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科学:总结 2024-08-01 16:37:19 今天来总结《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的第一章,认知的科学。明天就要总结《批判性思维与沟通》的第一章了,大家记得去完成作业哦。先来看认知心理学的第一章的结构:1.认知的科学1.1.动机1.1.1.知性的好奇1.2.对其他领域的启示1.2.1.实际应用1.3.认知心理学的历史1.3.1.早期史1.3.2.德国的心理学:聚焦于内省观察1.3.3.美国的心理学:聚焦于行为1.3.3.认知革命:人工智能、信息论和语言学1.3.4.信息加工分析1.3.5.认知神经科学1.4.信息加工:互通讯息的神经元1.4.1.神经元1.4.2.信息的神经表征1.5.脑的结构1.5.1.功能定位1.5.2.拓扑组织1.6.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1.6.1.用fMRI研究解方程认知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如果以1970年《认知心理学》期刊创刊为起点,那么距今也不过70年。大家也可以去看看Cognitive Psychology这个期刊上最新的一些文章的摘要,虽然大部分可能对你的日常生活没什么用。不过,人类的世界观的变革和优化,就是由这些缓慢的进展累积而成的。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认知心理学也积累起不少宝贵的研究成果。在本书后面十几个章节中,我们会看到许多虽然不新潮,但却很经典的研究成果。而这个第一章里,作者主要是在谈谈这个学科的历史和研究方法。在“知性的好奇”这一节,作者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认知心理学?”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因为山就在那里,因为人类的心智就在这里,所以要去研究。因为,如果科学家们不去研究,那么关于人类心智的解释,就会被玄妙的神话、宗教、民俗思想占据。发明人工智能的梦想,也会变得遥遥无期。同时,研究认知心理学,还可以“对其他领域有启示”,比如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不同的学科,就像是一个关系很好的大家庭的不同成员,借用彼此的东西时,大家都很随意,完全不会感到拘谨。尤其是那些平日里关系就很密切的学科。第一章的重点是认知心理学的历史。这是在回答“认知心理学起源于何时何地?”这个问题。“早期史”这一节基本是再说,人类最初没有想到可以用研究自然现象的方式来研究人类的心智。其实,哲学家大卫·休谟想到了。他看到牛顿在物理学取得的杰出成就之后,就想要用牛顿式的思路,去研究人类的心智。然而,他没有掌握实验方法,更没有引入数学语言。这使得他的《人性论》依然偏向于哲学作品,而不是科学作品。虽然其中包含不少洞见。“德国心理学”这一节则是在谈论作为整体的心理学,而不是其中的“认知心理学”。心理学这个学科,创立时间被认定为1879年,因为这一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而心理学的每一个重大的进步,都依赖于客观的研究,而不是思辨式的探索。这里给大家再推荐一本书,《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现代的认知心理学并不是采用100多年前的内省法。为现代心理学留下丰富方法论工具的,正是接下来要介绍的“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这一节的重点是“行为主义”这个概念。我经常自称为“行为主义者”。我将人类看作“行为机器”,心智是这个机器的软件部分,肉体则是硬件部分。传统的行为主义者认为软件部分是不可被观察的东西,那就不需要去研究,光是研究看得见的行为即可。大家甚至能从斯金纳的《超越自由与尊严》这本书中,看到极端的行为主义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后果。我是一个新潮的行为主义者,认为软件和硬件都值得研究。从逆向工程学的思路看,认知心理学就是要以工程师的身份,去破解大自然设计出的“心智”。所以,看得见的行为模式背后的看不见的认知机制,也是很值得探究的。“认知革命”这一节最为关键。安德森提到了推动认知心理学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一是人类工效学的发展。二是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三是乔姆斯基的语言学。在这些现实需求和理论创新的共同推动下,“认知心理学”这个学科得以正式诞生。实际上,任何新学科的诞生,也都离不开理论的创新和现实的需求。比如行为经济学、生物工程学等。现在,让我们来想想,认知心理学起源于何时何地?严格来说,一门学科并不像一个人,有一个明确的出生时间和地点。