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5期文化产业评论
中国约有2.74亿老年手机用户,其中或有近1.4亿老人使用功能机或使用智能机但不上网,在网络上呈现“沉默”状态。老年人在数字世界的“噤声”,使他们面临的许多难题,被淹没在形形色色的数字讨论中。摆在数以亿计的老年人面前的,不仅是他们的数字化生活困局,也是社会一个巨大的代际断层。云上养老如何推进?数字适老化终端建设怎么配合?这些问题,都亟需社会全体去持续不断地思考。
作者 | 梁鑫(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编辑 | 高小辰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4215字 | 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老一辈们退休后,离开了熟悉的岗位,回归到另一种形式的集体生活之中。这个时候,他们也开启了人生下一个阶段里的新角色:李阿姨加入了社区舞蹈队,在舞台上她变得格外自信;张叔叔则成为了图书馆新来的管理员……曾经,他们都以为再次融入社会并不存在问题。直到今年疫情的爆发,他们才真切地体会到了自己已经被社会科技边缘化:想去超市被要求出示“健康码”,因为不会注册被拒绝进入;小区实行隔离制度,着急地望着手机屏幕却不会使用外卖软件……——当每个人都拥有科技使用权后,似乎数字鸿沟便不复存在;当有些人出现科技使用障碍的问题后,新型数字鸿沟又将产生。此刻,这一现象,正在中国这个人口老龄化增速世界第一的国家里,剧烈地激荡着。老年人在数字世界的“噤声”,使他们面临的许多难题,常常被淹没在形形色色的数字讨论中。“数字革命”的浪潮从未停止,而“慢速前进”的老年人却被逐渐搁浅。摆在数以亿计的老年人面前的,不仅是他们的数字化生活困局,也是数字社会一个巨大的代际断层。根据工信部统计,中国约有2.74亿老年手机用户,其中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老年人约1.34亿户。这就意味着,全国或有近1.4亿老人使用功能机或使用智能机但不上网,在网络上呈现“沉默”状态。前段时间口诛笔伐的“假靳东事件”;94岁老人因行动不便在柜台机前被抱起进行社保人脸识别;宜昌一老人冒雨交医保被拒收现金……还有多少类似的遭遇,是难以触网的老年群体在默默承受的呢?大约从互联网成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与应用之时,“数字鸿沟”就已然横亘在不同的群体之间了。对其比较常见的理解是:它是一种在获取、使用或影响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的经济与社会不平等现象。从一个国家内部来看,它还可能指向个人、家庭、社会群体或地理区域之间的不平等。长期处于网络语境下的失声状态,间接加剧了老年群体的心理问题。一方面,他们中的部分人,没有获得良好的“数字初体验”,于是在碰壁之后对互联网失去了期望和信心;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引导和陪伴,手机已经成为了这些老年人生活中重要的消遣工具。《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全国或有超过10万老人在手机网络上呈现极致孤独的生活状态,几乎全天候生活在移动网络上。由此可见,数字老龄化平台亟待得到进一步的整改和完善。从长远来看,互联网巨头们在争抢Z世代、小镇青年的同时,老年受众也理应成为市场中不容忽视的一批潜力群体。《中国老年文娱产业发展报告(2020)》预测,未来2-5年将是银发经济的蓬勃发展期,他们在线上线下都具备有十足的影响力。而50-70岁的老人群体,是主要的活力用户。在中、东部的一、二线城市,区域和细分市场龙头已然形成;对比日本2000多亿元的老年文娱产业规模,国内不到500亿元的市场规模未来必然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当下,老年文娱市场处于快速升级中,其需求方向大致集中于三大类——娱乐:图像、短视频、直播、日记/备忘录;社交:广场舞、老年大学、婚恋、社区互动;消费升级:适老化产品、品牌、旅游、生活服务。对于老年群体来说,不仅在线上需要智能化的产品导入,线下服务的人性化对接也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消费决策中有30%属于情感决策。业内调查显示,如果少了沟通上的连接,老龄化产品的转化率或许会出现100倍甚至200-300倍的损耗。所以,老年人参与智能化生活的各个环节,其实都应该和线下的体验服务形成高度配合。云上养老和与之相适应的终端建设,要的是持续不断地思考并迭代。银发经济的风口让人们开始意识到,数字化康养产业是朝阳产业,但它的客体却是夕阳人群。互联网上“最沉默的人”,以一种无声的抗议,倒逼着社会去反思如何让风口真正沉降下来,落实细化到每一位个体身上。今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主任卢向东表示:“该《方案》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应用创新并行。第二,切实解决突发事件应急状态下老年人的服务保障,同时又全面考虑老年人实际日常生活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第三,坚持抓紧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注重加快建立长效机制”。显然,老年人的数字化认知与数字化使用是嵌入在具体场景中的。数字适老计划的展开,要求人们在充分理解这些场景的前提下,以老人的日常行动为核心坐标,按需为他们解决数字功能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痛点、难点。