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文学》重点推出《陈振林小小说二题》,同时发表著名评论家、作家李利君先生对陈振林小说8000多字...

陈振林文字
《嘉应文学》2021年第6期重点推出《陈振林小小说二题》,同时发表著名评论家、作家李利君先生对陈振林小说8000多字评论《描绘生活真善美的图画》;感谢《嘉应文学》!感谢李利君老师!

描绘生活真善美的图画

——谈谈陈振林和他的小小说艺术

李利君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振林拥有的头衔和获得的荣誉,令人艳羡。他是特级教师、正高(教授)级教师、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广州市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教育部认定中小学校图书馆图书作者,校园文化研究专家,教师培训专家,全国“四方杯”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评委,“原生态”语文教学理念倡导者与践行者,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这是从他的职业角度定位的,显然,他把本职工作做得风生水起。他还获得过冰心儿童图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青铜骏马文学奖、麋鹿文学奖、吴伯箫散文奖、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大奖,是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作家、上海图书一等奖获奖作家、“中国好故事”获奖作家、“百年百部故事经典”作家、《北京文学》“重点推出”作家、《读者》《意林》《文苑》《百花园》《教师博览》等刊签约作家。从教师与作家结合的角度看,他在全国各地进行语文教学、文学创作、校园文化、教师成长等专题讲座(讲课)60多场次。

本文想以陈振林最新代表作《鲜花在每一个脚印开放》为主要范本,谈谈陈振林小小说的艺术特点。

通读陈振林的作品,其最主要的表象特点是数量大,发表多,获奖多,受欢迎程度高。他有50多篇作品入选中、高考相关试卷,400多篇(次)作品入选各种选本。在《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月刊》等报刊发表教学文章320多篇;在《人民日报》《北京文学》《小说月报》《读者》等报刊公开发表作品近300万字;出版文集《阳光爬满每一天的窗子》《父亲的爱里有片海》等25部。他自言:“我热爱着我的教师生活。课堂教学之中,我自然地融入了文学的元素;文学作品之中,我自然地撷取了教学的资源。文学与教学,是我生活的双翼,丰富了我的精神,让我能够随意地行走,使我能够自由地飞翔。于是,我的作品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了'校园’”。他的小说,以文学养教学,以教学促文学,既包括他相当数量的作品写教师、写学校、写教育,也包括他的作品中不少传达着一种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比如,《性感的荷花》:一个差生,老师的一句表扬与肯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篇作品受到青年人和关注语文教学的人的喜爱,除了文字的优雅外,作品中洒满了阳光、充满了正能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写故事的时候,陈振林特别重视活写人物。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特点,都是陈振林小小说的一大亮点。笔者只能揣测,在教育领域浸淫昌久,他还是形成了一些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对生活的感悟。作为教师,他本有一个三尺讲台可以尽情直抒胸臆,不过,陈振林还同时是一位小小说作家,三尺讲台让他“意犹未尽”。所以,他动用自己的文学才华,把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理念、感悟,通过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有时是通过人物行动,有时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有时也通过故事本身的意蕴。

我一直在从陈振林的作品中找人物的核心本质。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在故事中立人、立形。人物大多是正面、向上和积极的(如《唐善龙》)。《二楞老师》老师的专业水平并不高,但,是好老师。他是本真地育人。《书法家刘正》人物特点非常鲜明,人物正到没有半点“歪”。《一只鞋》里的老板和店员,不为难自己,替人考虑,有着与人为善的气质,温温热热的,散发着一种人性的光。《真品》中的张一眼和刘三敲,一生相互明争暗斗,但在生死之际,英雄相惜。我们看到:爱原来是藏在烟火之中,只有在火候到了,才会端出温软可口的盛宴。《老侯》是一个对立统一的人物,清高、入世。陈振林塑造出来的人物,既是个性的,也是共性的——对,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完成的就是自己的人物世界。这些人物有着共同信诺的道德、理想、情感、价值观念。他们如同星星散落,构成了陈振林小小说人物璀璨的星空。在《和喜》中,陈振林放弃了价值观念传输的冲动,就写了一个人间烟火的平常小人物,不高大上,甚至有不少小毛病,但这是真实的生活,让人记得住这样的人物。《黄老师》:追踪了一个人物,他有文化理想,被红尘琐事缠绕(儿子不争气),不断变化工作(不卖烟,显出正气),但到了足疗那里,则难说。“做老师好啊”之后的雾气,可能暗示的是他对教师行业的怀念,对真纯的怀念。《董平柏老师》用氛围塑造人物形象:看得出生活艰辛,爱家、爱书、不同流合污——至少是不与世俗相合,而是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他不倦学习,终于成了一个学习型的杂家。《郑校长》坦率、率真的校长……