所以,我们无法精确地说,在某时某地,认知心理学诞生了。不过,我们倒是可以发现许多催生认知心理学不断成熟的因素。从哲学家们对于心智的思辨,到现代的科学家们进行的实证研究,这些因素催生了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关于历史的这一节,还有一个关键词,也就是“认知科学”。这是一个包含认知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研究等领域的跨学科领域。这足可见“认知”是一个多么复杂的话题,单独一个学科只能如盲人摸象般,看到其中一小块部分。认知心理学只是认知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其他部分不同之处在于,认知心理学主要采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和认知机制。什么样的实验方法呢?在“信息加工分析”这一节,安德森介绍了“信息加工法”这样一种思路。简言之,这种思路就是将人类的认知过程,看作信息处理过程。这个过程有一系列步骤,每个步骤都会将原始信息加工处理成新的信息,而新的信息又作为下一个步骤的原始信息,得到进一步处理。这就像工厂里的流水线,或者就像是一台计算机。计算机中的程序,都可以用流程图来表示。信息加工的步骤,也可以用流程图来表示。而认知心理学家在此时的目标,就是搞清楚某个认知过程由哪些步骤组成。比如,在探测数字的实验中。被试(被研究者)要经历这样一个步骤:感知到视觉刺激、理解视觉符号表征(这个步骤又有更多子成分,比如要调取相关记忆,就符号之本质做出判断,忽略掉不重要的因素,等等)、对视觉表征做出比较,做出决定,产出言语(给出“是”或“否”这样的回答)。早期的“信息加工法”这种思路可以看作是一种破解软件的思路,但它并不考虑运行“心智”软件的硬件究竟是什么样子。而“认知神经科学”则很重视硬件部分,虽然这更像是生物学的子学科,但它几乎已经和“认知心理学”完全重合了。认知神经科学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观察脑损伤患者的行为,就能得出许多有趣的结论。左脑的布洛卡区受损,患者就无法说出语言,韦尼克区受损,患者就无法理解别人或自己说出的话。两个区域都受损,那就更糟糕了,那就是完全性失语症了。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裂脑人研究可以发现人类的左右脑有不同的功能。还有丧失母语能力,但还保留外语能力的例子,这似乎也说明了,负责母语能力和外语能力的脑区是不同的。还有就是著名的盖奇,这个人被钢棒刺穿了颅骨,却没有死亡,但相应的脑组织受损,让他整个人都性情大变。TMS(经颅磁刺激)则是一种新近发明的工具,它可以无损坏地让某个部分的脑组织暂时无法工作。这时,我们就可以做很多有趣的对照实验。比如,在研究人类的道德判断时,如果让某个区域的脑组织无法工作,那么和正常人相比,这类人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利己或利他行为。这也许就意味着,某些经常在某些场景下表现出利己或利他行为的人,其实是这块区域的脑组织无法正常工作。EEG和fMRI也是常用的研究工具。前者的时间分辨率很高,但空间分辨率不太行。后者的空间分辨率很高,但时间分辨率不太行。而且,后者这个仪器就非常贵。前者相对便宜。许多神经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拓宽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这算是对开篇的第5个问题的回答。还需要考虑第3和第4个问题:3.脑中的细胞是如何加工信息的?4.脑由哪些部分来负责它的各种不同功能?脑中的细胞有自己专门的名字,叫“神经元”。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已经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初中生物的必学知识。大家应该多多少少知道一些。我们的重点是了解,神经元是如何表征信息的?“表征”这个词听起来很学术,实际上可以用“代表”或“象征”来代替,甚至也可以说“关于”或about。让我们打个比方。一个神经元相当于一台计算机,一个人脑相当于互联网。那么,互联网是如何表达信息的呢?比如,互联网要存储、提取并表达“马走日、象走田”这个信息,那它该如何做到呢?简单来说,就是依靠神经元之间的活动模式。一个神经元可以提高或降低另一个神经元的激活水平。当数百亿个神经元像数百亿台计算机一样,持续性且有规律地互相影响时。心智的种种基本功能,如知觉、注意、记忆、推理、决策等,就被实现了。所以,信息其实不是被单独一台电脑加工的,而是被整个互联网加工的。心智也不是由一个神经元实现的,而是由一大群神经元实现的。17页这里还有一个值得留意的点,那就是“冗余”。在社群里,一位朋友也提了关于“冗余”的问题。冗余的字面意义是不必要、多余,这听起来像是贬义词。但实际上,脑对信息的编码,必须要有冗余。因为冗余可以防止出错。