以时下蓬勃兴起的“银发旅游”场景为例,随处可见存在的问题:一是垂直度较高的老年旅游产品稀缺,商业模式过于单一,文化旅游消费需求有待补足;二是老年游客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关于门票购买、优惠政策、便利乘车等旅游公告不到位,景区内的医疗服务、适老化配套设施陈旧;三是行业乱象丛生,“低价团”等欺诈事件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发布了关于落实《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通过“保留传统预约方式、允许他人代为预约、保留免预约名额、保留传统登记方式、提供人工帮扶、做好信息引导”等六大服务着手,切实保障老年人在游览过程中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而在平时的生活场景里,数字适老则需要考虑更多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老年人的日常往往表现出很高的复合性,通常体现在因趣缘而起的集群活动上,比如棋牌、遛鸟、钓鱼、骑行、广场舞、戏曲等等,基本上覆盖了老年人高频的文体爱好活动。与其密切相关的数字使用行为,就包括了视频拍摄分享、热点资讯交流、聊天信息互动。腾讯研究院的调研数据显示,在这些场景中活跃的老人,心态积极乐观开朗。对于这个圈层的数字适老化建设,重点要放在调动老人数字参与的热情,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激活生命潜能的机会和路径。正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谈到的那样:“在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老年群体,更新“老”的概念和界定。年龄只是数字符号,并不代表身体机能的衰减。2.74亿的老年人,是一个多样的群体。整个群体中,60-69岁的低龄老人占了很大的比重;这部分人有很高的学习动能,能够适应,并且正在逐渐适应数字化时代”。阿里《老年人数字生活报告》指出,疫情期间,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触网”增速远超其他年龄组。老年群体消费金额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9%,疫情期间消费增速位列第二,仅次于“00后”。这份与社会认知大相径庭的报告结果,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严峻的事实,老年群体数字化参与意愿实际较高,影响他们数字使用的除了缺乏必要的能力和知识等次要因素之外,强烈的社会偏见才是造成老年群体数字焦虑的重要原因。《2020年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全国总报告》发现,高龄人群,对网络安全感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这意味着老年人群有敏感的心理和特别的需求。提升中老年用户在数字社会中的待遇,首先要培养他们积极的触网意识,为其营造便捷的联网方式和友好的网络空间;其次也要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满足中老年群体的社交需求,提高其文娱消费质量,建立数字化养老生活服务系统;但最关键的还是需要加强亲属的网络引导和陪伴。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数字化进程中,社区和公益建设还在转型,成熟的社会组织体系尚未成型,来自社会的力量还相对薄弱。于是,来自亲朋好友的数字反哺的作用就显得极其关键。在老年人初始学习数字使用期间,“线下老龄KOL”的带动作用可能要大于他们的子女,KOL可能是他们的同辈、朋友或者邻居,甚至志愿者。把握这些KOL的传播特征,学习他们融入老人语境和生活习惯的能力,有助于规模化地推进数字反哺的现实进度。深圳大学教授周裕琼曾就此提出建议:“家庭‘数字反哺’可以纳入中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让学生和学校在弥合老年数字鸿沟中发挥作用,带动全家人融入数字化时代,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观念”。尽管我国的数字适老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近年来已经有所成效——工信部已推动3.2万个政务网站实现信息无障碍改造,指导发布多项信息无障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联合推广了200多项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下一步将让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计划明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该行动将结合不同类型特殊群体的需求,针对性采取改造优化举措,首批将完成115个公共服务类网站和43个手机APP的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覆盖新闻资讯、交通出行、金融服务、社交通讯、生活购物、医疗健康等领域。在《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中,还有一个令人深思的数据反馈,在老人们的歌单里,普遍都有一首叫做《万爱千恩》的歌,这是搜索量最多的歌曲。歌词中是这样唱的,“叫一声爸妈,能有人回答比啥都重要”。大概数字社会的温度,不单单是要在行业产品的理念关照、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上有所传达,最迫切需要的,还是来自身边家人的一份耐心与尊重。
你对适老化建设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