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母亲教的歌谣(序)
母亲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母亲身上储存了太多有形和无形的精神财富,无论母亲在或不在,都已在我们心里开花。母亲做的手织布,承载了她心灵手巧勤俭持家的秉性;母亲说的老俗话,记录了她的通情乐观明白事理;母亲的那些逸事,是乡里人对母亲纯善贤良乐于助人口碑的交相赞誉;而母亲教的那些歌谣,则是母亲留给我们的长盛不衰的文化盛宴,我们的孩子、我们孩子的孩子、子子孙孙传唱不断,这是我们对母亲最好的怀念。
母亲教的那些歌谣,用母亲的话叫“唱‘唱儿’”。用鲁北方言说唱,诙谐幽默,合辙押韵,好多的尾音用儿化韵,多用起兴、比喻、回环、顶针修辞。语言朴实,朗朗上口的歌谣里,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可以说,这是长在农家土屋田埂上的歌,是蕴含着黍粱香气的歌。这些歌谣,唱出了母亲的善良淳朴、坚韧刚强、豁达乐观,唱出了蹉跎岁月里的苦辣酸甜,也唱出了艰难困苦中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也可以说是母亲的心灵之声。
母亲虽出身贫寒,但生性豁达,心地纯善,勤劳智慧,乐观刚强。用她唱过的歌谣,就是——
《那些年母亲教的歌谣》序①
上坡能种地,
下坡能犁田。
纺线织布样样行,
针线绣花也挺棒,
一推两搡一轴汤。
注:鲁北方言,自己擀的面条叫汤或条子,用擀面杖擀一剂面叫一轴。
姥姥家祖传推拿治疗“掐脖瘊”,母亲也是一绝,方圆三五里地的乡亲都会抱着孩子来请母亲治疗。只要是病人,不管身上脏净,母亲都是让他躺在我家炕上,双手摁住病人的喉结,推拿按摩,三下五除二病人就缓过来了。病人需要静静休息,观察一段时间。所有的病人都是铺盖我家被褥,得这样病的小孩子多,好多孩子拉尿在我家炕上,没见母亲烦过,更没见她收过别人的财物。
有时姐姐嫌弃弄得脏,母亲就说——
《那些年母亲教的歌谣》序②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救了人家,修行自家。
行好不见好,早晚少不了。
这是母亲唯一抽象的歌谣,却是母亲心灵的写照。
母亲不识字,我们有时问她:“奶呀!(鲁北老家对母亲的称呼),你也上过学吗?”
母亲便操着鲁北浓重的乡音,每一句尾字拉着长音说——
《那些年母亲教的歌谣》序③
俺念了一个月的书,
逃了二十九天的学,
赶上那个月还是小进。
注:乡村称小月为小进,大月为大进。
姥姥家是和我村相隔七八里地的邱家。母亲从六岁要饭,四外八乡留下了她童年流落的脚印。
说起这些往事、这些村名,母亲也唱歌似的——
《那些年母亲教的歌谣》序④
小王家,大付家,
王射斗家到邱家,
台家,姜家,一溜双张家,
马张寨,刘怀家,
李家寨子孙梅枣家。
过年的时候,走亲戚是小孩子最热衷的事儿,我家的老亲都在我村往北的村庄。母亲给我们安排走亲的行程,也是念念有词——
《那些年母亲教的歌谣》序⑤
东西盐场,大辛庄,
马家南许到后仓。
盐场的碱地白花花,
马家的马不上庄。
注:马家和大辛庄是邻村,自古两村没有直达的路,据说是直通了路会坏了两村的风水,都是迷信的说道。
母亲的歌谣就这样伴随着我们的传唱,唱遍了四外八乡。
我的系列散文《那些年母亲教的歌谣》,由《月光下的歌谣》《田间地头的歌谣》《世相中的歌谣》《游戏中的歌谣》《笑声中的歌谣》《专属母亲的歌谣》《谜语里的歌谣》等7个部分组成。母亲的歌谣,长在鲁北土地上,包含了鲁北的风俗民情,唱出了世态炎凉。母亲的歌谣,是伴随我童年最早的“文学作品”,给了我童年的欢乐,给了我艺术的熏陶。母亲给我们唱,也给我们的孩子唱。母亲在劳累苦涩的日子里唱,轻松喜悦的日子里也唱。这些歌谣,装载了母亲的聪慧乐观豁达,记录了我们和母亲相处的美好时光,是在我们心上流淌的岁月之歌。
有文友问我,这么多歌谣在哪儿找的?我说,所有歌谣都不是找的,是我们从小母亲就教我们的,也教我们的孩子,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包括我们的孩子共同整理存留。自打母亲去世,这些歌谣存了十五年了。我这次是分类整理成文章,作为母亲去世十五周年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