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印度旅行了九个月(二十三)
4.参加了一场婚礼
因为旅游业的发展,焦特布尔政府鼓励梅兰加尔古堡附近的房子隔一段时间就会重刷一遍蓝色漆,以符合蓝色之城的名号,但是在远离古堡的地区就没有这个规定,因此蓝色的房子就比较少。虽然这些房子是其他颜色,但依然无处不透露着拉其普特人建筑的艺术天份,手工雕琢的门框,事无巨细修整过的墙壁。有时候会突然发现巷子两旁的房子都是不同的颜色,连起来居然可以组成了一条飘荡在街巷中的彩虹。有时候会突然看到一个穿着深红色纱丽的貌美少女静静坐在深蓝色房子的窗边,若有所思的在想着什么。各种颜色的对比,各种颜色的碰撞形成了一种神奇的视觉感受,令人不知不觉间就在这些小巷子里面走了一整个下午。
傍晚时分走到了一条死胡同的时候,发现在巷子尽头处有几个穿着节庆衣服的人围在一起聊天,走近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这里今晚将要举办一场隆重的婚礼——一场传统的印式婚礼。我对这个一下子就来了兴趣,虽然以前在印度其他地方也遇到过传统的婚礼,但在这种古色古香的老城中参加婚礼,别有一番风味。
(礼仪队)
(准备去神庙的新郎)
(花童)
新郎家是一间约70平方米的三层崭新小洋楼,因为房子里面的人实在是太多,就放弃了进去的念头,在外面和礼仪队聊了起来。从他们队长的口中得知这些指挥员、小号手、大号手、鼓手并不是他们的职业,而他们的本职有铁匠,有木工,有卖衣服的商人,有出租车司机……他们说来到这里做婚礼的礼仪,赚钱是其次,主要是来凑个热闹。或者对于他们来说,有没有钱不要紧,最主要是一天过得开心快乐。
随着夜幕的降临,新郎家门前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他们发现我这个外国人的身影后,都围上来用好奇而天真的眼光上下打量着我。应该是这个地方太过偏僻的原因,平时很少有外国人的造访,在城堡附近的小巷走动时就不会有这种给人群围观的情况出现。
一会儿仪仗队开始工作了起来,队长告诉我婚礼即将要开始。随着各种音乐声的响起,新郎穿着传统的印度服饰从房子里面走了出来,接着四个年纪稍大的估计是家里长辈之类的的男人,拿一张绣满金色花纹的薄布拉过新郎的头顶,然后新郎用一把剑把中间顶了起来,用这种类似于抬轿子的姿势,他们五个人慢慢的走到了家附近的神庙里进行祈祷,祈祷片刻回到新郎家的时候,一匹白色的马已经牵到了家门前。这会儿,新郎的家人拿出一些自制的糖果分给大家吃,应该是祝愿新婚甜甜蜜蜜的意思。然后新郎就在大家的祝福中跨上了白马,化身成为了神话故事中的白马王子。新郎背后坐着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小女孩,应该是类似于花童之类的小孩子,大概是求“早生贵子”之意。
(迎亲队伍)
(迎亲队伍)
(跳舞的妇女)
迎亲队伍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出发了,队伍的最前面是举着牌子的领队,然后到两排花灯队,由一群穿着廉价纱丽皮肤黝黑的妇女组成,她们头顶着或者抱着一盘花灯,模样犹如一颗喜庆的圣诞树。接着到敲锣打鼓的仪仗队伍,然后到骑着白马的新郎,队伍最后面的是新郎的家人,而在这批新郎家人中的大部分都是身材妙曼、容貌姣美的女性,她们全都穿上了奢华的纱丽,戴上闪耀发亮的首饰,画上了精致的妆容,乍一看,犹如一群古印度皇宫里的王妃。他们每走一段路,就会在骑着白马的新郎面前,在自带柴油发动机推动的音响发出的音乐声中跳起了舞蹈,尤其是女人们,她们这个时候已经放下了平日里的矜持,疯狂的斗起了舞蹈,加上她们身上所穿的绚丽纱丽,好像一朵朵在暗光下绽放的花朵。迎亲队伍每走一段路就会有一批人加入,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予新郎最美好的祝福。就是以这种形式走了大概4、5公里后终于到了新娘家,新娘家也是一座三层高的小洋楼,和新郎家不同的是,这里多了一个宽敞的院子。看样子,他们算是世俗意义上门当户对的一对。
新娘家门口也是挤满了人,有男有女,男性都穿上了正式的西服,女性都是五颜六色的崭新纱丽。骑着白马的新郎需要通过他们各种考验才可以进到新娘家,等新郎进入家门后,婚宴就开始了。婚宴采用自助餐的形式,客人领到一个盘子后,可以去院子左边的十几个装有食物的大盘子中选择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食物虽然都是些素食,但却异常的可口美味。吃完饭休息一会后,院子里的男女老少都在音乐声中舞动了起来,看来别人说印度是一个舞蹈国家确实是真的,看那些头发灰白的老人家都在努力地扭动自己的臀部,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
(跳舞的妇女)
(跳舞的妇女)
(准备进新娘家的新郎)
