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中的认识误区

当下的基础教育现状被不少人诟病,有的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有的说,忽视了品德健康教育;还有的说,某些教师师德师能缺失等等。我觉得这与基础教育中几个亟待澄清的认识观念有关!

1、升学,意味着成才;

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升学,意味着成才之路,高学历等同于成才。他们认为,本科是必须的,更好的读研究生拥有硕士、博士学位。如系“海归”,自然更胜一筹!

为此,爱孩子的家长就顺着这条路径,为孩子规划设定未来的“成才路线”,照此培养,实现心愿。殊不知一个活生生的人,一半受上天主宰,一半靠自己修行,又岂是你能设计或左右的?尽管家长用意是煞费苦心的!

君不见,多少孩子背负家长的期待,无可奈何,负重前行,学这学那,缺乏自愿自觉,更无热情兴趣,抱着消极应付的心态不在少数。

“只要学习好,考上好大学,一切都OK了!”这是当下不少家长的心愿,心理浮躁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有悖规律。眼里盯分数争名次的家长,最终难遂心愿,而饱受艰辛的孩子,大都得不偿失!

有的升入大学,生活还需家长照料;因身体或心理疾患,有的难以完成学业;有的虽走上工作岗位,可难堪大任或不适应环境或腐败堕落;······这些案例都因片面的成才观所致,显然这样的结局是可悲的,与“成才”背道而驰,是值得反思汲取的!

谁不想孩子将来有出息?家长先得为之打好基础:强健体魄与心智;良好的品行与习惯;扎实的基础知识;浓烈的兴趣爱好;······

我们知道,在坚实的地基上,方能矗立“高楼大厦”。同样,孩子凭借幼时奠定的良好基础,将来的发展就有了底气与后劲,至于升学深造、发展有为,便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2、考分高,意味着孩子好;

受片面成才观的影响,要想升学,得凭分数;要想最后胜出,需要平时积累。所以大都把每次的考分看得非常重要!

其实每次考试就是一次检验,由此暴露出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积极面对改进完善。出现不如意的状况,慎重以对,倒可能变成好事!何必在名次上过于较真,让孩子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即使考分高,也要看情况而论。如果事先碰到相同或相似考题;如果所考恰是自己擅长的知识点;如果出于投机舞弊而侥幸;······这样的高分能说明就是好学生吗?

作为好学生,应该从“五育”的层面全面考察,考得好,充其量仅是智育方面占有优势,其他“四育”(德、体、美、劳)各方面又如何呢?

以考分甄别好学生,既不公允,还有不良导向。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到应试层面,忽视思想品德,忽视体育健康,忽视美育素养,忽视劳动观念。

再说考分高,背后学得轻松,还是牺牲健康?凭的是学习兴趣,还是靠反复刷题?具有可持续发展,还是把考试当终极目标?

3、多上课,意味着负责任;

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还是只求数量,罔顾质量;只认付出时间,不讲实际成效;欣赏任劳任怨,漠视科学方法。

上课是需要的,但更要讲究效益!在不懈追求课堂的优质高效上下功夫。不可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不能占用所谓“副科”的课时,不该把教材与“教辅”本末倒置。提倡上好用足所教学科的应有课时,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曾看过某老师上课的一幕:他在台上高声讲,学生在座位上低声谈。放眼望去,教室里还没一半人关注他在讲课。像这样低效高耗的课,不要也罢!

真正负责任爱岗敬业的老师,他会在课前充分备课,他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会演绎精彩的课堂,唤起学生求知的兴趣与热情,他会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能宽容学生的“不安分”;他能掌控调节课堂氛围,展示高超的应变能力。

像这样老师的课,或许上的不多但上得好且精,教师充满激情,学生乐在其中。才是值得效仿与推崇的!

4、考试成绩,意味着教育质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教育质量已异化为考试成绩。似乎老师们整天所忙的工作,最终就落实到考试成绩上面,而不是各个学生的发展进步。

所谓“教育工作”,也就成为整治那些不安分守纪的学生,提醒那些考试分数不理想的学生,表扬那些会考试拿高分的学生。总之,一切皆为应试保驾护航。

教育质量,这个熟悉又生疏的话题,其内涵到底是什么,恐不少业内人士还说不清楚。只知道考试分数不过是教育质量的一部分,仅仅一个显性指标。

个人认为,教育质量必须面向是全体学生的;教育质量必须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放在第一位的;教育质量首先是人的生命质量,包括身心健康、人的文化素养、人的社会化以及在精神层面对美的感知体悟与追求等。

把考试当成了教育工作的全部,这是片面的应试教育观念作祟,是与育人的初衷相悖的,是值得业内警醒的!

考试成绩自然有高下之分,但对学生的爱不应区分对待。要接纳学生的不完美,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与兴趣,不能歧视和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改变或转化一个差生,唤起他自尊、自信及奋发的勇气,虽没有培育优秀学生的耀眼光环,却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其业绩更是不容否定的。

5、学生出彩,意味着学校荣誉;

众多学生中总有出类拔萃的,其背后有个人天赋或家庭环境的作用,也不排除教师的促进作用,作为学生个人是值得自豪的,可作为校方常以此为荣,就未免太显寒酸了!

常见升学考试后,有的学校大肆宣扬考试“状元”,仿佛就是学校最大的荣誉;有的学校通过媒体张扬少数拔尖学生,这对先进学生是一种激励,可以此当成学校成绩并不妥,且不说其后还有大部分学生当了“牺牲品”,这反映的是片面的应试教育观!

评价学校,应该是综合性全面的,如富有特色的办学风格,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应该充分听取教师与学生的感受;不定期接受家长与社会的监督;还应该考察毕业生的社会影响及发展作为,这些构成评价学校的可靠依据。

校园内有人出彩是必然的,它是个人的光荣与自豪,学校不必视作自身的荣誉。反过来,学校组织师生参加集体性活动,若不出彩,这倒是学校值得反思和警惕的!

笔者感言:

(1)绝大多数孩子是普通人,作为家长应当清楚。甭奢望他或她成为“高精尖”人才。建议降低欲望,筑牢品行基础,引导个性发展;

(2)孩子考的好,那是他平时的不懈努力与日积月累,是应该的的。若不够理想者,需要深究原因,及时找到应对改进之策;

(3)教师授课要展示自己的最佳水平,推出优质课,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4)班级考试成绩,从数量角度反映教学状况,也间接反映出班风、学风及学生的精神状态,要从本质上朔源探究,坚信“教书”、“育人”二者是有机统一的,教师要在“全面育人”上下功夫;

(5)基础教育必须面对每个孩子,培育好每个学生。突出宣扬“精英”,带来负面导向,瞄准少数人,忽视大多数。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亟需尽快转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