许多进行了脑半球切除手术的病人,如果年龄比较小的话,长大后依然能表现出正常的认知功能,各方面也和正常人差不多。这虽然不意味着,人类的半个脑子都是多余的,没有也行。但这至少也说明了,脑子里有不少备用的冗余部分。“脑的结构”这一节,也应该是大家多多少少学过的知识。我们这里也打个比方。大家可以把神经元看成是二维的渔网,但因为要塞进小小的颅骨中,所以不得不折叠在一起。这就出现了许多沟壑。根据沟壑的划分,脑也可以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以及被这4个叶包裹在其中的岛叶,或者叫边缘系统。不同的区域似乎有自己专精的功能。比如,后脑勺这块的枕叶就专精视觉信息处理。而且,书中还用“拓扑组织”这个说法来形容感觉信息处理的特色:相邻的脑组织处理相邻的感觉信息。这个在23页的图中有很直观的介绍。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在处理不同感觉信息时,脑分配了不同的资源。比如,处理来自手和脸的感觉信息时,明显用了更多的脑组织。而背部的皮肤对于触觉就没有那么敏感,难以做到精确定位。同理,视野的中心位置也更敏锐,外周则不那么敏锐。在本书最新的第九版中,还有一个额外的部分,叫“可重复性危机”。简单来说,就是一些发表出来的心理学研究,在后续重复研究时,没有得到最初的结论。这有很多可能性,比如,最初的研究是造假的。不过,也可能不是故意造假,而是因为期望效应,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想要得出“惊人”的结果,好在知名期刊发表后,为自己获取更多的资源。这就使得研究者可能只注意、记录到个别数据,没有看到别的数据。本书作为基础性的教材,所以选用的案例,都是被重复了很多很多次的。所以,大家大可不必怀疑这本教材上说的“XX效应”其实并不存在。不过,关于XX效应,的确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最后我们来看看这一章节的思考题。1.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认知时,是不是“心理在研究心理”呢?这个说法很有趣,它暗示心理研究心理,至少比起心理研究消化系统,会遇到很多不客观的情况。这的确有可能。一个人特定的政治立场,也许会影响这个人的研究。比如,一个认为女性数学能力比男性要差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者,可能会倾向于“发现”这一结论。但一个认为女性的消化能力比男性要差的生理学研究者,则很难发现这一结论。因为,心理学得出的数据,要变成理论模型,还需要更多的“精加工”。这个“精加工”就容易渗入人类的主观性。不过,大部分情况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是相对客观的。就是某一个科学家有偏见,这一偏见也可能被另一个持有相反偏见的科学家抵消。所以,一群科学家聚在一起,就能比单个科学家做得好很多。2.还原论在什么情况下有效,在什么情况下无效?为什么?计算机软件可以还原成电子在集成电路上的“流动”。比如,我此时打开音乐软件,播放任何一首歌曲。那么,这一宏观的现象,必然对应着一个非常微观的现象,如电子的特定流动模式。但是,用后者来解释前者,这是很不经济的行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就算有,我们也有更简便的方式。毕竟,一些模式只在宏观状态下才能被看出来。假设存在着电子大小的观察者,那么这个观察者根本不知道“音乐播放软件”是什么东西,这个观察者更不会相信有这样的东西存在。3、4和5略过。以上算是我提交的作业。有朋友提到,既然不付费加入社群,也能看到我写的导读和总结。那么,付费加入社群的额外收益是什么呢?可能是能抄到除我以外的别人写的作业。(大雾)应该说,社群就像是一个俱乐部,或者社团。大家在学生时代,可能加入过一些社团。比如自行车社团,象棋社团。不加入社团,当然也能围观别人骑自行车,围观别人下象棋。但是,我想还是有很多人更愿意自己来骑车,来下棋。社群里最有价值的部分,可能不是你能输入些什么,而是你能输出些什么。更重要的是,你能在与大家的交流中,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些什么。我很期待大家的作业哦。也请大家为第二章“知觉”做好准备。同时,还有《批判性思维与沟通》这本书的第一章的作业和第二章的预习。如果你觉得内容太多,可以省略掉一些不太感兴趣的部分。 赞 (0) 相关推荐 心理学笔记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以人的 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 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 凡是人的精神现象,都可以归之为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 大脑 人类的大脑它是世界上已 ... 