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刚振原创】家乡的路

文|周刚振

  从记事起,家乡的路就是一条绕着河道转来转去的小路,绕着绕着要过河了,清清的河水上支几块青石,水便哗哗地在脚下向东流去,我祖辈的先人们每天的出行都在这条路上。

  走着走着,倏地河道中间凸起了几块巨石,把河水劈成两半从两侧冲下,路被流水占了,无法通过,于是就从几块小石头背上再上到庄稼地边沿的小路上,往前走上几十步,就又得下河去,再围着那弯弯曲曲的小河绕啊绕,10多公里的出沟路就是这样走完的。

一条小路通我村

七扭八歪进家门

早上担桶去挑水

回来水漏两桶空

小儿早上上学去

一脚踏偏掉河中

夏天时常发大水

阻隔孩子误课程

尤其一到雪雨天

更是湿滑步难行

  七十年代初,我上了村小,清楚地记得还走这条路,这条路和先前记忆中的路没一点点变化,可学大寨、修梯田、改河道的那些年,才真真正正地把老家的路变了样。

  记得那个冬天召开村民大会战动员大会,当场还放了几个响炮呢,那响声震得耳膜嗡嗡直响,会上成立了修路工程指挥部,大队党支部书记担任部长。一切按规划修筑,严格把关,修不到标准不予验收。

  经过两个酷暑寒冬的苦干,终于把一条原先在两山中间的河道改到了阴坡跟,在坡跟随坡修筑起一道长达2公里的长堤,水便乖乖地流进了新改的河道中,当水流到山嘴子时,与董家窨村流下来的水汇合,又把河水改道到北面的山脚下。

  由于山嘴子以下的3个生产队大部分居住在阴坡,这样改道便能节省更多的空间修地,于是全村人都在搞大会战,仅仅用了一冬一春的时间,又修起了一条长达3公里的长堤,大堤上面,则成了一条通村大道,大道的下面,是全西沟河大队新增修的上百亩良田。

  看着这些新修的地里长出绿油油的庄稼,我的父辈们心里美滋滋的。

  出村路修通了,村上的人开始买回架子车往地里运粪往回拉庄稼了,冬天又往家里拉柴火,实惠的很。

  路上骑自行车的人多了,也有人买回了手扶拖拉机,整天在大路上突突突地上下奔跑着,运输着村里人的日用所需。

  从此,人们告别了祖祖辈辈以来背驮肩跳的历史。

要想富   快修路

路路通   百事兴

如今是:吃不愁 ,穿不愁

家家住着 小洋楼

水泥路铺到家门口

群众出行不再愁

骑摩托   坐公交

农民心里乐悠悠

  八十年代末,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好转,西沟河大队四五生产队的群众誓死要打开阻隔人们脱贫致富的山门——路沟梁,于是一场轰轰烈烈地开山修路战斗打响了。

  那年的冬天,无雪,可天气冷的出奇,人们早上起来穿着厚厚的衣裳上工地了。这次是按两个小队的人口总和,25人为一小组,分段承包,责任到人。

  记得那些天,人们起早摸黑地滚爬在路沟梁上,刺骨的寒风刮在人的脸上,向刀子一样割着,有人的虎口被铁锤震破了,鲜血直流。有人劝他,你歇会吧,把伤口处理处理。可只见那人摇摇头说,没啥没啥,给自已修路哩,我也没那么地金贵!

  经过一冬一春的苦战,终于在山崖上凿出了一条2米多宽的大路来,从此人们再也不会为买袋化肥或者出售土特产等山货而发愁了,如今骑上摩托车不到10分钟就到了沙河子,而原先顺着出沟路走,要多走10多公里的路程呢!

  昔日的出村路如今早已拓宽铺成平坦坦的水泥路了,而现在,望着s型的盘山路,我的思绪万千,这条路还需再加宽铺路面啊,我相信这一愿望很快就会实现的!

现在是:

青山绿水路路通

村村户户歌声扬

唱得商山点头笑

唱得牛羊满坡跑

核桃栗子咧嘴笑

包谷昂首谷穗摇

赞歌声声夸改革

追梦路上步步高

(注:文中部分插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

周刚振,男,陕西商州人,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 有作品在《延河》《三秦都市报》《商洛日报》《中国诗乡》《诗友》《乡土诗人》等三十余家报刊发表,现为《三秦广播电视报商洛版》文艺版编辑。著有诗文集《岁月如歌》。

嘉年华时光  原创文学

读书|写作|亲子|生活

(0)

相关推荐

  • 劳苦记忆/张金民

    劳苦记忆 张金民 人们都有夸大自我苦难的习惯,我也是.但和同辈们比,我还是多了些艰难. 我的家只有一孔土窑洞,父母生育了三儿两女.就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决定在土窑旁边再打一孔窑洞,然后在靠墙的空地上 ...