陈振林说:“我在小小说创作这条路上随意地行走,用文字捡拾我和我身边那些人们的生活。我关注着生命里那些细微的事物,那些如发丝般的细节。”细节,这个让作品变得丰富的要素,得到了陈振林的高度重视。他讲故事注意细节,塑造人物时也不忽视细节。如《木脑壳儿》里的木脑壳儿。作品中的细节让我们看到基层或者说底层生活的真实和残酷。不经意的细节,是社会生态的记录。他讲的“做房下墙角的理儿”,却实在不是一个木脑壳儿,而是“大智若愚”。

小小说是社会生活有益的补充,对一个渴求社会知识的人来说,很有帮助。这种有着扎实生活基础、熟悉某一领域的作品,是社会生活的真实缩影。(《我只想唱歌》贯穿的是教育方法的传输和普及。这种教育方法的背后是以人为本。陈振林本职工作的延伸,体现了他的这种人文追求以及人本呼唤。陈振林为人师表,他一直通过作品在传达一种教育方法和人生价值观念。这些观念都是正向的、自立的。《一块玻璃值多少钱》,如果从前文看,以为老师以破坏玻璃为诱珥在钓鱼呢。老师通过一块二,把价值算出了人生道理:靠自己!《和狗的一场战斗》:亲身体会的是一种“情”,黄狗、黑狗对下一代“狗”的呵护。《标签》:如何看待人?标签看死人。《最美的天使》:有真实生活的感觉。叙述者“我”不再是站在制高点上完美无缺的人,也考虑升学率,也有“转班”的带有威胁色彩的不高明的方法,所有这些都是欲扬先抑,只是为了突出那个折爱心的孩子心里的一份感情。)

陈振林的叙述视角有相当多的是孩子的视角。这种视角的叙述,往往是清新、纯真、美好和善良与困惑交织的。陈振林用孩子的主体形象展示出来的是生活的残酷。美好被破坏,纯真受到挑战,善良遭遇误解。如《西瓜八毛一斤》《受伤的白鹭》)《进我家喝水的叔叔》等,都是希望通过一些微小的动作,温暖人、改变人,教人向善、向美好、向正直。孩子的视角清纯而单纯。

教育领域的故事和人物写多了,陈振林也在寻求突破。比如,《刘瞎子》等,让人看出陈振林力图造创作一组神人、奇人的人物形象。的确,一个作家,如果没有留下一个甚至几个经典的人物形象,是很难想像能够“优秀”的。他还写下了一批很有探索性的作品。革命传统的、武林的: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有着陈振林小说惯有的独特的内核:美。人性美好,人情温暖。《那团青稞面》写的是长征中的一个故事,和《一个苹果》等名篇有异曲同工之妙。长征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很多,《那团青稞面》没有血雨腥风的惨烈的战斗,而是宁静得令人窒息。无边的沼泽、饥饿的侵蚀、干硬的牛骨……构成了一幅紧张到近似绝望的画面。可是,故事里的青稞面由于少得可怜,让我这个读者没有感觉到一种踏实,但,陈振林两次提到青稞面象一个舞蹈的鸡蛋,却让人感觉到一种美好:友爱?还不够,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这是一种极端环境中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个故事可能只是长征中一个非常细小的片断,但也足让人看到这支队伍内在强大的力量!《李江林受伤的右脚》中,塑造了报仇心切的我军战士李江林的形象,埋地雷、排地雷——既嫉恶如仇,又深明大义,也是一个非常感人的好故事。《神枪手》写的是一个神枪手“失手”的故事。在一张阅读理解的试卷上,这篇作品被提出一个“你觉得'他’申请退伍仅仅是因为这次任务失败吗?其深层次原因是什么?”问题,让高中生们来回答,选编者注意到了神枪手由于关注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暴露目标,导致任务失败。其实,是神枪手厌倦了战争、回归普通生活。是一个讴歌和平的主题。

