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高的审减率岂能一“减”了之?
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无商业用途
过高的审减率背后往往隐藏着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值得思考和重视。
“投机取巧”,资料审查不严谨
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程序执行不到位,相关资料审查不严谨。如某市政道路工程投标报价为清单报价,低价中标。中标清单中的砖渣每立方米高出市场价50元,报价既未超过招标控制总价,又是报价中最低,所以得以中标。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特意在多个监督部门在场下签证了近万立方米的砖渣工程量增加,致使该段道路单方造价飙升,严重脱离本地市场价格,该工程最终结算审减率为35%。
原因分析:在做招标控制价时,由于甲方仅提供路面的结构层图纸,既没有该路段原始地貌图,又没有路基部分施工要求,留下了“软边”。又调查得知,施工单位在投标前就已经了解到该工程中间路段要经过一较大坑塘,投标时采用不平衡报价法,故意将回填砖渣的单价抬高,并使总报价低于招标控制价。评标委员会人员也未发现其中“蹊跷”,主管单位以相信 “专家”不懂造价为借口,使该单位得以中标,并订立了可变更合同价合同。路基部分有较多不确定性,由此把该部分费用排除在控制价之外,现场情况的不确定性,产生大量现场签证,软基处理,抛石挤淤、砖渣或素土回填,增加巨额建设资金。
“移花栽木”,现场监管不到位
在项目现场施工管理中,由于建设单位现场人员监管不力,监理人员履职不到位,使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人为改变设计,偷梁换柱,降低工程成本。如在某建筑工程结算审计时,审计人员现场核实时发现,建设单位所提供的有监理签字且盖章的竣工图纸与实际施工严重不符。在无任何变更记录的情况下,图纸中钢筋砼楼梯,实际变成了钢制直爬梯;原设计的砌体外墙,全部改为GRC轻质板墙; 原设计走廊双侧近万平方米的墙面为400*800玻化砖全粘贴,实际却改为内墙乳胶漆;原设计阶梯座位下,近千立方米的3:7灰土回填,实际却为素土夯实。该工程最终审减率为35%,仅以上几项内容占审减额的40%。
通过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一是监理费不到位,个别监理人员工作懈怠,未尽监理责任;二是为了加快项目的进程,临时抽调人员成立指挥部,项目完成后各回各家,事后寻找负责人难度较大;三是现场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匮乏,甚至不懂变更签证会影响工程造价。致使该工程审计人员耗用大量时间在现场进行落实,虽然取得了审计成果,但降低了审计效率,增加了审计风险。
“走马观花”,竣工验收不规范
工程竣工验收是建设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最后一个程序,是全面考核建设成果,检查是否符合设计和工程质量要求,促进建设项目发挥投资效果,总结建设经验。然而,某些工程的竣工验收不够规范,走马观花,重数量轻质量。如某自来水迁移工程投资额仅200多万元,竣工结算审减率高达77%。究其原因,是验收造成的,竣工验收报告内容只有“工程质量:合格”、“工程数量:8500米”。审计人员经过走访调查和查看施工日志,发现该工程为自来水迁移工程,施工内容为:拆除原管线,安装新管线。确认该工程存在主要材料的二次使用,需要计取的工程费用基本上只有拆除和重新安装的费用,包括少部分的主要材料及辅材,报审结算则是全部按新主材计取。不按程序规范验收,将会使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大大降低,也给审计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原因分析:有些项目验收,仅仅是组织一些行政单位非专业人员清点一下数量、测量一下面积、根本不涉及材料品牌和质量问题。另外现场验收人员不懂验收规范,忽视合同内容要求,不按规定程序进行验收,流于形式,走过场,严重违反了项目建设程序,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造成资金损失。
工程项目管理几点建议
一是严格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程序执行,严格把关项目招投标和合同签订,堵塞漏洞,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软边”。
二是建立健全“职责分明,各负其责”项目建设管理机制;规范各类建设合同的履行,对于不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处罚。
三是规范验收管理,建立完善的工程验收程序,增加参与验收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
四是加大跟踪审计力度,防微杜渐,减少因管理形成的造价虚高,降低因履职不到位形成的所谓大核减额,高审减率,使项目从建设到运营朝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健康发展。