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派及其传人的表演艺术

(来源:戏迷知音的博客)

在京剧领域中,有一位难得的艺术大师,他不仅开拓了京剧表演生旦对峙的局面,并以毕生的精力培养了诸多的京剧人才,其中不乏像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这样出类拔萃的艺术大师,甚至于其他行当的名家也多得到他的点拨,被誉为“通天教主”,他就是王瑶卿先生,王瑶卿教学因人而异,特别善于挖掘每个人的潜在素质,就拿这四大名旦来说吧,虽都出自于王瑶卿门下,但各自都根据自己的条件,继承和发展了王派表演艺术,梅兰芳继承了王派风格中的古朴典雅的风格,所以梅先生的戏具有浓郁的传统韵味,无形中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精髓,尚小云先生继承了王派的刚毅风格,程砚秋先生则更多地继承了王派的低回委婉的特色,荀慧生先生的表演则是最为俏丽活泼。

荀先生本人的表演,我没有赶上看,他也没有什么视频资料供后人观赏,但从接触的一些老艺术家以及观摩一些荀派弟子的表演中,我们也略窥一二吧。

荀派弟子很多,在这众多弟子中,在我看到过表演的弟子中,我最欣赏的是五老:童芷苓、赵燕侠、赵慧秋,吴素秋,荀令莱五位,至于其他弟子,不是说其表演不好,而是我感觉在继承荀派方面都或多或少有些不足。

说实在的,宋长荣老师的表演确实是不错,特别是他的《红娘》,记得八十年代曾有过连演千场的记录,或许是宋老师演红娘这个人物太多了,总觉得后来他演出的一些花旦戏总是留有一些红娘的影子在里面。刘长瑜和孙毓敏可谓是当今荀派中最出色的演员了,尤其是教育家孙毓敏老师桃李满天下,孙老师也是在结合自己的条件,努力创新荀派的表演艺术以适合戏曲前进的步伐,听孙老师的唱,我总是觉得她的演唱功底还可以,只是许多地方过于夸张了。在创新方面,刘长瑜还是显得比较稳妥一些的,我们看刘老师的戏最多的是现代戏《红灯记》,而文革后其经常贴演的《春草闯堂》《卖水》等算是最出色的代表作了,像荀派的本门戏《花田八错》《红楼二尤》也是很不错的表演,她那甜美的歌喉,俏丽的表演,让人感觉到有一种亲和力。天津荀派演员中,还有王紫苓和尚明珠,王紫苓的表演是很中规中矩的,她的《拾玉镯》相当的不错,她的泼辣旦很有特色,可惜嗓音条件所限,晚年也很少登台亮相了。另外,还有一个因音配像而出名的李薇华,我只是看过她为荀先生配的几出戏,身段确实是不错,但其演唱如何,我没有听过,就不敢枉驾评论了。

说《红娘》这个戏,还有一个演的最好的吴素秋老师,她的红娘很有自己的特色,俏丽活泼,那种热心与抱不平的心态,在吴老演来真是得心应手及了,吴老的荀派戏也是中规中矩的,她的代表作《苏小妹》尤为一绝,那赚文娟时候的潇洒一甩袖,真可谓美妙绝伦!她的《人面桃花》所塑造的杜宜春,把一个小家碧玉演的淋漓尽致。《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表演,也是很独特色的,给人一种凄凉之美。吴老的表演在继承荀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有自己的特色,但我还是觉得没有像童芷苓、赵燕侠她们那样变化的那么自然完美。

荀令莱是名门之后,所以深得家传,她的名气没有其他几位演员大,但其表演绝对是规矩,行家讲其表演一投足一举手都具有乃父风范。我看其《香罗带》《勘玉钏》等戏的表演也是感觉到了很硬实,甚至于一个细腻处都处理的很好,《勘玉钏》前青衣后花旦的表演,对一般演员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演温。但在她身上你丝毫看不出造作神态,更没有浮夸的表演,虽没童芷苓表演的那么娴熟自然,但也绝对算得上是上层之作,别有一番风韵。个人感觉其唯一不足的是,表演火候有时稍微欠点,这或许跟其舞台经验少有关吧。

赵慧秋是天津著名的荀派演员,她的荀派戏得到过荀先生真传,她又聪明好学,所以掌握的很瓷实,我们所能见到她所演的荀派戏,就是《红娘》中的那一场表演,虽然短,不难看出其深厚的底蕴。因为身体原因,文革后她几乎不演荀派戏了。而当年的纪荀演出,是在荀夫人再三要求下才出演一折的,由此而见其荀派功底的非同一般。后来我们要想再看其荀派的表演,只能从其诸如《戏迷传》之类的反串戏中略窥一斑了。不论什么戏,看她的表演,就感觉非常过瘾,听的荀派唱段,也是没有瑕疵的,于俏丽中呈现古朴的气韵。她同时也是一个多面手,不仅琴拉的好,书画也非常出色,并且单弦以及骆派京韵大鼓,在她唱来也是惟妙惟肖,在戏曲方面,她曾与张君秋先生同出一师,因此晚年多以演唱张派为主,同时对于梅派、尚派、程派皆能,她的《六月雪》也是非常规矩,看她的演出丝毫不会让你觉得是客串,反而会感觉是出自名门,她的梅派戏也是非常的规矩,其老生戏更是出奇的好,一段韩(俊卿)派的河北梆子令人拍手叫绝。在文革后能把戏中戏演的非常出色的演员只有三个人:童芷苓的《十八扯》李慧芳的《盗魂铃》赵慧秋的《戏迷传》也就成了三绝。

