿用之前的军衔制度。

从表一划分的第一个授衔时间看,这时期基本处于北洋军政府时期,北洋军政府时期军阀混战,各个地方政权更迭快,而当时的军衔制度执行情况更是混乱不堪,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有资格授军衔的机构除了国民政府外,还有总司令部和军事委员会,甚至连上级机关和首长也可以授,再加上没有有效监管,这就大大地降低将领得到军衔门槛了,另外还有一个规定就是可以在将领阵亡和病逝后,为表体恤,追赠更高一级的军衔。在民国政府改革军衔前这一个时期,容县共新出现了一名上将,四位中将和七下将,在三个时间段是最少的,在这段时间中,晋升的多是在北伐战争或者是原来旧桂系中占据比较重要地位的,如马晓军,在旧桂系中是一名比较重要的将领,更是开创新桂系的奠基人,因其创办的广西陆军模范营,培养了一大批重要的新桂系将领,被誉为新桂系教父,军衔是与其职位实力相称的,另外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因参加北伐战争或国共战争出任重要职位,但又不幸牺牲被追赠的和获因战功而晋升的,如叶琪上将在1030年曾任第4集团军总参谋长,官至上将军衔。

第二个时段就是军衔制度改革到抗战胜利,值得注意的是军衔改革之后,军衔还分为正式军衔和职务军衔,正式军衔指的是由军事委员会根据将领的职务,军功等情况综合考察,由国民政府颁发任官状的军衔,除了褫夺和晋升外,不随职务调动而变动。职务军衔则是一种临时性的军衔,职务与军衔是一体的,随着职务的变动而变更,如少将旅长,中将师长等,则是国民政府为了能让将领在战时得到更大的职责,发挥战时作用,战后又不至于出现过多的高级军衔。但到了后期,除了高级将领仍由国民政府授任外,地方首领官员为了方便任命调度人员,师长以下的将领的授任权被下放到了地方首领手中,而这又回到了军衔制度改革前的混乱局面。从表格可以容县籍将军群体多数出现在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因国共战争和对日战争,人员编制更换快,又有职务军衔的规定,很多将领都曾经短暂担任过高级职位,这也是有些容县籍将军头衔的由来,虽在这一时段产生的容县籍将军也有很多是正式军衔的,如黄绍竑和黄旭初都是由中央政府正式授命的上将。但也有不少只是曾经挂过一个职务军衔而已。

第三个时期新将领出现的多是在抗战后追赠的人员或是解放战争中曾担任过高级职位的军士,以及国民党逃亡台湾后任命和追赠的将领,如甘丽初就是1959年才被追赠为陆军上将的。

结合各个时期的军衔情况和新出现的高级将领,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容县籍的将军的军衔情况虚实各半,有真正凭借军功和资历授任的将领,如罗奇上将,黄绍竑上将,黄旭初上将等,也有只是短暂担任高级将领职位,只获得过职务军衔的将领,如杨愿公中将等和阵亡后被追赠的将领,如夏国璋中将,甘丽初上将。如果按照严格的军衔制度看,民国时期容县籍将军的军衔有不少只是虚衔,所以在看待容县为开发将军县这个名号时应该一分为二看问题,单纯站在学术角度看,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而应该说明其内涵的。

纵观多方资料,探查民国时期容县籍将军产生的原因时发现有其特殊性也有其时代代表性:一是重视教育,容县籍的将军多数出身良好,据笔者根据民国时期容县军政要员统计:黄埔军校出身多达三十多位,下将群体中也多是受过正规军校或者地方军校和模范营的培训。这使得这批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以在军中更好的站稳脚跟或得到升迁,尤其是新桂系上台后为发展和巩固自身实力,提拔了一批同是军校出身的同学或有裙带关系的下级将领。二是受宗族观念和同学关系的影响,在这几十位的将军中,同学关系裙带关系紧密,高级的将领时会提拔同届同学或同校出身的下级将领或是同一宗族内的将领,任人唯亲在当时是非常常见的一件事。三是恰当的时机造就英雄,民国时期,风云变幻,给了很多非正统出身的下层人士往爬上的机会,北伐战争是新桂系发展壮大的第一次机遇,后历经蒋桂战争、粤桂战争和抗日战争,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容县籍将领。可见民国变换的时局给予了此群体产生的时机,良好的教育和裙带关系是维系壮大了这一群体的重要因素。三个原因相互影响,造就了这一群体的诞生。

就算抛开只有虚衔的将领,对于当时的广西社会来说,容县籍的将军群体仍然是极其重要的群体,民国的容县籍将军群体在当时的广西可谓是功过相伴,探究功的方面:一是以黄绍竑,黄旭初为首的新桂系确定了广西新的秩序。旧桂系头领陆荣廷出身绿林,受到清政府招安后借助辛亥革命确定对广西统领,身上封建色彩浓厚,为了壮大和稳定自身实力,在不久之后发动对两广的搜刮,使两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比起旧桂系统治时期新桂系的统治要相对安稳一些,这是因为新桂系的将领多数出身正规军校,或多或少受过先进的革命思想熏陶,对待民众要比深受封建思想禁锢,出身绿林的旧桂系要良善许多,但他们也没有完全解脱当时的时代烙印,大多数还是以自身利益为主,如夏威扣留士兵粮饷用以筹办军事教育。二是对广西进行了大批建设,如兴建了一大批中小学和中等专业学校,极大地推动了广西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教育经费从旧桂系时占全省军政费用不足百分之一上升到了百分之十以上;修建了二十多条公路,极大地促进了广西的经济发展;三是促进了当时的革命进展,1924年新桂系接受广州革命政府的收编,正式加入革命阵营,一方面解除了广州革命政府西面的威胁,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革命力量,促进了护法战争的开展,到了抗战时期,桂系集团军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民国时期的容县籍将军群体对于民广西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见证了新旧桂系的更替,发展壮大了广西的实力,在抗日战争中也贡献了自身应有的力量,推动了历史的进展。如果按照严格军衔制度划分,容县籍将军群体的数量相对于容县旅游宣传中的数目要少一些,但按照其历史功绩来说,对于当时的社会是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的。

注释:

[1]笔者根据玉林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的《玉林民国时期军政要员》统计而得

[2]容县史话第二期.广西容县县志办公室、文物管理所合编,1984年

[3]玉林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玉林民国时期军政要员》[M].2012年[4]张建基.《民国军衔制度述略》[J]军事历史研究,1989

[5]王逸峰.《国民党军队的正式军衔和职务军衔》[J].历史教学,2007

[6]陳贤庆.《民国军阀派系》[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年,113页

[7]江声煌.《广西兵役舞弊真相》[J].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8]邝广菴.《建设化的广西》.国闻周报第五卷第四十五期,1928

[9]广西省政府编.《省政府一年来政治报告》,1928年,14页

[10]张宪文,张玉法《.中华民国专题史》[M]第四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作者简介:覃远媚(1993.02—),广西梧州,本科学历,玉林师范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历史学。

梁燕明(1994.03—),广西玉林人,本科学历,玉林师范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历史学。

高茂兵(1979.05—),山西和顺人,博士生学历,玉林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历史地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