陈振林不是那种天雷地火的力量型作家,而是通过作品不断散发着美的气息、用心浇灌美的作家,这种浇灌一以贯之。《胜利》其实写的是一场失败:十三人面对的是百余骑围攻。但,其实是一场人心的胜利;玉面驹(龙帅坐骑)、龙帅、十二兄弟,都是有情有义、义薄云天、不离不弃。《比尔街9号小院》淡化了故事背景,但讲述的也是一生不弃的伟大的友谊,令人动容——是的,陈振林的小说基本上都是用坚守、执着的故事表达这样的思想情感。与《比尔街9号小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我弄丢了一枚奖章》。这个故事也是一个假托异域人物的,彼尔德向老朋友爱默生讲述自己弄丢一枚奖章的事,原因竟然是因为敌人在“撒尿”——故事非常有意思,友善和爱的气息依然浓烈:故事的结尾,老朋友爱默生说:“我在这里给你一枚奖章!”一个人的爱变成了两个人从而上升成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主题。《英雄》的故事没有国界的色彩——陈振林其实也不关心这个,他醉心于他永恒的主题。向英雄致敬,依然有着爱的温热:这是一个战士对七个敌方不屈的士兵的敬意。这种敬意的表达,是向一种精神纯粹的敬重。我们从陈振林的叙述里看到了他对这种超越了区域甚至超越了战争性质的顽强的尊重——作家如果不能通过作品走出来,必然仅止于一个故事。当然,陈振林描绘和醉唱的爱是有原则和底线的。在《为儿子作证》里,老刑警老曾大义灭亲,做实了自己儿子是凶手的证据。背后的爱,是对法律的敬畏和良知的坚守——这是一种大爱。

他的作品也不都是美得“一塌糊涂”那种。如,《捡到一元钱》反映的现实世界,那种残酷,令人心冷。一篇貌似现实主义的儿童文学,却是一篇寓言,世人把美好丢失了,然后,以“软刀子”杀死了稚嫩的新生的美好。《关爱》游走于功利和伤疤之间。在功利面前,伤疤都成了工具。一个孩子的痛,成了功利主义者的一个道具。关键是,“谢主任”竟然困惑不已,令人不禁打一个冷战。

陈振林的作品本质显出抒情的特质,作品就像安装了弹簧,有些跃动的感觉。当然,他的这些探索性作品,有一些细节上有纰漏的,如《神鞭陈四》,有点“抗日神剧”倾向,值得注意。人物形象方面,也有一些不一定就是十分饱满到“圆”形人物的。如,《男孩儿清水》接受捐助的男孩清水,捡破烂还了五千“贪官”刘副县长的钱。陈振林用“清水”这个名字来塑造这个人物时,我觉得可能意在取“清者自清”之意。这是一个比较有着“励志”色彩的形象。不过,我却觉得这个男孩刚强却并不值得尊重。清水这个未成年人虽然有着强烈的“正义感”,但这个形象却是扁平的,心理上还有些偏执。他关心自己得到的“5000元”资助,并不关心那个资助过他的人。笔者觉得,他应该对那个人充满复杂的感受,而不是这种“急于撇清”的方式,感觉上“洁癖”得有些自私。不过,换个角度,也许陈振林只是想塑造一个涉世不深、单纯的孩子,而不是刻画一个“道德楷模”。

陈振林作品中的很多人物“我”的存在感很明显,如《性感的荷花》。“他(王天成)分析得透彻细腻,我不由得赞叹:'文字里不是没有美,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会发现处处有美。王天成同学就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阅读时,几乎就把“我”作为“陈振林”来理解。这说明两种情况:一是作家取材于自己熟悉的领域,展现出来的生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透着真实。人们因为“真实”而获得一种对生活的呼应感,吸引阅读者的是“生活”本身。二是作家人物塑造手法高明,不留痕迹,真实到“物我一体”,阅读者被人物所吸引。个体心理学创始人A.阿德勒(奥)对“真实”有一个描述:“真实指的是对人类的真实,对人类目标和计划的真实,除此之外别无真理,如果还有其他真理存在,它和我们也没有关系,我们无法知道它,它也必然是没有意义的。”从这个角度看,陈振林小小说的“真实”必然是唤醒了我们内心——经验中的、留存于我们记忆中,与我们有着某种密切“关系”、带有某种“意义”的经历。

陈振林的所有作品并不都是这种真实感或“物我两忘”的。异域题材的、战场题材的——尽管细节都无可挑剔,但我们在读后感受到的,不是真实感,而是作家的想像力。我们不好判断这种阅读感受产生的原因,比如,是和阅读者对作家的熟悉程度有关,还是和一个时代的阅读氛围及背景有关?不管怎么样,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的美感并没有因此降低。所以,引出一个话题:我们苛求于作品的到底应该是什么?是前文提到过的真实感、想像力还是其他?也许这些都只是阅读所必需的因素之一吧。

陈振林的故事中还有一些是风情类的作品,与长于文人笔记体小小说的韦名有些相似:故事很新颖,人物也很奇特。如《大师》。讲的是一个行规的故事、做人的道理:自己活,也要给别人留一条活路。这样的题旨,传达了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价值观念。

