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大陆风雷激荡,郑和下西洋背后的故事——著名画家张培成笔下的大明荣光

一、张培成与《郑和下西洋》

近期,龙现代美术馆的中央展厅里,亮相了一幅精彩壮观的历史题材巨幅画作《郑和下西洋》,这是海上著名画家张培成先生在2020年春为我馆所精心创作的。

《郑和下西洋》 429x363 cm

这幅巨作为全景式的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描绘了郑和下西洋途径忽鲁谟斯国(今伊朗霍尔木兹),当地国王率臣迎接明朝来使的喜庆场景。

平日里张培成先生除了画画,也喜欢看一些汉代画像砖、敦煌壁画等画册,《郑和下西洋》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敦煌壁画。

张培成

1948年生于上海

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

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现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中华艺术宫艺委会委员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作为一幅宏大场面的历史画作,在进一步解析该画创作技巧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赏析张培成先生的创作。因为这一段的历史资料大部分在明代就已经湮灭损毁了,所以对明王朝为何要举全国之力来进行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远洋行军,今天的历史学界也是众说纷纭。有追讨建文帝说、有朱棣好大喜功说、有海上贸易说等等。今天,我们换个角度,从欧亚大陆上主要大国的角力关系,来重新审视和思考明王朝的帝国突围和明成祖朱棣的高瞻远瞩。

二、风起云涌的时代-双雄对峙

1398年6月24日晚,明王朝都城应天(今南京)皇城的乾清宫里,一个古稀老人病在榻上气若游丝,旁边埋首啜泣的是一个年方弱冠的青年男子。寝宫月华门外,一班大臣们长跪不起,祈天佑命。是夜,明王朝的创建者,在位31年的太祖皇帝朱元璋驾崩了。

1398年12月17日,一个年过花甲却彪悍勇武的跛脚可汗,统帅一支由蒙古和突厥人混杂组成的十万大军,冲进了印度半岛最富饶强大的霸主苏丹国的都城-德里,将这座拥有1500年辉煌历史文化的南亚第一名城彻底毁坏后,带着无数战利品扬长而去。而这之前的两三年时间里,他的铁骑军队刚刚扫荡了统治俄罗斯150多年的蒙古人金帐汗国和统治伊朗150多年的蒙古人伊尔汗国。至此,整个中亚大草原和南亚次大陆的广大区域,都在这位跛脚可汗的马鞭之下。

朱元璋病逝后,那个埋首啜泣的青年人,依据遗诏登基继承大统,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悲情皇帝,朱元璋的长孙——建文帝朱允炆。年轻气盛又很书卷气的建文帝,即位不久便开始着手削藩,此举逼反了镇守北京长期对抗北元蒙古国的叔叔朱棣,他是朱元璋的四子,被封为燕王,手下兵强马壮。削藩过程演变成叔侄争夺皇位的四年内战,最后以朱棣南下攻破都城应天,建文帝离奇失踪告终。1402年,燕王朱棣在赶跑了侄子建文帝,又假意推辞再三后,就毫不客气地在都城应天篡位登基,成为历史上开创“郑和下西洋”壮举的一代雄主——明成祖,年号永乐,这一年的朱棣42岁。

明成祖朱棣

在明王朝的叔侄四年内战期间,那位血洗印度德里的跛脚可汗掉转马头,长驱直入西亚阿拉伯世界,一路上的破坏力好似超级龙卷风。横跨欧亚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横跨亚非的阿拉伯马木留克帝国,和其所有附庸国们,在这几年内都纷纷被击溃惨败变得俯首帖耳。此刻的亚洲大陆上,只剩下两个霸主人物,一个是占据东亚篡位成功的明成祖朱棣,另一个就是这位不可一世的跛脚可汗——他的名字叫帖木儿,突厥化的蒙古人后裔,出生在蒙古帝国察合台汗国的一个军事贵族。因为在早年战斗中伤了右腿,对手送给他一个流传更响亮的绰号——中亚独狼跛子帖木儿,简称瘸狼。朱棣成功篡位君临天下的1402年,瘸狼帖木儿67岁,人生也达到了如日中天,军事威慑力从中国西域(今新疆)延绵到地中海的庞大欧亚区域,占据中亚、南亚和西亚。

