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尼古拉教堂钟楼,看汉堡全景
过了安慰桥(前文提到过)西边不远,就能看到这座高高的教堂废墟。圣尼古拉教堂(Ehemalige Hauptkirche St. Nikolai),德文的大意是前主要教堂。
这是教堂的半圆形后殿遗址,从安慰桥过来,最先看到的是这里。
教堂的废墟地下,过去是墓室,现在是教堂博物馆。
教堂原来的大殿部分,只剩下少许的遗迹还能看出其大致轮廓。远处的是圣凯瑟琳教堂的钟楼。
教堂之所以成为现在这样,是因为二战期间的轰炸所致。
1943年7月24日到8月3日,由英国皇家空军发动的轰炸汉堡的行动,又名蛾摩拉行动(Operation Gomorrah),英国皇家空军对当时德国的第二大城市,重要港口和工业中心汉堡进行了多次猛烈的轰炸。据信是空战史上最大的战役之一,被称为德国的广岛。
所多玛和蛾摩拉是圣经《旧约.创世纪》中上帝要毁灭的有罪恶的城市。
蛾摩拉行动动用了飞机3000多架,投弹约9000吨,燃烧造成近800℃的高温,轰炸造成至少5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平民,100万平民无家可归。
轰炸共摧毁房屋25万栋,一半以上城市被摧毁,其中就包括这座圣尼古拉教堂。
轰炸造成教堂严重的损毁,只有地下墓穴和钟楼幸存。战后,汉堡没有修复这座教堂,而是将这些废墟作为战争纪念博物馆,同时也是汉堡重要的建筑地标。
教堂遗址的一件雕塑《地球天使》,是由汉堡本地雕塑家制作的,主题还是与和平有关。
教堂侧面留下的建筑。
简单说说教堂的历史,我们今天看到的教堂样式,已经是18世纪的哥特复兴式建筑了。
最初这里曾有一座12世纪的木质教堂,当然是天主教堂,新教的出现还要再过四百来年。
之所以是圣尼古拉教堂,因为圣尼古拉是航海者的守护人,就像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守护人也是圣尼古拉。当然,大家知道更多的圣诞老人,也是由圣尼古拉兼任。
14世纪时,一座砖砌的教堂取代了木质教堂。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在汉堡进行的很顺利,教堂也成为路德教的教堂。
1842年5月的汉堡大火,连烧了三天,汉堡三分之一的老建筑(1700多座)被烧毁,其中就包括老市政厅,14世纪的尼古拉教堂也没有幸免。
大火过后,市议会决定重建教堂,并通过招标选择设计方案。最初的一个方案曾是罗马圆顶式,不过当时正流行哥特复兴式建筑(Gothic Revival),典型代表就是同时期在建的科隆大教堂(双塔比这个教堂要晚几年),最终重建方案还是采用了哥特复兴式,建筑师是位英国人,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爵士(Sir George Gilbert Scott)。
教堂于1846年奠基,历时17年,于1873年完工。其147.3米高的塔楼,曾在1874年至1876年间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记录。
其实教堂的西面才是正面,看着还真有点科隆大教堂的意思。
这是塔楼的东面,也就是教堂正殿的方向,轰炸后将大钟暴露出来。
不同颜色的砖墙痕迹,能看出原来教堂的屋顶部分的边界。
登顶教堂塔楼的入口,也在东侧,门票好像是5欧,记不太清了。
2005年安装的登顶电梯,其实门票就是乘坐电梯的钱。
现在已经上到顶部,电梯采用的是全景玻璃式。
电梯上方显示的是电梯的高度,76.19米。
再往上游客就上不去了。
登上观景平台,可以360度观看汉堡的全景。向北看到的是内、外阿尔斯特湖,新市政厅。
汉堡市政厅,后面的内阿尔斯特湖和外阿尔斯特湖。
从高处能看到分隔内外阿尔斯特湖的伦巴第桥和肯尼迪桥。
肯尼迪桥外的外阿尔斯特湖。
向北看到的电视塔。
东北方向的圣彼得教堂及汉堡新城区。
西边的圣米迦勒教堂,稍后过去看。
西南方向的易北河和汉堡港。
港区森林般的塔吊。
南边这座奇特的建筑,是易北爱乐厅。是利用港口仓库的基础在上面建造的。设计者是瑞士巴塞尔著名的建筑事务所,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也是北京鸟巢的设计者。
东南方向的汉堡港城新区。
汉堡港城,是汉堡正在开发中的新城区,到处是塔吊,预计到2030年才能完成。
塔楼下方的街道。
维利-勃兰特大街(Willy-Brandt-Straße),以前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命名的大街。也就是在波兰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的那位德国(西德)总理。
维利-勃兰特大街向西,就叫路德维希-埃哈德大街(Ludwig-Erhard-Straße),过去统称东西大街(Ost-West-Straße),是汉堡东西向最长的主干道。
地铁U线。
教堂下面的尼古拉运河,因教堂得名。
德国很多城市的斑马线已经简化了,只是两条线,没人会讨论汽车要不要礼让行人这种愚蠢的问题。
哥特式教堂常见的吐水兽。
铁制楼梯,没修电梯前估计要从这里爬上爬下。
一些当年轰炸后拍摄的照片。
教堂周边还在施工。
从远处看夕阳照耀的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