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地 · 从小县城到魔都,从这些建筑中细品百年风云
从老上海的建筑里,寻找诗和远方
说起上海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呢?
代表老上海怀旧气息的外滩、新天地、田子坊?还是代表新上海现代感的陆家嘴、市中心和各大商圈?
大部分上海人在不上班的日子其实很少会去这些地方,城市中的业余生活无外乎就是逛逛街,喝个下午茶,聚餐,看电影或唱K,有时候有的聊,有时候也挺无聊。
但你知道吗?其实上海最富有魅力的,是那些各色的老建筑。自开埠以来,不过短短百来年的历史,上海这片土地却是如“西洋镜”一般奇境幻影,波谲云诡。一栋栋风格迥异的建筑在这个东方小县城拔地而起,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秩序与混乱并存,传统与现代交叉。那些看似寻常的角角落落,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上演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杨浦秘境,叶家花园
这是许多附近居民都不知道的地方,谁也不曾想到,如此清幽精巧的江南园林会坐落在一家肺结核医院内,与复旦大学仅一街之隔。
这是一座私家园林,其主人是清末时期“五金大王”叶澄衷四子叶贻铨,建造花园的初衷是为了给万国体育会内的豪客们提供一个休憩游乐的场所。
叶家花园占地70多亩,刚开放时内设弹子房、瑶宫舞场、电影场、高尔夫球场等游乐设施,为沪上男女追赶时髦的热门场所,时人称之为“夜花园”。园内开挖了几处人工湖泊,有奇石假山环抱,水榭亭台,小桥流水。
1933年时,叶贻铨在圣约翰大学的恩师颜福庆,想开办一家专治肺结核的医院,叶贻铨于是将花园捐出,创建了“澄衷肺病疗养院”,直到现在这依然是一家肺科医院。
大隐于市,隆昌公寓
不知还有多少人还记得周星驰《功夫》里的猪笼城寨,这种像小围城一样的筒子楼建筑因一层几十户人家的格局令人印象深刻,在隆昌路上就有一栋与其非常相似的居民楼。
隆昌公寓是由英国人建于1930年,原为公共租界巡捕房,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型,共有250个套间,敞开式外廊,每户人家之间的间隔很小,密密麻麻排列着。整个建筑的亮点是双排两米多宽的楼梯,气宇轩昂地矗立在大院的南北两侧,蜿蜒的扶梯线条也为横平竖直的住宅楼增添了一些动感。
这里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市井味,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地址,从外边经过你根本无法知道这里面有这样一栋形似电影场景的建筑。穿过一道黑漆漆的门洞,眼前豁然开朗,灰色的混凝建筑以其富有冲击力的横向线条展现了与外面截然不同的世界。
四面被楼宇包围的院子里停满了汽车、助动车与自行车,还有晒着被子、种着花草的,老人们带着孩子在所剩不多的空间里嬉笑打闹聊家常,走到楼上,本就不宽敞的走廊也堆满了各种杂物,洗菜烧饭俱是走廊一景,演绎出上海蜗居的味道。还有从走廊伸展出去的晾衣杆,五颜六色布满院落,都是这现代城市里一道独特的老上海风景。
闹中取静,山阴路
上海开埠之前,山阴路只是宝山县的一条乡间农田。公共租界成立后,英国人开始“越界筑路”,将四川路延伸至今鲁迅公园处,山阴路就是当时沿四川路开辟出来的马路之一。
山阴路自开辟以来就被定位为住宅区,过去这里的居民以中产阶级为主,比如医生、律师、教授等。原法租界别墅太高级,棚户区“滚地龙”令人触目惊心,这两种住宅就像橄榄的两端,都太过极端,想要看上海普通市民的里弄住宅,山阴路便是代表之一。这里闹中取静,邻近热闹的四川北路却不受打扰,遮天蔽日的梧桐树在宽不过10米的山阴路夹道铺开,马路两边则分布着一条条弄堂,这些弄堂内建筑风格之多样堪称上海历史建筑的博物馆。
有恒丰里、四达里为代表的早期石库门建筑,有大陆新村、文华别墅带小花园的新式花园里弄,独立成套的西洋式公寓施高塔大楼,而属于新式里弄的留青小筑、松云别墅、东照里,更是上海极为罕见的面对面背靠背的联体建筑。
山阴路的底蕴更是由一批文化名人所铸就的,在短短不过600多米的山阴路,这些名字曾响彻一个时代:大陆新邨的鲁迅与茅盾,东照里的瞿秋白,花园里的国旗设计者曾联松,恒盛里的方光焘、胡愈之、章克标,以及“七君子”领头人沈钧儒等等不胜枚举。
也许山阴路不及法租界那样的小资情调,也没有“网红店”驻扎,但撇去了这些热闹的捧场,山阴路才真正被岁月浸润出老上海的味道。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刘向维 刘琳 田子恒 曹欣宇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