人工智能的说法为何要变? 人工智能的说法为何要变? Why has the ide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anged? 都世民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人工智能的说法为何要变?首先讨论人工智能过 ... 作为基础的神经科学 对认知进行研究的科学称为认知科学. 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是一门研究讯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以及转录过程的跨领域学科. 它研究何为认知,认知有何用途以及它如何工作,研究信息如何表 ... 阳志平:人,如何提高认知能力?十个常识或反常识 " 开智小伙伴们,新年快乐呀!大年初一,为你送上阳志平老师的好文,助你提升认知能力,开启更美好的一年.认知能力是什么?认知能力为什么重要?如何测量与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一起起来看~ 作者丨阳志 ... 五个颠覆认知的科学理论被科学家证实,每一个都让人们感到神奇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开始一步一步地认识这个世界.在古人眼里,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魔法和恐惧.由于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缺乏认知,古人对很多自然现象充满了恐惧和敬畏,所以有很多神话的传说,认为这些自然 ... 一项简单的物理实验,颠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人类文明经过上万年的努力发展,终于在数百年前走上了科学之路.而科学的到来也为人类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位置,观察这个世界的本质,观察万物的本质. 而在科学的道路上,有许多的科学法则,科 ... Z098.酸碱认知 ||亲子科学小实验 "趣味科学实验"公众号ID:qwkxsy是公益性质的平台,方便广大的青少年交流和学习科学实验.方便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一些简单有趣的科学实验,收集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科学实验视频 ... 哲学认知与科学认知的一致性认知缺陷 (原文不分段)正因为人是知行合一的(显)意识存在,只能从零起点自行建构自我救赎于可终极自圆其说的认知体系,所以结合方法论是方法的形而上学.认识论是认识的形而上学.没有脱离方法论的认识论和没有脱离认识论 ... 从量子到宇宙——颠覆人类认知的科学之旅 - 搜狗百科 从量子到宇宙--颠覆人类认知的科学之旅编辑词条 <从量子到宇宙--颠覆人类认知的科学之旅>是2017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高鹏.[1]书名从量子到宇宙--颠覆人类认知的科学之旅I ... 五个颠覆认知的科学理论被科学家证实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开始一步一步地认识这个世界.在古人眼里,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魔法和恐惧.由于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缺乏认知,古人对很多自然现象充满了恐惧和敬畏,所以有很多神话的传说,认为这些自然 ... 《自然》子刊:肠菌中有青春密码!科学家首次发现给衰老小鼠移植年轻小鼠肠菌,可以改善认知功能 | 科学... 肠道中居住着数以万亿计的肠道微生物,它们深刻参与机体的各种生理过程,因此经常有科学家说,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 这个说法确实很有道理. 近期,爱尔兰的科学家在<自然·衰老>杂志上发表论文, ... 颠覆认知的科学实验,控制我们身体的到底是大脑还是意识? 今天要跟大家讨论一下意识,其实意识是什么东西科学是无法解释的,一些科学家认为意识是人脑中的神经信号,是这些东西产生了意识,但是他们无法证实他们的从属关系,所以一直以来意识是处于神学家的词,意识这个东西 ... 八个科学方法,改善你的记忆和认知能力,让你变得越来越聪明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变得越来越聪明. 而聪明与否的关键,除了取决于我们天生的智商之外,还取决于我们后天,有没有"打磨"自己的大脑. 通常来说,锻炼自己的大脑有两种方式: 1,抽象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