音乐声停下时,大家收起了脚步,突然的严肃正式了起来,随着院子里的人涌进到大厅后,新娘终于在人群簇拥下现出了身影,只见她一副含情脉脉、娇羞动人的姿态,煞是迷人。新娘的双手画上了华丽的散沫花图案,穿金边的红色和白色相间的结婚礼服,全身上下都用金银珠宝装饰着,然后在大家的欢呼声中走到了新郎的身边。经过全部人的祝福后,整个婚礼就基本上接近尾声了。
从他们居住的环境和穿衣打扮来看,应该都属于富贵人家,看着这个婚礼隆重的排场,也是要耗费不低。印度长久以来以奢华婚礼闻名于世,对许多人来说,婚礼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许多家庭会省吃俭用数十年,以存钱举办最盛大气派的婚礼。在全球经济衰退导致收入缩水、进而迫使消费者削减开支之际,印度婚礼显然不受经济衰退的影响,富豪家庭为了办个永生难忘的婚礼,不惜一掷千金。
身兼作家与心理分析学家柯卡尔说:“要是世上有足够的火箭和宇宙飞船,我敢说第一场大型太空婚礼肯定会是印度人举办的。这不是为了和左亲右邻看齐,而是要办得比邻居更好,要让邻居看了捶胸顿足。”
(在新娘家跳舞的人们)
(新娘与伴娘)
(新郎与新娘)
5.乞丐
在没来印度前,朋友给过我忠告:“万一哪天去到印度,千万不要把钱施舍给街边的乞丐,如果把钱给其中的一个人后,整条街的乞丐都会跑过来围着缠着叫你给钱,让你不得脱身”。印度随街可见的这些小乞丐中,听说有一些属于黑帮在操控着,就类似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面的男主角小时候的经历那样,但大部分情况都是家里实在是太穷,然后组团出来乞讨的。这些穷人和我们想象中的有些少不一样。印度自从1947年独立以来,一直都没有统一的国民身份证制度,任何身份证明文件,例如护照、投票卡、驾驶执照、学校教职员证、学生证、信用卡或公司识别证,都可以作为个人身份证明使用。虽然前几年印度实施了身份统一管理,但据有关数据显示,到2016年4月底,印度还有2亿多的人没有身份证,成为了黑户口。所以这里面有部分人不但是没钱没房没地的贫穷,而是穷到连身份都没有的人,这种状态带来了一个致命的后果,就是政府执行的不少保护弱势群体的项目,依然惠及不到真正帮助的那一部分人。于是无路可走的这些家庭的小孩只能沦为街边的乞丐。
(捡垃圾运去卖的小男孩)
(卖炒花生的小贩)
(骑车准备过铁路的男孩)
贫穷的乞丐哪个国家都有,即使是发达的欧美国家也有不少,但在印度却多了一种特殊的乞丐——当你在街头小巷走动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些穿得体面,站在自己家崭新的几层小洋楼门口,伸出手向你要钱的人,刚开始来印度的时候觉得特别奇怪,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些人的举动。后来问过一些朋友还有查阅相关的资料后才能明白其中的缘由,这还是得先从他们的传统说起:
印度教社会有一种人对神单方面索取的倾向,他们在世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反射,就是印度教徒去处理人际关系时,没有一种使“责任”与“报酬”达到平衡的心态。“责任”与“报酬”的这种不对等关系,意味着印度教徒之间在“给予”和“获取”的时候,有一种心安理得的非互惠倾向。换句话来说,在这种社会里人们普遍认为给予了不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单方面依存于他人,有一种心安理得的去逃避责任的心理倾向,印度社会中布施和乞食现象的大量存在,就是这种非互惠关系的证明。施舍被印度教徒誉为人的一种重要的美德。即使是富裕的婆罗门,出于履行种姓之法也故意乞讨,因为种姓制度规定婆罗门的职责是学习吠陀、主持祭祀,还有接受别人的施舍。印度有不少乞丐乞食并非因为经济上的贫穷,而是为了求得精神上的安慰。显然这与人们把乞食当作是履行自己的种姓职责,最终才可以达到解脱的这一价值观是分不开的。
(老大爷)
(正在打电话的男人)
(药店老板)
虽然如今绝大部分印度人已经不去追求所谓的解脱,不去追求下一辈子的身份地位,和其他世俗化国家的人一样,都是追求现世的荣华富贵。但是不能设想,在一个人们并不认为乞讨是一种社会病态,并不以乞食而感到耻辱的社会里,能够彻底消灭乞食的现象。所以有些人有过向游客乞讨成功的案例,之后见到游客都会不知廉耻的进行索取。
据20世纪80年代一份调查材料表明,印度有数百万乞丐,但在这几百万的乞丐当中,有一半以上是有劳动能力的。所以在印度,除了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乞丐我才会给钱,其他的一概坚持着绝不施舍钱财的原则。在这些街巷中,经常会给一些穿得体面的小孩缠着要钱,估计就是有过前人给他们施舍的案例,这样不但给了他们一种不劳而获的感觉,还会给后来的旅行者带来非常多的不便。我通常的做法是——平时在口袋里放一些糖果,有时候给他们一两颗糖果,他们也会非常的开心。
(很可爱的小男孩)
(独自在家的妇女)
(画眼线的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