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刚振原创】家乡的路
文|周刚振
从记事起,家乡的路就是一条绕着河道转来转去的小路,绕着绕着要过河了,清清的河水上支几块青石,水便哗哗地在脚下向东流去,我祖辈的先人们每天的出行都在这条路上。
走着走着,倏地河道中间凸起了几块巨石,把河水劈成两半从两侧冲下,路被流水占了,无法通过,于是就从几块小石头背上再上到庄稼地边沿的小路上,往前走上几十步,就又得下河去,再围着那弯弯曲曲的小河绕啊绕,10多公里的出沟路就是这样走完的。
一条小路通我村
七扭八歪进家门
早上担桶去挑水
回来水漏两桶空
小儿早上上学去
一脚踏偏掉河中
夏天时常发大水
阻隔孩子误课程
尤其一到雪雨天
更是湿滑步难行
七十年代初,我上了村小,清楚地记得还走这条路,这条路和先前记忆中的路没一点点变化,可学大寨、修梯田、改河道的那些年,才真真正正地把老家的路变了样。
记得那个冬天召开村民大会战动员大会,当场还放了几个响炮呢,那响声震得耳膜嗡嗡直响,会上成立了修路工程指挥部,大队党支部书记担任部长。一切按规划修筑,严格把关,修不到标准不予验收。
经过两个酷暑寒冬的苦干,终于把一条原先在两山中间的河道改到了阴坡跟,在坡跟随坡修筑起一道长达2公里的长堤,水便乖乖地流进了新改的河道中,当水流到山嘴子时,与董家窨村流下来的水汇合,又把河水改道到北面的山脚下。
由于山嘴子以下的3个生产队大部分居住在阴坡,这样改道便能节省更多的空间修地,于是全村人都在搞大会战,仅仅用了一冬一春的时间,又修起了一条长达3公里的长堤,大堤上面,则成了一条通村大道,大道的下面,是全西沟河大队新增修的上百亩良田。
看着这些新修的地里长出绿油油的庄稼,我的父辈们心里美滋滋的。
出村路修通了,村上的人开始买回架子车往地里运粪往回拉庄稼了,冬天又往家里拉柴火,实惠的很。
路上骑自行车的人多了,也有人买回了手扶拖拉机,整天在大路上突突突地上下奔跑着,运输着村里人的日用所需。
从此,人们告别了祖祖辈辈以来背驮肩跳的历史。
要想富 快修路
路路通 百事兴
如今是:吃不愁 ,穿不愁
家家住着 小洋楼
水泥路铺到家门口
群众出行不再愁
骑摩托 坐公交
农民心里乐悠悠
八十年代末,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好转,西沟河大队四五生产队的群众誓死要打开阻隔人们脱贫致富的山门——路沟梁,于是一场轰轰烈烈地开山修路战斗打响了。
那年的冬天,无雪,可天气冷的出奇,人们早上起来穿着厚厚的衣裳上工地了。这次是按两个小队的人口总和,25人为一小组,分段承包,责任到人。
记得那些天,人们起早摸黑地滚爬在路沟梁上,刺骨的寒风刮在人的脸上,向刀子一样割着,有人的虎口被铁锤震破了,鲜血直流。有人劝他,你歇会吧,把伤口处理处理。可只见那人摇摇头说,没啥没啥,给自已修路哩,我也没那么地金贵!
经过一冬一春的苦战,终于在山崖上凿出了一条2米多宽的大路来,从此人们再也不会为买袋化肥或者出售土特产等山货而发愁了,如今骑上摩托车不到10分钟就到了沙河子,而原先顺着出沟路走,要多走10多公里的路程呢!
昔日的出村路如今早已拓宽铺成平坦坦的水泥路了,而现在,望着s型的盘山路,我的思绪万千,这条路还需再加宽铺路面啊,我相信这一愿望很快就会实现的!
现在是:
青山绿水路路通
村村户户歌声扬
唱得商山点头笑
唱得牛羊满坡跑
核桃栗子咧嘴笑
包谷昂首谷穗摇
赞歌声声夸改革
追梦路上步步高
(注:文中部分插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
周刚振,男,陕西商州人,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 有作品在《延河》《三秦都市报》《商洛日报》《中国诗乡》《诗友》《乡土诗人》等三十余家报刊发表,现为《三秦广播电视报商洛版》文艺版编辑。著有诗文集《岁月如歌》。
读书|写作|亲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