就在帖木儿准备去征服欧洲那个已经腐败不堪的拜占庭帝国的节骨眼,朱棣废黜建文帝后篡位登基的消息,传到了正在西亚厉兵秣马的帖木儿那里。几乎瞬间,帖木儿就决定放弃征服欧洲,转而把目标对准了大明王朝和新皇帝朱棣。他认为一直梦寐以求的时刻到了,他要去征服中国!这个梦想,他在八年前就磨刀霍霍了。让我们回到1395年,就是朱元璋死前三年,帖木儿给明王朝进贡了200匹战马,同时给朱元璋写了一封肉麻至极的称臣国书:“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统一四海,仁德洪布,万国欣仰。咸知上天欲平治天下,特命皇帝为亿兆之主。臣帖木儿僻在万里之外,恭闻圣德宽大,超越万古。自古所无之福,皇帝皆有之;所未服之国,皇帝皆服之。钦仰圣心,如照世之杯,使臣心中豁然光明。臣国中部落,闻兹德音,欢舞感戴。臣无以报恩,惟仰天祝颂圣寿福禄,如天地永无极。”帖木儿的这番吹捧让朱元璋大为受用,甚至感动不已,当即厚赏来使。当时的帖木儿已经初具中亚霸主的实力,但他为何要向远在万里之外的不挨边儿的明王朝称臣纳贡呢?第一,刺探情报,通过使臣往来收集明王朝的各种国情资讯。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也给在中亚统治的认元朝为宗主国的蒙古帝国后裔们强烈震撼。第二,麻痹朱元璋和明帝国,远交近攻。帖木儿在当时的首要任务,是先征服身边的中亚、南亚和西亚诸大国,确立内陆霸权,解决进攻明朝的后顾之忧。

帖木儿生平有个最大的遗憾,他不是蒙古黄金家族的成员,无法在血统上以成吉思汗后人来感召和继承蒙古帝国的历史遗产。这点,却又催生了他的另一个可怕梦想,也可以说是伟大的抱负——在横扫内亚大陆之后,他变得自命不凡,帖木儿的内心始终有个重塑成吉思汗霸业的情结,他渴望有一天成为蒙古帝国后裔们心悦诚服的大汗。而征服明朝,重塑元朝成为宗主国并由他掌控,无疑是实现他旷世理想的捷径。朱元璋去世、明帝国叔侄内战实力耗损、早年情报刺探进攻路线已经熟稔、中国西域和北元残部都是潜在的蒙古人盟友,这些有利因素都激发了帖木儿征服明朝的军事自信。

三、内忧外患的时局-帝国抉择

1404年夏,已经69岁的帖木儿在其位于中亚的都城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进行了战争总动员,召集了各附庸国近30万最强悍的草原骑兵,对外宣称百万。临行前,他特意将各国使臣叫到宫殿里,包括被他故意扣留了8年的明王朝使臣们,在大庭广众之下,怒斥朱棣篡权夺位,不配成为中国之主,上天授意他帖木儿要把建文帝找回来重新扶持上位。

同年11月,准备充足的帖木儿率军离开撒马尔罕去东征明帝国,同行的还有作为军粮的数十万只羊。由帖木儿的孙子哈里·苏丹率领的前锋骑兵团在一个月后就翻越了天山,两个月之后便扑到了距离明朝国土西大门哈密卫不足四百公里的吉木萨尔,真可谓兵贵神速!眼看着帖木儿与朱棣的这场世纪对决,即将上演。此刻的朱棣早已得到了风声,帖木儿的誓师大会故意向各国使节声明,明王朝虽远也获得了情报,此刻正严阵以待。据《明史》记载:“永乐三年,傅安等尚未还,而朝廷闻帖木儿假道别失八里率兵东,敕甘肃总兵官宋晟儆备。”就是说1405年初,虽然被扣押在中亚的明使臣傅安等没有放回来,但明王朝已经获悉帖木儿率大军借道西域(今新疆)挥师东进杀向中原而来,于是命令甘肃总兵宋晟负责警戒防备,明王朝也做好了以逸待劳的迎战准备。

