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古堰:六合堰的前世今生
发源于岷山雪宝顶的涪江冲破崇山峻岭,在江油放缓、聚集能量,自西向东蜿蜒。这条“母亲河”以其充沛的水量,孕育出了自北向南的涪江、昌明河、平通河,六合堰、雷鸣堰、女儿堰、树德堰、碓河堰、涪西堰、罗汉堰、黄金堰、龙州堰,勤劳善良的江油人将其统称为“一江两河九堰”,浇灌了广袤富庶的“江彰平原”,更孕育了具有水乡特质的美丽城市。
六合堰位于江油三合镇境内,堰首设在白至村龙门山下的涪江左岸,引涪江水入渠,尾堰直达松林桥,尾水注入樟梓堰,主灌三合、贯山、彰明、大堰等9个乡镇,是县内三大中型河堰之一。
民国时期修建的六合堰进水机房(郭兴隆摄)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小中、夹马、碓窝、永丰、新堰、真阳六堰绅会经过商议,将六堰合并,改由一处进水。改堰时因其工程浩大,乡人按迷信传说,命名“洞宾堰”,又曾改名“盖寓堰”,后方更名为“六合堰”。初改由于堰口无闸节制,亦无防洪设施,每当洪水之后都要疏竣,且常因堰底淤积,进流减少,中堰、尾堰不能按时供水插秧,致屡发生争水械斗。同治年间,乡绅杨大任任六合堰经理,曾一度组织大修,苦心筹划,功成殉职,乡人感其功德,在禅林寺为其塑像,以为纪念。
由于堰未根治,常遭水害,堰水利协会会长杨绍铭曾于民国30年、32年两次提议整治,因工程费用过大,堰绅意见分歧,搁置未办。民国34年(1945)秋,涪江大水,六合堰首部被冲毁,涵渠淤塞,堰田无水。杨少铭率堰绅呈请政府贷款,派员设处整修。彰明县水利协会先后从省水利局借得政府贷款法币1.25亿元,地方筹粮黄谷1万石,新建了六合堰渠首工程,又用省贷款新建涪西堰进水闸,将姚济、富户、平政诸堰并入。民国35年(1946),彰明县县长刘光乾在组织培修六合堰中大量贪污“美援”水利贷款,引起地方士绅强烈不满,请愿无效后,于民国36年1月办起《黎明报》,以揭露六合堰培修中的黑幕。
六合堰进水闸(贾金尧)
近年来,江油市委、市政府紧盯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以谋划确定“一江两河九堰”综合治理阶段性目标为抓手,认真落实“河湖长制”,打响了城区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歼灭战和城市绿水保卫战。以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推升江油民生事业整体发展,推动城市发展形态从内到外均实现蝶变,提升了县域经济竞争发展的生态优势。
整治后的六合堰矿机段(贾金尧摄)
来源:江油生活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