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吴茱萸汤——剧烈头痛,剧烈呕吐
朱木通
30剧头痛剧呕吐——朱木通医案
许氏的太太年三十开外,体质虽肥胖然禀赋薄弱,平生以喘息症及胃下垂而长年服药。由其平生不敢饮冷物,盖容易泄泻胃病。
1957年8月19日,又起头痛胃痛,就近托黄某某西医注射服药二日症状反剧。不得已服头痛散,岂知药入口不久即起呕吐,余症更剧,乃邀我往诊。
颜面苍白而微肿、手足厥冷、脉沉弱而迟、舌赤滑、头痛欲裂、干呕吐涎沫而不渴、胃部膨满灼热感、下痢倾向(平素便秘)、烦躁不安。以上症状显然是吴茱萸汤的正面证,投以吴茱萸汤一剂诸病若失。翌日进生牛奶一瓶、稀粥一小碗,原方续服一剂,诸症霍然。《朱木通经方医案》
31激烈呕吐头痛——朱木通医案
国大代表黄某妇人,四十二岁,平素十分强健,很少患病。1956年12月21日傍晚,忽觉头眩甚剧,同时呕气频催。来诊时晚上九点,以手捧头,双目紧闭,自云外界回转、背微恶寒、手足逆冷、脉沉微而迟,投以真武汤命其今晚先煮服,约明日往诊。
翌日往诊,未及宅旁则闻呕吐之声鸣鸣然,闻于屋外,而门外停驻三轮车一辆。盖昨夜服药不但无少差,反而头痛更剧、呕吐更甚、心胸压重、呼吸促逼,正欲往求某西医诊治,而稍一动摇即呕吐头痛,因此不能上车,既见我至遂决心服用中药。此时我睹此状,不待再诊而知为吴茱萸汤证,投以吴茱萸汤,上午尽一剂呕吐止,下午再一剂则头痛若遗。续服三日,转用苓桂术甘汤二剂诸症霍然。
按;此例初以“头眩”为主症,用真武汤遂致失败,翌日以“干呕吐涎沫”为主证故用吴茱萸汤乃收大效,主证把握乃如是之难,实在值得警惕。《朱木通经方医案》
32头痛吐涎——林鹤和医案
刘女,病已旬余,头顶痛,喜按,得温即减,腹中嘈杂,食欲不振,干呕,口吐涎沫,手足常厥,舌苔白,脉沉弦细。林鹤和投以吴茱萸汤,四剂而愈。(《函讯》)《万生友伤寒论方证医案选》
33头痛呕吐——矢数道明医案
60岁妇女。剧烈头痛并反复呕吐,干呕从夜至天明,头顶百会部、太阳穴处贴有梅干,用毛巾缠头,在床上呻吟,痛苦不已。极烦躁,睁眼即眩晕。诉说若一想到痛苦,宁死不欲生。脉沉微迟,颜面微潮红,因不眠而眼结膜充血。腹诊:心下部膨满,感有停滞,压之不适,即作噫气。舌湿润,手足冷。全身乏力,苦于身无置处。此乃“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为吴茱萸汤证。即与吴茱萸汤1剂。
10多分钟后,如雾放晴,头痛去,噫气止。2小时后出诊观之,患者之缠头布已去除,卧位,正与探视者谈笑、吸烟。(《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汉方治验选读》
论:本案居然面微潮红,但脉沉微迟,手足冷,极烦躁者,此是少阴阳弱而气郁也。少阴二十三,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厥阴三十九,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34头痛干呕——姜春华医案
程某,男,53岁。初诊:常患头痛,以巅顶为甚,常干呕吐涎沫,时发时止,畏寒,大便时溏,舌淡、苔白,脉迟。辨证为厥阴,肝经头痛,宜吴茱萸汤升清降浊:吴茱萸9克党参15克生姜6片大枣7枚干姜4.5克方4剂
二诊:药后头痛渐减,吐涎亦少,大便正常。上方去干姜,续方4剂,未再复诊,诸症痊愈。
按;本例巅顶头痛是主证,符合厥阴病证“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加干姜所以温中祛寒。《经方发挥与应用》
35头痛呕吐——矢数道明医案