一代枭雄-瘸狼帖木儿

世事难料!1405年2月,帖木儿大军在东进到今阿富汗境内时,遭遇猛烈暴风雪被阻挡了50多天无法进军,随军的羊多数皆被冻死。勉强开拔后,由于帖木儿经常借酒御寒时常喝的酩酊大醉,结果一次引发高烧,几天后猝逝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锡尔河畔的讹答剌,享年70岁,这时他已经接近中国西域了。在死前,这位旷世枭雄留给他的子孙们遗言:“继续前进,握紧你们手里的剑!不要向敌人示弱!”戏剧性的是,他的子孙们却没有心情去执行这个遗言了,他们更关心帖木儿死后的帝国大位由谁来继承,并由此引发了帝国内部一系列的动荡和内战。至此,东征明王朝的这场世纪对决,也就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帖木儿死后八年,在1413年,他的继承者才和明王朝恢复了相互通使和陆路贸易。在这八年期间,明帝国和朱棣,面对的是一个局面混杂的中亚,也无法揣测第二个帖木儿式枭雄何时再出现。当时明王朝的西部、北部都是敌视的蒙古势力范围,东部又是无尽的太平洋。一直对篡位不正有心理阴影的明成祖朱棣面临着两大困惑:1、担心蒙古势力随时会卷土回来,朱棣虽五次深入漠北对北元蒙古国进行追剿,但效果一般,并没有消灭蒙古人的生力军(给日后的土木堡之变留下了隐患);2、如何消除帝国内外有关他篡位弑君的恶劣名声(连远在西亚的帖木儿当年都以此为借口要征伐他)。内忧外患,对登基后的朱棣是一个极为现实的国情。

就在帖木儿征伐明朝的第二年即1405年,明成祖朱棣始派郑和下西洋,以便为缓解上述两大困惑寻求突破。西洋所指基本是北印度洋和波斯湾沿线,都是帖木儿帝国的附庸国所在区域。郑和船队200多艘,随行军人近3万,沿途了解局势、刺探情报,这对西洋一众小国也是个巨大军事震慑,即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来耀兵异域。在帖木儿死后的几年内,明王朝通过郑和下西洋对沿途时局有了清楚掌握,更曾主动介入到中亚内部的纷争里发挥了调和作用。再通过远洋贸易和大量人员的互通来使,给明王朝子民呈现了一众四海皆服的幻象,这很有助于在明帝国内部渲染朱棣是天授帝位的氛围。下图这张明成祖宫廷画师所绘的“麒麟祥瑞”图(今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是郑和从西洋带回来的长颈鹿,引起了明王朝上下的极大轰动,都认为这是天降祥瑞。中国古语有云:“麒麟现,圣君出”。作为一个篡位之君,朱棣急需为自己执政合法性做个交代,而长颈鹿的入贡,正好利用其大做文章。文武百官也颇为识趣地纷纷叩首称贺,上表文辞,欢呼朱棣是“盛德之隆, 天眷之至, 实前古未之有也”。

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麒麟”

我们今天这里探讨郑和下西洋背后的时代格局和内外因,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的思考。更多的历史真相,还有待日后的新史料挖掘呈现。朱棣的强权手段和残忍性格一直以来颇为后世所诟病,但他在那种内忧外患的时局之下,通过郑和下西洋的创举,最终能保持中国社会的民生安定和中华文明的声名远播,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今天说朱棣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有作为帝王,也是名副其实的。

四、张培成先生画作的局部赏析

说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故事,我们继续分享张培成先生的这幅精彩巨作。此作品朴素稚拙,画面恢弘壮观,造型简洁单纯,人物形象饱满并富有历史感,中国古代传统壁画与古代西亚绘画的技法交织融汇其中。

在龙现代美术馆悬挂的《郑和下西洋》

细心品读这幅历史巨制,张培成先生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画面中线条豪放自由、粗壮有力;在用色方面,也继承了敦煌壁画传统的赋色规律,既不过分追求色彩的真实感,又能精心设计对比、衬托以及叠晕,使色彩交光互影,相得益彰。

