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明:在针灸中获得平静,在治病救人中收获满足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针灸科学科带头人吴清明。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刘丹 通讯员 陶艳 罗丹 长沙报道

细小的银针刺入人体穴位,捻转提插间,病痛便得以缓解;用燃烧的艾绒温酌穴位或特定的病变部位,便可以达到治病的目的。以“针”和“灸”构成的针灸疗法从古传承至今,看似简单的疗法反衬了显著可见的疗效,给自身蒙上了不少神秘感。

1983年,在原湖南中医学院就读的吴清明,便是循着一股揭开神秘的好奇心,入了针灸的大门。那时,针灸还是大学中的冷门专业,面临专业选择时,一个年级两百多人,仅有两人选择针灸。

吴清明不曾考虑冷门与否,他只遵循内心的选择。在练习针灸的过程中,他获得了没有杂念的平静感,在平静中得以坚持对生活的思考与反省;在运用针灸和中药治病的几十年中,他也收获了一份医者的职业满足感,这份满足支撑了他探索医学的漫漫长路。

吴清明年轻时,与学生进行病例讨论。(医院供图)

一支笔也是一根针

几根银针、一个艾条,怎么就能治好病呢?接触针灸之前,大多数人的疑惑,在吴清明心里也有。这种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中医疗法,以简便灵敏、安全性与疗效俱佳、适用范围广著称。其自带“神秘光环”的体质,吸引了吴清明成为一名传承者。

“大部分人觉得针灸很神奇,但是要把针灸作为职业,还是会有一些顾虑”,吴清明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医发展态势相对微弱,人们对针灸疗法的了解尚浅,各个中医院、西医院的针灸从业人员也很少,社会需求并不大,因此选择针灸作为职业的人并不多,尽管如此,吴清明还是坚持了内心的兴趣所向。

看似操作简单的针灸疗法实则充满奥秘,“针灸入门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做到技艺精湛,能真正治好病、治好疑难病,那就很不容易”,吴清明说,一方面,要把理论基础打扎实,《灵枢经》《甲乙经》等难啃的理论书要一本一本啃下来,另一方面,勤学苦练加强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以练习针法为例,有患者的时候,每一次给患者治疗都是一次练习,没有患者的时候,沙袋、布包便成了练习工具。养成随时练习的习惯更是十分重要。“从学针灸开始,摸着笔的时候,或者手在口袋里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在口袋里动起来模拟练习”,进针、运针、提插、捻转,一个个精细的手法在无数次的练习中得以熟练。

吴清明喜静的性格与针灸凝神聚气的特质十分契合。“针灸是医生通过手法将内力传到患者身上,它讲究治神,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要坐得住、静得下,因此需要医生练好功、练好内力”,吴清明说,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种没有杂念的平静感。

吴清明为患者扎针。(医院供图)

一次治疗也是一种思考

吴清明爱好思考,每一天的工作与生活都会通过日记本记录下来。他说,每一次写日记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反思的过程。这种持续的自省与吴清明的工作实践相互映照,让他愈发准确地摸到了运用针灸治病的秘诀。

李先生是一名公务员,有高血压病史,因工作长期需应酬,突发脑出血,遂来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刚入院时,李先生头痛严重、右边肢体不灵活、意识模糊。吴清明接诊后,结合西药、针灸、康复训练等办法为其治疗,减轻脑部水肿、降低颅内压力、调控血压,醒脑开窍,通经活络,李先生痊愈出院。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吴清明针对中风患者最常见的一种疗法。吴清明解释,中医认为,中风病的根本病理机制是因脑缺血或出血而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肢无所用,需开窍启闭,恢复或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的生理机能,通过针刺人中、内关、三阴交等穴位,并施以特定手法,能取得较理想效果。他表示,中风发生后,不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及时给予针灸治疗,对患者的康复意义都十分重大。

“瘫症和痛症是最适用针灸疗法的两大优势病种,但是针灸的适用范围很广,有800多种疾病可以用针灸治疗,有100多种疾病可以以针灸作为主要治疗方式。”吴清明说,“但是到底能不能治,还要具体看医生的理论功底和技术水平。”

除了在运用针灸治疗中风、面瘫等疾病上成效显著,吴清明在运用中药治疗失眠、焦虑抑郁等方面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在治疗失眠上,传统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认为心脏和睡眠质量有关,因此许多中医从心论治失眠,而吴清明则认为应当从肝论治失眠。

“我们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人的睡眠状况和情绪有很大关系,情绪焦躁紧张则容易影响睡眠。从中医来讲,情绪与肝脏密切相关,所以我们主张从肝论治,根据肝血虚、肝阳、肝火上炎、肝胆湿热等多种症状表现,归类到不同证型进行系统治疗,临床证明有很好的效果”,吴清明说。

吴清明正在为患者治疗。(医院供图)

一位患者也是一个朋友

吴清明总说自己是个急脾气的人,而在接诊的所有患者和同事眼中,他却性情温和、充满耐心。吴清明说,或许是从事针灸改变了他,让他变得性格沉静,但更重要的或许在于他对于医生这份职业的理解。

“从读书开始,我们就要背'大医精诚’,那个时候便理解了对待患者要一视同仁”,吴清明说,“作为一名医生,对待患者的态度不能只是冷冰冰的工作交流,像朋友一样轻松交流会更好”。

今年8月,来自江西的李先生(化名)脑溢血后经过治疗,说话一直不利索,身体右边部位有麻木感。辗转多家医院后治疗效果均不佳,李先生也感到压力倍增,心情抑郁。来到吴清明处就诊后,吴清明以轻松的口吻与其聊天、分析病因,足足聊了三四十分钟。

事后,李先生感慨地说道:“我得病将近9个月,看了不少医生,只有吴医生一个人注意到我的心理状态,愿意和我聊天,帮我解答问题,真的很谢谢吴医生对我的关心”。

吴清明认为,作为医生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更应该倾注多一点关心在患者的心理状况上。“患者得病后难免心理会受到打击,医生也应该要考虑到这一点,可以尽量多拿出一点时间来关心患者,替他们答疑解惑,这样对患者身体康复也是有帮助的。”

正是由于这份平易近人的态度,吴清明和许多患者都处成了朋友,交往最长的一个患者是从医开始便认识的,到现在已经是快40年的老朋友。

吴清明常常和学生说,一定要懂得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患者,他是医生,你希望医生是怎样的?换位思考,就能相互理解,看诊也会顺利一些”。

不知不觉,吴清明已从医近40年,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与学习中,他对中医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常常告诉学生,要成为一名中医,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中医自信和中医思维,“以针灸而言,流传至今也有几千年历史,至今都没有被淘汰,说明针灸的疗效是得到验证了的,我们应该感到认同,也要感到骄傲,这是基础,另外,要在自信之上再建立中医思维,把中医的理论系统运用到诊病当中,这是成为一名中医的必要条件”。

“认可它,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领悟它,才能用它治病救人”,吴清明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