在荀的弟子中,能成就派的,惟有童芷苓与赵燕侠二位了,她们的表演艺术都是在继承荀派的基础上,极大地创新和丰富了荀派的表演,形成了自己独自的鲜明艺术特色。

赵燕侠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她在继承荀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点,大胆地创新,汲取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基本功非常扎实,武戏能演诸如《大英杰烈》之类的戏,文戏能演像《红娘》《潇湘夜雨》这类的戏,她的《起解会审》可谓是一绝,每到一处都以其做为打炮戏,她还能演出一些像《辛安驿》《白蛇传》之类的允文允武的戏,她的《红梅阁》更是非常出色,我曾经写过两篇评析文章“从《玉堂春》说起”和“荡气回肠《红梅阁》” ,详细地剖析了其表演特色,因为篇幅关系,这里就不多叙述了。

童芷苓的表演如果不用“如火纯青”这四个字来形容就确实说不过去了,她在舞台上的表演,很潇洒自如,上了台的她,就能完全与剧中人融合在一起,我总是感觉她不是在唱戏,而完全是在玩戏,像她这样表演娴熟的演员,在当今戏曲舞台上可谓是绝版了。在童老师的舞台上,没有年龄界限,她所塑造的小姑娘都几可乱真,那活泼那顽皮,你会认为她是一个老人吗?她是用形神去抓住观众的。看她全部的《勘玉钏》,前面的大家闺秀,在她演来不温不火,后面的小家少女,妩媚俏丽,如果单纯凭这就说她是一人多面还远远不够。我们不妨从她所塑造的多个艺术角色中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她的《武则天》是她所塑造的角色中最吃功夫的一个,既为人母又为君王的武则天一直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童芷苓很好地把握了一个尺度,在表演中吸收了大量话剧表演的东西来丰富人物,大段的念白,让人听来耳目一新,同时又不失京剧表演的韵味,唱的也是痛快淋漓,展现在你面前的就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这其中不乏帝王的威严与慈母的怜爱,让你觉得真实震撼;而同是帝王的《四郎探母》中的萧太后,就又是另一番风韵了。再看她的《大闹宁国府》把一个善用心计,两面三刀的王熙凤抖落的也是淋漓尽致,那隐藏在善良之下的狠毒,令人不寒而栗。她的《乌龙院》又是另一种狠毒阴险,而《活捉》却又是散发出一种凄凉的爱。童芷苓更是一个多面手,各个流派甚至于跨行当的表演都是那么的精湛,一出《十八扯》全面地展示出了她多才多艺的艺成就。

这里我想再多提一下她与言兴朋合作三次的《游龙戏凤》,87年纪梅演出时候,这一老一少分别在上海、北京、天津通力合作了三次这个戏,舞台上的表演配合的都非常默契,一下子就把年龄的差距给拉近了,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了,把一个小姑娘塑造的活灵活现,以其精湛的表演给我展现了一幅丰富的市井画卷。这三个版本都有录象留世,其中上海版本已经出版了,北京版本相信许多人也都看到了,惟独演出最好的天津版本还没有能全部见到,甚是遗憾。

在荀派的小字辈中,我比较喜欢的演员就是天津京剧团的李静和中国京剧院的管波了,而作为新生代的演员,管波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一个,在她身上很少能看到造作,而是表演比较朴实大方,很好地把握了荀派的表演特色,从她的一些戏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为艺术所付出的心血,相信她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地磨练,艺术会有更大进步的。

李静是童芷苓的得意门生,她与在美国的著名票友何恕先生一样,比较完整地继承了童派表演艺术。看李静的戏,真犹如重温乃师的风采。她得到童老师的真传比较多,也非常的用功,在表演上,对于于一个小腔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精雕细凿,所以她表演来都显得很自如。我们不难从她所演的诸如《勘玉钏》《大闹宁国府》《红楼二尤》等等戏中看出乃师所付的心血以及自己勤奋所下的苦功。她学童派,不是形像,而是具有神似,她没有完全去按照童老师的表演去刻,而是吸收了童派表演自如的特点,以自然朴实的风格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记得06年时候,艺龙文化举办了“祝贺中国大戏院建院70周年的庆典”演出,李静以一段加唱的《勘玉钏》中货钏一段念白引起轰动,全场爆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可惜当日因为安排演员较多,未能更多地聆听其演唱,留下遗憾。所幸的是,后来在她参加上海举办的纪念童芷苓的专场演出中,又一次以这段念白征服了上海观众,得到内外行的一直好评,单凭念白就能征服观众,得到认可的演员,恐怕在当今舞台上也是绝无仅有吧?是童派的艺术魅力,也是李静潜心童派艺术所得到的最好回报,如今的李静,潜心于无私地教学工作,为传播童派表演艺术默默地工作着。

以上我就我所领悟的荀派及部分传人的表演,做了一些粗略地评说,只是个人见解而已,对戏曲艺术我了解的不是很深,也只能谈些皮毛,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也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