  • 河流出生地(延安文学)(吕敏讷)

    2021-02-04 07:29:56 延安文学 2021年1期 吕敏讷,甘肃西和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首届自然资源作家研修班学员.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飞天>& ...

  • 文/新潮 小河沧桑

    文/新潮            小 河 沧 桑 村子东边有条小河,忘却了,却又记忆了.那条河记忆着父辈们的劳累,记忆着生活的羞涩,记忆着改革开放后的忘却,但它永远是一条不会干涸的河,是生长在这个村子人 ...

  • 有盐有味话云安24:秋船,鹅船与汤溪大动脉

    乔在益 云安盐业的兴盛其实应该和一条河分不开,这条河就是汤溪河.山泉般的河水不仅养育了云安的人民,更重要的它还承载了云阳境内,特别是云安盐厂的交通大动脉的功能. 汤溪,发源于巫溪县的尖山区湾塘河,流经 ...

  • 【文学】乾州蕞娃:春到龙岩寺

    [简介]前几日,有朋友从西安回来,想要在本地找个地方玩玩,于是我陪他去了一趟临平镇,我们拜访了龙岩寺,见到了传说中的漆水河渡槽.石林,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也感受到了人类的力量. 春到龙岩寺 乾州蕞娃 ...

  • 邢台市信都区朱温坪村——灾后河滩引河水 旱地保收暖民心

    文/冯林绪 "哈哈!这河滩地终于通水能浇了!前河滩地再不怕天旱了!村里可算办了件大好事啊!"望着一股清流哗啦啦顺管道流到河滩地垄沟里,手持铁锨的冯大伯高兴地合不拢嘴. 8月4日上午 ...

  • 【分享】4.24周六徒步巡览入滇河道马料河,广普大沟

    今天上午九点半,参予徒步巡览入滇河道马料河,广普大沟的近八十名滇池环保志愿者陆续乘188公交车抵达云湾路口春漫大道集合点,开启马料河,广普大沟的巡览之旅. 行进在马料河畔,只见河水清清潺潺流淌,两岸的 ...

  • 【周刚振原创】文实精神是一种向上的力量

    这是一位慈祥善良的老人. 这是一位满肚子装着故事的老人. 就是这样一位年过86岁的老人,竞对自已喜爱的四皓文化研究有着那么大的劲头,对中华民族的文字有着那么认真虔诚的态度,简直令我敬佩至极! 这位老人 ...

  • 【周刚振原创】我们都去滚铁环

    文|周刚振 七十年代初,在农村的孩子们中间,兴起了滚铁环的游戏. 滚铁环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汉族儿童游戏,流行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各地均十分兴盛.滚铁环是那个年代男孩子的炫技宝物,拥有铁环就如同 ...

  • 【周刚振原创】浅谈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人物形象

    浅谈中篇小说 <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人物形象 文|周刚振 读了作家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澎湃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小说通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支前线连队的描写,将审美焦点对准部队 ...

  • 【周刚振原创】读书的苦与乐

    ▲ (题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读书的苦与乐 文|周刚振 读书究竟是苦还是乐?笔者以为这并非是用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的问题,可简单回答:读书有苦也有乐,是苦乐兼而有之,同生共存的. 古人读书&qu ...

  • 【吃在陕西】周刚振:儿时的年豆腐

    编者按 这里会让你舌灿莲花,满嘴噙香.厚重的内容,飘逸的笔触,背后流露的是恬淡如水的心境,字里行间悠远的文化意味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与这种意味相交织.缠绕的,是人间烟火味--是氤氲其中的亲情.乡情,和 ...

  • 【教师节专刊】周刚振:银色的天空

    银色的天空 --写给一位普通老教师 作者|周刚振 一支纤细的蘸笔 渐渐吸干 你青春的血色素 堆起的教案如塔 凝结着几多人生的坎坷 春夏秋冬    四季轮回 永不歇息的足迹 依然留恋 那难割难舍的痴情 ...

  • 【脱贫攻坚】周刚振:洪河寺村变了脸

    ▲题图由作者提供 洪河寺村变了脸 文 | 周刚振 今年6月6日,我独自一人前往山阳县洪河寺村,去目睹了这里的碧水青山,感悟了扶贫工作给这里带来的变化,这里的人或事,皆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走 ...

  • 【吃在陕西】周刚振:槐花麦饭

    编者按 这里会让你舌灿莲花,满嘴噙香.厚重的内容,飘逸的笔触,背后流露的是恬淡如水的心境,字里行间悠远的文化意味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与这种意味相交织.缠绕的,是人间烟火味--是氤氲其中的亲情.乡情,和 ...

  • 【周刚振诗歌】商州女子(外两首)

    ▲ (题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商州女子 文|周刚振 商州女子 眼里总有两泓清泉 每波动一下就让人终生迷恋 商州女子从小就那么多情 心底自有一条爱之小溪涓涓 人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家乡的糊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