《郑和下西洋》局部1

《郑和下西洋》局部2

画面中心双手托举黑匣子的人物为郑和,他对面骑马者则为当时忽鲁谟斯国(今伊朗霍尔木兹)的国王。张培成先生在刻画这部分细节时,郑和团队的人物造型参照了明代木刻版画中的人像,让观众从古代绘画的形象中汲取与历史人物的相关联的视觉记忆。拙趣与朴质是他原本的造型风格,于此个人的言说与作品所需的妥帖的绘画语言得到了合乎情理的统一。画中忽鲁谟斯国人的形象与服饰,张培成先生参考了波斯细密画中的形象元素,巧妙地将之运用在画面中的旗帜、地毯图案、兵器乐器、马具及马匹身上的饰品上,浓烈的异国情调正来自于这些不可忽视的画面细节。

《郑和下西洋》局部3

《郑和下西洋》局部4

这幅作品张培成先生延续了4年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的《火药的发明与应用》作品的绘画风格。从中国古代敦煌壁画和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借用了许多珍贵的视觉元素,让这个作品的格调既有中亚艺术韵味,又具当代绘画的气质。壁画的色彩热烈而又淳厚,在复原壁画的斑斑驳驳的肌理的基底上,使得画面中浩浩荡荡的船队、郑和一行使者以及前来迎接的忽鲁谟斯国君臣的这些场景,更具历史的沧桑感。

《郑和下西洋》局部5

《郑和下西洋》局部6

《郑和下西洋》局部7

历史画的造型必须要能体现那个年代、那些民族人种的基本特征及其当时的服饰道具,张培成先生翻阅了必须的文献资料,尽可能翔实地再现历史。在局部画面中,画家成功借鉴了历史上古波斯人的形象与服饰,造就了不同环境下的人物群像,使得这些人物多了层质感,乍看有点笨拙且木讷,细看又发现每个人物表情皆透着可爱与纯真。

《郑和下西洋》局部8

《郑和下西洋》局部9

在色彩的处理上也是这件巨作的突出亮点。此画取用了壁画中常规的土红与石绿的明艳对比,色彩的选择不光全是人物和器具的固有色,而是取决于画面结构的需要。上色既非平涂也不恣肆跳跃,而是皴擦印拓无甚法度,皆以画面的斑驳肌理为目标。画中物件的轮廓线也是凭感觉而行,有勾有皴,也有仅是色块相间,并无勾线。用笔轻松自然,绝无谨小慎微之态。纵观此幅巨制,如作尺幅小品之状态,实属大气磅礴,举重若轻。

五、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

张培成先生在构思创作过程中,多方查找历史文献资料,认真研究了郑和下西洋在不同时期的路线和特征,再融合进他独特的艺术表现技法之中。这种创作精神,体现了一位著名画家的对历史的客观严谨性和艺术展现手法的贯通灵活性。

创作间歇的张培成先生

《郑和下西洋》创作草图

《郑和下西洋》创作草图

张培成先生画作中的这个忽鲁谟斯国,据《明史》记载:“其国居西海之极。自东南诸蛮邦及大西洋商舶、西域贾人,皆来贸易,故宝物填溢。气候有寒暑,有霜无雪,多露少雨。人多白皙丰伟,妇女出则以纱蔽面。惟禁酒,犯者罪至死。医卜、技艺,皆类中华。交易用银钱。书用回回字。王及臣下皆遵回教,婚丧悉用其礼。日斋戒沐浴,虔拜者五。地多咸,不产草木,牛羊马驼皆啖鱼腊。”所以,张培成先生的画作中人物和当地风情,无不呈现出文献中所描绘的古代波斯湾一带的风土气息,优秀的作品在细节上尤见画者功力。

从创作历史题材的意义角度而言,张培成先生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出郑和下西洋这个故事,讲述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精髓。正是这一脉相通、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塑造了今天华夏盛世的我们,并将继续传之永久。郑和的伟大航海创举,印证着今天华夏儿女勇敢闯荡、无所畏惧的坚定意志,并将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开拓进取,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感谢张培成老师对画作赏析的指导)

END

· 龙现代艺术中心 ·

开馆时间

周二到周日
上午9:30-下午17:00
周一闭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