今年2月14日晨,一友人来求火速出诊,乃由舍弟立即前往。2小时后他来电话告知,患者系该友人之妻(36岁),1周前似有轻度感冒,昨起病情加重,在苦闷呻吟中彻夜未眠。现症为一切药物服后即吐,腰部及腓肠肌痛,两眼结膜发红,便秘,口渴,虽未发现明显黄染,但根据病情怀疑为钩端螺旋体性黄疸(外尔氏病)之重症例。特别是目前脉象不佳,随时有出现险情的可能。急遽之间,很难判断阴阳,故试探着投给了一剂大柴胡汤加石膏。服药后半小时,虽曾恶心,但未呕吐,看来似乎还能耐受,但脉象却越来越坏。由于不能确诊,下一步的治疗方针也无把握,因而要求笔者亲自前往处理。笔者于午后抵达患者家,当时友人全家均以沉重心情聚集在病情不断恶化的患者周围。此时首要的是判明是否为外尔氏病,若证实确为此病,则只能建议接受不致造成遗憾的治疗术。据西医内科书记载,外尔氏病的主要症状首先是:急性恶寒、发热、腰痛,突发性重笃病态,眼结膜充血、淋巴腺肿胀、肌肉痛、腓肠肌痛等。发病后5~6天时出现黄疸,往往伴有皮肤点状出血或黏膜出血。重症者可引起脑症,发生谵语、过度兴奋,情绪极不稳定,终至陷入嗜眠、昏睡。如前所述,本患者几乎具备了重症外尔氏病的80~90%症状。为了进一步确诊,对患者做了仔细诊察 此时,患者虽呈昏昏欲睡状态,但却以十数秒的间隔,不停地摆动头部,就像要将附着的苍蝇赶开那样。据家人称,约1周前有轻度感冒倾向,但来客甚多,不得不带病应酬,在呻吟中操持家务。又因大便秘结,服用下剂,致使食欲更为减低。2天前开始呕吐,昨夜似乎又做了恶梦,不断说出一此令人毛骨悚然的谵语,凡乎整夜未曾合眼。但体温不高,未超过37.1℃.
其后,经家人唤醒后,患者张开双眼时,结膜充血很明显,面色也稍呈潮红,似乎有阳证之象,而脉象却呈沉细微数,如漂浮的蛛丝一般,似乎随时都会消失。确实属于危急证候,心中不免暗暗吃惊。患者口唇微开,呼吸促迫。腹诊上,心下部肿胀痞满,却无任何挛急状态,腹部全体软弱,触压各处均喊疼痛。在腹诊即将结束时,患者突然感到苦闷增强,不断痛苦地扭动身体,最后将所服的大柴胡汤等约几百毫升液体全部吐出。同时,患者边呻吟边诉说:难受,腰不能动或下肢丧失了感觉等。触摸患者足部,确实有明显的冰凉感。但虽经反复认真察看,却未发现黄疸,也无淋巴腺或肝脾肿。因此,虽有很大的怀疑,但总感到不像外尔氏病,可是听、叩诊上均无异常,又找不到其他与现症相符的病名,不免也有些焦急。正在此时,患者对在枕边吵闹的子女,大声叱责了几句,其声音却颇为有力,这一有力声音,使笔者反而镇静下来。继续问诊中,了解到此时患者的最大痛苦是头痛欲裂,左乳房下方内部痛感及无法忍受又无法形容的疼痛。患者表情危重,语气近乎哀鸣,面对这有明显心脏衰弱征兆又不知病名的病例,确实感到棘手。但正在准备与患者家人进一步商量如何处理的瞬间,在潜意识中忽然似乎有人提醒说,这不正是吴茱萸汤证吗?这种潜意识的产生,不是别的,而正是治愈第1例患者时的记忆得到复苏而已。这以前只在找合适病名上钻牛角尖,而忽略了从汉方角度去找适宜的处方。想到这里,头脑顿时豁然开朗,愁眉舒展,语气也立即充满自信地告知患者家人,此病既不像外尔氏病,也无须拘泥于西医病名,自信可用吴茱黄汤治愈之。并当场从《类聚方广义》一书中,找到了进一步的说明:如舌无苔,口渴激烈且喜饮热水的原因等;而且乳房下方的胸内痛,也可按照有关厥阴病的描述“脉微细欲绝,四肢厥冷,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下利呕哕”这一明确的汉方之有名诊断标准,得到解释。可以认为,本患者乃因误下而致病情迅速转至厥阴:根据《类聚方广义》中吴茱萸汤的条文“治呕而胸满、心下痞硬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此方以呕吐、烦躁为主,四逆汤则以下利、厥冷为主”等内容,不仅诊断肯定,而且治法也十分明确。