陈振林无意于做一个镂空的作家。他说:“我写小小说,有'意’先行;于是,一些小小说里,总是流淌着我的些许思想。”在文学史上,关于“意”的争论一直没有中断过。陈不忌惮自己的“意先行”。细节、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果有一个要素偏弱,那么,“意先行”就会变成纯粹的“说教”,文学性尽失。但,真实的细节、饱满的情节和立得起的人物兼备了,则“意”就会得到充分的文学展示,“先行”与否就不是问题了。文学作品一定是思想内容与文学形式完美的有机揉合。

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人性美、人文美和风情美的追求。关于“美是什么”,著名美学家叶朗有一个解释:“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那么,陈振林小小说的人性美、人文美和风情美则可以归纳概括为:他用一篇篇精致完整的小小说作品,通过有血有肉的人物和相对独立的故事,构建了一个充满爱和情趣的艺术世界,让人从中感受到作家浓郁的人文情怀。

陈振林的小小说作品单篇看来,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整体上看,更像一部长篇小说不同部位的组件,它们由细节具体地构成,人物衣着、故事氛围尽管有差异,但你能否感受得到其内在的同一性?主人公受着大致相同的教育,有着方向一致的道德准则,他们构筑起一个有矛盾冲突、但人性温情浓郁的世界,虽偶有激烈的场面,但更多是乌托邦式的沉醉和美好愿景。陈振林可以称为“小小说界的冰心”。这不是在强调和突出他的作品卓然挺立于小小说林中的“高手”这一概念(实际上,这种一比高低的作派,是一种“江湖”思维习惯),而是在表达笔者个人对陈振林作品表现出来的文学气质、文学审美和主题倾向方面的一个印象。

如何写一篇好作品,是所有作家的梦想。但写作的密码何在?众声喧哗中,难免让人不愈发迷惑。如果技巧真的能救作家出困局,那么,为什么这么多技巧面前,依然有为数众多的苦苦求索者?杨晓敏先生近日有一段话:“作品的思想内涵体现在认识问题、体味人生的深度上,我们很难想像,仅靠小说技艺和华丽词藻的装饰,就能打动人心。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写作者的真正功夫,还是来自于生活中的学习、观察与历炼。”笔者深以为然。作品是否深刻,的确需要对生活进行“学习、观察与历炼”。长期以来,小小说的创作一直有一种观点,把小小说的故事性、情节性甚至结尾作为核心要素。其实,这倒未必。小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叙事作品,因为小小说文体特点的原因,有时候更介于小说与小品文之间。笔者倒是觉得其核心要素应该是叙事。在陈振林的小小说作品中,有不少具备叙事色彩的好作品:没有矛盾冲突、没有大起大落,就是一段真实或者精心截取的画面。《你就是我的眼睛》,我和女友小木去西藏,偶遇了一位老太太,她十八年坚持去西藏,为的是给因雪崩留在了西藏的儿子做“眼睛”“看风景”。故事结尾:列车继续前行着,像一条长龙飞向美丽的天空。夜色里的雪山,一片洁白。相比于他的其他作品,同样有着唯美的气息,但显然,这篇更出色、更隽永。

最后,我的一个综合性感受就是:陈振林是一位浇灌美、培育美的园丁!他用手中的笔,写着他的小小说,描绘着生活真善美的图画!

长按.识别.关注

    陈振林,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广州市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以文学养教学,以教学促文学。冰心儿童图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青铜骏马文学奖、麋鹿文学奖、吴伯箫散文奖、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大奖获得者;教育部认定中小学校图书馆图书作者,校园文化研究专家,教师培训专家。全国“四方杯”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评委,“原生态”语文教学理念倡导者与践行者,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全国各地进行语文教学、文学创作、校园文化、教师成长等专题讲座(讲课)60多场次。50多篇作品入选中、高考相关试卷,400多篇(次)作品入选各种选本。在《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月刊》等报刊发表教学文章410多篇;在《人民日报》《北京文学》《小说月报》《读者》等报刊公开发表作品300多万字;出版文集《阳光爬满每一天的窗子》《父亲的爱里有片海》等27部。系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作家,上海图书一等奖获奖作家,中国好故事获奖作家,百年百部故事经典作家,《北京文学》重点推出作家。《读者》《意林》《文苑》《百花园》《教师博览》等刊签约作家。

陈振林文字工作室

陈振林文字工作室,是一个语文特级教师的自留地,一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小作坊。原创高效撰写各类文字(报告、总结、交流材料,演讲稿,小说,剧本,策划书,广告词,企事业文化整体构思)。 欢迎约稿!欢迎荐稿!联系QQ5331555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