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三十而已》后,我越发地想要离婚”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我不知道你怎么看待“感情”,但我想你肯定也知道,大众对于“感情”的态度总是偏向于期许、颂扬与追逐,只是追逐这个本就脆弱的东西,真的好么?
“你这个说法不对,那一定是没有遇到对的人,所以才显得脆弱”,可能会有朋友这样想。
虽然我并不想说“这其实也只是大众的态度”,但一个只能通过结果来进行判断的标准,又有多少可行性呢?难不成相处个三四十年,最终没走下去的情况也硬贴上“没遇到对的人”这个标签吗?
我们对于“美好”、“完美”与“稳定”有太多的期待,可谁也说不好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会和遇到的人有什么样的故事,以及我们会拥有什么样的未来,所以为了缓解内心对未来的焦虑和担忧,我们自己杜撰出来了这个想法和那个所谓的“对的人”。
当然,这样的论调可能会让你从生理上感觉到一些不适,但了解一些不同的看法,才能够更好的协助自己看清楚世界与自己,不是么?
虽然我并不是一个频繁追剧的人,但也从身边、新闻、文章推送等各个方面了解到了《三十而已》这部剧正被很多人追捧,并且各类与之有关的“民间再创造”视频也挤满了推送。
一部电视剧火起来这没什么,但很多家庭因为这部剧而出现问题、很多人因为这部而更加恐婚,那就有一些值得探讨的东西了。
说起来也巧,前两天正好有位朋友跟我叨叨自己结婚后,过的并不开心,在看了《三十而已》后内心变得更不舒服了,满脑子想的都是“我要离婚”、“我当初怎么选择了他”。
虽然我没有看这部剧,但也能感受到“这部剧,确实刺激到她了”,以及她被这部剧给“绑架”了。
我们常常用局外人与局内人来形容不同的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以此暗示“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比站在问题之内看问题,要更全面,也更容易找到准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现在,如果这位朋友是局内人的话,困着她的局是什么呢?
以“她婚后过的不好”为关注点的朋友,可能会认为婚姻在困着她;习惯从“人”的身上找原因的朋友,可能会认为困着她的是“自己”,毕竟,如果婚姻出现问题,那她自己也有责任……而随着关注点的不同,我们看到的局也会有很多。
而在当下,我想指出一个我们已经看到,但却会习惯性忽略的局,即“那部影视作品”。
在她话语中,她提到“自己结婚后,过的并不开心,在看了《三十而已》后内心变得更不舒服了”。
虽然她确实已经存在了一些不开心,但是看了剧之后,这份不开心已经上升到“想要离婚”、“怀疑自己的选择”,代表着“她迫切的想要从这段婚姻中走出来”。
那我想你也明白,她有这种变化的原因,至少包括了:
剧中的一些东西被她认可了,而这些被认可的东西也被用来评价她自己的婚姻,结果这一对比发现自己的婚姻与剧中代表“会出现不好结果”的标准一致,于是她又联想到剧中那些不好的剧情、不好的发展,并把这些剧情和发展生硬地当成了自己的未来,接着剧情本身带来的情绪,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与焦虑就将她包围了,而为了避免“不好的剧情”变成现实、避免自己继续被负面情绪包围,所以迫切想要离婚。
对于这个原因,你有什么感想呢?
“那只是一部电视剧呀,怎么可能代表婚姻的全部、怎么可能它怎么演现实怎么发展”,其实我和你一样是这么想的,但她就是信了,不仅信了,还逐渐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未来”,那你说,这是不是被电视剧给“绑架”了呢?
要说这两个人呢,也算是走完几年爱情长跑,又顶着女方父母的压力才最终走到一起、最终有了孩子、最终收获了一些女方父母的支持的,现在却被一部电视剧搞得出现了“想要离婚”的念头,这想想也是挺无奈的。
而在看到他们经历了这么多之后,你还会不会执着于“遇到对的就能一切安好”的想法呢?
其实在这里虽然提到了《三十而已》,但如果我们的目光只局限于电视剧,就会忽略类似“我们在一起这么久,还比不上你们认识两个月”、“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看了篇文章就全部否定”这些“看似表现不同,但实际本质一样”的例子、就会陷入“怎么勘破这部电视剧给我的影响”这个局里,而不能看到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所以,忘掉电视剧吧,它只是个引子,我们要看到的是由这个引子带来的“为什么电视剧、文章和他人的几句感叹,明明局限性那么大,却还是会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影响”这个问题。
“明明局限性那么大”,但是这类朋友却看不到,还将缺乏局限性的“内容”当作“正确”。
而他们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在于“说出了我想说却不知道怎么说的”、“这话读起来让我开心”、“现实生活中的ta确实是这样的”等方面,或者直白点就是“这些话让我感觉很爽、很如意,所以它们就是对的”。
那这所反映出的问题,我想就是:
对于感情本身,这类朋友没有什么相对客观的、属于自己的了解,但又身处其中需要判断,所以为了“救个急”,就将“个人感受”当作判断依据;
因为缺乏了解,又执着于追求文化对感情的“吹嘘”,所以眼里只有自己的期待,而看不到感情本来的样子、当下的实际状况,以及双方各自的特点;
只能看到刚刚提到的,那么也就是只能看到“我的期待没有被满足”与“对方没有满足我的期待”,而看不到“对方在用自己的形式努力”、“对方已经很尽力”。
两个人相处必然会出现摩擦、争吵、矛盾、意见相左,那带着这样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婚姻,自然收获的是“很不开心”;接着因为自己只能根据感受判断,而不能理性面对,所以文学影视作品稍微一推波助澜,本来就有的不开心,就变成了“这段感情真的会走不下去”。
但你看,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另一半什么也没做,完全就是“我们自己在自导自演、自己拿着本就不怎么靠谱的标准去看当下”,那由此得出的“责任在对方”、“婚姻没有希望”的结果,自然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当然,从理论上来说,如果对方与生活都百分之百地适应我们、满足我们,那确实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但理论这个东西,只是为了协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当下才存在的,我们不能活在理论中。
就像提到的这位朋友,拿着剧情硬套在自己的婚姻里,丝毫不去考虑“当下两个人的状态究竟如何”、“对方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与“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以及由此诞生的“这样的我与这样的对方相处,会诞生什么样的结果”、“我该怎么与这样的对方相处”等更切合当下具体状况的思考。
我们要成为自己生活的“局外人”,而不是总被困在各种各样的“局”里,被“局”牵着走。所以,如果你也很容易就会被影视文学作品牵动,甚至这种牵动直接影响了你的判断,那也许是时候尝试让自己跳出来、从自己的感受中跳出来,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认真思考“我是什么样的人”、“对方是什么样的”,以及“我们当下的状况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三个问题。
毕竟,决定未来究竟如何的,不是剧情、感慨或生活的几个片段,而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说“两个人各自怎么样”、“两个人相处的怎么样”与“各自如何看待当下”。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