于是,立即调制了1剂吴茱萸汤。第1次服药时,先令服约30mL,并立即用白开水漱口,以防残留苦汁诱发呕吐。结果很顺利;共分3次,服完1剂后,患者很快就入睡,并无任何烦躁苦闷表现。于是令家人备好保暖汤罐,放入被内加温。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开始见轻,脉逐渐浮起,速度减慢,呕吐未再发。乃嘱家人于黄昏前再令患者服完第2剂,并尽量保持环境安静,以保证充分睡眠。由于患者好转,家人十分振奋,笔者也像进入秋高气爽天气一样,心情舒畅。实际上,当思想中闪出吴茱萸汤证的念头时,甚至已经感到此病必定能治愈了,又一次清晰地体验到诊断即治方这一汉方医学的妙处。
其后,病情迅速好转。有趣的是,服用2付吴茱萸汤后,原来秘结不下的大便,连续4次排出了腹泻样便,同时四肢也转为温暖。但其间患者又发生了一次恶梦及谵语,经深入了解,乃悉源于家庭纠纷。在笔者的认真开导下,终于解开了双方心中的疙瘩,疾病从此走向痊愈。由此可见,妇女气滞所造成的危害竟如此严重!
到初诊后第8天时,患者已可正常进食并起床活动,约3周后一切恢复常态。所用处方除1天试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效果远不如吴茱萸汤)外,全部服用单一的吴茱萸汤。本例病情更比前例严重,属于一步也不能大意的危重患者,幸而当时判断正确,方能取得上述良好成绩。(《汉方临床治验精粹》)《汉方治验选读》
36顽固性呕吐——王琦医案
凌某,女,20岁,插队青年,1973年1月8日初诊。患者主诉从1966年起患呕吐病,1968年后逐渐加重,每次将胃内容物尽数吐出方止,最近因受寒又犯病,泛酸水,胃绞痛,伴眉棱骨疼痛。四肢倦怠,无力,头晕,气短,月经后期、量少,来月经时,少腹及下半身关节酸痛,白带多,大便2天一行。当时用经络测定仪检查,各经正常值70,唯脾经左侧35,胃经左侧50右侧60,数值都显著低下,属脾胃虚寒证。舌色淡苔白,脉沉细弱。此系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又兼浊阴上逆则呕,浊阴上乘头目则眉棱骨痛。根据《伤寒论》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应用吴茱萸汤原方加减:党参15克,吴茱萸9克,干姜9克,大枣5枚,公丁香6克,水煎服。服6剂后诸证显著减轻,能吃点东西而不吐了。又服6剂,胃及眉棱骨都不痛了,胃呕已止,饭量增加,大便也转为每天一次,月经已不延迟,只是来月经时少腹还稍有些痛,白带稍多,又服完带汤加元胡9克。服3剂后白带亦少,病遂痊愈。经络探测仪检查,脾胃两经数值已与各经正常值相同,追访2年,未见复发。《经方应用》
论:1973年就有经络检测仪了,还是大数据对比,此经络仪靠谱不靠谱,现在怎么没大范围的普及。
37神经性呕吐
运某,女,25岁,间断呕吐一年余,每每饭后即吐,吐出少量食物和稀水,吐物淡而无味,吐前无恶心,也不痛苦,食欲尚可,二便正常,但伴有周身无力,脉沉,舌淡苔白。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寒气客于胃,久恋不去,升降失司,故胃气上逆而呕。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处方;吴萸9克,太子参15克,生姜9克,大枣5枚,半夏15克,茯苓15克。上方服三剂症除,原方再服二剂以巩固疗效。一年后随访,一直未发作。
该文作者体会,呕吐具有以下特点者,本方效果颇佳;患者查无器质病变,也非他病所致而无热象者,呕吐前不恶心,没有不适和痛苦,吐为一口一口少量胃内容物,淡而无味,不酸不臭)患者喜温恶寒,舌淡昔白,脉沉迟等。在具体应用时,于本方的基础上加半夏以及吴茱萸降逆之功,加茯苓以健脾助运,能提高本方疗效。(录自《新中医》1978.1)
此外,还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内耳眩晕症,中医辨证属肝胃俱寒,浊阴上逆者。《经方应用》
38食谷而呕
姜某,女,40岁。一个多月来食后即呕,有时所食之物全部呕出,饮水亦呕,四肢倦怠,脉虚细,舌淡白,手足冷,口中觉冷而不渴,腹软。《伤寒论》“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此系胃气虚寒,不能熟腐水谷,又兼浊阴上逆,用吴茱萸汤加丁香6克,连服二剂呕止,后因食欲不振、四肢倦怠,改用六君子汤调理。(录自《福建中医药》1964.5)《经方应用》
39胃寒呕吐——赵明锐医案
杨某,男,42岁。偶尔食不适时即呕吐,吐出未经消化之食物及夹杂不少粘沫,吐出量并不多,为此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此延续了将近十年。近一年多以来病情加重,发展为每日饭后隔一至二小时,即频频呕吐不休,天气寒冷时尤其严重。曾用过不少止呕和胃健胃等药品,未曾获效。现手足厥逆,消化迟滞,脉沉而迟。治以吴茱萸汤。
吴茱黄萸12克人参6克生姜30克大枣5枚
服三剂后,呕吐减十分之五、六,继服三剂呕吐又复发到原来的程度。经询问情况才知道因当时未找到生姜,而以腌姜代替,不仅无效反而又使病情反复。后配以生姜再进四剂,呕吐减十分之七、八,饮食增加,手足厥逆好转。宗此方化裁,共服20余剂,呕吐停止。观察一年来,未见复发。《经方发挥》
论:《金匮》卷十三,呕吐哕下利篇;呕哕者,阳明胃病也,下利者,太阴脾病也。胃以下行为顺,胃气上逆,则为呕哕,脾以上行为顺,脾气陷下,则病下利,总以中气之不治也。
中气者,升降胀胃之枢机,枢机病则升降失职,而吐利乃作。此中多挟木邪,以木郁克土,甲木逼于上,则胃逆而呕吐,乙木贼于下,则脾陷而为利。补土疏木,乃吐利之定法。土旺而木达,胆胃降则呕止,肝脾升则利断矣。
40呕吐——张俊杰医案
运某,女,25岁,工人。于1年前开始呕吐,最初症状较轻,自己和家人却以为饮食不当所致,未予治疗,但呕吐日益加重,方始求医,某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呕吐。但经中西医多方治疗,症状不见好转,患者于1976年4月16日来院就医。症见:一般情况尚好,每每饭后即吐,特点为一口一口吐少量食物和稀水,吐物淡而无味,吐前无恶心,也无痛苦,食欲尚可,二便正常,但伴有周身乏力。脉沉,舌淡苔白。辩证:本证属脾胃虚寒,寒气客于胃,久恋不去,升降失司,故胃气上逆而呕。治则: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处方:
吴茱萸9克,太子参15克,生姜9克,大枣5个,半夏15克,茯苓15克。
上方服3剂症除,原方再服2剂以巩固疗效。(张俊杰,吴茱汤加味治疗神经性呕吐.新中医,1978,1:319)《经方临证集要》《经方临床应用——与陈宝田案相同》
论:吐前无恶心,这个症比较典型。胃寒而脾阳不足,所以脉沉,五脏失秉,三阴俱陷,所以脉沉。
胃寒多呕吐,阳厥不降,吴茱萸汤。宿食停积,多见下利,承气泄下。
购书,请加好友 (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